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典故历史
“yang88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歇后语典故历史,下面给大家分享歇后语典故历史,欢迎阅读!
篇1:历史典故歇后语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典故出自晋·苻朗《苻子·方外》,文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类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其家世代为官,但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非常贫寒。而陶渊明人穷志不短,勤奋读书。后来,他在叔父的引荐下成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然而,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上任没几天便思念故土,想辞官归去。他觉得,出来当官只是为了糊口,可衣食无忧之后却由于所做之事违反了内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渊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辞去了官职。就这样,陶渊明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过上了田园生活。又据记载,陶渊明是因不肯屈从于郡里派来的一个盛气凌人的督邮,才交出官印,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隐居后,便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也就是成语迷途知返的出处。在这篇赋的序中,他总结了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认识到过去虽已无可挽回,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意思是出来当官已错,现在归隐还来得及。自己确实迷失了道路,好在虽迷了路但还知道回来。他的许多田园诗正是在此之后创作出来的。
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鲁班皱眉头——别具匠心
别:独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也作“独具匠心”、“匠心独运”。
[语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陈胜字涉,阳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渔阳,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西汉以陈胜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时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赋税杂役,以守护墓地,东汉后渐废。
篇2: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鲁班皱眉头——别具匠心,
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楚霸王自刎——身败名裂。
李世民开言路——从谏如流。
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穆桂英挂帅——威风凛凛
篇3: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
歇后语典故历史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典故】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三国时蜀主。赵云在长坂坡救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来见他时,他故意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救你,差点伤了我一员大将。事出《三国演义》。此语用来指那些虚假的笼络人心的行动。成语:虚情假意。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建安十五年,刘备陪妻回家省亲,到江东见孙权时,提出让东吴让出江陵,孙权当时未正面答复。刘备回荆州后,鉴于江陵为荆州咽喉,势在必得,便有武装夺取的打算。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为巩固联盟,建议将江陵“借”给刘备。孙权亲攻合肥虽已失败,但此时仍视曹操为主敌,仍需孙刘联盟,特别是鉴于若刘备从上游攻江陵,便不好防守这一事实,便将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历史事实。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话说诸葛亮三气周瑜之后,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周瑜,又何必要生诸葛亮呢?)而亡。孙权知道周瑜死后,非常伤心,并照周瑜遗书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去巴丘吊丧。途中,诸葛亮知周瑜灵柩已到柴桑,便率部前往。当诸葛亮一行来到柴桑后,周瑜部将想杀诸葛亮,但见赵云在其身旁便不敢下手。诸葛亮读了祭文后,伏地大哭,连鲁肃都很受感动。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周瑜的死而伤心,他是哭给周瑜的部下看的,真正目的是消除东吴的敌意,维持孙刘联合。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对抗曹操。为了让使曹操上当,周瑜和黄盖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不逊。于是周瑜大怒,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便将黄盖处于杖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就相信了黄盖,之后赤壁之战爆发,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计,曹操的船团被黄盖的火船击中而着火,加上庞统的'连环计和诸葛亮招来的东风,曹操军溃不成军,经过周瑜的奇袭后几乎全军覆没,甚至到了差点要被关羽所杀的地步。之后曹操惧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话说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
司马懿派兵来夺街亭,马谡因为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之前马谡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不忍心,但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处斩马谡。
推荐阅读:历史典故:门神的来历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章太炎看病的历史典故经典历史典故:夸父逐日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历史典故:周瑜打黄盖
篇4: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歇后语典故历史】相关文章:
1.历史典故:马生角
2.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4.三顾茅庐历史典故
5.简短历史典故
10.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