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怎么写
“子夜一支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怎么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怎么写
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怎么写
1.1Checker(易改)
国内良心免费的英文修改软件,提供一站式的拼写检查、语法纠错、样式检查、词级润色以及字典和翻译等写作辅助功能,强推!
2.whitesomke
所谓写英语论文神器,还有高科技写作和生物科技写作版,299元一套。
3.StyleWriter
本软件的诱人之处除了修改错误,在于润色文章,可以有提示你对同义词做选择,让你的文章更加地道,另外还有统计文章特征的功能。但他识别不了专业性词语,不适用于专业性文章的修改。
4.Triivi
英文输入软件,免费开源,具备词频调整、智能纠错,根据已经输入的字母猜出想写点词或短语,提高英文输入速度!标准版具有50万词汇量,专业词库(约20万词汇)。
5.Intellicomplete
虽没有triivi专业词汇丰富,但定义性较强,且自定义语库方便,只需要一个快捷键Ctrl+Alt+J。
6.As-U-Type
一款英文输入单词自动校正软件,根据软件自带的和自定义的`校正词典,当你编辑文档输入的单词有误时,它会自动帮你校正。但此软件是在输入后按空格键后给出提示,没有实时提醒功能。
7.金山快译
金山词霸自带工具。编写英文文档时,快速按动两下Alt键,词霸将自动弹出一个特别设计的“写作助手”模块,输入一个中文词汇,软件将自动弹出一组与搜索词对应的英文单词,如果感觉片面的解释无法帮助判断,还可以继续输入一个“分号”,这时“写作助手”将会在翻译结果中自动加入精选例句。
【范文】
ABSTRACT
BaoMao Expressway which is 313 kilometers in length is the 7th vertical line of National Highway.It is a longitudinal channel connected to China’s North , northwest, southwest. This channel originates in Baotou and passes by the major cities of Xi'an, Ankang, Chongqing, Guilin, Wuzhou and finally ends in Maoming. The section of BaoMao Express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called as “nine longitudinal lines” in the highway network layout planning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oute starts from Chenjinding that is the junction of Zhusha Town of Xinyi City and Guangxi Cenxi(Shuiwen) of Jiangxi and passes by Xinyi City, Gaozhou City, Maogang District and finally ends in Dianbai Lin tou town Dachangkou. The total length of this route is 122 kilometers.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k34+000~k36+000 section that design from Baotou to Maoming Express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design with the speed of 100 km/h adopts two-way and four-lane expressway standard.The design of k34+000~k36+000 section of BaoMao Expressway mainly includes the plane-vertical-transect association design and design of subgrade and pavement. Plane design part includes a route plan selection and the accurate calculation of every element of selected plans. Longitudinal section design part includes the calculation of every element of the slope and vertical curve. Cross-sectional design identifies the cross-sectional parameters, calculates the superelevation, and compiles the design table of subgrade. Subgrade design determines the height and width of subgrade, designs the slope and related ancillary facilities and finally makes analysis of slope stability. Pavement design part carries out the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and does related calculation.
Key words:Bao Mao expressway; Plane-Vertical-Transect association design; Design of subgrade and pavement
篇2:3毕业设计摘要
3毕业设计摘要
摘 要
本工程为高速・金福花园2#楼。建筑工程等级三级,耐火等级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二级,抗震设防裂度6度。
本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类型为I类,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本工程施工图纸各层所注标高为完成面标高(建筑面标高),屋面标高为结构面标高;本工程施工图纸原标高以及总平面图以米计外,其余均以毫米计。
本工程手工计算工程量,利用晨曦清单计价系统套价软件计价,材料按《第三季度南平工程造价信息》中建瓯地区信息价,材料价格不全的套《福州市2010月建设工程材料价格》,其中主要材料按招标人指定的品牌和价格计算,工程总造价20387843元。
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图纸上交代的内容,以免漏算。在定额套价时,主要参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及有效的定额补充、工程计价文件和规定。调信息价时,要准确的看好每个材料的信息价。在保证这些都完成的前提下,算出工程总造价。
关键词:金福花园、建瓯地区信息价、晨曦清单计价。
1
Abstract This works for the high speed, Jin Fu Garden 2# building.Construction of grade three, refractory grade two, roofing waterproof grade two,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6 degrees.
