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的论文
“跟天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的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道德需要是道德建设的前提
道德需要是道德建设的前提
本文从经济和道德的.关系入手,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即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滑坡现象的本质;并通过对以往道德教育效果不佳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尊重和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的结论.
作 者:韦兆钧 WEI Zhao-jun 作者单位:河池师专,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河池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822 关键词:道德需要 道德建设 归因分析篇2: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的论文
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道德道德的需要需要的道德
论文摘要:纵观人类道德文明演绎的历史长河,人类对于道德的研究可谓横穿古今,纵贯东西。虽然差异、分歧一直是引起人类各种纷争和杀戮的基本源头,但人类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却总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种共同的需要促使人类最终把道德的探究作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于是,一批批杰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诠释者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来,逐渐架构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并引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以及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就自然成为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以界定道德概念为前提的,所以,有必要回顾一下什么是道德。
(一)什么是道德?
1.“道”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大约有三种意义。1),“道”的本义:道,就是指人世间所行走的道路。如《说文》曰:“道者,径路也”。2),“道”的引申义:道是指抽象的规律、法则。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说:“兵者,诡道也”。3),“道”的拓展义: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德”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意思。1),“德”的本义为“得”。如《说文》曰:“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也”。“得即德也”。2),从“德”的结构与字型看,德包含了从古直字,从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所以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因此,“道”与“德”的词源含义都明确指向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但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并非都是道德。道德与其他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规范,它和法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却又不同于法的肉体强制和行政强制,只是一种舆论强制。
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应为: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二)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
人类产生之初,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的生产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种非常弱小的动物,靠单个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于是,人类被迫结成一个个群体,以集体之力共同对抗自然之力。社会、人际关系由此产生。但是,人类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这种社会关系却相当紊乱,集体之力难于有序发挥,社会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人类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一种崭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种社会活动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质的权力管理。虽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但它并不是全面而广泛的管理,只是一种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并不能解决人们所有行为的规范问题。于是,不同于政治的另外一种行为规范也随之产生,人们称之为德治。从此以后,政治与德治也就自然成为人类管理社会活动最有效的两大手段。
所以说,道德和政治一样,是以社会更好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以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规范。换言之,道德是人类通过限制自身利益换得社会利益的保障并最终实现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为规范。即,个人、社会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人类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从“休谟难题”到“斯密之迷”,人类一直在苦苦寻找并力图建立一种举世公认的伦理与道德标准。那么,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简单的说:我们需要的是增进每个人和全社会利益总量的优良道德。
(一)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最大利益净余额”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同一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冲突,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有冲突的.发生。如:道德要求人应该诚实,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须得放弃诚实而选择撒谎。所以说,当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冲突时,我们只能诉诸于“最大利益净余额”的原则。即,行为的利害相减后其余额如果是利,就是正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选择的行为。反之,就是负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放弃的行为。正如象棋比赛中,当车与帅同处险境时,人们通常都会选择“舍车保帅”的招数。
(二)当利益相一致时,我们需要“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是道德的终极目标。当利益一致时,道德终极目标自然就具备了完全实现的可能。但是,其目标得以实现是以不能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在这样的原则要求下,只要你损害了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数人的利益,都是不应该、不道德的。由此可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终极的道德目标?我们现存的道德规范距离终极的道德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才能构建起有效塑造全体社会成员高尚品德的道德规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种道德规范总是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难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身于道德文明的建设,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
[2]许冬玲,彭柏林.论道德需要的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7)
[3]张之沧.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j].道德与文明,(3)
[4]蒋丽君.道德需要:德育的逻辑起点与策略理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3)
[5]段文阁.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j].齐鲁学刊,2009(6)
篇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作 者:王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B82.02 关键词:道德起源 道德目的 个人道德需要篇4:试论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需要 马斯洛 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超越性需要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来探讨道德需要与个体各个需要层次的密切关系,从而说明关爱、利他、真诚等各种美德不仅是社会的强制性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密切相联。努力让人们认识这种密切联系,唤醒人们对于道德需要的自觉,乃是道德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人的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乃是促使其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实现道德人格发展的心理内驱力。因此,道德培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于道德需要的自觉程度。在此,我们结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探讨道德需要与个体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就教于方家。
