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一座流浪的村庄

一座流浪的村庄

2024-04-05 07:32: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lianzu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一座流浪的村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座流浪的村庄,欢迎参阅。

一座流浪的村庄

篇1:一座流浪的村庄

十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做客于紧靠某国道的八里屯。主人盛情款待,茶盏工夫已从屋后采摘来一大篮菜蔬,长长的豆角,青紫色的茄子,鲜红的辣椒,杀鸡,具黍,在其乐融融中直得吃心花怒放。拱手相别后,心里还魂牵梦绕,念念不忘。想念村北的贮满清水、鱼儿欢歌的池塘,想念屋前屋后的桃李榆柳,想念深巷中的狗吠和树巅上的鸡鸣。

两年后再经此地,已是断壁残垣,狼籍一片。多方打听,方知事之原委。国道弯道取直,整座村庄需全部搬迁。远在北京某大学的唐万忆教授闻之方寸大乱,连夜驱车风尘仆仆而归,用了三天时间对其故居——三间破旧的土房——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拍摄,然后,洒泪而回。台湾富商刘天明先生紧急致电当地政府,欲出百万美元阻止村庄搬迁。土生土长的诗人裴远志闻知此事,当夜对月抒怀,写下抒情长诗《走过故乡的冬天》,半月后国家某知名晚报全诗刊发。然而,文明的滚滚车轮还是轻轻辗轧过古老的村庄和甜美的记忆,只在人们记忆的沟沟壑壑中留下淡淡的烟尘。

村庄已不复存在,余下的当然只有心灵的伤痕累累。唐四奶奶搬家时气血填胸,不治身亡;裴家的小儿子取布娃娃时不慎双腿被挤压在两堵颓圯的墙体之间,至今还是残疾;刘家的一对小夫妻固守一间十多平米的面包铺不离不弃,但最终还是在头破血流后深夜逃至关外,誓言再不归来;一位在中学任教的八里屯人迁自家祖坟时,哭得几度昏厥,深感愧对先人;从郑州匆匆赶回的唐家小姐临别取了三捧黄土,跪拜后,一步三回头,空空落落打道回府。那一刻,八里屯的儿女成了流浪的孤儿,一下子没有了心的归宿。

池塘被灰土瓦砾掩埋,房屋夷为平地,古老的柳树、槐树被连根拔起,鸡飞狗跳后,一切陷入死一般的沉寂。夜幕下的村庄没有了躯壳,没有了灵魂,只能在昏昏沉沉、湿漉漉的半空中迈着蹒跚的脚步游荡、徘徊。

然而,村庄毕竟是有生命的。几年后,在八里屯的旧址上,紧靠国道的两侧,竟奇迹般耸立出许多房屋,仔细打听,竟全是八里屯人!国道东侧那一排两层楼房商铺,是村庄的后人美籍华人裴亚平出资营建的;那座橘红色的尖顶小洋楼是刘家小女募捐而盖的;国道西侧两座西式楼铺间的三间土房是唐天忆教授复原的他的旧居,还有……总之,八里屯人,无不想在古旧的废墟间找回灵魂的栖息地,正如诗人裴远志所说,“只要有间房子,我的灵魂才有永远的归宿。”

故土难离,安土重迁,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八里屯人也不离外,他们有自己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胸中有自己的朝霞东升西日落归,他们的悲苦忧乐与村东的婚嫁村西的丧事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他们的爱恨情仇与村庄永远不能分离。也许,只有回到八里屯的一间间并不显眼的土屋石房中,村里人才能在这个世上找到真正的自我。

世事难料,八里屯再次遭劫发生在十几天前,这一次,八里屯人的精神支柱恐怕要永远崩塌。一座座房舍没了踪影,除了断壁残垣还是断壁残垣,木门铁窗钢筋混凝土一片狼籍,拦腰砍倒的树木东倒西歪胡乱地爬伏着死一般的泥土间,一位精神恍惚的老者双手抄在袖管里眼神迷乱地穿过废墟望着远方,三两只狗子在远处嗅着什么:这里俨然成了古旧的战场。

据说,这一次八里屯和其他三个村庄已被并入一个更大的村庄,从此,“八里屯”只能作为一种记忆的符号,而那个实实在在的村庄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永远的消失。注定,村庄变成了流浪的故乡;八里屯人,也便成了故乡的流浪者。那座曾经温馨的牵心扯肺的村庄,必然成了八里屯人心中永远的伤和痛!

