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2024-04-29 07:32: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aoyao194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篇1: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作品介绍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32首。这组诗作于杜甫处于穷愁绝境之时。这组抒情诗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诗人当下复杂不平的心态,真切感人;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动人的传达;标志着杜甫前、后期思想转型的最终完成。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杜甫携家人一路簸荡,流落同谷,并和以血泪创作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抒情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还是就其与杜甫前、后期思想的关系而言,都在杜集中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篇2: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作者:唐·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1],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2],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3]。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4]!

长镵长镵白木柄[5],我生托子以为命[6]!

黄独无苗山雪盛[7],短衣数挽不掩胫[8]。

此时与子空归来[9],男呻女吟四壁静[10]。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11]?

生别展转不相见[12],胡尘暗天道路长[13]。

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14]!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15]?

有妹有妹在钟离[16],良人早殁诸孤痴[17]。

长淮浪高蛟龙怒[18],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19]。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20]!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21],白狐跳梁黄狐立[22]。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23]!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24]!

南有龙兮在山湫[25],古木巄嵷枝相樛[26]。

木叶黄落龙正蛰[27],蝮蛇东来水上游[28]。

我行怪此安敢出[29],拨剑欲斩且复休[30]。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31]!

男儿生不成名身己老[32],三年饥走荒山道[33]。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34]。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35]。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36]!

注释

[1]《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2]岁拾之“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音居,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3]皴,音村。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4]末句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

[5]镵,音蝉,锄类。

[6]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7]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

[8]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9]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

[10]这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11]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12]展转,到处流转。

[13]这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14]鴐,音加。鴐鹅,似雁而大。鹙鸧,音秋仓,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

[15]结语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16]钟离,今安徽凤阳县。

[17]良人,丈夫。痴,幼稚。

[18]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19]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20]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21]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

[22]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23]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24]这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25]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音秋,龙潭。

[26]巄嵷,音聋竦,楂桠貌。樛,音鸠,枝曲下垂貌。

[27]蛰,音直,伏藏。

[28]蝮蛇,一种毒蛇。

[29]这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恐非。

[30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31]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也不见得妥当。

[32]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

[33]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至759年(乾元二年)为三年。

[34]这两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35]宿昔,曩昔,即昔日。

[36]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赏析

这组诗是杜甫在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旧历十一月所作。这一年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谓“一岁四行役”,说的便是这一年。这一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这七首诗所写的,真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这一体裁,大概也就是为了“长歌可以当哭”。在内容上,第一首从自身作客的窘困说起;第二首写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第三首写怀念兄弟;第四首写怀念寡妹;第五首,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第六首由一身一家说到国家大局;第七首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在结构上,七首相同,首二句点出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沈德潜云:“七歌,原本平子(张衡)《四愁》、明远(鲍照)《行路难》等篇,然能神明变化,不屑屑于摹仿,斯为大家。”文天祥曾拟此体作歌六首。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卷218_32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裏。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壹歌兮歌已哀,悲風爲我從天來。

長饞長饞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爲命。

黃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胫。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裏爲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

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鴐鵝後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殁諸孤癡。

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

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爲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樹濕。

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

我生何爲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遊。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複休。

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爲我回春姿。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篇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杜甫

七首(其七)

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

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

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仰视皇天白日速。

杜甫诗鉴赏: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岁。七月,他自华州弃官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转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滞留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一家人贫病交加,只能挖掘土芋来充饥。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同谷七歌》,描绘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当哭”的意味。这是第七首,为组诗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先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岂能不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又一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置于句首,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所经苦难的时间之长。“三年”,指至德二年(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被饥饿驱迫,在“荒山道”上尝够了艰辛困苦。

三、四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但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轻易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

五、六句又回到现实,记叙诗人和“山中儒生”

的`对话:“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困窘的境地,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与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与惆怅。

第七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诗人默默地收起笔,终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油然而生。

《同谷七歌》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沈德潜《唐诗别裁》),自创一体。这首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中被能达得沐漓尽致。

篇4: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全诗

杜甫

(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释:

[1]《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2]岁拾之“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音居,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3]皴,音村。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4]末句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

[5]镵,音蝉,锄类。

[6]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7]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

[8]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9]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

[10]这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11]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12]展转,到处流转。

[13]这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14]鴐,音加。鴐鹅,似雁而大。鹙鸧,音秋仓,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