The engineering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type for the I class, meet the
This project construction drawing layers marked elevation for the completion of surface elevation (building elevation), the elevation of the roof structure surface elevation;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The original elevation in meters and general layout, the rest are in millimeters.
The engineering manual calculation, valuation system package software valuation using the list in third quarter,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s of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ation must see drawings on account of the content, in order to avoid missed. In the fixed price, the main reference to
Key words: Jin Fu Hua Yuan, Jianou District, the price list pricing information.
2
1 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
高速・金福花园2#楼。
1.2建设地点
福建省建瓯市水西路。
1.3 建设规模及标段划分
工程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0889平方米,容积率≤4.5、建筑密度≤28%、绿地率≥33%,总建筑面积约108000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约13800平方米),5幢高层(31层)商住楼;约1.9亿元。
1.4 承包方式
包工包料(如有甲供及招标人另行发包的除外)。
1.5 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要求:①达到国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合格标准要求;②本项目创建南平市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南平市九峰杯住宅小区工程项目。
1.6 工期要求
工期要求:总工期:830个日历天,其中:地下室部分90个日历天,上部工程分二期施工,每期560个日历天(二期预计间隔180个日历天);其中各关键节点的工期要求为:由招标人安排。
1.7资金来源
建设资金来自自筹资金。
1.8招标范围
施工图所示土建工程(不含桩基工程),详见图纸全部内容。
3
1.9施工现场条件
1.9.1场地平整
场地未平整。
1.9.2交通条件
工程地处城市道路边,交通便利。
1.9.3临时用水
施工临时用水已接至现场。
1.9.4临时供电
施工临时用电已接至现场,由施工单位自行安装总电源箱至施工场地的各有关设备、线路、配电箱及电表等。
1.9.5现场排水
需设置临时排水系统,施工废水、雨水、污水经沉淀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1.9.6临时设施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要求搭设。
1.9.7周边环境
本工程周边为居民生活区,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要求较高,现场应加强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噪音、扬尘控制,卫生、场容场貌控制,以及交通安全、治安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协调,确保附近居民生活、工作、交通等不受影响。
4
2 报价依据
2.1图纸依据
本工程量清单根据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施工图纸、设计变更、设计院关于施工图纸问题的答复、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反馈单、《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及招标文件等有关规定;
2.2费用计算依据
(1)《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
(3)闽建筑[2005]26号《福建省建筑工程综合单价表》
(4)闽建筑[2005]15号福建省建设厅关于调整《福建省建筑土建工程费用定额》(版)利润率的`通知;
(5)闽建筑[2005]25号福建省建设厅关于调整《福建省建筑土建工程费用定额》(2003版)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费率的通知;
(6)闽建筑[2012]36号文关于价格调整基金计取有关问题的通知;
(7)闽建筑[2012]28号《2012年第三季度福建省施工机械台班单价》;
(8)闽建筑[2012]4号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税费调整的通知;
(9)闽建筑[2012]9号关于调整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取费标准的通知。
2.3材料价格
材料价格执行2012年《第三季度南平工程造价信息》中建瓯地区信息价,材料价格不全的套《2012年10月福州市土建工程材料价格》,其中主要材料按招标人指定的品牌和价格计算。
2.4人工工资单价
人工工资单价执行闽建筑[]15号《关于调整建设工程人工预算单价的通知》以及闽建筑[]37号文人工预算单价的补充通知。
2.5其它有关费率
(1)预留金不计费税;
5
(2)临时设施费: 0.9%;
(3)检验试验费: 0.20%;
(4)价格调节基金:0.1%
(5)暂列金额:400000元
(6)本工程按三类工程取费,劳保按4.860%、税金按3.477%。
6
篇3: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课题针对某企业的生产存在的加工技术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影响加工的主要因素(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摘要应在200~500字,标题摘要两字之间空一个汉字。摘要正文部分与摘要二字之间空一行(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与关键字之间也空一行。
(摘要与关键词之间空一行)论文全文中,封面、诚信承诺、摘要、目录部分均无页眉,但摘要开始至最后,都必须有页脚(页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部分的页眉均为“宁波大红鹰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宋体五号,附录部分单独加页眉,宋体五号,且两字之间空一个汉字。全文原则上单面A4 70克纸打印。摘要撰写应采用第三人称,不得出现我,本文等字样。
