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2024-01-25 09:00: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杰润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篇1: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化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工业装置大型化,具有规模经济性,综合利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石油占35.6%,煤28.6%,天然气3%,其中,我国石油占20%,煤70%,天然气3%。在的数据中,我国原油储量居世界第四位,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由此可见,发展天然气,合理利用我国煤炭资源十分重要。

1利用现状

(1)天然气为主的C1化工加工与利用。C-1化工,广义上来说就是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总称,进入20世纪80年代,C-1化工被定义为两部分,即制造技术与合成气技术,文章所指C-1化工包括合成气和甲烷为原料的技术。在合成气的具体制作上,可通过甲醛制烯烃;目前应用较广泛的MTO工艺可高产丙烯或乙烯,并根据相应催化剂工艺加以调节。在甲醛吸收率达到最高时,碳一和碳三的烯烃吸收率可达到87%左右,以达到高产。在,全球首个MTO工艺产品在尼日利亚建成投产。而国内则主要发展合成氨,在天然气没有探明,或者天然气资源匮乏地区,有实际作用。同样,除了煤的制炼,通过原油常压蒸馏或原压蒸馏,利用炼厂气分离出丙烷、丁烷,也可制炼液化气。此类技术我国主要生产公司为我国石化,其在相关制炼方面实力雄厚。作C1化工新产品的乙二醇的发展,在主要以石油来制炼的路线上,以非石油制炼的方法取得技术性发展。缓解了乙二醇的供需矛盾,并广泛用于聚酯纤维、防冻剂、不饱和聚酯纤维等,并衍生大量相关产品。煤制天然气,采用焦化、气化、液化及生产电石等手段对煤进行加工,并将其制作成各种煤制品;通过低温干镏的工艺,可以气化煤,由此制作合成气。为了使化学原料更符合化学反应所需的要求,原料需要各种各样的预处理,再通过氧化,还原等反应才能获得其产物。因此,我国能够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十分不易。,我国顺利产出合格天然气,这标志着我国在新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作为地下埋藏资源,天然气由于其埋藏在深度不同的.地层中,开采一直比较困难,其储量又有限。所以在我国广泛利用天然气的大前提下,C-1技术需要更多的创新。因此煤制合成气、煤制油、煤制天然气技术等都对我国能源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2)利用方式与用途。煤制天然气技术的开发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如在原料方面,可利用较为劣质的煤炭进行天然气的生产,且生产出的天然气热值可超国家标准的几倍。通过农业生产麦秸等废气农产品,也可制成甲烷等燃料。并广泛用于汽车、农家燃气等方面。通过玉米、秸秆、甘蔗渣的酸解可制作糠醛等产品,也可用于工农业生产。现代新技术要求高效利用化工产品,缩短产品更新周期,进而实现原料的彻底利用。

2需求与前景

(1)C-1技术相关产品需求量。,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电石炉尾气建设的5万t/年乙二醇项目投产。同年二月,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50万t/年乙二醇项目投产,七月,中石化武汉石油化工公司80万t/年乙烯项目主体装置_28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在,我国乙二醇的总生产力最多能够达到约950万t/年。即便如此,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在我国大量的需求面前仍不占优势。在乙二醇的制炼上,如果用原油制炼,比列大致为2:5,消耗的原油量较大,乙二醇与原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非常重要。在乙二醇的主要消费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控制产能过剩,保证乙二醇使用的高效。预计我国对天然气需求量将超过进口量,煤制天然气技术的开发有利于减缓我国由于进出口而产生的供需压力。因此,在近代大工业技术发展上可以看出,主要以煤炭、天然气的制炼方法更加合用。其保证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且节约煤炭资源,降低资金使用,高效环保。(2)前景。C-1化工在我国大前景下,可以看出有相当大的应用空间,在我国石油较为依靠进口的情况下,C-1科技主要是煤合成气,以此作为燃料,大大减轻了我国的能源压力,并且充分利用了我国的煤炭资源。以保证我国进出口能源压力减缓。在生产过程中,C-1化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转化率。不过,以乙二醇作为C-1化工的一部分,主要生产过程能源转化率过低,生产成本较高,新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也导致大规模的工业化并不现实,而且,由于煤炭价格与天然气价格存在一定对应关系,也可能在未来相互制约。除此之外,大企业的市场控制也是对煤合成气技术的一大压力。我们在应用时,应建立相应的研发团队,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新技术更新,促使更新周期降低。并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加大研发力度。在我国,更要降低目前煤合成气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可推广texaco水煤浆气化,shell粉煤加压气化和gsp气化技术,在改造过程中根据煤种、灰熔点、装置规模、产品链设定和投资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当然,这里面有些方法尚在研究中,但其未来预计会对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产生影响。

3结语

在我国发展煤合成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核心是技术创新,要不断利用现有工业进行产品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煤气化初具规模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循环经济能非常有效的带动C-1工业的发展进步。更重要的是再利用过程中降低对资源的使用,提高转化率,并高效利用废弃产品,促进生产发展与保护。

篇2: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无线通信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未来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一、无线通信的相关概念

