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救母的故事

2022-07-11 08:15: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番茄炒西红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目连救母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目连救母的故事,欢迎阅读!

目连救母的故事

篇1:目连救母的故事

唐朝时候,在南京秣陵关乡里,有一对伴侣,男的叫傅崇献,女的叫强氏,伴侣俩老诚实实地耕田过日子。但是到了中年了,还没得个儿女。强氏为了求菩萨保佑她能生个一男半女的,就诚心诚意吃斋念经。她一天三遍香,从来不停,荤腥不进屋,常年吃大斋。

这年秋季,他家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怪呢,栽下去的种子都不出芽,独独只有地当中出了一个大棵子。没措施,伴侣俩就认住这一棵上水浇粪。忙得不歇。没多时,这棵子慢慢地结成了个大萝卜有升箩那么壮。强氏不由得咬了一口,哪晓得一进嘴呀,这萝卜是又甜又鲜,又嫩又脆,越吃越想吃,就这么“骨吡,骨吡”地吃光了。

真怪,强氏自从吃了这萝卜,就有了身孕。伴侣俩欢畅得不得了,只盼着早点抱儿子。到了临生养时,强氏迷含糊糊看到一朵莲花,飘飘荡荡地进了她的纱帐,顿时就生了一个又红又目标胖男娃。这样吧,就给这娃儿取名叫目连哎,这奶名么,就叫萝卜。

目连长到七岁,已经记事了。这年秣陵发洪流,房田都淹了,在忙乱中,目连被水给冲走了。他父亲东找西找,也没找到。他爹急得疯掉了,他娘哭得死去活来,心想我平生一世吃斋念经,做了几许好事,谁知到头来,连个独养儿子也保不住,我天天烧清香,敬菩萨,有什么用呢?她一气之下,把佛堂统统砸掉,从此不再吃斋拜佛,索性杀生开荤了。

强氏拿什么开荤呢?她家养了一条黑狗,就把这条黑狗杀了开荤。后来她越吃越讲究,越吃心越狠,手段也越辣。一天她忽然想“渍羊”,就把羊赶进一条小巷子,巷子两端都点上火,吓得羊两端往返奔驰。然后她再放上一个盆子,盆里放了酱油、料酒、生姜、葱花。羊给两端火烤得又热又渴,就到盆里喝酱油,喝了再跑,跑了再喝,等到酱油喝完了,羊的汗也流完了。她就把“渍羊”杀杀烧了吃。今后还吃过“吊羊打鼓”、“”埋鹅掌“什么的,真是伤天害理啊!

哪晓得强氏开荤杀了黑狗,冒犯了家神。家神带了黑狗的魂灵,到阎王眼前把强氏告了。阎壬派判官和小表到傅家缉捕强氏,把她打进十八层地狱受苦。

目连随水浪飘泊,漂到一个地方被姓张的人家救了起来。张家见目连长得眉清目秀,就收养下来,一直养到十八岁。张家有个姑娘,就想把女儿嫁给他,招目连为婿。目连心想,这么多年,也不晓得自己生身父亲在哪块,眼下这婚姻大事,不能随口承诺,一定要找到爹妈磋商才行。张家见目连一片孝心,说得也在理,就同意他找到爹妈再说。

目连回忆小时候家乡村庄的容貌,东摸西问,总算找到了家乡。没料到一到家,他爹疯了,认不得他,娘也死了,他伤心得大哭了三天。他一边哭,一边想:我要是能到阴间去找我娘就好了。他东跑西转,也没找到去阴间的路。

一天,他找到了一座城隍庙,就住了下来。睡到夜里,他的灵魂悠悠荡荡地到了阴间。只听见阴山上有很多鬼在嚎叫哭喊。他想在鬼群中见到他娘,但是怎么找也没瞥见。他一觉醒来,就把去阴间的事告诉了庙里的老僧人。老僧人说:”你下回去的时候,带篮子饭去,鬼见到饭,就会到你眼前来,当时,你就可以看哪个鬼是你娘了。“目连照老僧人说的,带了一篮子白米饭到了阴间。刚到阴山,一群饿鬼一齐拥上来,把一篮子饭全抢去了。一连几回,米饭送了不少,还没有见到亲娘。他又向老僧人诉苦,老僧人一想说:”这样吧,你这回去,带二篮子乌饭去,鬼见黑饭是不吃的。”目连就找来了乌桕叶捣出黑汁,和饭一齐煮烧,白米饭一下变成乌黑乌黑的。目连又把乌饭带到阴间去,果然不假,饿鬼见是乌饭就不抢了。在阴山下,目连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亲娘。直到此刻,人间间另有吃乌饭免劫难的民俗哎。

目连见到亲娘,母子俩抱头痛哭,哭的是阴阳隔世,不能恒久在一块哎,目连只有三天五夜地去看一趟娘。后来,他看到阴司里经常拷打他娘,急了,想想他娘是为了自已才受这么大苦的,就到各地寺庙,拜鬼求神,叩首祈祷,一心想救他母亲回到阳间来。