篇4: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本设计为xx市高层培训中心,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总建筑面积10838.80O,总高度为32.10m,总层数为十层。室内外高差为0.600m,平面形状为矩形,建筑沿X方向的宽度为55.300m,建筑沿Y方向的宽度为19.600m。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房屋的高度与层数、场地条件、结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框架结构体系。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地面粗糙程度为C类。建筑场地土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地上为一类地下为二类b。基础采用桩基础。
本设计根据建筑设计特点、结构设计特点和现有的施工条件施工方案,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是施工的关键,根据工期要求和场地条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和设计施工现场平面图。
关键词:框架、桩基础、抗震设计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摘要模板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社会到来的大背景下,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
在服装设计的供需层次,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消费者对服装穿着有了更高的需求,不仅对服装消费需求功能要求更高,而且对服装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更快;另一方面,对服装设计师而言,面对随之而来的个性化服装消费需求,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口味来设计服装。表现在时尚潮流的服装不仅仅具有新颖个性的样式,而且对服装材料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服装时尚潮流、凸显个性和品位以及舒适健康的要求。目前,服装设计的款式与造型元素基本定型,服装设计师更多的是根据新型服装材料的特性,来进行款式的设计与色彩的选配。服装材料作为设计的基础和首要位置,影响着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其它设计要素。
因此要想达到多元化的服装设计要求就需要创新服装材料,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与加工服装材料的方法,进一步恰当改变服装材料及进行材料的再造,从而获得完美的设计,所以重视服装材料的创新是引领服装时尚潮流的关键。本课题力图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设计师本人的实践经验,对服装材料创新应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在文献调研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材料艺术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同时采用心理学论、美学论等多种理论进行辅助论证,以及结合设计实践案例分析与研究等手段,从多个方面阐述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对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当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空间进行阐述,并据此提出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2)探讨服装材料对服装的意义与作用;阐述服装材料的分类以及服装材料应用的方式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分析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研究;并通过设计案例充分佐证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成效与方法。结论: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创新应用材料的意义非常显着。它不但可以使设计师不再受到材料的限制,更好的发挥主观意愿,提升服装的艺术魅力;它还能极致的表现出设计师的艺术效果与设计理念。
篇5:如何写英文摘要
如何写英文摘要
英语论文摘要是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通过英语论文摘要的重要功能作用来阐明其重要性;并且分析在进行英语论文摘要撰写工作中,应把握摘要的两个主要特点-完整的语篇结构和精炼的语言,进而通过实际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把握摘要的主要特点之一-其完整的语篇结构。
【一】1.Background(背景):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描述前者研究存在哪些问题,为自己进行这个研究是为了尝试解决前者存在的这些问题做好铺垫。
2.Method(方法):介绍研究中所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摘要字数有限,所以Method只是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即可,不要花太多篇幅介绍。
3.Results(结果):这部分直接写实验得到了什么结果,如果没有实验的就只需要阐述文章研究目的和结果。
4.Conclusion(结论):论文相对前者的研究有什么创新或独到见解都要阐述在这里。
Abstract其实就是对整篇英文论文浓缩之后的精华部分。
其目的就要让读者就算没有阅读全文,也能从Abstract中知道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
所以,摘要的写作一定要在论文的开始就把整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呈现给读者。
【二】1、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阐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
2、英文摘要必须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的原则。
为此,英文摘要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在这4个要素中,后2个是最重要的。
在执行上述原则时,有些情况下,英文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3、英文摘要句型力求简单,通常有10个意义完整语句顺畅的句子。
4、英文摘要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英文摘用的编写。
【三】一、绪论
文章摘要是对所写文章主要内容的精炼概括。
