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
“人格他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中秋节少数民族习俗
1、高山族、鄂伦春的“祭月”
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当时民间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实柴”,就是把祭品放在柴薪上燃烧的意思。北京现存的日坛、月坛,就是这种习俗在后世延续的证明,是用于专门祭祀日、月的地方。由于秋分的时间是个变数,晚上不一定能够见到月亮。魏晋之后,“祭月”活动逐渐有了固定的日期,就是八月的“望日”,即八月十五这一天。月圆入团圆,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一节日被赋予了“全家团圆”的主题,具有更浓厚的社会学意义。正如宋代苏东坡诗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有祭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的习俗。
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亮之神。以太阳官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拜祭,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等。
鄂伦春族同胞,在中秋祭月时,要在露天空地上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盆中的月亮倒影,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2、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女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在苗族的古老传统中,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貌美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了怀念他们的幸福爱情,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族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秦晋之好,白头到老。
3、云南白族“渔潭会”
“中秋渔潭会”,俗称“八月十五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白族同胞要从苍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赶渔潭会。渔潭会是云南大理地区的秋季物资交流会,会期7—8天。当地白族同胞的婚礼一般是在腊月,而订婚则在农历八月以前。按照当地风俗,男方在订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礼给女方。因此,人们就在渔潭会上置办彩礼,如柜子、玉镯、服装、刺绣品等。久而久之,嫁妆交易成了渔潭会上的主要内容,因此,渔潭会又称为“嫁妆会”。白族传说,观音菩萨吩咐人们在此交易渔具,以困住危害百姓的鱼精,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渔潭会”。现在,渔潭会已经发展成为大理仅次于“三月街”的地区性物资交易集市。因此,每逢中秋团圆节,又以置办嫁妆为主。渔潭会洋溢着“月圆人更圆”的浪漫和温馨,是白族同胞幸福生活的缩影。
4、布依族“偷瓜送子”
布依族的中秋节,与汉族有所不同,他们在当天晚上要去偷老瓜来煮糯米饭的习俗。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鸣放爆竹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宵夜。孩子们还要到地里偷葵花、花生,拿到没有子女的人家去炒着吃。据说这样会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无独有偶,湖南等地也有“中秋夜,有送瓜”的习俗。凡富裕人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在中秋之夜,亲友须送瓜。在中秋前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要让园主不知道,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似人形。让年长命好之人抱着,“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将冬瓜放在床上,用被盖好,口中念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宴款待。妇得瓜后,便吃掉。俗传此事十分灵验,因此,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子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便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中秋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家知道,以惹其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扮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轿子抬送,送到无子女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受瓜人要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如此便能怀孕了。
