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2023-09-06 08:51: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早点睡ww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篇1: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设防,一般来说超静定次数越高对抗震越有利,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承载力,良好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综合考虑结构体系的实际刚度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宜采取措施改善其变形能力。

篇2:建筑结构抗震之结构构件有哪些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之结构构件有哪些要求?

抗震结构构件应力求避免脆性破坏,对砌体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配筋砌体或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组合柱,

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通过合理的截面选择及合理的配筋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避免混凝土的受压破坏先于钢筋的屈服,避免钢筋锚固失效先于构件破坏,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要尽量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防止脆性破坏。对钢结构杆件应防止压屈破坏(杆件失去稳定)或局部失稳。加强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以保证构件的整体性。对抗震支撑系统应能保证地震时的结构稳定。

篇3:建筑结构抗震之非结构构件有哪些要求?

对围护墙和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避免其不合理的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应避免吊顶在地震时塌落伤人。应避免贴镶或悬吊较重的装饰物,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篇4:结构抗震措施之多道抗震设防体系有哪些要求?

结构抗震措施之多道抗震设防体系有哪些要求?

无论选用何种材料、何种结构体系的抗震结构, 都宜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少则几秒, 多则十几秒甚至更长。这样长时间的地震动, 一个接一个的强脉冲对建筑物产生多次往复式冲击, 造成累积式破坏; 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单结构体系, 仅有一道抗震防线, 一旦破坏后接踵而来的持续地震就会使建筑倒塌; 而设了多重抗震体系的建筑物, 在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体系遭破坏后, 后备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立即接替, 抵挡后续的地震冲击, 特别是对于因“共振”而引起的破坏, 在第一道防线失效后,结构转入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工作, 此时随着第一道防线破坏塑性铰出现, 结构基本周期已生变化, 从而错开了地震动卓越周期, 建筑物免遭进一步破坏。这种抗震设计概念是对付高度地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办法, 且已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如前面提到的马那瓜美洲银行就是一个应用多道抗震防线概念的成功实例。

美国林同炎国际设计公司设计这一工程(美洲银行)时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是: 在风荷载和规范规定的等效静力地震荷载作用下, 结构具有较大的抗推刚度以满足变形方面的要求; 当遭遇更高地震烈度, 建筑物所受的地震力很大时,通过某些构件的屈服过渡到另一个具有较高变形能力的结构体系,

据这一指导思想, 该大楼采用了12. 55 m×12. 55 m 的芯筒作为主要的抗风和抗震构件, 不过, 该芯筒又由4 个“L”形小筒构成, 小筒外边尺寸4. 6 m×4. 6 m, 在每层楼板处, 采用较大截面的钢筋混凝土连梁将4 个小筒连成具有较强整体性的芯筒 。进行抗震设计时, 既考虑了4 个小筒作为大筒组成部分发挥整体作用时受力状况, 又考虑了连梁损坏后4 个小筒各自作为独立构件时的受力状态。这样, 当小筒间连梁完全破坏后, 整个结构的抗侧力能力也不至降低很多, 同时由于各层连梁两端出现朔性铰之后, 整个结构自震基本周期加长, 地震反应减弱, 有利于保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该大楼的震害表现( 表1) 说明这种设计思想是成功的。据测算, 该次地震在大楼中引起的水平地震力至少是0. 35 g, 大楼是1963 年设计的, 设计的水平地震力相当于0. 06 g, 这就是说大楼经受住了6 倍于设计的地震力。

震后,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对这幢大楼进行了动力分析, 分别考虑了4 个“L”型小筒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和4 个小筒单独工作两种状态,计算出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对马拉瓜地震的反应(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大震”时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了1. 5 倍, 结构底部地震力减少了一半, 但结构顶部位移增加了一倍

篇5:建筑结构抗震之平面、立面布置有哪些要求?

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应采取:

(1)不设抗震逢,但应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分析,估计其局部应力和变形集中及扭转影响,判明其易损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或堤高变形能力的措施。

