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三字经的课时训练

三字经的课时训练

2023-11-15 08:05: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ev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三字经的课时训练,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三字经的课时训练,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三字经的课时训练

篇1:三字经的课时训练

关于三字经的课时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yánrè sìchuān chóngqìng yǐjīng zísūn

( ) ( ) ( ) ( ) ( )

xuǎnzé zhōnghuá yuǎnfāng

( ) ( ) ( )

二、组词

已( ) 选( )久( ) 华( )

之( ) 远( )川( ) 炎( )

孙( ) 重( )

三、反义词

老( ) 先( ) 远( )宽( ) 大( ) 多( )

四、多音字组词

chóng( ) chuán( )

重 传

zhòng( ) zhuàn( )

五、快乐阅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1、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学习做了( )和( )两件事。

2、说一说,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炎热、四川、重庆、已经、子孙、选择、中华、远方

二、略

三、少、后、近、窄、小、少

四、重庆、重点,传说、传记

五、1、择邻处、断机杼2、略

篇2:三字经教案20课时

3.朗读上堂课讲过的三字经内容(读三遍:老师领读,学生领读,同学齐读),再此基础上给他们几分钟背诵,然后分成两组,进行背诵比赛。

4.导入新内容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

A 熟读这段内容三遍,以便帮助同学读准字音,理清词句。(利用时间数轴的形式演示朝代的更替。)

篇3:三字经教案20课时

B.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讲解这句话的含义,穿插唐朝的历史文化知识。

历史:李渊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跟隋炀帝是什么关系?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唐人街的由来?

简述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起因

6,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经过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决定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唐高祖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武德九年6月,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传说:武门神的由来?

1?《西游记》载: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诗歌:李白 杜甫

天文: 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以及简介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

C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

穿插历史知识讲解这句话的意思。

历史:烛灯斧声的由来,赵匡胤之死为什么说是千古奇迷?

文化:四大发明的完成及应用,沈括的《梦溪笔谈》

5.总结

6.朗读并背诵这段三字经,分组比赛,争取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背诵,加大同学们的记忆力度。

补充知识: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十四讲

一、教学目标:

介绍三字经 明清部分内容

二、授课基本内容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廿四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明清史 和 全部朝代回顾

介绍科举制度,郑和下西洋等

三、授课提纲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迨(dài)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膺(yīng)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启示】: 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但到嘉庆皇帝为止,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

廿(niàn)一史 全在兹(zī ) 载治乱 知兴衰

【译文】上自伏羲以至大明,共有二十一史(24史 加清25)。凡帝王世系宗谱名姓、始末根由,全在此史记上载得详细清自。君之圣愚,巨之贤奸,一治一乱,一 兴一衰,善恶邪正,无不一见可知矣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译文】凡读史记书者,须要考究历代君臣之实录,通达古往今来之事迹,犹如亲眼所见一般,则微词奥义可得而明,彼短此长可得而见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启示】: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幼时曾入皇觉寺为僧。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他当上皇帝后曾在肆诛杀功臣,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三次大屠杀,被杀者达数万之多。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启示】: 明成祖迁都燕京对于防御蒙古和经营东北,也就是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启示】: 明末宦官专权,带来了政治的腐朽和贪腐成风,这样,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给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入内地骚扰带来了可乘之机。

【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 膺景(yīng jǐng)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启示】: 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但到嘉庆皇帝为止,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

【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明朝:1368-1644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清世祖福临

16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顺治)

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1)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2) 明惠帝朱允炆wén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4) 明仁宗朱高炽 chì(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6) 明英宗朱祁镇 ()

(7) 明景帝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6)(8) 明宪宗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1488-1505)(10)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cōng (嘉靖 1522-1566)(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庆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20)(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16) 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时作品。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 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及徐霞客等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明:耕地面积世界第一:人口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矿产量世界第一: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14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 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一次(地方考试),考期在秋季八月,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jièyuán )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会试也分三场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十五讲、第十六讲

一、授课目标

三字经的劝学篇,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二、授课基本内容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三、授课提纲

1 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历史部分)

提问:大家对那段历史印象最深刻?回答唐朝、清朝的比较多。

2 板书,读第一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朗读口而诵---犹苦卓,生僻字纠正读音。

3 提问:问他们的上课作息时间,是不是从早到晚的学习。

引入: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告诉孩子们学习要坚持,贵在持之以恒。

4 讲叙: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给孩子们讲孔子从师项橐的故事。

5 讲叙: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6 讲叙: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总结:没有学习用品的情况下也能学习。

