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的故事-韩信埋母
“梦的天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韩信的故事-韩信埋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韩信的故事-韩信埋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关于韩信的故事-韩信埋母
韩信埋母
秦末,群雄逐鹿,其中最为著名的军事家要数韩信,但是有谁知道韩信真正的发家史呢。韩信为何最终死于非命,此皆源于韩信九里山活埋母。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著称,他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为汉高祖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他虽功高盖世,但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很不光彩的一面,据说他曾活埋了自己的母亲。
韩信出身贫贱,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跟着母亲艰难度日,时常靠别人接济糊口,孤儿寡母的常被人看不起。韩信稍长大后,也不见有什么长进,性情放纵,不懂礼貌,整天背着祖传的一把剑东游西逛,不务正事,成了街头巷尾的笑料。
一天,南昌亭亭长见韩信虽放荡不羁,但骨格精奇,相貌堂堂,不像凡夫俗子,就邀他做自己的门客。这下口粮有着落了,可偏偏韩信不拘礼节,眼里看不到事儿,不知哪里惹着了主人的夫人,亭长夫人一看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常常韩信一来吃饭,饭就没了。时间长了,韩信也觉察出夫人不待见自己,既然容不下,那就走吧。
韩信离开亭长家后,有天突然想起一件事。有一天,亭长家请来一位老先生,此人鹤发童颜,有几分仙风道骨。主客二人用过茶后,见亭长与老先生出门上了山,韩信好奇心强,悄悄尾随在后,当主人与那位老先生转身时他就马上躲起来。亭长与老先生绕了几个山头,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偶尔停下来,比比划划一阵儿,摇摇头又走了。突然,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了下来,只见老先生喜形于色,韩信很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就从小树林子钻过去,藏在离二人很近的树窠子里,两个人说话,他能听个一清二楚。只听那位老先生说:“这里不错,待我细细勘测。”
亭长谦恭地说:“请老先生用心就是,酬劳的事,只要先生开金口,说多少就是多少。”
老先生好像是没听见,专注地远观近瞧,突然说:“难得的风水宝地呀!老朽看了这么多年的风水,走南闯北,也没碰上这么好的地儿!”
亭长听了喜出望外,赶忙上前说:“真的吗?请先生明示。”
老先生用手捋一把飘在胸前的白胡须说:“这里头顶洪泽湖,脚踏诸多小湖泊,左手握金湖,右臂挽着女山湖,风水学上讲:‘江河转弯环转回顾,乃龙脉止聚之处’,而这正应了‘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元运也亨通’的上乘佳境之说。”
亭长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说:“那就定在这里了!”这时韩信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看风水选坟地呀。他有些扫兴,抽身要走,这时老风水先生又说话了:“既然信得过老朽,那我就给你说透吧。你看,头顶的洪泽湖就像一顶元帅帽,两面的金湖和女山湖如同帽下的两个飘带,还有白马湖在旁边候着,这是封侯拜相的风水宝地,而且是驰骋疆场的武将。”
亭长很激动地说:“如果真如先生所说,那就让先生和我同享荣华富贵,而且代代相传!”
风水先生满意地一笑说:“老朽就等着亭长这句话呢。如果老朽百年之时,也能葬在这儿,风水共享,那老朽就点正穴。”
亭长说:“错不了,大丈夫说话,唾沫就是钉子!您老就放心吧。”
风水先生说:“把楔子拿来吧,我也豁出去了,一生难遇这样好的风水,就点个正穴吧。”只见他向东挪了十来步,又用心瞧瞧,一下子就把楔子夯入地下。他接着说:“实话跟你说,要是没你同享荣华那句话,干我们这行的一般都不点正穴,点正穴对我们个人寿数会有损害。要是点偏一些,那风水的劲儿就大大减弱。话说回来,遇上这么个绝佳的风水宝地,也不忍失去,更何况你答应以后也将我的尸骨葬在这儿,让我的子孙后代也沾光的。”
他们说到这,韩信就悄没声地溜回去了,把这事儿也没当回事。可当他被亭长夫人挤兑出门后,他又成了吃上顿愁下顿的穷光蛋,他心里就充满了对亭长家的嫉恨,为什么你家吃香喝辣,使奴唤婢的,我韩信却穷得无衣无食,还遭人白眼呢?突然他想起亭长家选坟茔地的事,这将来还要拜相封侯,好事都成你的了!不行,我把楔子给他拔掉。韩信一路小跑来到山上,见风水先生夯的楔子还在,他动手要拔时,蓦然想到,就算把楔子拔掉,人家还会将风水先生找来重看呀,这时他的灵感来了,把楔子换个地方,风水不就变了吗?可惜了这块好风水啦。咦!把我家的坟地挪到这儿来,我家也能封侯拜相呀!好主意!他动手拔掉了楔子,又在此处做了个特殊的记号,他顺着山坡横向走出几十步,看看这地方,跟风水先生夯楔子的地儿差不多,就把楔子夯在这儿了。
可是他从小就没见着爹,更不知坟地在哪,他回家问母亲。母亲却说:“你没有爹,咱家也没有坟地。”
韩信说:“我怎么会没有爹?没有爹我是从哪儿来的,难道是您捡来的不成?”