美国人称摘要为“Abstract”,而英国人则喜欢称其为“Summary”。
通常国际刊物要求所要刊登的文章字数,包括摘要部分不超过1万字。
而对文章摘要部分的字数要求则更少。
因此,写摘要时,应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论文之精华。
论文摘要的重点应放在所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上。
国际会议要求的论文摘要的字数不等,一般为200字-500字。
而国际刊物要求所刊登的论文摘要的字数通常是100字-200字。
摘要的位置一般放在一篇文章的最前面,内容上涵盖全文,并直接点明全旨。
语言上要求尽量简炼。
摘要通常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
科学书籍、论文和学术报告一般都附有内容摘要,这样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使他们不必读完整个文章就能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
书籍摘要,一般放在封二或封三;论文和学术报告的摘要,一般放在正文前面。
摘要应做到简明扼要,切题,能独立成文,使读者能准确地了解书籍的要义。
写摘要时,最好用第三人称的完整的陈述句,文长一般不超过200个词。
二、要的类型与基本内容
英文摘要内容包含题名、摘要及关键词。
gb7713—87规定,为了国际交流,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应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原则上讲,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
摘要分陈述性的(Descriptive)和资料性的(Informational)两类。
陈述性摘要只说明论文、书籍或文章的主题,多半不介绍内容。
资料性的摘要除了介绍主题外,还应介绍文章的要点和各个要点的主要内容。
它可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①点明主题,解析文章或书籍的目的或意图;
②介绍主要内容,使读者迅速了解文章或书籍的概貌;
③提出结论或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三、英文题名
1)题名的结构。
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nounphrase)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1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
例如:thefrequentbryophytesinthemountainhelanshan(贺兰山习见苔藓植物);thermodynamiccharacteristicsofwaterabsorptionofheattreatedwood(热处理木材的水分吸着热力学特性)。
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
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题名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况且陈述句不够精练和醒目,重点也不易突出。
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可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例如:can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berealizedwithoutpetroleum?(农业机械化能离开石油吗?)。
2)题名的字数。
题名不应过长。
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
例如,美国医学会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jnat cancerinst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英国数学会要求题名不超过12个词。
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总的原则是,题名应确切、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词数越少越好。
3)中英文题名的一致性。
同一篇论文,其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
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例如:工业湿蒸汽的直接热量计算,thedirectmeasurementofheattransmittedwetsteam。
英文题名的直译中译文是“由湿蒸汽所传热量的直接计量”,与中文题名相比较,二者用词虽有差别,但内容上是一致的。
4)题名中的冠词。
在早年,科技论文题名中的冠词用得较多,近些年有简化的趋势,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可不用。
例如:theeffectofgroundwaterqualityonthewheatyieldandquality.其中两处的冠词the均可不用。
5)题名中的大小写。
题名字母的大小写有以下3种格式。
全部字母大写。
例如:optimaldispositionofrollerchaindrive
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但3个或4个字母以下的冠词、连词、介词全部小写。
例如:thedeformationandstrengthofconcretedamswithdefects
题名第1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均小写。
例如:topographicinversionofintervalVelocities.
目前b.格式用得最多,而c.格式的使用有增多的趋势。
6)题名中的缩略词语。
已得到整个科技界或本行业科技人员公认的缩略词语,才可用于题名中,否则不要轻易使用。
4
四、作者与作者单位的英译
1)作者。
中国人名按汉语拼音拼写;其他非英语国家人名按作者自己提供的罗马字母拼法拼写。
2)单位。
单位名称要写全(由小到大),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前段时间一些单位机构英译纷纷采取缩写,外人不知所云,结果造成混乱。
篇6:英文摘要
ABSTRACT
William Faulkne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As a leader ofAmerican “Southern Renaissance”, he won the Nobel Prize of literature in 1949 for “hispowerful and artistically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American novel”.
(Faulkner,1949) Light in August is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which explore moral themes related tothe decline of the old South.