诗人裴远志在《走过故乡的冬天》中写道:“岁月啊,是谁从地球上抹平了我的村庄?深夜啊,谁还能抚摸我心灵的忧伤!”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身边总有些东西会不经意间永久地逝去。只要我们记住曾经的村庄,哪怕是一根草,一棵树,一方池塘,甚至一间破旧的老屋,那种汪洋恣肆的思乡之情就会染起漫天的红霞,永远照耀在村庄的上空,迷蒙出层层心的涟漪。

篇2:怀念一座村庄

初冬的午后,大山的深处,我独自一人,漫步、逡巡,只为拾起一份记忆。

阳光依旧灿烂,翠竹依旧茂密,溪水依旧欢唱。湛蓝的天宇下,山尖的白云,悠悠。夹峙的水口中,飘飞的落叶,簌簌。

一切,似乎与我两年前一样!

可两年前的情景,再也找不回了。

眼前的这座村庄,已经荒无人烟,残垣断壁,像是劫后余生的战场。在废墟中转悠,转悠,许久,许久,空山无语,不见人影。这是预料中的。

两年前,也是这个季节,这样的午后,我特意慕名踏访。听说,村庄因为地质灾害,整体移民。我想去看一看,和它告别,留一点念想。

一直有个想法,给新安源头的所有村庄,留一份自己的记忆,文字或图片皆可。

抵达村子,得走一段山路,崎岖不平,七八里光景。沿途景致颇佳,乱石峥嵘,枫叶吐露出夕阳红,点缀着山间,散落在溪畔,煞是红火。临村的一段,是石板路驿道,沧桑古朴,很有韵味。

村子就藏在海拔近千米的大余山的山腰,掩映在茂林翠竹中,浩瀚无垠,外面的人,不走近,是无法发现的。村庄挺古老,以致于村名中的一个字(注:土太合体),现在在各类字典中不见踪迹。

我的贸然造访,一进村,就受到了国宾待遇。村口的一只黄狗,发现了“敌情”,狂叫两声,像是吹起了集结号,顿时一呼百应,几十条狗,吠了起来,鸡也鸣了,像是奏起了交响乐,聒噪不已。见我受宠不惊,很快就止住了。

粉墙黛瓦的房屋,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蜿蜒回旋的台阶,穿村走巷,弯弯曲曲。房前屋后,篁竹松环绕柏,几棵柿子树上,点着几盏“红灯笼”,给这座初冬的山村带来些许暖意。

转了一阵子,没见几个人。倒是晾在那青青的竹匾中,黑乎乎、软绵绵、香喷喷的糍粑,让我一阵惊喜。这糯米糍粑,俗称麻馃,是这附近的一个古***俗。每年的下元节,农历十月半前后,家家都要做豆腐,打糍粑,祭先祖。怀念先人,感恩祖上,现代文明的侵袭,这一方式已日渐式微,城里人现在重视的是洋节,可这座村庄的村民还在依然守望着。村庄是民俗的载体,村民是传承民俗的灵魂。

突然,传来了一阵人语声,源自溪畔的一户人家,院门上大红的“囍”字,火红的楹联,告诉着人们这家在做大事。我在院门口探了探,几张八仙桌凌乱地摆在院中,四周围了不少人,酒席似乎已散去,村民的脸上微醺,红红的。

这时,有个人喊了我一声:“汪老师”。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学生家长,十年前,他的女儿在我班上。他招呼着我坐下,捧来了一杯茶,热气腾腾的,问我吃饭否,其时,已是午后一点,我还没吃中饭,我也就不客气了。端上热乎乎的面条,我就狼吞虎咽般。边上,听村民们的议论,中心的话题自然就是搬迁。政府的好心,他们能够理解。可人是感情的动物,离开祖祖辈辈的地方,还是有些不愿的,流露出无限的留恋之意。

谈吐间得知,村庄有300多年历史,康熙年间从婺源西源迁来的,全村只有一姓,徽州第一大姓——汪,为开国公汪铁佛之后,至今已繁衍了十一世。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们看来都是温情脉脉的,无法割舍的。