7 提问:你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是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

讲叙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孩子们听了有些怕怕,告诉他们精神可嘉、但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8 讲凿壁偷光、映雪借光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也可以学习。

第一堂课结束,简单复习第一堂课的内容,给孩子们补充些小知识,讲讲古人三上读书的事

9 讲叙: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讲朱买臣休妻,覆水难收的故事;结果孩子们对这个很感兴趣

10 提问,有没有人知道苏轼,或者听说过他的诗词。

引入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讲三苏的故事。苏爸爸27岁才开始读书,孩子们羡慕不已。

11 讲叙: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总结这次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在种种不利于学习的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的案例,目的想告诉他们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有阳光志愿者教授的情况下,哪怕能有一点点的刻苦学习。

留10分钟时间开始当堂背诵,能背几句是几句,能背多少是多少,后来最多的能背三句。

最后5分钟,让孩子们从今天所学的课程中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原因,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回答(尤其是一直不说话不举手发言的小朋友),鼓励他们发言。

最后统计下来孩子们喜欢最多的是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两句。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十七讲、第十八讲

一、授课目标

1.教育学生向古人学习,热爱读书。

2.扩展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3.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授课内容

1.基本教学内容:莹八岁,能咏诗——戒之哉,宜勉力。

2.每一段内容配合不同的背诵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背诵文章。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利用各种背诵方式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如何将道理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提纲

(发放学生课件)

第一课时

朗读第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板书准备),教师强调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生字、注音的记忆。

讲授第一部分: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请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此四句三字经的含义。

祖莹八岁咏诗,李泌七岁赋棋。他们的聪明伶俐,人们都觉得是非神奇。你们这些孩子从小学习就应该像祖莹和李泌学习。

此处讲述祖莹藏火的故事。

配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结合以往课程,让学生举出一些如祖莹和李泌一样幼年勤学苦练的古人,引导学生像古人学习。

看图说话背诵法:此段落采用看图说话背诵法,即学生可根据教师出示的相关课件进行联想记忆。

讲授第二部分: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请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此四句三字经的含义。

蔡文姬,能够辨别琴音。谢道韫,能够吟咏诗词。女子都如此聪敏好学,你们这些男孩子,更应该自我警醒,努力学习。

此处讲解蔡文姬聪明的故事。

配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

接力赛背诵法:学生每人背三个字,上递下接,八名同学共同完成这一段落的背诵。

讲授第三部分: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请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此五句三字经的含义。

唐朝的刘晏,七岁的时候就非常有智慧了,皇帝赏识他的才能,就封他为校正文字的官员。虽然他年纪小,但是却已经当了官。你们阳光在幼年的时候努力学习,勉励自己。古代有作为的人,都是如此。

配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

填字记忆法(板书配合):结合上两部分内容,将三部分内容中的比较生僻的字或重点意义的字擦掉。让学生来上台填写。加强学生记忆与行动能力。

第二课时

朗读第二节课的全部内容(板书准备),教师强调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生字、注音的记忆。

讲授第一部分: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请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此四句三字经的含义。

狗为主人守夜,鸡每天清晨鸣叫,如果不学习的话,我们怎么能称为人呢?蚕吐丝为人类提供丝绸衣物,蜜蜂辛勤地采蜜,这些动物尚且知道自己的职责,人如果不学习,就连这些动物都不如了。

配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以下为扩展内容)

此处讲解鸡为什么清晨鸣叫,鸡在什么情况下会鸣叫?

讲解动物界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学生联想,开拓学生思维。(演示)

讲解动物界像蜜蜂一样具有高超建筑能力的动物。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演示)

由上述内容延伸出人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联想记忆法:总结出此段内容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记忆背诵整段内容。

讲授第二部分:

幼儿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盈。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请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此八句三字经的含义。

小时候勤奋学习,长大了才能够独立,上能辅佐君王,下能够恩泽百姓。名声远扬,能够让父母骄傲,让祖先光耀,也为后世子孙做了榜样。别人留给孩子的,是成箱的金银珠宝,而我教育我的孩子,只用这一本《三字经》。勤奋学习就会有所成就,玩耍则毫无益处。要戒除不好的习惯,经常勉励自己才好。