5、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族同胞,在中秋之夜,流行有趣的“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古时候,在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们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们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菜。侗族同胞这一习俗,称之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族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小伙家的园圃,去采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喊道:“喂!你的瓜菜被偷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已婚妇女们这一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毛豆的谐音,指小孩)的健康。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外煮着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山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色彩。
6、水族“吃素”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水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八日。八月十三日为水族水历的“年三十”。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鸭,做豆腐,准备节日的食物。这一天,外出的儿女都要回家。因为此时正是传统的“中秋节”。所以午饭后,水族同胞要分食月饼。按照传统习俗,已出嫁的女儿水历“大年夜”不准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远的就在祠堂的厢房里安铺。节日当晚用过的餐具必须清洗干净,不能粘油。水历的“大年初一”要吃素。传说水族祖先,生活十分艰苦,有一年过节时,全家的荤菜只有一只鸡,长者出于疼爱,就把一只鸡腿留给孩子。后来,子女们都跟着父母勤劳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为了不忘记过去艰苦的日子,保持勤俭持家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来,水族同胞在水历“大年初一”都吃素,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7、仡佬族“八月节”
仡佬族“八月节”,又称“迎新谷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到二十日举行。仡佬族同胞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届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寨里最宽敞的地坪上。由族老指定的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牵入场地。这时,全寨的最长者“族老”对天祈祷。人们奏起“八仙”乐曲,鸣响火枪,燃起鞭炮。然后,将牛杀掉,把牛肉平均分给各户,由各户家长将其供祭在祖先灵前,以示全族团结一心。接着,在族老的率领下,众人将宰杀好的小猪、老鸡、大鹅三牲捧到菩萨树下,以祭祖先。仪式完毕后,全族聚餐,狂欢至深夜。第二天,各户举行家宴。各家各户前往田间采回一些新鲜谷物、瓜果,用以家宴。完毕后,妇女们带着子女,给娘家亲戚送去一些时鲜礼品,以示祝贺。男人们则互相拜访,饮酒谈天。青年男女仍旧歌舞娱乐。节日过后,开始秋收。
8、壮族“闹哥孩”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届时广西壮族同胞要赏月、吃月饼。孩子们则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种鬼脑壳,化妆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饼。青年男女结伴到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称“偷青”。认为吃了这些偷来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广西德禄地区的壮族同胞,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要举行“闹哥孩”活动。最初这项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届时,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女大姐下来与民同乐。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窜,人们知道这是仙女大姐下来了,这数位女子便是仙女大姐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这时,其她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女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事,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9、瑶族“舞火狗节”
广东省龙门县兰田一带瑶族同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要举行“舞火狗节”。南方民族大都崇拜火神,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当天,各村的未婚女青年上山采来藤条和黄姜叶,各家都准备好香火。晚上,各村寨的姑娘们在手臂,腰和腿上用藤条缠满姜叶,头戴斗笠。年长的妇女在姑娘们身体的这些部位点上香火,列队先向村中的峒主爷和祖先叩拜,然后舞蹈。拜毕再穿街走巷到每一户人家向灶王爷行礼,如果途经菜园,还要绕园一周。最后到村外的河边,将身上的藤、姜叶和香全扔进河里,姑娘们就到河里洗手洗脚,同时泼水嬉戏。如有邻村姑娘,场面就更热闹。青年男子只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10、高山族“背篓会”