无线通信技术是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借助信号调制、解调设备(基站、路由器等)完成信息传播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与有线通信的区别在于,对于定点通信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所以一般也被称为无线移动通信。无线通信技术是利用了电磁波信息不回受到束缚的原理而开发出来的,具有传播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势,在当代的发展十分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具体现状分析

无线通信技术在当代的发展十分迅速,自无线通信技术出现以来,在技术和应用效果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只能够支持人们进行无线语音通话;第二段无线通信技术则可以在第一代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做到数据的传播,但是在传播速度、质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能够进行简单的网页、邮件、短信的传输。第三代通信技术在数据和语音传播上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直接完成大体积的视频、音乐等文件的传输。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4G)则可以与WLAN技术联合,拥有非常大的带宽,能够支持用户直接进行视频聊天或者电子商务等工作。通过对无线技术的展历程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随着移动通讯的广泛普及,无线宽带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中4G技术就是无线网络宽带化发展的一个代表,其上行20Mbit/s,下行100Mbit/s的速度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的通信业务需要。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公司和研究人员在拥有更快速度的5G通信网络技术上加大了投入。在5G通信网络技术中,主要运用的关键技术有:(1)高频段传输技术,由于高频段的电磁波传播受到环境以及传输距离的影响较大,所以如何提高高频段的利用率是当前5G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全双工技术,与传统的全双工技术不同,5G技术下的全双工是指同频的双向传输技术,该技术能够打破频谱资源的限制,使频谱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3)直接通信技术,通过5G技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能够充分发挥频谱资源的效用,对于物联网的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SDN和NFV成为5G平台支撑技术

由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并没有实现网络的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的完全分离,从而无法对网络硬件资源进行统一控制和动态调整。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核心技术OpenFlow则可以实现两者的分离,从而灵活控制网络流量使网络变得更加智能。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可以对运营商的网络进行改造,从而对网络中各节点的功能进行重构,同时还可以对网络硬件基础设施进行改进,使设备成本得到降低。因此,这两种技术都会是未来5G网络平台的支撑技术。

3.2网络实现动态切片

随着人们对于无线通信业务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对于未来5G网络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所以未来的`5G网络技术会向动态切片化网络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人们多样化的需要进行满足。网络切片是指通过虚拟技术将物理网络切分为多个虚拟网络,每个虚拟网络都可以进行网络功能的定制化裁剪,然后将这些虚拟网络编排为一个完整的网络架构。通过不同切片的功能不同,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控制,从而满足不同通信场景的不同需求,是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户体验得到提高。

3.3网络能力深度开放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强调重视用户体验,以提高用户体验作为产品的中心理念,无线通信技术也是如此。未来5G网络技术的发展会通过加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服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并使用户、网络服务以及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得到加强。可以通过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分析能力,获取全面的网络资源信息,使5G网络可以根据用户信息对资源进行优化调度,实现根深层次信息共享,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用户体验得到巨大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该技术未来的发展上,会向着技术融合、技术创新、技术互补以及个体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从而使人们对于无线通信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李瑾.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6):94-94.

[2]刘波,刘建伟.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通讯世界,(17):57-58.

篇3:中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

中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

1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000万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万m2,到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1000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 6万m2,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

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1.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

(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2.3 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篇4: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与技术改进论文

通常来讲,钻探机械设备主要应用于土地资源与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而言,一些土地资源开发条件较为恶劣,需要应用钻探机械设备;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浅表层矿藏资源基本上已全部开发利用,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必须对深层矿藏资源进行开采,然而钻探机械设备是唯一一种可以从深层地下直接提取矿石样本的方法,为了确保钻探工作稳定进行,更为了确保深层矿藏资源可以成功开采,对钻探机械设备本身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

这样看来,无论是土地资源利用还是深层矿藏资源开采,钻探机械设备工作环境都十分恶劣,加之物资的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条件较差、养护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不高等,并不能使得钻探机械设备受到良好的维护,很多的机械设备过早的出现零部件老化甚至出现机械设备提前报废的现象。可以说,现阶段我国的钻探机械设备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一情况。

2 探究如何改善钻探机械设备现状

2.1 结合高新技术,完善钻探机械设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所使用的钻探机械设备在科技含量方面,往往较低,在硬性钻探恶劣地质时往往会导致钻探机械设备发生损坏,影响了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现阶段,将钻探机械设备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事例屡见不鲜,越来越多质量优良,性能良好的钻探机械设备被研发应用,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钻探的机械设备中的核心设备已经由第二代液压立轴式岩心钻机发展到第三代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与此同时,也要优化钻探机械设备中的其他零件,提高钻探设备整体性能,使其更适用于恶劣地质条件开发。在完善钻探机械设备方面,我国的发展较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是略显滞后,故而也要向一些发达国家看齐,引进高新技术,与钻探机械设备结合,更好的应用于项目工程施工中。