地藏王菩萨见目连有这么大孝心,就大发慈悲,把禅杖借给他,这禅杖能打开地狱牢门,只要轻轻一敲,地牢门就会自己开开。哪晓得目连救母心急,他用劲把禅杖向地下一骂,“乖乖,不得了!”九泉门被笃开了。目连虽救出了母亲,可因为牢门大开,把十万八千个嚎丧鬼也放出来了。这下可气坏了阎王爷,他要找地藏王算账。地藏王一听也火了,就来找目连。

目连救出母亲,母子团圆,正在兴奋哩!地藏王找来了,怪他闯了大祸,命他转世投胎,制伏收回十万八千个嚎丧鬼。目连没办法,只得转世。

目连转世投胎,就是后来的黄巢。黄巢曾经一仗杀死十万八千人,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巢杀人十万八,在数在劫命难逃。”也就是目连救母引起来的。

篇2:目连救母读后感

目连是一个从小很善良、聪明的小和尚。他因帮老和尚买饼干,受到母亲的责骂,他决定出去找老和尚,结果去了一个寺庙听佛祖讲“四思”中的一思---孝道。听完之后就回去找父母,才知道母亲已去世。他突然遇到了佛祖,跟他说母亲去世了,就用神通眼看到了母亲在地狱受苦,怎么办?佛祖就说:“七月十五日,你准备各种食物供给家人,这样不但能救你母亲,还能帮助别人父母幸福快乐。”目连听了也这样做了…….

这个过程渐渐演变成了中元节的习俗,又称盂兰盆节,是用来纪念已故亲人的节日,这还告诉我们:要对活着的亲人去孝敬,当人已经去世了,再想孝敬他们就晚了。

然而,现在人们大多用烧纸来祭祀,这样很不环保。因此,我们应该用更文明的方式来祭祀我们的已故亲人。

篇3:目连救母读后感

看了《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故事主人公是目连,主要讲了他在儿时遇见了一位老和尚,直到长大后还一直纪念他。小时候他总是给予和尚们钱与食物,却不被妈妈赞同。长大的目连在一次佛祖的讲道中想起自己的母亲,于是匆匆回家尽子女的孝道。可是母亲已过世了,他十分思念。佛祖指点目连他可以看见别人所看不见得东西,目连看见了自己母亲过得并不好,想救母亲。他通过佛祖的指示做了,让母亲脱离了苦难。

首先,在小时候目连是受到母亲的责骂连连,他从不顶撞,很怕惹了她生气。目连的懂事是可贵的。长大了,当他在庙里听讲道,“四恩”中的第一恩,也就是“孝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他想马上回家,去为母亲尽孝道。目连他知道母亲去世了,心理可以说算是五味杂陈。目连看到了母亲在地狱里挨饿受苦,很想帮助她,无论要多艰难,目连都会去做。爱母亲的目连很懂事,我们也要像目连一样的孩子,好好听父母的话,让母亲少操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知感恩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篇4:目连救母读后感

这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殊为不易,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据文献记载,目连戏在宋朝时便有演唱的,而且越唱越盛。《东京梦华录》记述:“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即要七日方演完这出戏。明、清两代不仅仍演唱此戏,还增加了些人物,节外又生枝,戏文、曲牌、唱腔都更多而且复杂了。官家还通常为“还愿”而命梨园上演此戏。

民间演唱目连戏,由来久且场面大。搭上戏台,上场者几十人,跌打相扑,也要闹上几天几夜。这出戏似与民俗中的祭祀还愿有关联,渐渐地演成了鬼戏,天神地只、牛头马面、夜叉罗刹,锯磨刀山鼎镬不一而足。记载最着名的是鲁迅先生的《无常》和《女吊》。钟敬文先生曾调查过浙江地区的民间戏曲,认为目连戏是为了追悼和超度横死的人而演的,也有的地方演此戏是为了防止瘟疫、驱除鬼邪。武打加鬼神,老百姓看的就是热闹。

也正由于这数百年间唱神做鬼的闹剧频繁演出,佛教教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得以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善良百姓,目连因而成为旧时中国孝子的楷模。佛教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想,戒贪婪、戒杀生,积德行善的思想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更扩大了其影响。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故事叙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目连’原名为‘大目犍连’(Maha^-mo-ggalla^na),‘目连’为其略称。