台湾高山族的青年男女,“背篓会”是追求爱情的风俗盛会。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在月亮刚升起时举行,会前,“卡吉达安”(主持人)将社内情窦初开的姑娘和开始长绒须的小伙子们,召集到槟榔树林里,高诵祝词:“英俊的小伙子,美丽的姑娘们,你们看啊!这月色多美多柔和,这是月姑娘的笑脸。年轻人,唱啊跳啊,趁此良宵,把心里最甜蜜的歌唱出来,去追求你心中的人吧!我祝福,祝愿你们幸福,祝愿你们美满。”“背篓会”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散男女就迅速散开,在“噢”的欢呼声中,小伙子们拥向摈榔树,开始采撷象征长青、爱情和预示生活幸福的摈榔。爬树采撷时,规定肚皮不能碰着树干,全用手脚的力气,以显示小伙子的气力和灵敏。爬到树梢,按规定采下30个槟郎,装入绣花荷包中,从树端滑下来,挑选并偷看自己的意中人。这时“长吉达安”又向姑娘们说道:“跳吧唱吧,我们美丽的姑娘们,背起你那玲珑的藤篓;跳啊唱啊,唱吧跳吧,幸福在向你召唤,幸福在向你招手;用你智慧的眼睛,去挑选你心爱的人吧!”姑娘们在欢笑声中,背起用红黄蓝白各色花纹图案编织的轻巧雅致的小藤篓跑开了,小伙子便在后面追赶。他们在笑声中跳啊唱啊:“皎洁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来啊朋友们,尽情地唱啊,尽情地跳,娜鲁湾哪依哪哪呀噢,跳舞唱歌欢度良宵!”月光下,青年男女相互追逐嬉戏,边舞边唱:“新春的稻米雪白,新酿的米酒甜香。在美丽的月光下,我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多欢喜。唱起来啊跳起来,请不要停息,幸福的种子,播在我们心里。”穿着开着花朵一般彩色衣裙的姑娘们,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们在后面追逐,将摈榔投进姑娘的藤篓里。姑娘回头瞧投槟郎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便会歉意地一笑,把篓里的槟榔抖落出来,又唱着跳着向前跑去。如果投槟郎的人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带着羞涩笑着掏出绣荷包,送给小伙子,然后牵着他的手,向“长吉达安”跑去。“长吉达安”就向他们敬酒祝福,姑娘跪下双膝,小伙子弓身半跪着,同声感谢“长吉达安”,接过酒杯同饮而尽,然后手拉手地跑进神秘的摈榔林中,向美丽的月姑娘送去他们心中最优美的歌声:“你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我是旁边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和月亮永不分离,阿哥和阿妹永不变心。”对那些在这次求婚盛会中一时还没有找到意中人的姑娘或小伙子,“长吉达安”送给他们安慰,勉励他们明年再来。背篓会通宵达旦,在月落日出之时才结束。
11、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同胞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同胞打败敌人,赢得了傣族同胞的敬爱。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了月亮,升上天空,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同胞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们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的野味。姑娘和媳妇们则忙着舂糯米,做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明月升起时,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春官》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文案短句
1.中秋节到来时,最好的景象便是与家人团圆。感谢您的精诚合作,祝愿您能够早日归家,享受天伦之乐,中秋节快乐!
2.偶然间相遇,有缘不容易,也许天注定,错过多可惜,今宵多圆梦,团圆梦今宵。中秋节来到,突然想到你,祝你中秋节快乐。
3.中秋赏月品月饼,其乐融融庆团圆,健康长寿又添福,吉祥如意又快乐,祝君开心幸福,中秋节快乐!
4.中秋节,教师节,双喜临门;欢乐,幸福,别无它感!
5.中秋节愿中秋佳节:家人关心你、爱情滋润你、财神宠幸你、朋友忠于你、我会祝福你、幸运之星永远照着你。
6.中秋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常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你。祝中秋节快乐!
7.中秋节到,祝福送到,收此短信,客拥主护,生意兴隆,财源滚进,开心快乐,身体健康,幸福安享。
8.中秋节浓浓情,拳拳意,且把明月当胸臆,密密月华似流水,但愿流进你的心!
9.皓月有圆缺,时许中秋节,皓月圆溜溜,在这里中秋节之日,诚挚的祝福你:工作中圆时多一些、奖励金圆时多一些。工作能力持续提升,销售业绩圆圆满满。中秋快乐!
10.温柔是秋,浪漫是冬,愿所有快乐跟随你。祝中秋节快乐!
11.正确的方向、积极的思想、环境的栽培、坚持不懈的行动。成功就在您手中!祝福您!中秋节快乐!
12.有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一是中秋节到了,祝你节日快乐;二是中秋节月亮可免费欣赏;三是你如果送我礼物,我一定不会拒绝。
13.中秋快乐!你要敢中秋节不快乐,我就把你的脸打成彩屏的,脑袋打成振动的,耳朵打成和弦的`,全身打成直板的,你再郁闷就打成折叠的,如果还敢就把你打成二手的!中秋节短信
14.中秋节快到了,我怕我的祝福没有悍马的力度,奔驰的速度,宝马的气度,没法挤上短信高速公路,只有让祝福提前上路,提前祝你们中秋快乐!
15.祝你的事业和生活像那中秋的圆月一样、亮亮堂堂、圆圆满满!中秋节快乐!
16.中秋月饼圆又圆,短信祝福送心间;中秋月饼香又香,幸福生活没有完;中秋月饼甜又甜,愿你开心每一天!提前预祝中秋节快乐!
17.中秋相思意更浓;泪眼人儿梦在怀;月是故乡明,人是你!祝中秋节快乐!
18.中秋佳节,我的祝福没有悍马的力度,奔驰的速度,宝马的气度,没法挤上短信高速公路,只有让小猪驮着祝福提前上路!祝你和家人中秋节快乐!