2.2 创新钻探技术若要改善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仅仅完善钻探机械设备提高使用性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创新钻探技术方面有所侧重。我国钻探技术水平不高是导致钻探机械设备形成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钻探技术水平较低,加速了钻探机械的报废期限,严重威胁着钻探机械设备进一步发展。研发并大力推广新型的技术到钻探机械设备中十分必要,纵观钻探技术的发展技术史从最开始的金刚石绳索取芯技术,到反循环连续取芯采样,钻探机械设备经历较多的研发技术改进工作,每一次的心得技术的应用都是钻探机械设备的革命性的进步和创新。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在钻探机械领域取得成就,空气泡沫钻探技术的应用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应用的典型的事例。技术的研发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样存在相应的困难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快,中西部的发展较慢这就给技术的详细传播带来了困难。对于此种情况国家要给与特殊的关心帮助,以实现技术平衡,经济发展的平横。对于企业对于机械技术的研究也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的技术设备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发展生产中运用技术,同时研究创新技术。以适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开采深层煤矿的特殊工作环境。开采深层矿藏就要我们对钻探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进行有效的把握了解以便根据实际的情况调配钻探机种和钻探机的类型,同时要结合当下的新型的施工工艺将技术,工艺,机械三者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生产方案。

2.3 做好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钻探机械设备提前报废除了受到设备本身性能不佳、钻探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机械维护方面的影响。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不仅仅可以辅助钻探机械设备发挥出最大作用,还可以延长钻探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钻探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工程施工中,要针对这些钻探机械设备做好日常养护工作,还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在机械设备的维护中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健全的体制保障,规定相关的技术专业人员对一对一分组绑定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和保养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编制有计划有分析研究解决方案。组织人力物力对研究方案落实。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解决,不留隐患不拖延,不忽视。定期要对每台钻探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维护,预防为主,提前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几种解决措施改善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外,还有其他的措施例如引进优质养护物资,提高养护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加大日常管理力度等等,这些措施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改善钻探机械设备的目的。

3 钻探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钻探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应用趋于专业化,遇到何种类型的矿种选取何种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技术的专业化体现在矿种的分类上,我国的矿种种类较多大致有膨润土矿钻探,铝土矿钻探,硅藻土矿钻探,砂矿钻探等等。

另一方面技术的专业化还表现在施工的区域化,有的在高山,有的在河谷,还包括水上钻探等,多区域钻探。目前我国的矿产勘查工作区域煤炭和铁矿两个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以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的先进技术可以在采样的同时可在坚硬的岩石力定向运动,可以是水平运动也可以是竖直向下运动。

通过人员进行操作可以实现自由的运动大大的提高了样本的多样性为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分析资料。钻探技术的专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企业的价值。为国家创造财富。支援我国的经济建设。

我国西部地区是干旱少水的地区,地表水分稀少,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大。如果在这样的地区进行钻探取样,使用陈旧的老方法用水作为循环液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成本,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就算使用节水法也无法实现经济成本的大幅度缩小。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了新型的钻探施工工艺空气泡沫法代替水循环的方法,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新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技术。

结束语

综上浅述,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并不明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切实解决,一般来讲可以通过完善钻探机械设备本身、提高钻探技术水平、做好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等几个方面来改善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在改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技术的创新,只有实现了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现阶段的发展困境,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

篇5: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的教育论文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的教育论文

摘 要:

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了专门从事技术本科教育的院校,而技术本科教育当如何发展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从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四个维度进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比较分析,以期把握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为我国的办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s which take u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s growing up during the time of entering 21st century. It is a new project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a new area for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a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curricula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德国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英国建立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当时虽没有技术本科的说法,但上述这些院校所实施的教育与本文所界定的技术本科教育却是一致的。考虑到行文的方便,本文姑且将其称为技术本科院校或教育。

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已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分析总结此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探索积累相关的素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来看,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了解这些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技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

1.经济和科技发展,人才结构变动。20世纪60- 70年代是全球经济经历恢复调整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发生变化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大致只有三种: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工程师——对科学家的发现进行设计和应用;技术工人——进行实际的工艺操作。而随着技术应用阶段的开发和工艺创新的任务越来越重,于是工程师分化为工程师和技师,工程师专门负责设计工作,而技师进行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工作。由于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职责不同,因此培养目标也有相应的区别。一般而言,工程师由大学来培养,技术工人由中等专业教育来培养。那么技师如何培养?当时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等纷纷探索过这一问题,最后都试图举办技术类高等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

2.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潮涌动。20世纪70年代是技术本科教育纷纷兴起的年代,同样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化社会思潮不断推广的年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预见和呼吁。”此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为了建构学习化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各国和地区都开始反思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开放式而非终结式的教育。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不能是封闭的、终结式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终身性的,能够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观点为社会所接受。这些都为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从实质上推动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不仅提出了大众化理论,而且暗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积极出台政策,以便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又出于对传统精英教育“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差或将越来越差”的担心,又建立了一套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这就是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由来。在亚洲,我国台湾地区受日本影响成立了技术学院,以后又将之升格为科技大学。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技术本科的建立与发展。而目前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阶段正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另外,技术本科规模在我国高教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为15%,为17%,为 19%,达到21%。

