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小典故
“bb5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关于历史的小典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关于历史的小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历史小故事典故精选
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
徐娘半老一般指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汉语成语。是 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 成语故事
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现在可以分析,她有严重的性苦闷,对婚姻生活和性s活是不满的,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胆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性苦闷。萧绎少一目,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呕吐在皇帝的龙袍上。萧绎吃不消她,于是开始疏远她,移情于其他三宫六院。
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
后来,徐昭佩又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约会,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这些行为当然为皇帝所不容,最后萧绎下了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徐妃的风流生涯就是这样以悲剧而结束的。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褒义词用。
篇2:历史小故事典故精选
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是指看见人要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类型的人也常有,违背做人原则落井下石,因此,在生活过程中,寻求最基本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成语出处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典故一:
语本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十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瘴疠时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则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文激动地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小的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也能一块儿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方的手,蹦出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儿,咱们死也得死在一块!”这一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人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好像压根儿就不认识你这个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挤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进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挤下井,还往井里扔石头。这种行为连禽兽都干不出来,他自己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大便宜。这号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风义举,多少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后被炼为典故“落井下石”。
典故二:
当贺若弼攻入建康宫廷时,陈叔宝带着张、孔二妃以及十来个宫人,逃出后堂景阳殿,就要往井里跳。袁宪苦苦哀求,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自己的身子遮挡井口,陈后主极力相争。争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跳进井里。
不久,有隋军士兵向井里窥视,并大声喊叫,井下无人应答。士兵扬言要落井下石,方才听到有人求救,于是抛下绳索往上拉人,觉得非常沉重,本来以为后主体胖,等到把人拉上来,才吃惊地发现,原来一根绳索,“串”着陈后主、张丽华以及孔贵嫔三人。
关于落井下石的典故,近现代的也有类似实例。
例一: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而惨遭挨整致死呢?在贺龙的平反追悼会上,周恩来沉痛地对贺龙夫人薛明说:“我对不起贺龙同志,对不起你们,我没有保护好贺龙同志。”究竟是什么事,使周恩来也无法保住贺龙呢?权延赤所着《微行——扬成武在一九六七年》中的一段描述可以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毛泽东多次讲,‘九大’仍要选贺龙当中央委员,后来未能如愿。一方面固然是林彪坚决反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九大’前,毛泽东曾拿了厚厚的揭发材料对周恩来说:“贺龙我保不了啦,你也保不了啦,这是林彪、吴法宪送来的,全是贺龙的亲信和部下揭发的哟,我还怎么讲话?”显而易见,是贺龙的亲信和部下的揭发材料,置贺龙于死地,不仅周恩来保不了贺老总,就连毛泽东也感慨无法再为贺老总讲话,为贺老总提供庇护。这些亲信和部下不知迫于什么压力,将他们曾经追随和崇敬的老总出卖!此为落井下石一也。