19.流星划过天际时,我错过了许愿;江河奔腾入海,我错过了祝福;又到中秋,不能错过给你的问候,祝中秋节快乐,永远幸福!
20.尊敬的客户你好,中秋来临,祝福不断,我祝福你工作兢兢业业,事业顺顺利利,好事层层叠叠,心情快快乐乐,身体健健康康,家庭和和美美;祝你中秋节快乐!
篇2:关于中秋节少数民族的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篇3: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篇4: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也就是祝人们步步高升了。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篇5:少数民族的端午节习俗
藏族的端午节
藏族的端午节被藏民称为采花节,也叫:女儿节。
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采花和祝福。根据藏族传统,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
彝族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相传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者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篇6:少数民族的端午节习俗
水族同胞在端午节要举行赛马活动。赛马之前,各村要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披红挂彩的`骏马,在跑道上走一圈,谓之”开道“。骑手们在比赛之前先要表演腾空跃马等高超骑技,然后再进行赛马。赛马不以名次取胜,而是比马的耐力,比骑手精湛的骑术。此外,水族端五节有吃素的习俗。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自此以后,水族从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纳西族的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普米族的端午节
转山会是普米族传统节日。亦称”绕岩洞"。流行于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人居住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当地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是日,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仡佬族的端午节
神仙坡节是彝族、仡佬族、汉族等民间节日。流行于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古代时,当地有一位叫木达的小贩,他买卖公平,不欺不诈,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肠。在小贩差一天就一百岁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围四十八个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为青年人穿针引线物色对象。后来便乘白鹤慢慢升天而去。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神仙坡。每年这一天,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纪念这位成仙的老人,并歌唱娱乐。后便形成神仙坡节。届时,各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纳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举行吹芦笙、赛马等娱乐活动。
篇7: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作文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作文
今天,我来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那就是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达斡尔族、蒙古族、……长话短说,下面就来给你讲讲吧!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挺有意思的吧!下次你也可以考考别人的哦!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作文55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8: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云南元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 次年。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 10 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 属相循环 3 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 36 天。一年 360 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 计算在 10 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 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 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元阳县彝族与汉族交往多起来后,也与汉族一起过春节,但仍然保留着浓郁 的民族特点。春节前三天内,家家杀年猪。屋里屋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前栽 松树,大小门头、灶前厩旁都插上松枝,祝愿来年生活美满幸福。年三十晚上不 在别人家过夜,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全部还清。 除夕之夜,严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恶言秽语,不准打妻子小孩。父亲或长 子率领全家老小,用托盘托着酒、肉、饭、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龙、灶献祭,然后又向门、柱、水缸、畜厩、大农具一一献祭。全 家入席后,将饭菜每样取一点放到门外给无家可归的野鬼。然后盛一碗饭给狗, 传说第一次洪水年里庄稼全被淹死了,是狗从天神那里讨回了五谷种子,所以年 节首先慰劳狗。等狗吃饱了,然后全家才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天还未亮,各家男子就鸣枪放炮,到水井祭祀水 神, 争取第一个取回新水。 天刚刚放亮, 全家已经起床, 穿上节日盛装迎接财神, 然后做汤圆献祭各路诸神。再做一个汤圆贴在小孩子脑门上,表示孩子又长了一 岁。元阳彝族把正月初一称作“女皇日”,妇女不作或少作家务,做菜做饭全由男 人操办。饭甄子无论有多大,饭都要蒸得满满的,表示粮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 都不动刀斧,不出寨门,不出门作客,不到菜园取菜。初二、初三才开始走亲访 友,女人带着孩子回娘家。 木刻“请柬”邀亲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 是独龙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 天。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 是我国人口较少 的民族之一。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
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就 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 庆祝年节。 接到木刻“请柬”的人, 要带上各种食物,