4.由技术专科升格而成。德国、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发展的本地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从一般高等教育分化出来的,也不是重新建立起来的,无一例外都从原来的技术专科教育升格而来。这可以说是技术本科教育创立起来的共同规律。当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做法是:采取双轨制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这与目前我国技术本科试点的实践所选择的发展路线相当一致。因为,我国在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也将优秀、成熟的技术专科转为技术本科,且形成双轨制下的高教体系。

二、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1.从人才规格来看。不难发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工业技术师为目标、英国的科技大学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目标,这说明,技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介性或桥梁性人才,可以在特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员之间或工程技术师与技术员之间起到沟通作用。因此,这类人才既需要相应的理论,又需要娴熟的实践技能。

2.从教育层次和类型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技术本科教育都定位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层次,其中,虽然德国颁发硕士学位,但实质上由于学位制度的不同(德国是二级学位制),它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本科。但在教育类型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德国把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的教育定位于工程教育,认为他们所培养的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高等教育是彻底的双轨制,因此把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认为他们培养的是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英国则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提出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还是工程教育,而是把工程与技术合在一起,这也许和英国1992年取消高等教育的“双重制”是有关的,因为取消了“双重制”之后,科技大学也积极向传统大学靠拢,有时甚至运用它们的标准作为升格后大学改革的方向。

3.从人才培养的内涵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除了对培养目标进行概括性的陈述之外,还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进行较为细致的能力规定。从这些能力规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国家对此类人才的内涵定义: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更强调培养立即能够上岗的人才,它所培养的能力非常具体、实用,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偏重于理论功底和继续学习能力;英国的科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介于前面两者中间,既强调岗位能力,又突出继续学习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就与市场结合的深度而言,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是全程结合的,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因此其毕业生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院校的自主决定权更多一些,自然在就业过程中不如德国毕业生那么抢手。

2.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而言,三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第三和第五学期为实习期,在理论教学中融人了较多的习题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融人了理论深化的内容,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高度整合,已经很难区分纯粹的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了。而英国则不同,虽然也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但轮换的周期很长,学程内只有一次实习,长达一年左右,当然英国也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之后的实验和讨论,虽然没有德国结合得那么紧密,但总体上结合得较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别具特色的“建教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且理论课中基本没有实践内容,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技术本科更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3.就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权重而言,三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就德国而言,培养的重要是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能力,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占主要地位。而我国台湾地区正好相反,更加注重学员的继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全面素质。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强调学生能毕业就上岗,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可迁移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两方面兼顾。

四、学院课程的比较研究

1.从课程结构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是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可见,这一课程结构的模式是技术本科教育的主流模式。但课程各阶段的比重和内容有所不同,德国和英国第一阶段的比重较小,且该阶段课程与专业相关,而后两阶段是重点,而中国台湾在第一阶段开设了较多的课程,约20-30学分,但与专业无关。

2.从理论教学来看。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开始体现专业特色,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上公共课,更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融入了实践的内容,如习题和实验,且所学内容以工作所需展开,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体,内容以学科课程为逻辑展开。从效果来看,德国和英国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3.从实践教学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大多是实习,但方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的方式,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签订严格的合同,有严格标准的考核,且要轮换不同的岗位,且实习的功能较多。在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其实习主要由企业安排,英国的时间较长,但实习要求不如德国那么严格,基本不轮换岗位,不作为员工使用,实习功能单一。从结果来看,德国学生经过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对企业的认识都超过英国和台湾的学生。

4.从教学方法来看。德国和英国运用了除讲授法之外更多的方法,例如,英国采用讨论、指导、实验、独立学习等,且讲授的比例很小,只有24%。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完全不同,教学中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当然也有其他方法,但比例极小。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方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多方面理解。

五、总结与启示

1.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但要适度。从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某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上海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内部的发展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技术本科时的状态持平甚至超越。因此,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举办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因此技术本科的数量也应当与此对应,从实践上来说,发展一些优秀的、成熟的技术本科是可行的,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需要严格控制。另外,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我国大陆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办不办技术本科和办多少技术本科要依据各地社会条件的成熟程度来判断。

2.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本科人才虽然有归为技术教育或工程教育的争议,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培养中间性和桥梁性的职业人才。但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试办的情况来看,各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定位为“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定位都没有突出桥梁性人才,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或是工程型人才。另外,对于人才内涵的具体描述,各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很细致清楚的描述。就中国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来看,还属于比较模糊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细化。

3.培养模式上需要注重与市场的互动结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目前我国大陆的技术本科来看,更倾向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培养模式,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但事实上,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而且联系主要放在招生和就业阶段。德国企业与院校的联系比较密切,参与院校学生培养的全程,包括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等,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对于毕业生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最急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不像德国那样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惜花费众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上岗能力,技术本科的毕业生在技能上可以说和技术专科的学生差不多,甚至不如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像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注重关键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所关注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单方面的提高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两方面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我们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4.技术本科的课程有待调整。目前我国大陆试办的技术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趋势基本一致,也采取三段式课程,但具体到各阶段比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如第一阶段的课程相比之下比重偏大,课程多为政治、英语、体育等内容,这些课程在各专业完全相同,且比例上比我国台湾地区更多,这些内容可以在中等教育阶段解决。另外,德国和英国在第一阶段就介入专业内容学习的方式,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再如,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德国制定了专门的进阶标准,而且这些进阶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课程各阶段之间环环相扣,这值得我们借鉴。就实践环节而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比较相似,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学期,交替周期长,功能单一,且产学合作不够紧密,往往把学生送到企业以后,就由企业来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此效果不佳。在这一点上,德国做得非常出色,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6:浅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发展现状自动化毕业论文

