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杜甫——《醉时歌》

杜甫——《醉时歌》

2023-10-15 08:45: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qzj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杜甫——《醉时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杜甫——《醉时歌》,欢迎阅读与借鉴!

杜甫——《醉时歌》

篇1:杜甫《醉时歌》赏析

杜甫《醉时歌》赏析

醉时歌  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

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压粱肉,

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

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

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

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

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

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

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

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

生前相遇且衔杯。

杜甫诗鉴赏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

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脱俗,又嗜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年龄相差很远,但交往很密。加之都怀才不遇,更有知己之感。从此诗既可以感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感到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

篇2:杜甫《醉时歌》古诗赏析

杜甫《醉时歌》古诗赏析

杜甫赠广文馆博士郑虔的《醉时歌》有句云:

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其中“灯前细雨檐花落”一句,比较难解,在历代文人赏析中多的争论。陶渊明有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诗虽与读者生活经历、学问修养有关,难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因素,难得统一起来,但是疑义确有相互剖析,取长补短,去哦粗存精,得其的解之的必要。而且我们国家文字多有一字多义,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且古典诗与文又不同,诗词受字数或句限制,又兼声韵格律的限制,文句高度凝炼、概括,联想和想象的回旋余地也很大,实难按图索骥,所以,往往一句诗文,众说纷纭,各据已见。

“灯前细雨檐花落”句,杜诗研究家傅庚生曾解释为:

“在一个阴沉沉、清冷的夜晚,外面洒着细雨,檐前的桃花在飘落着,我们对着关明不灭的灯光,正一你斟我酌地喝着酒”。

有人将“檐花”解释为屋檐边上之花,实指花,并非檐雨之花。当然也有人干脆解释为“檐前细雨灯花落”,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成为疑问了,也就很容易解释了。可是这样看与作者倾述不平之鸣的奇突立意不符,也显得平庸。而且如果是“灯花落”也与作者的主旨不合了。

《杜臆》一书中解释为“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有人当然批评说,《杜臆》的作者之解释有点主观臆断,说好象他看见似的。还说不知细雨如何有檐水,认为这个解释不妥当。又有人反驳之:檐滴如银,本有可能,细雨洒向屋顶,汇集为檐水徐徐滴下,这是我查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再说这首诗又是《醉时歌》,醉眼所见出乎寻常景观,不可能也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从下句“但觉高歌有鬼神”与醉眼看“檐水如银花”是十分吻合而生动逼真的。按些解释似乎更见“灯前细雨檐花落”之句的妙处。

与《杜臆》持不同意见的,仍以为是“近檐之花”,即檐边上的花。并有许多旁证为据。如李白诗《赠崔秋浦三首》有“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李瑕诗《似古歌》“檐花照月莺对栖,空留可怜暗中啼”;秦观的诗有“玉缸阻对檐花夕,素发羞同野草春”其中的檐花均做檐边之花讲。为此反驳《杜臆》之说“檐花”虽为雨水汇集而成,但在灯光之下极细小的雨滴是看不见的,所以说“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以为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其实是众说纷纭。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这首《醉时歌》是杜甫愤世嫉俗的`典型作品,后面甚至写道“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何可用?”,“儒术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有人说这首诗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并非真的垂名无用,并非真的薄儒术,也并非真的齐孔跖,更非以酒为乐。而是“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最下层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作品。其中最具人表性的就是《三吏三别》,可以说是以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的故事、典型人物和场景的叙述来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我写这篇东西,也仅是读书笔记,随感而发,与众多的杜诗研究者不可同比。仅仅是集众家之说而言之,误谬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我认为做学问,搞研究就应该一丝不苟,以科学的,客观的,审慎的态度去潜心钻研,“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笃行之”。特别是对古诗词的解释,决不能以大概的意思或是“灵活一点的的方式”去理解,不仅要句斟字酌,而且要联系上下文通篇考虑。切忌一知半解,随意发挥。因此,我认为众论者为杜诗这一句之争,并非小题大作,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审慎的治学态度。

篇3:《醉时歌》杜甫唐诗鉴赏

《醉时歌》杜甫唐诗鉴赏

【原文】

醉时歌1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8。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10。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注释】

醉时歌:作品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衮衮:众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

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冷:清冷,冷落。

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厌:饱足。

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

屈宋:屈原和宋玉。

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嗤:讥笑。

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当时因长期下雨,米价很贵,于是发放太仓米十万石减价济贫,杜甫也以此为生。

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相觅:互相寻找。

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

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

子云:扬雄的字。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孔丘:孔子。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这句是诗人聊作自慰的解嘲之语,说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徒,最后都难免化为尘埃。

【白话译文】

无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文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文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此时已经是杜甫困守在长安的第十个年头了,由于仕途坎坷,社会黑暗,诗人的牢骚愤怨自然也与日俱增。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郑虔的处境和杜甫一样很不得意。

【赏析】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

篇4: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

《醉时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叙述自己和郑虔的不幸遭遇,诗中充满了嘲笑和自嘲。全诗可分四段:首段是先嘲郑虔;次段是嘲自己,实际上也就是嘲笑世人;第三段则举出司马相如、扬雄,似乎是给自己解嘲,实际上是以此来进一步嘲笑当时的整个社会;末段明嘲儒术,暗讽时政。此诗既显示出朋友间肝胆相照的情谊,又表达了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之情。