可是不管他怎么问,母亲就是不说。韩信没办法,就将亭长家选坟地的事和自己的想法都向母亲说了。母亲这才从一只木箱子里取出一样东西,韩信一看,原来是一张动物的皮毛!他惊讶地后退了两步,瞪大眼睛问:“这是什么东西呀?”
母亲流着泪说:“你不是向我要你爹吗?这就是你爹……”
韩信拿过皮子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不!这怎么是我爹呢?”
母亲哽咽着说:“儿啊!你听母亲慢慢说给你听。我的家离这儿很远,那时我们家还算是殷实的家庭,当我长成大姑娘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我的房里来了一位非常倜傥的公子,那个俊俏劲儿,世间难找。此后他隔三差五地就来一回,来无踪去无影,谁也没发现过。我们来往一年多,才有了你。”
韩信抢过话茬儿说:“那,俊俏公子就是我爹了?”
母亲接着说:“这天夜里他又来了,他向我说了实话。他说他是修炼了一千多年的马猴,已得道成仙,如今犯了天条,仙界要惩罚他,活不成了,他说把他的皮留给我做个念想。说完他就不见了,屋子里多了这一张猴皮。可我的肚子瞒不了人,我的父母追问我是谁的孩子,我难以启齿,父亲嫌我辱没门楣,就把我赶出了家门。我挺着大肚子沿街讨要,后来在野外生下了你。人不该死总有救,正当我们娘儿俩奄奄一息之时,被一位老人给救了。老人姓韩,没儿没女,就老两口过活,我就认了他们做干爹干娘。你也就随了他们姓。救命恩人相继去世,这两间小房就成了咱娘儿俩的安身之处。”
韩信听完后,没说什么,就拿起猴皮,到院子里找把铁锨上山了。他找到位置后,不大工夫就挖了一个大坑,有墓穴那么大了,他就把猴皮往里放,可还没放到底就被一阵风刮了出来,再放,又被刮了出来。韩信看了看,外面也没风啊!他又放,还是被刮了出来,风好像是从坑里吹出来的。他心说:我就不信埋不上!他找来一块石头放在猴皮上面,一齐往下放,可结果是石头落底了,猴皮又被刮了上来。他看看没办法了,就回家去喊母亲。
母亲来了,他让母亲下到坑里按着猴皮,等他一锨一锨地用土把猴皮压住,再拉母亲上来。母亲就照他说的下到了坑里,双手按着猴皮。谁知,韩信刚铲了一锨土,只见起了一阵狂风,把韩信挖出来的土全都刮进了墓坑里,母亲也被埋进了墓里。
韩信吓呆了,这可怎么好,他慌忙用锨去扒,可是扒出来的土还会被吸回去,根本就救不回母亲了。他向母亲的墓大哭一场后,磕了三个响头,才无精打采地回家了。
韩信由母亲的墓地往回走,走到闹市区,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屠夫拦住他。说起这位屠夫,那可是淮阴一霸,膀大腰圆,走路带风,拿个杀猪刀横冲直撞,没人敢惹。他拦住韩信说:“看你也人高马大的,还带个破剑,好像谁都怕你!你如果有胆量,亮出剑咱俩比试比试,看你的剑能比我的杀猪刀强多少,如果你不敢,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这时还有一些和这个屠夫混在一起的市井泼皮也跟着起哄。 韩信一看这架势,觉得不妙,此时的他饭都吃不上,哪有力气打架,如果自己被打死了,没有人申冤作证也是白死。算了,我不是要封王拜相吗!到那时报此羞辱之仇也不晚。想到这里,韩信慢慢低下头,伏下身从屠夫的裆下爬了过去,引起围观者一阵大笑。
韩信怀抱着纵横疆场的理想,带剑投军在项梁的门下。项梁战败而死后,韩信归项羽统领,做执戟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可项羽刚愎自用,根本不听他的意见。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手下不能施展才能,投奔了刘邦,做管仓库的小官。萧何经过几次和韩信交谈,发现他是个人才,多次向刘邦推荐,刘邦也没往心里去。刘邦大军在一次迁徙中,有十几位将领中途逃跑,韩信觉得自己也不受重用,也趁着月色逃离军营。萧何发现后,不顾一切地追了去。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强烈向刘邦举荐,这次刘邦采纳了,擢韩信为将军。
韩信得到重用后大展拳脚。暗度陈仓、井陉背水一战、垓下之战等著名战役都是他打下的。随着韩信屡立战功,官职也越来越大,先后担任大将军兼左丞相、大将军兼相国、齐王、楚王,后降至淮阴侯。