摘要:机械制造属于我国的重要产业, 不仅对工业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发展水平。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应用, 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将该技术应用在机械制造业当中, 可以提升机械制造的效率与效益。基于此, 本文首先对自动化与机械自动化进行了简单介绍, 其次分析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现状与发展前景, 最后从实用性、低成本性以及配套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融合发展的建议, 旨在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技术; 低成本性;

在机械制造业当中对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效应用, 可以实现机械制造的持续化生产, 进而提升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是加快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 有必要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分研究, 并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 在增加自身综合效益的同时, 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制造服务。

1 自动化与机械自动化

1.1 自动化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自动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过去, 人们普遍认为自动化就是利用机械来代替人力操作, 对一些特定动作可以自动完成。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 人们认为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 机械不仅可以代替人的体力, 同时它还可以辅助或者是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对特定作业进行自动完成。

具体来说,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自动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自动化功能。自动化可以对人的体力劳动或者是脑力劳动等进行代替, 对整个制造系统进行有效协调、控制、优化以及管理, 属于一个有机体系;第二, 自动化范围。自动化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 也涉及到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第三, 自动化研究对象。自动化的研究对象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两个方面;第四, 自动化应用。自动化应用主要包括过程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以及机械制造自动化等。由此可见, 自动化属于一个动态概念, 其内涵比较广泛、深刻。

自动化属于一种科学技术, 它所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 并且应用范围也比较广。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包含5个单元:一是程序单元, 属于系统的核心单元, 包含一些自动化程序;二是作用单元, 主要是对能量、定位等进行施加;三是传感单元, 主要是对过程的性能以及状态等进行检测;四是制定单元, 可以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指令信号进行制定与发送;五是控制单元, 主要是对作用单元进行调节。

1.2 机械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机械制造业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的在于可以对加工对象进行连续生产, 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进而提高机械制造的质量与效率。实际而言, 机械自动化是一种自动控制与电气化、机械化等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将离散工件作为处理对象。在过去, 机械制造自动化主要是通过机械、电气部件或者是单一的自动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操作。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 又出现了加工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以及机器人等, 同时也研发了一种柔性制造系统, 并且被应用在自动化生产车间当中, 大幅度提升了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1]

2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现状与发展前景

2.1 融合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当中, 出现了各种高新科技, 并且被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当中。

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辅助设计与制造, 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建立, 对产品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这些都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自动化信息系统而言, 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制造数值进行控制, 精确加工相关产品, 在生产结束之后, 能够将产品数据输入到产品的数据库当中, 再和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最后通过自动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检测。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包括电流信号、智能检测设备和时序识别技术等几个部分, 是自动化技术的典型应用。

同时, 为了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多数制造企业都会优先使用自动化供应系统, 该系统可以将生产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零件以及原料等传送至自动化生产系统的指定位置, 通过由自动化数据管理软件和自动运输装置构成的自动化供运系统, 可以对机械制造效率进行有效保障。在产品生产结束之后, 可以通过自动化装配系统对产品进行装配, 避免了人工装配的一些不足之处, 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还增强了装配工作的有序性和便捷性, 更重要的是和自动化的生产系统、自动化的供应系统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大幅度提升了机械制造的'质量与效率。要想全面发挥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作用, 就必须引入自动加工生产系统, 该系统是自动化技术和机械制造融合的重要桥梁, 是一种省时省力、提升效率与质量的核心技术。[2]

2.2 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具体而言, 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带动了机械自动化的智能化发展, 在进行机械制造时, 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对自动化运作进行控制, 在及时、准确地发出指令之后, 可以大幅度提升机械制造效率。另外, 智能系统和机械自动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从现阶段生产制造当中一些智能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 智能系统可以对生产活动进行完全适应。

第二, 将计算机应用到机械制造业当中, 对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系统进行有效集成, 这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 可以对一些繁琐复杂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整合, 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 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 机械制造业的虚拟化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进行生产制造时,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生产, 对自动生产系统的运作过程进行预演, 及时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 同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产品进行虚拟制造, 在预检测的基础上, 对产品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 以确保机械生产活动可以顺利进行。[3]

3 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注重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

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发展时, 需要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以确保自动化技术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在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 应该对它的实用价值进行重点考虑, 以满足机械制造业的实际需要, 进而发挥自动化技术对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要对技术进行引进和创新, 对低负荷率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 根据现有技术水平以及发展情况等对自动化技术应用方式进行明确, 进而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生产速度与质量, 增加企业的综合效益。