篇5:目连救母读后感

《盂兰盆经》为西晋·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戊午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便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代表这种流行的,便是变相(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的流行。唐人画目连变相者不只一家;而在变文方面,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变文就有十六则。称为《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变文》或《大目连缘起》、《大目连变文》等。其中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编号S。2614的《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这些变文是唐人所作,是历代目连戏曲中时代最早的,但这时的故事已有一些演变,添加了许多情节和描述。先是目连遍历地狱寻母不获,后凭借佛陀的锡杖才得入阿鼻地狱见母。然后又承佛陀亲临地狱,放光动地,大破地狱,于是目连母转成饿鬼。目连又依佛喻广造盂兰盆,出其母于饿鬼道而成为黑狗。目连引黑狗七日七夜诵经忏悔,才又得转人身。于是目连乃劝其母求生西方佛国。

在这个引申的故事里,佛陀的威神之力被极力强调,这是与原经不同的。此外,变文中让目连之母历经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对三恶道中的种种苦处极尽描绘之能事。这也是变文的一大特色。

宋真宗时(998(戊戌年)~1022(壬戌年))曾明令禁止讲唱变文。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现在可知的资料有元末明初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郑之珍有《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一百出),为元明最弘伟的传奇之一;清人又扩大而成为十本的《劝善金科》。

总的来说,目连救母的故事一再成为俗文学的题材。它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惨状的描述,也表达了民间信仰对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篇6: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妈妈而出家修行,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

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

目连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看著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堪,便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养他们。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篇7:乌米饭·目连救母·芳桥文化节美文

乌米饭·目连救母·芳桥文化节美文

傅目连救母,行尽孝心,几经劫难,挑经上西天,请法入地狱,最后功成,授地藏王菩萨尊号,掌管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至此,目连救母的故事千载传颂,家喻户晓。——题记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注:【地藏王菩萨】天上文曲星下凡拯救人间的,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刘青提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还打化缘的和尚,唤狗咬乞丐,还砸佛堂 ,天生吝啬,不积口德,怨天不由人,将庙里的菩萨都打碎。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荤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

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荤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还天天吃乌米饭,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王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鸟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

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

恶狗不甘心又追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里老白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目莲救母,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中国留传了很多救母的'传说,如宝莲灯之沉香救母,如目连救母,概因与儒家之,孝道暗合,千年流传不衰。目连救母的故事,在西汉时期源自于印度的佛教故事,非宜兴独有,唯吹乌饭之习俗似为江南独有。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江南宜兴家家户户上山采乌饭草头,准备糯米,浸泡,蒸煮,最后变成了香甜的乌饭,那是小孩子最最开心的美食了,黑油油、亮晶晶装入碗中,再问父母多要一些白糖,用筷子小心翼翼夹起,闭上眼睛,轻轻咬一口,香甜不可名状,尤其是那清香甚为独特天地间绝品。

做乌饭离不开乌饭草头。名曰“草头”,其实为小树叶,这种小灌木老家漫山都是。其叶以红者为佳,青者次之,老叶粗梗者则等而下之,夫叶生时青红色,唯熟时变黑。糯米需放在汁中浸泡数刻方成,且汁需盖过糯米,待米变黑后,可弃残叶黑汁,单留米煮熟,即可食用。若佐以白糖,其味尤佳。

农历四月初八,宜兴人家家“吃乌饭”,据宜兴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连救母”的孝行。在中国民间,“目连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为“目连戏”。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连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盂兰盆经》。目连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故事写目连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连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一故事在宜兴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细节。即:目连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连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连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目连就将采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连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

目连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宜兴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连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宜兴乌饭是宜兴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时也是宜兴民间创造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宜兴周边有较大影响。

以“扬民俗、传忠孝”为主题的首届芳桥目连文化节,将于5月2日上午10点在阳山荡风景区举行。目前,目连戏表演、踩高跷游园和水上游乐项目的排练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目连文化节来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芳桥当地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浴佛节”,相传是为纪念周处和目连而设。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芳桥街道紧紧围绕目连和周处的忠孝节义做足文章,从2010年开始,陆续修建目连救母雕像和周处忠孝园,2013年还成功举办了“九九重阳登高节”,努力将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此次芳桥目连文化节特别设置了目连戏表演、群众高跷游园、忠孝文化戏曲表演、水上游乐项目以及旅游商品和美食展示等多个环节。文化节在5月2日特设节前“暖场日”,届时,众多美食和民俗表演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味蕾和视觉享受。

为了参加首届“芳桥目连文化节”,在芳桥街道的统一安排下,要求各村组织六个义卖项目,在五月二日上午十点钟在“阳山荡风景区”交流,金兰村委组织群众“裹宗子”参加义卖活动。同时参加的有:乌米饭现场烧烤、臭豆腐、金兰香米、金兰米酒、时装及童装、手机贴膜等义卖,欢迎朋友们来芳桥“目连文化节”交流旅游。

【目连救母的故事】相关文章:

1.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

2.沉香救母读后感

3.沉香救母观后感400字

4.《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5.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6.课文《沉香救母》教案

7.《沉香救母》读书心得感触

8.课文沉香救母一教案设计

9.《沉香救母》语文教学反思

10.二下教案 10、沉香救母一

下载word文档
《目连救母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