都说功高盖主,刘邦死后,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年仅三十二岁。人们都说,是他活埋了生身母亲,损了阳寿,才遭此厄运。
韩信袴下受辱
韩信是淮阴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机会当官,更不会种地、做买卖,只好寄居他人门下过日子。他曾经几次投在一个亭长的门下,以期得到吃住的地方。可是,亭长的妻子很瞧不起他,不想让他留在家里,就在一天早饭做好之后,偷偷地在卧室里吃掉了,等韩信去吃饭的时候,杯盘之中已是空空如也了。
于是,韩信只好离开了那里。
有一个老妇人同情韩信的遭遇,一连几十天送饭菜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就对她说:“老人家,等将来我有出息的那天,一定好好儿地报答您。”
可老妇人说:“你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实在是可怜啊!我给你饭吃,根本没想过让你回报。”
老妇人的话让韩信很受震动。
淮阴有一个屠户,平时就很看不起韩信,他常和别人说,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儿地侮辱一下韩信这小子。有一天,韩信正在集市上闲逛,那个屠户拦住了他的去路,对他说:“你身材高大,腰里还佩带着宝剑,表面看挺勇武的,实际上是一个懦弱的胆小鬼!怎么样,你要是真的英雄,就一剑刺死我,如果不是,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
旁边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韩信看了他半天,什么也没说,而是俯下身来,趴在地上,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
这一下,街上的人更嫌弃他了。
项梁起兵之后,路过淮阴,韩信便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了一个小兵。项梁死后,他又跟随了项羽,项羽见他有些本事,就让他当了一个级别很低的小军官。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可是项羽都没有采用,这让韩信十分失望。他看自己在项羽军中无用武之地,就在刘邦到南郑的时候,前去投奔他。
韩信到了南郑,依然没有什么声名,后来,他担任了接待宾客的小官,触犯了刑律,与另外十几个人一起被处死。轮到韩信走上刑台的时候,恰好刘邦手下的大将夏侯婴从此经过,韩信就大声呼喊:“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夏侯婴见他出言非凡,相貌威武,便把他放了,还向刘邦推荐他。
刘邦并未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便给了韩信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职。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并与他多次交谈,认为韩信绝非一般人物,胸中很有韬略,是个难得的将才,于是他也三番五次地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总是不听。
刘邦之所以来南郑,是为了养精蓄锐,准备与项羽一决高下。可是,他手下的将士多半思念家乡,几乎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跑,这让刘邦十分着急。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说:“不好了,丞相萧何逃跑了。”
刘邦一听,捶胸顿足,十分难过。
过了三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又是欢喜又是生气,他责问萧何:“你怎么也逃跑了?”
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跑呢?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
刘邦吃惊地问:“谁呀?”