3.2 注重自动化技术的低成本性

目前, 我国应该以“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则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发展, 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对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进行重点发展。低成本技术属于一种LP生产模式, 也就是说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 应该对相关设备与技术进行引进,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 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对机床布局进行调整, 减少资金以及设备等的投入, 进而增加企业的总体效益。同时也要不断增加设备的技术含量, 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将技术与人才进行有效结合, 进而全面提高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水平。现阶段, 有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已经进行了自动化改装, 并且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3 注重自动化技术的配套性

在进行自动化技术发展时, 不仅要注重自动化技术的技术含量, 同时也要注重自动化技术的配套性。企业应该做好项目基础工作, 并根据自身情况对机械制造主机进行发展, 提高各种元器件与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自动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 应该对传感器、编程控制器等设备进行关注, 确保微处理机、各种刀具可以满足自动化技术实际发展的需要, 通过控制系统、计算机软件对自动化技术进行管控, 进而增强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与数字化。同时在进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时, 也要不断增强系统的耐性与刚性, 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 对生产设备质量、生产设备体积进行不断优化。另外, 也应该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等提高机械制造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准, 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与检测, 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传输与处理, 进而为生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4]

4 结论

总而言之, 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是时代的发展之必然, 所以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 应该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分研究, 对二者的融合点进行充分挖掘, 在此基础上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同时也要重点研发实用价值高、低成本、配套性好的自动化技术, 以确保机械制造业可以朝着智能化、集成化、虚拟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拥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旬刊, (6) :110-111.

[2]成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 , 27 (4) .

[3]孙冬霞, 庞健, 李文辉.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时代农机, , 43 (9) :13.

[4]郭乐乐, 郭晓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A14) :259.

篇7: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它的制定和颁布不但给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标准,而且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基于问卷调查,对师范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能力标准

1研究概述

1.1调研目的

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主要从5个维度:意识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应用层面、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学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期望,来了解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

1.2调研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方法。问卷的设计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试题。以及笔者设计的有关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期望的几道试题。笔者把试卷按学科进行编制。分别编写出中文、数学、英语、地理4个学科的问卷。这4套问卷都是从5个维度来进行编写。每套题都包括45―50个问题,其中至少有43个封闭或半封闭试题和2个开放性试题。

1.3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中主要选取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特点,从学生中抽取研究对象。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主要选取大三、大四的师范生,共调查数学、语文、英语、物理4个专业,这4个专业又均匀分布在文、理两个大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5%。问卷数据录入计算机并采用Excel软件来处理。

2结果分析

2.1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意识现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不仅对在职教师提出了标准,同时也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调查可知。11.17%的师范生对此标准非常了解且十分关注,10.41%的师范生对此标准非常了解但并不关注。53.55%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不太了解也不关注,24.87%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一无所知。从这些数据就可看出,3/4的师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标准并不是很了解,多数都处于未知状态。如果一个师范生对其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程度处于半迷茫状态,那么他们也就不能知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自然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处于迷茫的状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方面内容。让他们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究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2.2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现状

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很多教育的基础内容,师范生如果能更加积极的学习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Ⅲ。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就是通过第二部分试题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得出以下结论:

2.2.1师范生想多掌握技术,但理论基础不牢 在调查问卷中,为了降低难度,涉及到有关基础知识的内容都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察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却很想学习技术。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英语的问卷中,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了解不够。在语文问卷中,考察学生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这个题就想看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掌握如何,可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教育技术的五部分组成,76%的学生答错这道题。太多的学生只关注到实际应片j,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内容能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

2.2.2对常用的教学软件掌握不精确 师范生对Word、PowerPoint只达到了解的程度,但使用的不精。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英语问卷中,为了使上课时使用的电子文档中的文字更加醒目,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需要给一些文字加上底纹。只有71%的学生知道选中要加上底纹的文字,点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时候都只注意一些文字的修改、格式的统一,但是一些很简单的命令不能掌握,往往在最简单的地方犯错误。从问卷中的很多题都能反映出同一个问题,就是每名学生学软件时只是学习些表面上的东西,一旦要深究就不一定会了。这些都是笔者觉得在今后的教育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提醒的地方。

2.3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描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语文问卷中,在进行教案设计前,教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指的是学习者的差距和需要.然而只有22%的学生答对.如果师范生在做教学设计时不明确学习需要,那么其最终的教案也是盲目按教学大纲设计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是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2.4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

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如果从资源分类理解资源内涵,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观念)。其中,硬件资源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它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核心,它提供实际运用上的支持。潜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所设有的硬件设备越来越齐全,但在软件资源建设上表现出很多不足之处。