一、人的需要与道德需要
在个体的』}\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行为活动的源动力,在维持个体与环境、社会平衡的过程中,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需要产生的起源分类,有个体为维持其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生理性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性等等;有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性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友谊、权力、求知、审美、道德等等。按照需要的对象来分类,则可分为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等物品以及生产资料、文化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交往、友谊、尊严、尊重、求知、审美、道德的需要等。
道德需要在精神需要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存在及其利益的二重性之中,是使人超越于动物之上、使人真正成为人、真正体现自己本质的一种需要,是人们发展、完善自我进而奉己利他的精神需求,它表现为坚持某种道德信念和理想、遵循践履某种道德规范的愿望。
道德需要同人的其他需要一样,都是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渴求。但它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定性:(i)社会性。它是基于人的社会本性,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体讲是基于调节人我、人际、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条件,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阶级和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得人们的道德需要也有很大的不同。(2)发展性。道德需要产生和形成于社会实践之中,每一时代的道德需要都是以往社会实践的结果。任何道德需要都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实践满足人已有的需要,促使新的需要的形成和发展。(3)超越性。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道德需要处于需要的高层,它主要注重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人们当下的生存;指向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超越自我而利他,并引导人们为社会整体利益,为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而奋斗。
因此,道德对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外在异己的约束力,更是自我的内在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还未能真正认识到这种内在需要,愚意以为,这正是目前德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个体对于道德需要的认同程度,乃是道德培育中不可忽视的关键。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作品《老子》就曾指出过“为人”、“予人”的利他行为对于满足个体需要所具有的价值,这一饱含人生智慧的经典的总结性话语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将利他爱人等道德精神纳人个体的内在需要结构之中,带给世界多方面的震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能,它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决定的,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的晚年,又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增加了超越性需要。在这一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属于精神方面的需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划分虽然过于机械,但却揭示了人的需要有一个逐步上升的序列,人的精神、心理和生理各个层面密切相联系、相互影响。他的理论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运用,亦启示我们从人的各个层次需要与道德需要的内在联系来说明道德实乃个体的内在需要,以下我们就进人这方面的分析。
二、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基础
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保持自我生存的基本条件。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皆归为缺失性需要,即是由缺失引起的生存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与人体对于氨基酸、钙的需要一样,它们的缺失立刻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生存。它们虽然是人的低级需要,但却是高级需要―道德需要的基础。生理需要所包含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的表现,例如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等。在所有的需要中,它是最居优势地位的需要。譬如,对于一个长期极度饥饿的人来说,他认为最大的需要莫过于有食物来消除饥饿,而不再有其它奢望。因为这一需要若无法满足的话,将直接威胁到他的生理生命的延续,而生理生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载体,一个“道德人”的基础首先是“生物人”。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和趋向高级需要。个体对道德需要这一高级的精神性需要的追求,只有当基本的生存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费尔巴哈曾深刻地洞察到道德需要对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依赖性,他形象地指出:“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居住。……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须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穷,你腹内空空,那么不论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在你的感觉中,就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 生理需要得到相对充分的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会作为支配动机显露出来。马斯洛把安全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性的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可确保个体生活在一个免遭危险的环境之中。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相应满足时,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处在这种状态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由此看来,安全需要同样也是道德需要的基础。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与生存需要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几乎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们被统称为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是因生命或生存条件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而产生的,因为个人相对于外部世界总是渺小的,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人们为了寻求安全感必然选择集体生活,而为了自身利益在集体中得到保证,就必须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而历史经验也让人们认识到,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故荀子强调,正因为人类“能群”、“有义”故能优于动物而存在。因此,经过社会化、抽象化后,安全需要发展为伦理道德方面的需要,它要求社会与集体中的正义、公平、秩序与和谐。因为一个缺乏公平与正义,充满仇恨与暴力的社会将对人们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人们对于正义、公平、和谐等美好道德的需要,不仅是出于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于高尚道德的崇尚,更是基于安全需要这一低层次需要的渴求。而社会尽可能地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正和谐的环境,也是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安全需要的社会条件。为此,不同时代的人建立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和法权体系,力图实现社会的正义、公平、秩序与和谐,使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