他们和我说起了许多故事。村后的一个山坞中,是当年长毛(太平军)激战的地方,那里至今白骨累累。解放前,这里是革命老区,中共皖浙赣支队的游击队员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司令员倪南山、连长丁铁牛等人就住过该村,许多人家都接待过游击队员。老柏树底下的黄荣银家的阁楼里,还藏有记载当年游击队活动的手抄本,上面有几十首革命歌曲的歌词,其中上面的《东方红》,是解放前的原始版本,与我们现在传唱的东方红是有所不同的,是黄山市境内发现的唯一的原始版本。泛黄的纸本,模糊的字迹,诉说着尘封的往事。当年的游击队员还健在。这是村民们所津津乐道的,空气中有些快慰,但似乎有些凝重。历史为这座村庄涂抹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村子到大余山顶,还得走四个小时的山路,上面长满了各种奇异的中草药,开花的时节,景色特别的美。这一切,都让我神往。

那天离别时,斜阳已经西垂,我在水口伫立良久,落叶萧萧,袅袅的炊烟开始升腾,轻拢在村庄的上空。村庄内人声鼎沸。我知道,这次或许对我来说是绝唱,下次来的时候,该是另一番模样了。

一语成谮。两年后的今天,我再来时,果然已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后来的移民新村,我也去过。三十多里外,在我们镇上的一座小山坡上,交通便捷,政府出资兴建的,规划整齐、鳞次栉比的徽派新房,宽敞亮丽,平整的水泥大道,环绕四周,条件是大大改善了。年轻人已经是乐不思蜀了,可和那些老人谈起,他们依然思念那座消失的村庄,泪眼凄迷。那片故土,那片家园,永生难忘!那是落叶对根的情怀。

离开了那片山水,尽管村名未变,人脉依存,世代繁衍,可村庄还会是那座村庄吗?大概永远也回不去了。

这座村庄,真的永远地消失了,走进尘封的往事。若干年后,人们还会想起它吗?

在城镇化建设日益加快的今天,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日渐消失,夜阑人静、皓月当空之时,你还会偷偷地想起它们吗?

篇3: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力争营造一个亲切,愉快的课堂。

我在阅读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由故事引入,设计富于童趣的卡通动画,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如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看动画,然后问大家“这什么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而且说得很完整,声音洪亮,于是我抓住他这一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此时他向我微微一笑,我也向他点头微笑,从这一笑中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把笑意写在脸上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亲切,愉快,学生对我也极愿亲切,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用含笑眼睛注视学生,会使学生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的气氛。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绽放。

篇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

教学要求:

1.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目的:

1. 理解诗句的内容,力偶啊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板书课题,解题。

2. 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自学诗歌。

1. 围绕课后题1.2进行自学。

2. 小组讨论。

三:汇报自学收获。

1. 指名读诗,说说写了什么。

2. 小组轮读诗歌,说说每节写了什么。

3. 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1. 师范读。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

五: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1. 学生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

2. 教师补充。

六:朗读诗歌。

1. 试着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 背诵喜欢的句子。

七:课堂练习。

1. 填空。

“昨天”指的是( ),是一座( )。

“今天”指的是( ),已变成了一座( )。

篇5:昨天是一座村庄课文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晃的夕阳……

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这里,到处看到那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学习杂交水稻的知识,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篇6:昨天,这是一座村庄读后感

生活多少来年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上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玛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来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呵!只不过短短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的改变了自己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幢幢厂房,

儿童乐园充满了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的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特区到处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际投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文章信息,详情请登录:p>