《醉时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赏析】: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虔既抑塞,甫亦沉沦,更有知己之感。从此诗既可以感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感到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今天读来,还使人感到“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袞袞”,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吧,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呢,“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此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对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亦何补于生前的饥寒啊!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象涸泉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往,后句是郑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乃为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可谓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涤器;才气横溢的杨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得罪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袞袞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又有何用?孔丘盗跖也可等量齐观了!这样说,既评儒术,暗讽时政,又似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本篇,或说悲壮,或曰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无含蓄),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诗豪放不失蕴藉,悲慨无伤雅正,本诗可为一例。

首段以对比起,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真是“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七言,后四句突转五言,免去板滞之感。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状,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 也。而语杂豪放,故无衰飒气味。无怪诗评家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 “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此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人不觉。此联要与首段联起来看,便会觉得 “袞袞诸公”可耻。岂不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吗?由此便见得这篇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激烈的郁结而出之以蕴藉,尤为难能。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人读起来,涵泳无已,而精神振荡。

篇5:杜甫《醉时歌》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醉时歌》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

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2),广文先生官独冷(3)。甲第纷纷厌梁肉(4),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5),先生有才过屈宋(6)。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7),被褐短窄鬓如丝(8)。日籴太仓五升米(9),时赴郑老同襟期(10)。

得钱即相觅(11),沽酒不复疑(12)。忘形到尔汝(13),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14)。但觉高歌有鬼神(15),焉知饿死填沟壑(16)?

相如逸才亲涤器(17),子云识字终投阁(18)。先生早赋归去来(19),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20)。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注释:

(1)醉时歌:作品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2)衮衮:众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

(3)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冷:清冷,冷落。

(4)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厌:饱足。

(5)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

(6)屈宋:屈原和宋玉。

(7)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嗤:讥笑。

(8)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9)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当时因长期下雨,米价很贵,于是发放太仓米十万石减价济贫,杜甫也以此为生。

(10)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11)相觅:互相寻找。

(12)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13)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14)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15)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

(16)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17)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

(18)子云:扬雄的字。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19)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20)孔丘:孔子。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这句是杜甫聊作自x的解嘲之语,说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徒,最后都难免化为尘埃。

译文:

无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文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文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鉴赏: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春,此时已经是杜甫困守在长安的第十个年头了,由于仕途坎坷,社会的黑暗,杜甫的牢骚愤怨自然也与日俱增。而在封建社会里,但凡杜甫几乎都会喝酒,而酒后吐怨愤语就更为经常,而今天我们不能把他们的醉后狂言全都看成他们真正的观点。这首诗也是如此,诗中充满了嘲笑和自嘲。

诗题下原有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是杜甫的好友,诗、书、画兼善,曾被玄宗称为“三绝”,但郑虔的处境却和杜甫一样很不得意,诗中就是叙述自己和郑虔的不幸遭遇。首段是先嘲郑虔,次段则是嘲自己,实际上也就是嘲笑世人。第三段则举出司马相如、扬雄,似乎是给自己解嘲,实际上是以此来进一步嘲笑当时的整个社会。

根据杜甫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他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贬到远地长达十年之久。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格旷放绝俗,又喜欢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郑虔遭遇贬斥,杜甫的命运也在沉沦,更有知己之感。此诗既可以体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表达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杜甫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篇6:醉时歌诗歌鉴赏

醉时歌诗歌鉴赏

醉时歌

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杜甫《醉时歌》鉴赏。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虔既抑塞,甫亦沉沦,更有知己之感。从此诗既可以感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感到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今天读来,还使人感到“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袞袞”,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吧,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呢,“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此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对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读后感《杜甫《醉时歌》鉴赏》。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酰淮遣伤淠芰鞣及偈溃亦何补于生前的饥寒啊!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象涸泉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往,后句是郑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乃为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可谓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涤器;才气横溢的.杨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得罪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袞袞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又有何用?孔丘盗跖也可等量齐观了!这样说,既评儒术,暗讽时政,又似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本篇,或说悲壮,或曰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无含蓄),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诗豪放不失蕴藉,悲慨无伤雅正,本诗可为一例。

首段以对比起,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真是“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七言,后四句突转五言,免去板滞之感。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状,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也。而语杂豪放,故无衰飒气味。无怪诗评家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此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人不觉。此联要与首段联起来看,便会觉得“袞袞诸公”可耻。岂不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吗?由此便见得这篇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激烈的郁结而出之以蕴藉,尤为难能。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人读起来,涵泳无已,而精神振荡。

【杜甫——《醉时歌》】相关文章:

1.杜甫漂泊西南时的诗歌

2.《乐游园歌》杜甫唐诗鉴赏

3.《双为韦偃双松图歌》杜甫

4.杜甫

5.醉李白

6.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7.诗歌醉红颜

8.红颜醉美文

9.初二作文醉

10.醉夕阳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杜甫——《醉时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