This thesis primarily concentrates on hard-to-defineidentity of the protagonist-Joe Christma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st-colonialisttheory.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is a dynamic process ofconstruction involved with historical and social elements.
It is neither natural nor stable,but invented and constructed outside.
In the novel, Joe Christmas is regarded as amulatto suspect because of his birth riddl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clearevidence about his uncertainty.
Caged within the racism-rooted southern society, Joe'suncertain identity sets him onto the tragic life, for this ambiguity itself is a threat to thest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On the one hand, Joe is in the endless pursuit of his ownident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He is so obsessed with locating his own positionand seek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hat he cannot find peace in deep heart.
It turns outthat all his efforts fail, without satisfactory consequences.
In a certain sense, Joe createsthe predicament for himself.
Having failed to apply the strategy of hybridity inpost-colonialism to fight back the society, Joe is doomed to be ostracized andabandoned by the mainstream white society.
He is like a round peg in a square hole,wavering between the white and the black community all his lifetime.
On the other hand,the whole society is keen to pin down Joe's clear identity in his own will, regardless ofJoe's intention.
In a hierarchical society, it is the racial prejudice and different socialpowers that create and construct Joe as a part nigger.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e thesis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s.
Chapter On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Light in Augus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wo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post-colonialist theories, especially theories ofidentity construc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hapters Three andFour are the main body, respectively analyzing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of Joe's identity dilemma in the light of the post-colonial theories.
In conclusion, the indeterminacy of Joe Christmas' identity demonstrates that theessence of identity issue is not whether one is a black or not, bu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of identity of human beings.
ABSTRACT
The term “intertextuality”, which was introduced by French literary critics JuliaKristeva in the 1960s,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And it has been in thespotlight of the academic world since its debut.
Kristeva claims that every text is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ever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other texts.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not only brings about great social, cultural and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stimulates a new thought and a refreshing researchperspective for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Biancheng, a novella that expresses the localism,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famousmodern Chinese writer Shen Congwen.
The story happened in a border town namedChadong of Xiangxi in the 1930s, and it depicts the special local flavor of Xiangxidistrict.
At the same time, the novel showcases the kindness of the humanity and thepurity of the soul by describing the tragic story of a girl called Cuicui.
The novel hasattracted lots of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vivid localflavor.
The thesis deals with the two representative English versions of Biancheng, one isfrom the famous British translator Gladys Yang, the other is from the Americansinologist Jeffrey C.
Kinkley.
The author engag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how to apply the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novel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ries todig up a new perspective concerning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Biancheng as an effort toprove the fact that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can not only be viewed as epistemologybut also be taken as methodology for the research of novel translation.
All in all, two research methods are included in this thesis.
First and foremost, the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uns through the wholethesi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or use of domestication andforeig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thesis mainly uses the case analysis, especially in themain body part.
It expounds the enlightenment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brings to thenovel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e different Chineseculture-specific items (CSI) in terms of linguistic, material, social, religious andecological culture.
The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textuality into thetranslation studies are as follows: it pays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or'ssubjectivity and manifests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s intertextuality in aclearer way.
Thus, it helps to build the new intertextu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ource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nd provide fresh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macroscopic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display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respectively.
Chapter One is the re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Biancheng and its Englishtransla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wo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and translation will be presented.
Chapter Three is about Biancheng and its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It not only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hen Congwen, but also elaborat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two translators---Gladys Yang and Jeffrey C.
Kinkley.
Meanwhile, it provides us with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two English versions.
Chapter Four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initiates the comparative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Biancheng by detailed analysis of five differenttypes of culture-specific items, namely linguistic, material, social, religious andecological culture,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Biancheng contains a lot ofdifferent types of intertextual signals of Chinese culture-specific items which can betraced in other previous text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two translators shar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intertextual signals of those culture-specific items, resulting in the two translators'
different choice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Gladys Yang's version involves both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occupies a larger percentage.
