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登高》的练习题
“谢智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课文《登高》的练习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课文《登高》的练习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课文《登高》的练习题
课文《登高》的练习题
一、读《登高》,然后回答。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二、检测练习
(一)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即从巴峡穿乌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三、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甲、乙两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青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
一.
1、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2、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二.
(一).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穿”写在险恶的三峡中舟行如梭,“下”写出峡后顺流急驶,准确生动。8。轻,晓寒犹轻,移用手法,富有想象和创造性;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9、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10、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三.
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1题的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风灯”与“桅灯”概念的混淆,二是“船尾跳鱼”非“大鱼跃出水面”。“风灯”,一种手提或悬挂的能防风的油灯。如从前两句的对仗看,“风灯”也可理解为风中之灯,它是该句陈述的主体。而C项解为“江风吹打桅灯”,则将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结构视为主谓结构了,如此与“江月”的对仗便不能成立了。
2题中只有C项与该诗写法相同,因为C项四句诗也是分写四景,四景动静结合,渲染出一种安谧、平和的意境,与杜诗可谓异曲同工。而A项只写了“白日”与“黄河”两景,B项分写了“清溪”、“古木”和“水禽”三景,D项的画面只有“孤舟”、“渔翁”和“江雪”三景,“鸟飞绝”虽有“鸟”字,却无鸟影,且整画面都是静景,无动静结合。
篇2:登高同步练习题
登高同步练习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2.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 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 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2分) B 2.(2分)空阔浩渺 愁苦悲凉
请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②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篇3:登高课文原文
登高课文原文
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篇4:《登高》课文解读
《登高》课文解读
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①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②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③渚:水中的小洲。④飞回: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①落木:落叶。②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①繁霜鬓:白发日多。②潦倒: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二语,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战乱频仍、苦海无边的感怆,显示着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可谓绝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秋”是景,“悲”是情,由写景转入抒情。“万里”,点明夔州距故园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常作客”,指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诗人半百之年。“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照应题目,重阳佳节,高处远眺。“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是全诗之眼。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一生辗转漂泊,壮志难酬,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到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尾联以对句作结,转入对家国身事的悲叹。“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家命运。“苦恨”,甚恨,愁恨很深。“繁霜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积郁在心,使自己白发日多。“潦倒”,犹言仕途坎坷,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刚刚放下酒杯。诗人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常常借酒浇愁,今日重阳登高,本可痛饮,一醉方休,不料饮酒只能使“悲秋”之愁更愁,无奈之中,酒到嘴边,又不得不把酒杯放下。这千钟万斛的愁啊,该怎样排遣!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正如前人所说,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读这首诗要正确理解诗的情调。一般认为“悲”是主调。写景,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我们更要从“悲”中见出“愤”,从“苦”中见出“劲”。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贴近诗人的心灵。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份情感,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课文《登高》的练习题】相关文章:
1.《登高》课文解读
3.木兰诗课文练习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