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 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 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 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女儿国”女人忙 “女儿国”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 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 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 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在摩梭家 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 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 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 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 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 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 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 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 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 流边。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 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 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过完大年就成人 对于年满十三岁的普米族孩子来说,过大年对他们特别重要。因为过大年要 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穿裙子”礼,以后他们就是成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 过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 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满了十三岁的孩子们,按照性别各自团聚在一起,通宵作 乐,告别可爱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鸡高唱,东方吐白,他们立即回到自己家中, 准备参加专为他们举行的成年仪式。 家里人根据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是男孩还是 女孩,在火塘边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猪膘是将杀好 的猪掏空内脏、抽去骨头,在猪肚子里抹上花椒、盐巴后风干作成的,是普米族 和摩梭人的特有食
品。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
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 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 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 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 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 由舅舅主持。 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 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 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 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 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 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 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 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 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 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弥渡彝族打歌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 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 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 弥渡彝族是历史悠久的土著名族。据云南省博物馆 1985 年对弥渡苴力营盘 山新石器遗址、青石湾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战国铜鼓考证,在战国晚期 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聚”的 坝区民族,他们与彝族先民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 “白 岩(今弥渡县红岩镇)诸村多罗羽、撒乌都、摩查皆乌蛮之种。”清乾隆《赵州 志》卷一有:“汉夷杂处,土著乌蛮之后,多居赵州(今弥渡)西南山。”《弥 渡县志》载:“彝族是县属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弥渡境内的彝族族源属哀牢彝 系,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系,无文字。”弥渡彝族有 2.5 万多 人,占全县总人口 8.14%。弥渡西山的清水沟、金岗、高坪、多祜、瓦哲,东南 山的五台等 6 个彝族村委会,南端的
牛街彝族乡有彝族人口分布。极少数彝族散 居在红岩镇的理卫、吉祥、大营,新街镇的西河、新胜,德苴乡的青云、太平等 地。
据传说,弥渡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 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 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彝 族以踏歌纪念胜利。 弥渡地区从南诏时代就有踏歌活动,《弥渡县志稿》载:“踏歌之时,一般 女流穿红着绿,与众男子头顶毡窝,各拼柴炭,购置糖酒,选村中宽广之地,立 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悬灯幡。下焚香火,男女杂沓,聚众打歌,打歌者围成 圆形,足踏手舞,喝声呜呜”。至今农历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 火把节、立秋节还保留着打歌的习俗。清御赐翰林李彪撰写的铁柱庙楹联:“芦 笙赛祖,毡帽踏歌……”描写的就是古代弥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铁柱老祖的热烈 场面。 按古代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弥渡的彝族同胞都要到南诏铁柱庙去祭铁 柱。 但因村子离庙较远, 现在隔几年才去一次。 多数时间是在村后山上一个叫 “克 枝呗”的地方,在一棵象征“铁柱老爷”的青冈栗树前进行祭柱。