由上述内容延伸出人学习的重要性。

抽签背诵法(此处内容较多,并难于理解,不要求当堂背会):每个同学在教师事件准备好的纸条中选择一个来背诵,每张纸条上有以上段落的其中一句。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写作小练习:根据学生的领悟能力,请学生用三字经的形式叙述一件小事,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通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回顾与背诵),让学生将以前发的三字经全文下节课带来。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十九讲、第二十讲

一、授课目标

1.复习三字经整体教学内容。

2.让学生回忆并背诵下来三字经的内容和相关故事

二、授课基本内容

1.基本教学内容:三字经全篇

2.带领学生回忆以前的授课内容,回顾三字经故事

3.运用即兴表演、趣味背诵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记忆故事和三字经内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利用各种背诵方式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如何将道理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授课提纲

(学生课件为之前发过的三字经全篇)

第一课时

朗读三字经全篇(利用FLASH课件领读)

配合演示课件让学生分段回忆教学内容。让学生一一举出此段内容中的故事。

并邀请两到三名同学对某些故事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复习过程中继续穿插上节课效果良好的众多趣味背诵法。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三字经有一个记忆。

趣味背诵法如下:

看图说话背诵法:此段落采用看图说话背诵法,即学生可根据教师出示的相关课件进行联想记忆。

接力赛背诵法:学生每人背三个字,上递下接,八名同学共同完成这一段落的背诵。

填字记忆法(板书配合):结合上两部分内容,将三部分内容中的比较生僻的字或重点意义的字擦掉。让学生来上台填写。加强学生记忆与行动能力。

关键词联想记忆法:总结出此段内容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记忆背诵整段内容。

抽签背诵法(此处内容较多,并难于理解,不要求当堂背会):每个同学在教师事件准备好的纸条中选择一个来背诵,每张纸条上有以上段落的其中一句。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继续上节课的内容,将全部三字经内容复习完毕。结束之后可进行写作小练习让学生放松一下。

写作小练习:根据学生的领悟能力,请学生用三字经的形式叙述一件小事,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篇4:《桃花源记》课时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时训练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垂髫( )

5、邑人( )

6、郡( )

7、诣( )

8、刘子骥( )

9、遂( )

10、问津( )

二、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舍:________( );________( )

2、着:________( );________( )

3、间:________( );________( )

4、率:________( );________( )

5、语:________( );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2、欲穷其林( )

3、芳草鲜美(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四、选出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⑴ ________

⑵ ________

⑶ ________

六、翻译下列语句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

⑴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⑵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⑶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⑷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3、指出本段的通假字:“ ”同“ ”,意思是 。

4、翻译最后一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请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八、联系作者的生平,谈一谈作者当时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

九、课外阅读

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①,而日已晚。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②,待旦而发。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既携酒食示人次③,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

〖注释

① 瘗钱:殉葬的钱。瘗,音yì,古时把祭品埋入地下祭地神叫瘗。

② 脯:肉干。

③ 次:时。

1、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 沽:

⑵ 市:

⑶ 潜谋:

2、选择对“待旦而发”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 ),为什么这样理解?

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挖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4、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一、1、huò

2、yǎn

3、qiān mò

4、tiáo

5、yì

6、jùn

7、yì

8、jì

9、suì

10、jīn

二、1、shě 舍弃;shè 屋舍

2、zhuó 衣着;zháo 着急

3、jiān 房间;jiàn 间隔

4、shuài 率领;lǜ 圆周率

5、yǔ 语言;yù 不以语人

三、1、整齐的样子

2、尽

3、色彩鲜艳美丽

4、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5、竟

6、做标记

四、1、C

2、D

五、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⑴ 豁然开朗;⑵ 世外桃源;⑶ 怡然自乐。

六、1、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1、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

2、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⑶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⑷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要;邀;邀请。

4、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

5、C

八、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九、1、⑴ 买;⑵ 买;⑶ 暗地里商量。

2、B。联系前文“日已晚”“先取一二千”之语,说明道人打算在此过夜,第二天再行挖钱;联系后文二人想分作两份和一人想独吞等语,明显是都在惦记着埋在地下的钱。因此“发”是挖掘而不是出发。

3、买酒的道人也想在酒食中下毒,害死两个道人就可以把钱独吞了。

4、本文揭露了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三字经的课时训练】相关文章:

1.初一上册数学课时训练题

2.《三字经》

3.初二语文《短文》课时训练及答案

4.语文第一单元课时的训练题

5.三字经完整版

6.健康三字经

7.三字经拼音

8.三字经:第二章

9.三字经学习心得

10.三字经儿歌

下载word文档
《三字经的课时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