例二:武汉七二0事件之后,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在京西宾馆挨批斗,斗争会开了7小时,陈再道弯腰7小时,会间休息时又遭服务员一阵拳脚。陈再道见康生正襟危坐主席台,始终神情冷冷,一言不发,以为是康生不满这种搞法,便大声呼救道:“康老,康老,我是放牛娃出身,快六十岁的人了,念我革命四十年,你说句话……。”“人可以变”,康生说话了,一字一句象抛石头蛋。“你陈再道不要摆老资格,不要以为毛主席叫你是同志,你就不是反革命了。三十年前,张国焘在武汉叛变中央,现在你们又在武汉发动反革命叛乱,这是张国焘事件的重演”。(注一)呼救者企盼的施救者用更加恶毒刻薄的语言将其希望粉碎破灭,在不识真相而生愤火的斗士中再添薪炭。此为落井下石二也。
例三:雅基尔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曾三次荣膺红旗勋章,并曾荣获金剑。国内战争结束后,担任过红军总军校部部长,1924年就任红军学院院长政委。从1925年到1937年,先后担任乌克兰军区和基辅军区司令员。他是红军的最着名将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承认。在苏共三十年代肃反运动中遭难的雅基尔在被处决前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元帅伏罗希洛夫写了一封信:“我请求您念及我多年为红军所作的诚实的工作,设法照顾我的家属。他们是无依无靠而又无辜的。我已向叶若夫提出了同样的请求。雅基尔1937年6月9日”雅基尔跟伏罗希洛夫一起工作过多年,而且伏罗希洛夫知道他曾经出生入死地保卫苏维埃国家,但是,伏罗希洛夫却批示道:“我怀疑这个根本不诚实的人的诚实。K.伏罗希洛夫1937年6月10日”。(注二)如果不是对伏罗希洛夫的绝对信任,雅基尔不可能单独给伏罗希洛夫写信,然而,就是这样一封满含憧憬和期待的乞求照顾家属的信件,却遭伏罗希洛夫的极度蔑视,“我怀疑这个根本不诚实的人的诚实”的批示其实就是刺向雅基尔心脏的利剑。此为落井下石三也。
篇3:历史小故事典故精选
鸡下蛋还债的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在大陆东北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这样两户人家,弟弟家住在东院,姐姐家住在西院,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弟弟家穷,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姐姐家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
这一年的端午节,弟弟家的粮缸又空了,弟弟又打发孩子上姐姐家去借粮。正巧,姐姐正在磨房里磨面,于是拿起细锣满满的装了一锣面,让孩子端回去了。
转眼到了麦收季节,弟弟家的麦子收成还算不错,弟弟打算还给借的姐姐家的面。弟弟想,反正姐姐家也不缺这点东西,还面只是走走形式,于是就把那个锣子反过来,用底子装了浅浅的一层,表面看象是满满的,就打发孩子给姐姐送了去。当然姐姐是不会计较的,姐姐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向弟弟要,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有一天,弟弟得了急症死了。弟弟忽忽悠悠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成了姐姐家里那只大母鸡呵护下的那一群小鸡中的一只小母鸡。这只小母鸡对前生的一切,记的清清楚楚。它知道,上一生当人时欠下姐姐的,这一生当鸡时都得还。
小母鸡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它要下蛋了。它心里想,这回我可不能亏姐姐了,我一定下大蛋回报姐姐。它憋呀憋的,一心想让蛋再长大点,再长大点,直到憋的冠子通红通红的,实在憋不住了,一枚大蛋落到了鸡窝的稻草上。这只母鸡回头一看,嗬,个挺大。
这只母鸡高兴的跑到姐姐面前,煽动着翅膀高叫着:“个挺大,个挺大。”那意思就是告诉姐姐,这回我可没有亏你的。
据说,从此以后,在母鸡中就形成了一个传统,下了蛋以后总要跑到主人面前左一声,又一声的高叫着:“个挺大,个挺大。”
就这样,这只母鸡在姐姐家整整下了三年蛋,还清了前生欠下的姐姐的债,然后才又转生。
这正是:
敞锣借面扣锣还
人眼可瞒天难瞒
前生欠了姐姐债
转世变鸡还三年
篇4:历史小故事典故精选
油条的来历故事
相传在南宋年间,邪恶宰相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因妒嫉及贪婪,外通金国,在东窗定下了毒计,把精忠报国的岳飞害死在**亭。消息传开,老百姓个个义愤填膺,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
那时,在从安桥河下,有两个食品摊,一家卖芝麻葱烧饼,一家卖油炸糯米团。这一天,刚刚散了早市,做烧饼的王二通通火炉,理好灶上卖剩的最后一迭葱烧饼,看看没有买主,就坐在条凳上休息。这时,做糯米团的李四,也已收拾好油锅,蹲在那里抽袋烟。
两人彼此打过招呼,就一起聊起了天,谈来谈去,就谈到秦桧害死岳飞的事情上来了。两人都非常愤懑,就想用一种方法来抒发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想来想去,王二想到了一个办法,只见他从面板上弄了两个面疙瘩,揉揉捏捏,捏捏团团,不久就捏成了两个面人,一个吊眉无赖,一个歪嘴刁婆。他抓起切面刀,往那吊眉无赖的颈项上打横一刀,又往那歪嘴刁婆的肚皮上竖着一刀。
李四看到后,认为还不是恰到好处,于是他跑回自己的摊子,把油锅端到王二烤烧饼的炉子上来,将那两个斩断切开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对背的粘在一起,丢进滚烫的油锅里去炸。一面炸面人,一面叫着,“大家来看油炸桧罗!大家来看油炸桧罗!”