Asthis version got published in 1981, the readers from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could grasp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in a rather difficult way;while Kinkley's version was out in , and he tended to use more foreignization thanthat of Gladys Yang, which help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ose foreign readers who notonly possessed basic knowledge of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yearned forhav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addition, Kinkley's versionsuccessfully maintained the local flavor of the source text, helps transmit Chineseculture to the world, and making it a worthwhile material for further stud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networks, the architecture of optical network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so the demand to establish monitoring network foroptical network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Traditional optical network monitoring systemfocused on the terminal of equipment, take the form of protection switching when thebreakdown of network to keep the integrity of the network,but this method can not givethe type and location of breakdown in optic cable.
“Multi-fible monitoring system” ispropo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ackscatter, consists of OTDR block,opticalswitching, computers, 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s etc.
It establishes a monitoring systemwhich could efficiently manage the complex optical networks.
In this thesis,it firstlyintroduces the present research background of OTDR,describes the optical principle offiber measure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modern digital OTDR block;then it gives thearchitecture of the fiber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consist of MCU,OTDR block,opticalswitching,Ethernet and management software;at last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self-defineprotocols,with these protocols we can request measurement,modify IP address ofMCU,switch the fiber link we measured,cancel the measurement and store the result ofmeasurement.
篇7: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格式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格式
变换编码中消除方块效应的
一个最优化方法实现
作 者:陈 萍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胡 栋 指导单位: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由于压缩特性好、相对执行简单,基于块的离散余弦变换(DCT)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图象处理变换技术之一。然而它存在一个缺点,即对DCT系数的粗糙量化,尤其是直流及低频分量的粗糙量化时,会导致明显的方块效应,造成严重的视觉降质。参考论文提出了一种消除方块效应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一种新的方决效应的度量――斜率均方差值(MSDS),即两个相邻块之间的斜率和这两个块各自边界的斜率之间的均方差值。算法通过优化算法调节一定数量的DCT系数值使MSDS值最小,减弱方块效应。本文课题的重点正是用MATLAB实现这个优化算法,并且通过实验结果与传统的去方块效应方法比较,验证这种方法的优势所在。本文最后还给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关键词:方块效应;DCT变换;斜率均方差(MSDS);最优化;量化