2.4.1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库缺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网络资源开发者还没建设出与各个专业相关的资源,并且各个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技术方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如果单单只靠现有网络上的内容来面向各个专业.早已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专业需要。我们应该开发出更多的与各个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例如:通过与语文专业师范生的沟通.得知他们多喜欢用视频、音频来创设情景,结合情景来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所学的古诗、文言文、散文等。因此笔者建议在做语文专业的网络资源时能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2.4.2用来讲解硬件设备操作过程的软件资源短缺 师范生对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不精,他们都急需这方面的详尽讲解内容。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使用到的教育教学设备很好、很全,不过在他们中的55%,甚至更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设备。因为学校为了简化教学,每次设备开启时都已配置好,老师不需要进行调整,只要按下开关键,然而现在的很多师范生的就业方向都是农村或偏远山区.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调整好这些教学设备,如投影器的调整、幕布的收挂等。笔者希望能多拍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能一步步的按照步骤来进行学习,增加相关的软件资源。

2.5师范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的期望

2.5.1更改课程开设时间 通过调查得知,50%的师范生希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能在大三开设,而不是在大一开设。仓储认为在这样的时间段开设课程才能使她们学到更加切合实际的教育技术内容.并能将学习的内容立刻应用到教育实习中。

2.5-2改革培训方式和内容方面 大多数师范生都希望能边上机边讲授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内容,而不是继续沿用传统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不能实现课程本身的实践要求,所以她们十分期待课程能适当的改革。

2.5.3小班授课或是分专业授课 很多师范生希望《现代教育技术》课能小班授课或是分专业授课目前,许多高等师院校公认《现代教育技术》课是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很多院校都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做为公共课开设,由于教师少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数的师范院校只能开展大班教学。然而采用大班授课,使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一些理论知识。根本接触不到一线的教学实践与教育技术的结合点,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学到如何更好的使用教学媒体来优化教学,使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更不用说做出更好的、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所以很多师范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内容,增强针对性、使用性。

2.5.4开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 很多师范生希望开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使师范生能做出更好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原来的师范生只会使用PTP进行讲课,他们认为只用PPT讲课很单调,所以希望多学些课件制作方面的软件,来填补她们这方面的缺陷。

2.5.5开设有关教学礼仪方面的内容 很多师范生都会参与微格教学的培训,他们在进入微格教室时看到自己讲课时的举止,以前一些不注意的小举动在屏幕上突显出来,如果自己作为学生也会觉得这样不好。所以很多师范生都觉得应适当的开设这方面的内容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3改进策略

3.1调整现有教育技术相关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在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能更加有利于师范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该课程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适当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原来上课讲授的内容多数都过于大纲化、理论化,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若是适当的弱化理论,以师范生够用为最低限制,这样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课程。增加师范生比较关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方面的内容,适当调整这方面的课时.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而不再是以前那样使学生一堂课只是坐着干听,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3.2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从到现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更加的大胆一些,真正的使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例如:可以让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能以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方式参与到各个学科教学,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学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之后把自己的优势与他们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做出更能适合教学的东西。笔者最近经常和英语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一起.他们从大三就开始进行教学练习,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在练习,通过交谈得知他们上课时只会使用PPT,其它更简单、更适于上课的软件根本不会使用。他们的学识与能力不比我们专业的学生差,但他们没想到用更好的软件来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让我们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去教授他们需要的技术来整合教学、优化教学,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3.3提高师范生“两条腿”走路的意识

很多师范生对“两条腿”还不是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会一些专业知识,致使很多师范生意识不到教育技术的优越之处。所以对现在的在校师范生要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是指:一要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素质;二要有拿手的中小学科目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两方面内容的师范生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未来。

3.4优化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

3.4.1与专业挂钩.丰富现有的学习资源 现有网络学习资源不少.不过很多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建设网络资源,有的还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但在这些资源中能真正提供给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专业资源却寥寥无几,而且资源内容整理的也不齐全。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对有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归纳、优化,最好是跟学科挂钩,分科目来进行,扩大原有的资源内容量,使之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专业要求。

3.4.2使现在的学习资源更加智能化 现有的资源多数都是以文本、图片的格式来展示学习内容,渐渐出现了视频。可现有的资源大多不够人性化,学习者也只能是一页一页的阅读.一点都没有符合人学习思维的跳跃性。如果把现有的学习资源配合超链接,再配合更好的导航、概念图,学习者可以任意的选择他想学习的地方,这样的学习资源才能更加的凸显个性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3.4-3使学习资源更加多样、多元化 多样化指形式多样化,可以寄教育于娱乐。只靠把学习内容整理好是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有时候适当的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游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天性都是好动、爱玩,如果能让学生们边玩边学习知识,这是非常好的。形式不在单单的局限于文本+图片,多加一些游戏+视频,这样的学习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次研究以《标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试题为基础,设计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提出了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笔者所选的调查学校位于吉林省,学校的教学条件、办学规模、学生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别于其它省市的师范院校,调查的地域范围较窄,更多地从本省的实际情况考虑.所以本次研究的结论普遍适应性可能不强,仅供借鉴。

篇8:光纤通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成功研制出损耗为20dB的石英光纤,证明光纤作为通信传输介质是可行的。同年,GaAIAs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在常温下实现连续工作,为光纤通信提供了光源。从此,光纤通信时代进入高速发展期。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因光纤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频带极宽、传输距离远、电磁干扰抗性强以及不易串音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通信在邮电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发展迅猛,光纤通信优越的性能及强大的竞争力,很快代替了电缆通信,成为电信网中重要的传输手段。从总体趋势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光纤通信技术概念