萧何说:“韩信。”
刘邦一听,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说:“逃走的将士多了,没听说你去追过谁,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
萧何说:“别的将士容易得,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无双。大王如果想在汉中就这样待下去,可以不用韩信;要是还想打江山,夺天下,就非用他不可。”
刘邦说:“好吧,看在丞相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摇摇头说:“叫他做将军,他迟早还会走的。”
刘邦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高兴地说:“大王英明!”
刘邦让萧何去找韩信,想马上拜他为大将,可萧何严肃地劝他,拜大将不是儿戏,不能如此草率,一定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这样,才显出对人才的尊重。
刘邦说:“好!就依丞相所言。”
刘邦要拜大将的消息在汉营传开了,好几个跟随刘邦多年的将军都很兴奋,他们以为出头的日子到了,自己就要成为大将了。可是,到了拜大将的日子,他们都愣住了,原来汉王要拜的大将竟是他们平日里看不上眼的韩信!
刘邦举行完拜将仪式后,问韩信:“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可以助我破敌吧?”
韩信谢过刘邦,随后滔滔不绝地向他分析了他与项羽双方的优劣条件,以及刘邦战胜项羽的计策与步骤。他说:“只要大王发布檄文,起兵东进,关中之地乃至天下就都是您的了!”
刘邦听完,拍案叫好,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个人才。
刘邦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再次统一天下的大业。
篇2:韩信民间传说故事
古时候有一家员外,家里有一个小姐,长得挺俊俏的。那时候,人们看家不用狗,家家养着大马猴看门。大马猴特别心灵,看见员外和妻妾欢欢乐乐,干夫妻间的事情,它就也学会了。过了些日子,员外家的小姐就有了身孕。
员外十分纳闷,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来没有和别的男人来往过,怎么会有了身孕呢?叫来小姐一问,小姐说是因为看家的大马猴。员外一听生了气,就把大马猴勒死了,改让狗看家。从那以后,世上就都改成了让狗看家。
后来小姐生下一个孩子,就是韩信。韩信有母无父,看见别的孩子有父亲,就回家跟他母亲要,他母亲拿出一张猴皮让他看,说:“这就是你的父亲,你父亲是咱们家看家的大马猴。”然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向他说了。韩信还不相信。
那时有个习惯,就是夫妻要合葬在一处。韩信听了他母亲的话,想试试真假,就要给他父亲出殡。他母亲答应了。
韩信在坟地里挖了一个特别大的坟坑,把那张猴皮卷起来放到坟坑里,正要用土掩埋,猴皮展开了。再卷起来,一松手猴皮又开了。怎么也卷不住。韩信对他母亲说:“你下去按住,等我往下扔几锨土把它压住,你再上来。”他母亲下到坟坑里按住猴皮,“轰”地一声,坟坑自动崩塌,把他母亲也埋在了里边。韩信一看母亲和猴皮葬在了一块儿,这才知道自己果真是大马猴的后代。
后来韩信保了刘邦以后,一回回凭着计谋打败项羽,把项羽逼死在乌江,就是因为他是大马猴的种儿,所以智慧过人,谁也灵不过他。
篇3:韩信民间传说故事
在灵寿县北部山区的北庄乡,有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村庄韩信台,关于韩信台还有个传说呢。
相传,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夺得天下,便任用有略谋的大将率兵力伐项羽。由于刘邦粮草不足,力量太弱,几次交战,都没有取胜,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刘邦派大将韩信在太行山屯兵休养。韩信屯兵期间,推行刘邦的“约法三章,”并且帮助当地人民修挖渠道,除暴安良,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
几年后,韩信积蓄了大量的钱财和物资,许多青壮年加入了韩信的队伍。为了看看兵将气势和纪律如何,韩信决定检兵。但当时正是秋季,庄稼都熟了,在哪筑台呢?韩信整整一宿没合眼,也没想出一个较好的办法。这时,一个部下献策说:“村东有一农家谷场,咱到谷场上筑台,岂不很好吗?”