三、归属与尊重的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动力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二类需要则是与缺失性基本需要非常不同的“后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人们由僵乏引起的、为了保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动机,而是与人如何生存得更好,与自我的生长与发展有关的超越基本需要的动机。马斯洛将这种需要称为发展性需要。发展性需要的丧失和剥夺会造成精神的不健全,或“人性的萎缩”。归属、爱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就属于这类,它们为个体道德需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随着生理和安全需要的
基本满足,个体就会受到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驱使,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集团或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在这一需要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
关于尊重的需要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具体包括对地位、名誉、声望、赏识、威信等的期待;另一方面是自尊,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实力、成就、独立等的欲望。这两种需要的满足通常产生于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活动之中。
无论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满足,还是尊重的需要的实现都是道德需要的'动力。因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与安全之类的缺失需要之后,不会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初级满足,用马斯洛的话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 hl因此人们也会渴望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满足。如果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而不能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需要层次,就会出现空虚、郁闷等心理问题。
与缺失性需要那种直接获得性满足方式不同,发展性需要的满足不能通过向外部索取而获得,要想得到友谊和爱情,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行为主体首先必须有所付出,有所奉献,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方式是先行后获、先舍后得、先难后获。在行为主体作出了奉献和付出之后,他将获得各种形式的特别是精神上的回报,得到真正的发展: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要,而且提升了人格,发展和完善了自我,更全面地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正如《老子》所总结的金玉良言:“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尽管欲望会不断地产生且不断地被取代、被满足,但这类欲望大多属于缺失性需要层次或发展性需要的较低层次,人们常常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无法觉悟什么是生命的本质需要,不能自觉地将需要层次向高处升华。因为寻求缺失性需要的满足是人的生物性本能,而寻求发展性需要则出于自觉,故对于发展性需求的认识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他们停留于物欲的满足而不去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或者误认为物欲的满足就是人的最终需要,误以为物质生活的丰裕和穷奢极侈的享乐就能获得爱情、友情,就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获得自尊。在这些人那里,发展性需要还在心灵深处沉睡,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法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无法实现人的本质,无法全面体现人的价值,故导致心灵的空虚、孤独、寂寞和郁闷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关注这类问题,如何引导人们追求和实现发展性需要,乃是心理学与伦理学面临的共同课题。马斯洛将此作为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相当有眼光的。心理治疗和道德教育的实践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律告诉人们,爱乃是一种医治心理疾病的良方,走出封闭的自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担负应有的责任,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办事,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才能具备吸引别人产生爱意和敬意的“资粮”,也才能够满足人的发展性需要,排遣诸多心理间题,保持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对于道德的需要实在不应只是对于外在社会规范的迫不得已的服从,而是发自生命内在的深层次需要。因为对同情、关爱、利他等美德的需要正是发展性需要的核心内容,而发展性需要的满足亦促进着奉献、利他等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道德需要生长的动力。
四、自我实现与超越性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引力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需要和尊重需要已经得到适当满足后所产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才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人性的最高境界(或人的“最深层的本性”)只能是人的价值生活或精神生活。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们希望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需要,也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人类社会的需要。自我实现包含知、情、意各个方面,但道德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马斯洛曾描述自我实现者所具有的特征中,就包含坦率、真实、具有很强的道德感等内容。自我实现的人是自由的,支配他们的因素是自身内部的主体自我选择。他已经能自觉遵循社会的伦理要求。这就启示我们,道德高尚、忘我地工作、努力造福于人类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全面地实现个体的价值。
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发展了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超越性需要”这一概念。超越性需要更加突显了道德需要这一精神追求。何谓超越性需要?马斯洛首先解释了超越性动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更成熟的,人性更丰满的),他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适当满足,现在是以另外的高级方式受到激励的,这可以称为‘超越性动机”r。? 0继而他又说道,“我们最好称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的这些高级动机和需要为‘超越性需要,”。[’]
马斯洛对“超越”的描述,就直接体现了道德需要的特质。首先,超越就是“超越基本的需要(或者由于满足了它们使它们从意识中正常地消退,或者由于能放弃这种满足而克服这些需要)。rrO道德需要作为精神需要,当然要求超越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为活着而活着”的状态。如,舍己救人的英雄就全然忽视了自己的安全需要,他们以宝贵的生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高的体现。其次,马斯洛指出,超越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ego f? self,自私,自我中心,等等。这是当我们对外部任务、事业、责任和对他人和现实世界负责等等做出反应时对自我的超越。rr[6]超越性需要蕴涵着伦理要求。因为,道德同样要求超越个人的自私心理,跳出“自我中心”的图圈,对社会与他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等等。再次,在马斯洛看来,超越的意义还在于“超越弗洛伊德的超我,上升到内在良知的水平,上升到内疚、应得的适度的懊恼、悔恨和羞耻的水平。”川弗洛伊德的“超我”还是个体将外在的社会权威内化为自我心理要求。而处在超越性需要层面的人,对道德的渴求已经是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将社会道德原则、善恶标准进行内化。达到了这一境界的人,即使社会权威失去控制力,也不会叛离道德的轨道。
马斯洛设想以自我超越或对存在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来弥补人本主义的狭隘性。即,与道德息息相关的超越性需要是人们的最高追求与理想。一个实现超越性需要的人,比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更具有超个人性、利他性、无私性……换言之,就是更具道德性。此时的个体已经真正有了自身的道德需求,道德再也不是外在的约束力,人性中固有的利他本性得到了复苏、成长和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超越了“小我”的局限性而成为与他人高度和谐、与天地合一的“大我”,也就是达到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从而实现了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活出了最佳状态!当然,超越性需要是一个理想状态,它要求人们超越归宿需要、自尊需要,甚至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个艰难地与小我抗争才能得以达到的崇高境界,而正是这样的道德理想,最完美地凸现着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和本质力量。
通过以上对人的各个需要层次与道德需要之密切关
【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的论文】相关文章:
1.道德论文
2.秩序和道德
3.诚信和道德作文
4.理由、理性和道德
10.浅议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