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光波频率极高以及光纤介质损耗极低,故而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要比微波等通信方式带宽大上几十倍。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纤芯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它的折射率略小于纤芯,包层的作用就是确保光纤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涂敷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线不受水气侵蚀及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线的柔韧性;在涂敷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光纤的内芯非常细小,由多根纤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非常小,用光缆作为传输通道,可以使传输系统占极小空间,解决目前地下管道空间不够的问题。

2光纤通信技术现状

2.1单模光纤

单模光纤是目前主要应用的一种光纤。80年代后,光纤通信已逐步从短波长的多模光纤转向长波长的单模光纤应用。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最早实用化的常规单模光纤G.652光纤在降低损耗提升带宽性能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而在1.55μm窗口实现最低损耗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G.653实现了这样的改进。90年代后,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迅速发展,使光纤传输容量极大提高,而四波混频会引起复用信道间串扰,严重影响WDM系统性能,为适应需要,非零色散位移光纤G.655应运而生。

2.2波分复用(WDM)技术

波分复用(WDM)技术是一项90年代在通信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是将一系列载有信息的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成一束,让其沿着单根光纤传输;在接收端再将各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开的通信技术。利用该技术大大增加光纤传输容量,降低成本;节省光纤及光中继器,达到对已建成系统扩容目的。2.3光纤接入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通信信息量在不断增加,业务的种类也不断丰富,传统的语音业务、短信业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高速、高保真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光纤接入技术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速度,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高速传输的需求。光纤接入技术通过主干传输网络和用户接入两部分实现光纤入户,利用光调制解调器,让用户享受到高速带宽资源。

篇9:光纤通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3.1多年来,人们对高速率及大容量的追求不断推进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如何最大化的拓展光纤带宽,成为各国不断研究目标。目前国际上利用波分复用(WDM)和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提升光纤系统容量。为了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光波长分割复用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波分复用(WDM)、密集波分复用(DWDM)和光频分复用(OFDM)技术,系统传输容量随着技术的发展成千倍提升,目前容量1.6Tbit/s的波分复用系统已得到大量商用,全光传输的距离也在大幅提升。另一种提升传输容量的方式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不同于WDM技术通过增加光纤传输信道数量来提升容量,OTDM技术是通过提升信道传输速率来提高容量,其单信道最高速率已达640Gbit/s。利用波分复用技术,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复用,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大幅减弱信道间的相互作用,将频谱效率提高一倍。利用占空较小的归零(RZ)编码信号,降低了光纤通信系统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适应性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通常采用RZ编码作为传输方式。

3.2光孤子通信

在光纤反常色散区,由于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作用而产生光学孤子。孤子是一种特别的'波,它可以传输很长距离不变形,特别适用超长距离、超高速的光纤通信系统。光孤子通信就是以光孤子作为载体的通信方式,它实现信号波长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无畸变,在零误码的情况下信息可传递万里。光孤子通信未来的前景是利用传输速度方面优势进行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通过时域和频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使现行速率提高十倍以上;利用重定时、整形、再生技术,同时减少ASE,增大传输距离,使传输距离提高到十万公里以上;获得低噪声高输出性能。虽然目前光孤子通信技术仍存在许多难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人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大容量、超长距、高速、的全光通信中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3.3全光通信网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人们对通信容量和带宽的需求也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通信网两大组成部分,即传输和交换,都在不断发展和革新。随着波分复用技术的成熟,传输系统容量的增长给交换系统的发展带来压力和动力。未来交换系统运行速率会越来越高,而目前电子交换和信息处理网络能力已接近极限,无法满足要求,在交换系统中引入光子技术,实现光交换、光交叉连接和光分叉复用势在必行,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只是实现了节点之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从而限制了通信网总容量的提升,真正的全光网已成为科研机构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全光网络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未来光通信发展的趋势是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系统,消除电光瓶颈,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这将是通信技术发展的理想阶段。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Internet业务和多媒体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的业务量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膨胀,光纤通信系统作为信息数据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光纤通信系统做为一种最主要的信息传输平台,为人们提供着各类数据信息,保障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升。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提升,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人类科技水平不断地提升下如愿到来。

参考文献:

[1]顾畹仪,李国瑞.光纤通信系统[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1).

篇10: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现状与发展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现状与发展

本文从材料测试技术出发,阐述了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表明材料测试技术正在朝着科学、先进、快速、简便、精确、自动化、多功能和综合性等方向发展,新一代的显微分析技术的应用必使材料测试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微、越来越全面.

作 者:傅志强 孟凯  作者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00201 刊 名:检验检疫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年,卷(期):2009 19(3) 分类号:Q-336 关键词:测试技术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相关文章:

1.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与技术改进论文

2.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3.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4.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5.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6.贵港市矿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7.湖南地区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初探

8.惠安县远洋渔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9.化学工程与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论文

10.应用化工技术的个人简历

下载word文档
《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