过往行人听见“油炸桧”,觉得好新鲜,都围拢来。大家看着油锅里有这样两个丑人,被滚油炸的吱吱响,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也跟着喊起来;“看呀看呀,油炸桧罗!看呀看呀,油炸桧罗!”
恰巧,秦桧坐着八抬大轿,正从皇宫里退朝回府,经过从安桥。秦桧在轿子里听见吵杂的喊声,觉的这声音直刺向自己的心窝,就叫停下轿子,立刻派出亲兵去抓人。亲兵挤进人群,把王二和李四抓来,连那油锅也端到轿前,秦桧看见油锅里炸的焦黑了的两个丑人,气的络腮胡子根根都朝上,走出轿来大声嚎叫:“好大的胆子!你们想要造反?”
王二心里异常平静的回答说:“我们是做小生意的,对造反不敢兴趣。”
秦桧说:“既然如此,怎敢乱用本官的名讳?”
王二说:“啊呀,宰相大人,你是木旁的‘桧’,我是火旁的‘烩’哩!“
这时,围观的众人都叫起来,“对呀,对呀,音同字不同!”秦桧无话可说。它看看油锅里浮起的那两个丑人,喝道:“不要罗唆!这炸成黑炭一样的东西,如何吃得!分明是两个刁民聚众生事,欺蒙官府!”
听秦桧这么一说,人群中立刻站出两个人来,说:“就要这样炸,就要这样炸!”一面把油锅里的面人捞起来。还连声说:“好吃,好吃!我越吃牙齿越畅快,真想一口把它吞下去哩!”这一来,气的秦桧脸象紫猪肝,他只好瞪瞪眼睛,往大轿里一钻,灰溜溜的逃了。
无赖秦桧被当众吃瘪,这件事情一下哄动了临安城。人们纷纷赶到从安桥来,都想吃一吃“油炸桧”,王二和李四索性两人合伙做起了“油炸桧”生意。
后来,由于捏面人很费工夫,顾客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因此王二和李四想出了一个简便的法子。他们把一个大面团揉匀摊开,用刀切成许多小条条,拿两根来,一根算是无赖秦桧,一根算是刁婆王氏,用棒儿一压,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仍旧叫它“油炸桧”。
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是为了消消心中的愤懑,但一吃味道还真是不错,价钱也便宜,所以吃的人就越来越多。一时间临安城里城外很多摊位,都学着做起来,以后就渐渐的传到了外地。天长日久,就把这些根长条条称作了“油条”。
篇5:历史小故事典故精选
水仙花的传
新年里,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有赏水仙的习俗。每到除夕前后,那一盆盆陈列在案头的水仙,洁白如雪,清香馥郁,令人陶醉,特别是广州的水仙,不独宾馆店铺,更缀满背街小巷,实为水仙之乡。此刻,客主言欢,悦目欣赏,别有情趣。然而,欣赏之余,人们常常情不自禁的谈论起水仙的故事来,更增添欣赏的情趣。
传说,以前有一个富翁,生了两个儿子,经营田产,安闲度日,好不快活。可是,没有多久,老富翁死了,两个儿子便决定分产另居。大儿子恃着居长,见弟弟愚笨可欺,随之将一切田产,金钱掳为私有,只给弟弟分了一个荒石坝。小弟弟不知怎么的,也就接受了,一点没有不满。
但是,这荒石坝没有一点用处,不能耕,不能种,哪有糊口之资?没法子,弟弟只好典当度日,食粗米,吃菜根。
这样过了许久,家什典当完了,再也没法过活了。弟弟一连饿了几天,饿到实在不能忍受时,便跑去向哥哥借钱。哥哥拥有大量财产,住着大庄园,穿着绫罗丝锦,吃着山珍海味。但是一点兄弟之情都没有,他不但不肯施与,反而将弟弟推出门了事。弟弟没法子,只得乖乖的踱出门外,坐在路上大哭起来,哭的泪如泉涌,湿了衫角。
然而,这一哭,竟惊动了天庭上的玉皇大帝,他忙问庭臣:
“下凡某方似有一男子哭之甚哀,究竟哭的什么,快去查报来!”
“那么,请当地的土地查明禀报吧!”庭臣说。
“好,就这么办。”玉皇答道。
土地爷接了玉皇的圣旨,遂驾云上天庭面见玉皇细细道来。
玉皇听后,点头微笑说:“好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大帝想怎样拯救这个忠厚而又可怜的人?”土地爷问。
玉皇思索了一会儿道:“把水仙花交他种植好吧?”