韩信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怒斥道:“百姓以粮为命,谷场四周全是庄稼,在那里检兵不都把庄稼糟蹋了。”百姓听说此事以后,无不对韩信佩服,于是纷纷出计说磁河旁有一高地,可在那儿筑一高台,兵士都集中在河滩,在那儿检兵。韩信一听这主意挺好,马上发动兵士掘土筑台。附近百姓得到信儿,纷纷赶来刨石运土。不多几天,一个方圆几十步,一人多高的检兵台就筑起了,检兵后,没有踏坏一棵庄稼。
不久,刘邦与项羽进行了大规模的争战,刘邦最后取胜,夺得王位。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开国功臣韩信,就把他当年筑台检兵的村庄叫韩信台。当年韩信的检兵台现在还保存着,位于现在韩信台村子西南方向二里左右的磁河北岸。
篇4:韩信民间传说故事
“半庄萝卜倚宿瓜,泇口闺女会插花”这是邳县流行的谚语。倚宿西瓜又大又甜,驰名徐海。特别有一种叫“三白西瓜”的,白皮,白瓤,白瓜子。这种西瓜,不仅能消暑解渴,而且还能治病。夏天如果人拉痢,牛中暑,只要连连喝上几天三白西瓜汁,保险不用
服药自好。据说这种西瓜品种是当年韩信留下的。
传说韩信不得志时,曾在淮阴受厚胯下,乞食漂母。当时有一些市井无赖,不时找韩信的麻烦,寻衅斗殴。大丈夫能伸能屈,为了忍辱待时,韩信遍访名胜古迹,广交天下豪杰。他在淮阴听说下邳北控齐鲁,南蔽江淮,咽喉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于是他决定先到下邳去。
一天,韩信收拾了简单行装,从淮阴乘船出发,一路星夜兼程,不几天就到了下邳。他登上峄阳山顶,这时正值春日晴和,风光正好,满山桐树已抽芽放叶。韩信披襟当风,放眼往北望去,但见沂水绕廓,两岸平原沃野,田畴交错,青山北横,看去真叫人心胸开阔。韩信下得山来,歇息片刻,此时天色尚早,他继续向北行走。走到太阳平西,来到一座山下。这座山西北高耸,蜿蜒而东,半山腰里有一座金黄色的亭子。远远望去,好象一顶黄色草帽覆盖着。山脚下农舍栉比,炊烟缭绕,点点暮鸦投林,三两农夫晚归。这时韩信走得乏了,便坐下来观看山景。眼看日落西山,不一会儿,村头已出现零星灯火。他顺着山路,走到村口,忽见路旁有一个小茅屋。韩信想到那里投宿,便向小屋走去。只见小屋迎门放着一张小方桌,一老一少正在用黑白两色西瓜子下围棋。韩信走到门口,弯腰施礼,老人忙欠身让进。韩信道声打扰,走进小屋,宾主落坐寒喧—阵,互道了姓名,韩信说明来意,老人满口答应。不一会儿,那少年出去不久送来了晚饭。韩信见老人如此好客,也不推辞,二人一起吃了饭。饭后谈了些家乡风情,话题又转到下棋亡来了韩信忙道:“老伯既然余兴未尽,晚生愿奉陪取乐。”老人一听大喜便取出瓜子,开始挑灯拇战起来。下了两局,二人平分秋色,各有胜负。第三局又摆开了。这时老人重新抖擞精神,摆兵布阵,韩信也一着不让,步步逼紧。两个回合过后,老人有些发慌,阵法开始乱了。这时韩信更加沉着,慢条斯理地用手捏了个白瓜子,先在额上划来划去,好大一会儿,只见他眉头一皱,下了个绝招。走了不到几步,老人不能支持了,败下阵来。渐渐地,白子把黑子吃个精光。老人把棋盘一推,连称领教。韩信忙说不敢,二人又谈了些棋法阵式,方才人睡。次日清晨,老人起身种瓜去了,韩信也起来帮忙,二人把昨夜当棋子用的瓜子全都种在地里。早饭后,韩信拜别老人又登程去了。
这一年,老人的瓜地里,长出了一棵特别旺盛的蔓藤。老人加工施肥,精心培育,后来这根藤上结了个特大的白皮西瓜,卧在地上足有二尺高。等到瓜熟了,老人摘下来,把全村人都请来尝新鲜。切开一看,白瓤、白瓜子。瓜子的前端,还长了半圆的黑边。吃口尝尝,甜得咽人。老人把瓜子分给大家拿回收藏了。第二年春天,大家都把收藏的瓜子种下地。等到瓜熟了,都跟上一年那个瓜那么大。一传十,十传百,韩信种瓜的事传开了。几年之后这种瓜也传遍下邳各地。后来韩信辅刘邦建立汉朝,封为楚王,建都下邳。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把韩信住过一宿的山叫做一宿山,时间长了,变成了倚宿山。倚宿的三白大西瓜也因此出了名。
现在你如果到倚宿山,还能看到山脚下有一处用三块大石头砌成的小石屋,当地人说这是当年韩信住过的瓜屋。