一、绪论
在图象处理变换技术中,消除方块效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辣手的问题。因此,人们提出了许多消除方块效应的方法,其中有些正被实际应用在图象编码系统中。然而这些方法总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者消除方块效应的效果不佳又或者需要传输许多额外的信息,更有一些给图像引入了噪声,使图像变得模糊。鉴于这种情况本文课题使用MATLAB实现了一种消除方块效应的新方法,通过实验证明了其可行性及优势所在。课题最终实现的功能如下: ・中文菜单图像显示界面。
・DCT变换及反向DCT变换。
・使用多种量化表对图像的DCT系数进行量化。
・计算各个图像的MSDS值,并显示在界面进行比较。
・用最优化MSDS方法对DCT变换后图像进行处理,并显示处理后图像。 ・使上述方法调整的DCT系数的数量可界面化选择,以得出不同的处理效果。 ・用传统低通滤波器方法对变换后图像进行处理,并显示处理后图像等。
二、最优化MSDS值消除方块效应的设计方案
本课题的设计方案从读取一幅原始的lenna图像开始,首先对其进行DCT变换和量化,
然后根据MSDS值的定义计算图像的MSDS值,接下来便是本课题的关键,也就是对一幅量化后的图像进行MSDS值最优化处理。若按照原始定义来进行显然计算复杂度太高,于是将原始定义的MSDS值经过推导转变成一个简单的二次方程,从而将MSDS值最优化处理转变成一个二次方程最小化问题,而其中的变参正是我们得以替换优化的一定数量的DCT系数。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就分成两步:第一步求解这个由定义推导出的二次方程,第二步最小化这个方程。本设计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处理结果的得出及图像的显示。当然,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明显,更加富有说服力,在此设计过程中还做了以下三点工作:
1. 量化表可选
2. 最优化的DCT系数数量可选
3. 对量化后的图像同时进行直接反向DCT和用传统低通滤波器处理后反向DCT,两种方法得出对比图像。
图1是本设计的功能模型及流程。
三、软件设计
整个设计使用MATLAB完成,主要涉及其图像处理及矩阵运算等方面的技术,其重点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 使用guide设计用户界面,并用生成的函数作为主函数,它实现以下功能:
(1)图像读取与显示;
(2)从用户界面读取数据及向用户界面输出数据;
(3)串联整个设计过程,调用各个子函数实现各个具体功能。
2. value函数根据定义计算各个图像的MSDS值;
(1)由主函数调用,输入一幅图像,输出此图像的MSDS值;
(2)主函数多次调用value函数为原始图像及各种处理后图像计算MSDS值并输出在界
面上用以比较。
3. Opt函数实现使用最优化方法处理图像:
(1)由主函数调用输入为一幅经DCT和量化处理后的图像,返回一幅处理后的图像;
(2)使用矩阵运算实现由定义推导出来的一个二次方程;
(3)在参数变化范围内最小化这个二次方程,得出变参即一定数量的DCT系数的最优化取值;
(4)用计算出来的一定数量的DCT系数的最优化取值替换原来的DCT系数值;
(5)反向DCT得出处理后图像。
4.LPF函数实现使用传统低通滤波器方法处理图像
四、关键问题和难点
1.复杂的矩阵运算
(l)矩阵的拆分
(2)矩阵的变形
(3)矩阵的维数变换处理等
2.图像的扩边
3.之字形扫描
4.反向DCT变换分段实现
5.友好的用户界面
(1)图像读取显示
(2)图像的可放大显示
(3)数据输入输出
(4)进度条
(5)Help文档
五、结束语
本课题使用MATLAB实验实现了参考论文提出的一个通过优化MSDS值实现去方块的新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参考论文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也验证了参考论文给出的参考数据的正确性。
此外在本次设计开发过程中还取得了以下一些收获:
1.MATLAB用户界面的灵活使用
2.掌握了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方块效应的度量方法(在以后学习研究中)即计算其MSDS值:
3.熟悉了软件开发的一个主要过程,得到了很多开发经验;
4.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图像变换处理技术方面的中英文文献,了解到多种消除方块效应的方法的实现过程及其优势与弊端。
尽管如此,通过在本次设计过程中对图象压缩编解码系统的进一步理解,本人也发现了
MSDS最优化方法去方块这一方案的不太完美之处。在图像通信系统中,好的做法是应该将各种处理技术应用在编码端,就像JPEG使用DPCM降低码率一样,主要处理放在编码端,而使得解码端即众多用户接收图像的用户端的系统尽可能的简单且统一,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节省资源,简化系统。而本课题使用的方法恰恰相反是应用在解码端的,这对其为广大用户所普遍接受造成了困难。如果能在不提高码率的情况下将MSDS最优化过程执行在解码端,这个系统将变的更为完美。
参考文献
[1] JPEG Committee Draft of the ISO/IEC JTCL COM VⅢ―R.24
[2] W.D.Pennebaker and J.I.Mitchell, JPEG Still lmage Compression Standard[J].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2
[3] N.Ahmed, T.Natarajan, and R.Rao.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J]. IEEE Trsnsactions on Computers, 1974,23:50-53
[4] H. Reeve,J.S.Lin. Reduction of blocking effects in image coding[J]. opt Eng vol. 1984,23(1):34-37.