“别人仿种起来,他不仍是一贫如洗吗?”
玉皇道:“我先下一个咒语,再交你拿下去给他种植。只有他那块沙坝种的水仙才有花开,别处移去种的,只当年有花开。过一年,就任凭你怎样栽培,也不会开花了,如果要开花的,即要向他购种。”
土地爷领了玉皇的圣旨后,带了水仙花,驾云回凡。他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扶杖老人从弟弟那里走过,问起情由。老二一五一十的诉说了一遍。土地爷听后,也为之凄然。便安慰老二道:“上天不绝忠厚人,这是水仙花头,你拿去在荒坝种植吧,异日所得的金钱,当很惊人!”
“怎的花头可以挣到大钱?人家不会移种么?过了一年谁还再向我买种?”
“不要担心,这是经玉皇大帝念过咒的,谁人移种都无效。谁要种时,每年都要向你购种。”
老二一转眼,土地爷已经不见了。他乃向天空及土地膜拜,以示感谢。
此后,老二如命将水仙在沙坝中种植,很容易的生长起来,顷刻之间,已弥漫了整个石坝。新年时,水仙开满了馥郁的香花,谁看了都中意,谁都来向他购买种子,老二的生活因此宽松自由了许多。
买种的,以为买了一年第二年便可以不用再购了,谁知旧种无花开,仍是要一年年的向老二购种。
老二得了这个机会,丰衣足食,渐渐的富庶起来。
老大不知咋的,忽然贫穷的无以自给。老二心眼好,念着手足之情,拿了些种子给老大。
但老大种的,不大生长,就是长了,也多是单层花,双层花的连一株都没有。这样,年年向老二取种,结果都是一样。而老二则一天天的富裕了起来。
所以,南方一些地区,都把水仙花作为富贵善良之花养植,特别是专门在农历年关陈列欣赏,以示吉祥。
说故事
篇6:知人善任历史小典故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太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贵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知人善任的造句
1、企业领导者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我的职责就是发现他们的长处,规避其短处,所谓知人善任。
3、成为一名领导人需要的素质包括:思想开明、真心诚意寻求并听取意见、为人谦虚,并且知人善任。
4、用人要知人善任,正人必先正己,言辞必须严正,火攻必须用得适宜。
5、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6、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只有扩大民主,广开渠道,才能全面知人,公正识人。否则,闭目塞听,主观臆断,就不能知人善任。
7、众所周知,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知人善任”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只有对人才的认知越深,看得越透,你才能真正地用好他。
8、一名工作出色的人事部经理要善于物色人才,并能够知人善任。
9、他知人善任,邀集了一大批社会名流。
10、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
11、“知人善任”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只有对人才的认知越深,看得越透,你才能真正地用好他。
12、发现人才、培养干部、知人善任的能力。
13、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来说,知人善任并能留住良好的人才,是企业的一大课题,尤其是高科技的企业。
14、毕士安一生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
15、高水平的人回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国内的人必须合理的对待他们,知人善任。张柏芝愿为霆锋怀孕几次?
16、知人善任,分担权责。
17、人物方面除了吴彦祖的同志角色外其馀众人都熟口熟面演回自己的拿手好戏这一方面可以归功于编导的知人善任相对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稳阵的策略众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塑造角色自然大大减低新手导演冯德伦调较演员的难度。
18、第四部分揭示了《申报》短暂辉煌的宝贵启示:成功的报纸必须要坚守与时俱进的正义立场,秉承知人善任的用人风范,遵循大胆创新的经营理念,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意识,并且,新闻从业者要有不畏强权的献身精神。
19、摘要《道德经原旨》对治人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帝德修养的重要性、爱民之心、执政为公、不骄不争、谦虚逊让、以柔制刚、诚信待人、言行稳重、知人善任、崇俭知足、正己正人等方面作了全面论述。
篇7:关于历史的小典故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
篇8:关于历史的小典故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篇9:关于历史的小典故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关于历史的小典故]
【关于历史的小典故】相关文章:
2.感恩的历史小典故
3.历史典故:马生角
4.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6.三顾茅庐历史典故
7.简短历史典故
10.历史典故:洗耳恭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