篇7:背一座城市流浪现代诗歌

背一座城市流浪现代诗歌

〈一〉

你爱那畔弯湖

以我城市的姿态洒上浮萍

鱼也沉落,送平静

驻守希望

我不是海洋的虔诚

能有风浪的波澜

或是你抛下的锚

或回忆你摇船激起的涟漪

一片叶,一片竹叶

不是你驶过窗前的小舟

像刀砍过,小了又小地

没入身体

似寒北的雪

似无休止冰冻的狂欢

怎么是炎海的野花

践踏我灵魂

不管我的头埋在哪里

将枕着你脚下的春泥

含笑,面向浪潮……

〈二〉

来自撕裂的嗓音

在鱼钩摇摆

我看见绞碎的梦

以我城市的呼号唱成

沥血的孤鸟

垂钓者的枪刺上

凝结着流浪的自由

以愤亮的高音指挥

我爱你,也才流浪

远方的树林

一点点温暖,一点点凄凉

四千多天融成壮丽的诗篇

犹似现在

犹似未来

两千零六年的`风吹着

今天的妄想飘着

〈三〉

来到这里不能探听

我以她身上掠夺的爱情

以我城市的草场抚平紊乱的心

但凡甜蜜,都会

击出暗淡的鲜血

你来过,我睡在你朦胧的原野

死者的歌

流浪者的花园停在

活着的双眼

〈四〉

可看不见路灯

碑林飘在夜里

以我城市的浮雕烙下温情

野牛

总有一天,再只有

野驴

如我作这样的祈求

总有一生,涌流而不息

〈五〉

我爱在你身影里短命的日子

多么快,书信停在一半

以我城市的烟头终于白雾

上亿年前连叹息也没有

便落住昨夜的沙洲

如果再死一万次也行

让所有未来选择放弃

如果倒影注定死亡

让我的心流出黎明的洪流

从高岩,你爱的鸟鸣

猝然轰倒……

那样的快慰

定如是悲壮

而且

沉沉的六月,无声

为你祝福

〈六〉

这杯第一次使我疲惫

倘黄昏落下太阳

就已死在半路

死在偶然……

〈七〉

看不透夜在黑暗里

不能信任的历史

永恒

以我城市的白鸽推倒和平

回想

又回想

服从它的指引

作为一种光线的宽度

在的疼痛穿行

篇8:一座村庄的消失的阅读及答案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象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没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1.作者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又是个怎样的村庄?请概括回答。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答:

(2)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

答:

3.文中插入对村中大黑狗的`描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

4.文章结尾一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作答。

答:

答案:

1.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绿树掩映、土地上种满庄稼,充满生机,欢快热闹的村庄。而现在的村庄则是土地荒芜,少见人影,一片死寂,步入衰亡的村庄。

2.(1)自从村庄里的人离开村庄,步入城市以后,村庄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直至消失,最终只能作为一种记忆存在于步入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脑海中。

(2)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往往对其中的变化缺乏深切的感受和记忆,记载城市的变化,最终只能依赖文字。

试题分析:(1)首先明白“蒲公英”是什么意思,即村庄漂泊在外走向城市的人,“留在记忆深处”指原来的样子已经不再,村庄已经走向衰亡,原来的样子只能留在漂泊在外走向城市人的记忆中。

(2)记忆城市变化的方式已经不再依靠人的大脑,需要依靠文字。

3.文章通过对大黑狗的慵懒、无奈动作的描写,以小见大,从细节上来具体展示村子的萧条、荒寂;将大黑狗的毫无反应与昔日的一片狗叫进行对比,更能表现出今日村庄的冷落、死寂。

试题分析:黑狗慵懒、无奈动作,反应冷淡,可以折射出村子的衰败、冷落、死寂。还有和一群狗热闹场景作对比的作用。

4.对村庄的消失满怀一种怀旧、感伤之情,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则持一种豁达、接受的态度。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记忆中的村庄的特点可以从第二三段中概括,通过“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鼻孔”“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等可以概括出原来村庄有绿树掩映、土地上种满庄稼,充满生机等特点。现在的村庄可以从第六七段中概括,即荒寂、少见人影、衰老的特点。

试题分析:通过“一座村庄的消失……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等句, 表达出一种怀旧、感伤之情,通过“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等句,可以看出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则持一种豁达、接受的态度。

篇9: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赞颂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而且读的有点体会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首诗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1.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3.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5.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四、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1.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3.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五、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1.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一座流浪的村庄】相关文章:

1.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案

2.小学五年级语文现代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案例

3.一座城散文

4.一座山作文

5.一座城诗歌

6.一座城美文

7.村庄卫生倡议书

8.村庄的作文

9.可爱的村庄

10.村庄整治措施

下载word文档
《一座流浪的村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