篇5: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有一天,韩信,骑着马在大路上行走,见路旁有许多人在围在一起看热闹。原来是两个中年汉子正为分油的事着急。韩信立马相问,那两个人说:“我们有10斤油,需要平分,每人5斤。可是没有秤,只有一个装下10斤的油篓,一个可装7斤的油罐,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折腾了半天分不开,真急死人哪!” 韩信听罢,笑着说道:“二位不必发愁,这非常简单,葫芦归罐罐归篓,三倒葫芦两倒罐。” 可是,那两个人听了,并没有明白过来,只是站在那里望着陆 韩信发呆。韩信只好将具体分法又说了一遍,然后骑马离去。那个汉子按照韩信说的方法来分油,果然十分简单,他们很快就把油分好,各自提着油回家了。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四:韩信与清口烧鸡
“清口烧鸡”,相传这道菜是故乡的人民为纪念韩信创制的。
韩信明白:吕雉与刘邦是一对害人的主谋,自己上了刘邦这个伪君子的当了,但悔之已晚,于是把眼一瞪,吼了声:“罢了,你杀吧!我韩信来生决不轻饶你!” 韩信被杀,冤气冲天,时方六月初六,便立降鹅毛大雪,冤气冲地,地上顿时冒烟起火,把整个一个钟室烧毁。吕雉被吓得魂飞魄散。英雄惨死,最感痛惜的莫过于家乡父老。故乡的人们偷偷祭奠韩信。因为吕后名雉,韩信又是被吕雉用竹刀杀害,便有人将母鸡拨毛烹炸煮熟,鸡体内插入竹刀用作祭品,喻意为韩信报仇雪恨。由于这道菜起源地在韩信故里,这里靠近古清口,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清口烧鸡。
篇6: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
“扑克”一词是英文poker的音译,其实,中国才是扑克的真正故乡,扑克牌来源于韩信军中的叶子戏,是由韩信发明的。韩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军能手,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韩信治军的传说。韩信特别注重政治训导、物质鼓励、精神奖掖来教育部队,有时还将游戏活动运用到军事训练当中。相传楚汉相争时期, 韩信发明了一种智力游戏——叶子戏,这种游戏不仅可以启发战士的智慧,士卒于训练之余以此为娱乐,也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愁。叶子戏以天文历法为基准,牌分“以、像、四、时”4类,扑克中的4种花色便由此而来。楚汉战争胜利后,叶子戏从韩信军中传播到民间,成为平民百姓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后来,人们用丝绸及纸裱成纸牌,称为“叶子牌”。叶子戏就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而设计和发明的,与星相、占卜以及天文、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篇7: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有一天,韩信,骑着马在大路上行走,见路旁有许多人在围在一起看热闹。原来是两个中年汉子正为分油的事着急。韩信立马相问,那两个人说:“我们有10斤油,需要平分,每人5斤。可是没有秤,只有一个装下10斤的油篓,一个可装7斤的油罐,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折腾了半天分不开,真急死人哪!” 韩信听罢,笑着说道:“二位不必发愁,这非常简单,葫芦归罐罐归篓,三倒葫芦两倒罐。” 可是,那两个人听了,并没有明白过来,只是站在那里望着陆 韩信发呆。韩信只好将具体分法又说了一遍,然后骑马离去。那个汉子按照韩信说的方法来分油,果然十分简单,他们很快就把油分好,各自提着油回家了。
【关于韩信的故事-韩信埋母】相关文章:
4.我眼中的韩信作文
6.埋作文
7.目连救母的故事
10.孝?母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