[5] 朱秀昌,刘峰,胡栋.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篇8: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硬件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快速发展,各地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工艺的改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工程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道路建设包含很多方面,而市政道路工程因其工程的特殊性,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道路工程的特点,其包括:不允许工期过长,地下、地面及空中管线、路面、过街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立体分布,市内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这些都是其他道路所没有的特殊问题,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相应地,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问题。因此,加强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道路质量,是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主要结合昆明市珥季路的建设情况,将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工程建设实践相结合,对道路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政府监督所发挥的作用,总结经验及其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文章以珥季路工程项目为研究基础,首先概述了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涵义、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管理思想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市政道路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其次,介绍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管理有关的理论,包括工程质量管理和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原则、基本原理及现状。
第三,对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论述,研究了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介绍市政道路工程基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研究各阶段工作要求,质量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要点。
第四,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了道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分析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理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监管模式的改进趋势。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以上理论研究用于实践,介绍了珥季路工程项目的概况、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亮点,着重分析了珥季路工程项目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研究了政府在质量监管时采取的相关措施,如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制定完善的质量监督及验收规范和标准,这些措施在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明确了市政道路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政府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监管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市政道路中的质量监管能力,对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9: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逐年提升,各地方政府对市政工程投入在不断增加,进而提升了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工艺改进和管理水平,从而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也有了相应飞跃,这给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硬件环境。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因其特殊性,具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工程的特点。这包括工期不宜过长,路面的立体分布,地下、地面及空中管线,公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与道路的建设同步等。这些特殊问题不仅增加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从而往往容易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问题。基于此,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质量监管问题,以提高道路的质量水平。
本文主要结合长春市龙湖大路的建设情况,将工程建设实践与相关的质量监管理论相互结合,对相应的质量监管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剖析了政府监管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其经验及不足的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首先概述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以及质量监管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政道路质量的弊病和监管缺陷。然后,论述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监管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基于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内容,包括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梳理各阶段的质量监管工作的要求和控制要点。继而,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监管的难点,探究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对比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理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政府监管存在的相关问题与改进趋势。
最后,通过长春市龙湖大路工程建设的具体案例分析,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介绍了其工程概况与质量监管措施,并研究政府在质量监管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本文通过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监管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质量监管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能力的不断提升,将对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监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篇10: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近年来,数字图像技术识别混凝土结构裂缝和双目视觉技术检测土木工程结构变形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使人们对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研究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
研究数字图像的混凝土结构裂缝与砌体结构表面变形识别技术,关键在方法上进行突破,改进传统的识别技术与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公路的安全保障水平,适应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因此,“基于数字图像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技术”的研究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针对数字图像的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的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改变了混凝土结构裂缝和砌体结构表面变形识别模式,实现了道路构造物安全检测手段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取得了如下成果:
(1)论文以钢筋混凝土桥梁为混凝土结构裂缝研究对象,分析了裂缝的类型、发展、以及裂缝评估方法;以公路边坡为砌体结构表面变形研究对象,研究了边坡的灾害类型、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技术,并进行了全新的总结,完善了道路工程构造物监测系统的内涵;较为完备的给出了桥梁裂缝和公路边坡监测系统的设计要点、摄像机布置原则、数据采集和传输的软硬件技术,提出了“3个主体模块和3个功能模块”的软件系统构架。
(2)论文系统研究了基于数字图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技术,提出了Harris和SV结合的角点识别算法,能精确计算像素的物理尺寸;比较分析了图像预处理、图像滤波、边缘检测的有关算法,得出了用于桥梁裂缝检测的高精度、高效率算法。论文提出的基于数字图像的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计算较准确,裂缝识别精度达0.1mm,可满足钢筋混凝土桥梁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裂缝检测要求。
(3)论文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技术的公路高危边坡表面变形监测方法,对双目视觉系统边坡表面变形监测的技术原理、系统软硬件集成、监测目标设置、摄像机的布设与图像采集、摄像机的位置和姿态参数计算等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比,基于双目视觉技术的公路边坡表面变形计算较准确,计算精度达1cm,可满足边坡变形监测的要求,为公路结构物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数据,对提高公路安全运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论文用Visual C++6.0语言编制程序,按功能需求编制了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与公路边坡表面变形计算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介绍了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软件的操作流程。该系统应用于G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广东惠州段)重点路段的监控系统,进行桥梁裂缝检测和边坡表面变形监测。在以后的工作中,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仍应在实践中接受进一步的检验,其技术方法仍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以适应各种环境下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计算。
【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怎么写】相关文章:
1.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2.翻译英文摘要
3.英文摘要内容范文
4.论文英文摘要格式
7.论文摘要
8.摘要范文
9.硕士论文摘要
10.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