农历正月十五 这天早晨,打歌队伍抬着“猪头三牲”(即贡品)到“铁柱老爷”面前去领歌。 领歌的过程与铁柱庙祭柱仪式相同,打歌队伍由老人带领,首先发大号三声,然 后唢呐奏喜调《开门红》,接着由最前面的老人带领,依次是吹芦笛的,其次是 打歌队伍。他们头戴毡帽,身背皮挎包,下装穿麂皮套裤。祭祀开始,先作揖, 行三拜后呼出统一号令:“嗯──噢──嗯!”接着念祝赞词道:“今天我们来 祝贺,祝贺铁柱老祖,阿苤阿奶。”众念: “铁柱庙前,我们来庆贺,白马要喂料, 用谷子喂它。”最后,大家在芦笛的伴奏下,一齐唱《祭柱歌》: “一年十二月, 最好是正月,正月十五好,喜欢在这天。我们来到了,来到铁柱庙,大家来祝贺, 贺铁柱老爷。老爷有白马,白马喂好否?谷子做马料,白马会吃否?” 弥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芦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 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慢舞的气氛。在舞蹈中,有两名男子和着节拍, 手持大刀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来赞颂祖先。邑人姚崇的《观多祜 彝族踏歌》中这样写到: “闻声起步手相牵,踏跃回身步应弦。玉笛声声清且雅, 芦笙悠悠若林泉。对歌男女心相诉,齐唱乡亲庆丰年。古老风情真纯美,彝家习俗气盎然。” 弥渡东山彝族打歌用三
弦、笛子伴奏, 男女单行插花列队成圆形。 只舞不唱, 舞蹈由慢渐快,节奏突出,形成热烈欢快气氛。分赞歌、折歌两种。? 弥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乐型和用手敲击羊皮褂伴奏的 节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围成圆形,动作整齐,突出整体配合,使 人感受到团结坚定,不屈不挠的民族气魄。? 尽管弥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但各地至今都保留着在 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节、立秋节、八月十五、冬至节打歌的传统活动。
弥渡彝族打歌与打歌调、音乐密切依存。打歌调是当地彝族的歌诗之一。内 容生动丰富,曲调高亢优美,唱法别致,格律独特。这种歌诗借助优美的音乐旋 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踏的艺术境界。 它不仅使广大彝族男女老少从中 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的启发和锻炼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体质。其中有一 首打歌调这样唱到:“来打歌呀来打歌!打起尘灰做得药。打歌就是团团转,一 个跟着一走。打歌不是我爱打,孔明立书兴着呢。来打歌呀来打歌!前边去了千 千万,后面还有万万千”。
篇9: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关于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卫生、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讲究团结互助,邻里有事,大家相帮,猎获野兽,见者有份,正如俗话说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做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人民普遍的社会风气。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通有无。过节时,人们还要带上好酒好菜进行聚会,开怀畅饮,载歌载舞,以示团结和友爱。
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房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罢休。逢年过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邻里都赶来看望并赠送食品,以示关心。水族有互相帮助的传统,无论谁家有婚嫁、建房和丧葬等,大家都要结伴送礼表示关怀。
篇10: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云南元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元阳县彝族与汉族交往多起来后,也与汉族一起过春节,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点。春节前三天内,家家杀年猪。屋里屋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前栽松树,大小门头、灶前厩旁都插上松枝,祝愿来年生活美满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别人家过夜,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全部还清。
除夕之夜,严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恶言秽语,不准打妻子小孩。父亲或长子率领全家老小,用托盘托着酒、肉、饭、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龙、灶献祭,然后又向门、柱、水缸、畜厩、大农具一一献祭。全家入席后,将饭菜每样取一点放到门外给无家可归的野鬼。然后盛一碗饭给狗,传说第一次洪水年里庄稼全被淹死了,是狗从天神那里讨回了五谷种子,所以年节首先慰劳狗。等狗吃饱了,然后全家才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天还未亮,各家男子就鸣枪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争取第一个取回新水。天刚刚放亮,全家已经起床,穿上节日盛装迎接财神,然后做汤圆献祭各路诸神。再做一个汤圆贴在小孩子脑门上,表示孩子又长了一岁。元阳彝族把正月初一称作“女皇日”,妇女不作或少作家务,做菜做饭全由男人操办。饭甄子无论有多大,饭都要蒸得满满的,表示粮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都不动刀斧,不出寨门,不出门作客,不到菜园取菜。初二、初三才开始走亲访友,女人带着孩子回娘家。
木刻“请柬”邀亲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庆祝年节。接到木刻“请柬”的人,要带上各种食物,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女儿国”女人忙
“女儿国”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流边。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过完大年就成人
对于年满十三岁的普米族孩子来说,过大年对他们特别重要。因为过大年要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穿裙子”礼,以后他们就是成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
过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满了十三岁的孩子们,按照性别各自团聚在一起,通宵作乐,告别可爱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鸡高唱,东方吐白,他们立即回到自己家中,准备参加专为他们举行的成年仪式。家里人根据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火塘边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猪膘是将杀好的猪掏空内脏、抽去骨头,在猪肚子里抹上花椒、盐巴后风干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
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1.韩国中秋节习俗
2.中秋节习俗英文版
3.中秋节习俗征文
5.中秋节的习俗作文
8.作文中秋节的习俗
10.中国中秋节的习俗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