[15]结语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16]钟离,今安徽凤阳县。

[17]良人,丈夫。痴,幼稚。

[18]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19]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20]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21]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

[22]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23]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24]这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25]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音秋,龙潭。

[26]巄嵷,音聋竦,楂桠貌。樛,音鸠,枝曲下垂貌。

[27]蛰,音直,伏藏。

[28]蝮蛇,一种毒蛇。

[29]这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恐非。

[30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31]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也不见得妥当。

[32]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

[33]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至759年(乾元二年)为三年。

[34]这两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35]宿昔,曩昔,即昔日。

[36]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鉴赏:

这组诗是杜甫在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旧历十一月所作。这一年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谓“一岁四行役”,说的便是这一年。这一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这七首诗所写的,真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这一体裁,大概也就是为了“长歌可以当哭”。在内容上,第一首从自身作客的窘困说起;第二首写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第三首写怀念兄弟;第四首写怀念寡妹;第五首,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第六首由一身一家说到国家大局;第七首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在结构上,七首相同,首二句点出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沈德潜云:“七歌,原本平子(张衡)《四愁》、明远(鲍照)《行路难》等篇,然能神明变化,不屑屑于摹仿,斯为大家。”文天祥曾拟此体作歌六首。

篇5:杜甫诗词《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其七的诗意赏析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男儿生兏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赏析】: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岁。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转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来充肠。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同谷七歌》,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当哭”的意味。此为第七首,是组诗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浓缩《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缀于句端,进一步突现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三年”,指至德二载(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为饥饿驱迫,在“荒山道”上尝够了艰辛困苦。

三、四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这和他早年所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显然同属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山中儒生”对话的镜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

第七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诗人默默地收起笔,停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这时,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学习张衡《四愁诗》、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沈德潜《唐诗别裁》),自创一体,深为后人所赞许。此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

篇6:我在同谷唱的七支和歌--夜读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我在同谷唱的七支和歌--夜读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一 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 您都谦卑地自称为客 同样作为流浪汉的我 哪能不超越时空直奔 人生游子的`最大特色--

作 者:公刘  作者单位: 刊 名:黄河文学 英文刊名:HUANGHE WENXU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男儿生赋擅身已老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男儿生赋擅身已老》

作者:杜甫

原文:

男儿生赋擅身已老,

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

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

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仰视皇天白日速。

赏析: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岁。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转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来充肠。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同谷七歌》,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当哭”的意味。此为第七首,是组诗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浓缩《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缀于句端,进一步突现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三年”,指至德二载(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g触怒肃宗而遭贬斥,为饥饿驱迫,在“荒山道”上尝够了艰辛困苦。

三、四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这和他早年所写的“纨F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显然同属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山中儒生”对话的镜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

第七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诗人默默地收起笔,停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这时,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学习张衡《四愁诗》、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沈德潜《唐诗别裁》),自创一体,深为后人所赞许。此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

篇8: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赏析

杜甫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

长K长K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m鹅后j],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b刂ο汀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己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字词解释:

[1]《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2]岁拾之“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音居,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3]皴,音村。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4]末句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

[5]K,音蝉,锄类。

[6]子,是称呼长K。李因笃说:“说长K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7]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

[8]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9]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K空归。

[10]这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11]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12]展转,到处流转。

[13]这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14]m,音加。m鹅,似雁而大。j],音秋仓,即秃j。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

[15]结语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16]钟离,今安徽凤阳县。

[17]良人,丈夫。痴,幼稚。

[18]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19]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20]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21]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

[22]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23]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24]这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25]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音秋,龙潭。

[26]b兀音聋竦,楂桠貌。停音鸠,枝曲下垂貌。

[27]蛰,音直,伏藏。

[28]蝮蛇,一种毒蛇。

[29]这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恐非。

[30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31]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也不见得妥当。

[32]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

[33]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至759年(乾元二年)为三年。

[34]这两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35]宿昔,曩昔,即昔日。

[36]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相关文章:

1.杜甫在同谷的生活与诗歌

2.山寺一作中寓居,山寺一作中寓居徐夤,山寺一作中寓居的意思,山寺一作中寓居

3.同程九早入中书一作钱??诗,同程九早入中书一作钱??诗钱起,同程九早入中书一

下载word文档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