(2)设置抗震缝,将建筑物分隔成规则的结构单元。

篇6: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会让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思维和判断力来整体的把握结构的性能,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等等更深的把握,合理地确定结构总体与局部设计,接结构具有良好的品性和性能。 由于地震用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结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的不符合性。使得往往的计算结果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结构的真是受力和变形的情况,但是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拥有良好的抵抗地震作用的性能,我们要以大的方向着手,做好这方面的设计。因为如果这方面做不好的话,其他的工作都有可能是白费,避免不了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所以根据这么多年来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地震,通过对其的分析和研究,大致归纳并总结出一些抗震概念设计的如下一些要点: 一、选择对抗震十分有利的建筑场地,地段和地基 1.抗震有利地段 众所周知,选择施工和建造的建筑物的时候,宜选择对抗震十分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其抗震设计不利的地段。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有利呢,有利的抗震地段如稳定的基岩,坚硬的地基土,开阔,平坦,密实度高,土壤分布均匀的中硬等级的土等。抗震相对危险的地段是指可能发生例如山体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以上的可能发生错位的地区。就地形而言,一般指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高差较大的地台边等。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断层破碎带以状态不明的地段。 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 为了减少由于地面运动通过建筑场地和地基传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应采取下列方法:(1)选择薄的场地覆盖层;(2)选择坚实的场地土;(3)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4)采取基础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 此外,为了确保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需按《抗震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验算,并且地基承载力应该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1)。《抗震规范》还规定,对于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除6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二、设计有良好抗震作用的体型,进行合理的结构布局 1.有良好抗震作用的体型 有迹象表明,属于不规则的结构,布置布局又不太合理,就会给建筑物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震害。结构的不规则程度主要体现在形体,刚度,质量沿高度,平面的分布等因素进行判别。 结构的规则与否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建筑物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保证不了所有建筑物的设计都是规则的。规则的结构可以用较简单的计算方式如底部剪力法来计算,而不规则的结构则需要更加精确地方法来计算,并提高抗震等级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应该有各自合适的高度。一般而言,建筑物越高,其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弯矩越大,危险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必须根据结构的的抗震性能,地基基础条件,震害经验,抗震设计经验和经济性等因素来确定结构的形式。 此外,建筑物的高宽比还应该被限制,因为高宽比越大,地震作用所产生的结构的侧移和基地的倾覆弯矩越大,由于这种作用在基底的力很难被处理,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来对建筑物的高宽比进行限制。 房屋的防震缝的设置应根据建筑类型,结构体系和建筑体型等实际情况来区别考虑。不过,高层设置防震缝后,会给建筑和结构专业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高层建筑宜通过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在构造上和施工上采取措施,尽可能不设缝。 防震缝的宽度不宜小于两侧建筑物在较低建筑物屋顶高度处的垂直防震缝方向的侧移之和。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我国《抗震规范》的要求。 2.合理的抗震结构布局 大家都应该知道,对称布置的结构体系能有效避免扭转,对称结构在单项水平地震作用下,仅发生平移振动,各层构件的侧移量相等,水平地震力则按刚度分配受力比较均匀。非对称结构由于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即使在单向水平地震力下也会激起扭转振动产生平移-扭转藕连振动。由于扭转振动的影响,远离刚度中心的构件侧移量明显增大,从而所产生的'水平地震剪力随之增大,较易引起破坏,甚至严重破坏。为了把扭转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尽可能减小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距离。除了结构平面布置要足够合理外,结构沿竖向的布置应等强。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除了取决于总的承载能力,变形和耗能能力外,避免局部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三、选择合理的结构材料 抗震结构的材料应该满足下列要求:延性系数,强度和重力比值大;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1.钢筋混凝土的构件的延性和承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筋的材性,所使用的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建议在抗震结构中用高强度钢筋,一般选择中强度钢筋。延伸率不小于4%-6%。 (2)钢筋的实际屈服强度不能太高,要求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值不应小于1.25,以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储备。 (4)不能使用冷加工钢筋 (5)应检测钢筋的应变老化脆裂,可焊性,低温抗脆裂。 2.混凝土 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能太低,否则锚固不好。对于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各类构件 C20.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四、结语 总体来讲,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学设计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学问,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建立正确的概念,让人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能够全面正确的把握整体性能。使我们能够在结构设计中,更加合理的确定总体布局,使结构更加安全更加处于良好的状态。

篇7:抗震设计一般原则之合理的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

不在同一结构单元混用受力体系,优先选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在多层砌体房屋中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在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优先采用混凝土抗震墙。体型复杂的建筑,设置合理的抗震缝将上部结构分割成相互独立、相对规则的结构单元。

篇8: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些要求?

(一)超高时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应从严掌握,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向不规则的程度,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

(二)结构布置、防震缝设置、转换层和水平加强层的处理、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主楼与裙房共同工作等妥善设计,

(三)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

(四)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

(五)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

(六)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篇9:基于抗震的建筑结构构件应符合哪些要求?

基于抗震的建筑结构构件应符合哪些要求?

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

3 预应力混凝土的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4 钢结构构件的尺寸应合理控制,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5 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篇10:砌体结构楼梯间有哪些抗震要求?

砌体结构楼梯间有哪些抗震要求?

楼梯间是地震时的疏散要道,历次地震震害现象表明,楼梯间由于空敞,为此往往破坏较为严重,在9度及9度以下地区也曾出现过楼梯间的局部倒塌现象,为了加强楼梯间墙体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墙体裂缝的延伸和扩展,除在平面布局上不宜将楼梯间布设在第一开间外,楼梯间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及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mm设2Ф6通长钢筋,9度时其它楼梯间可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配筋砂浆带,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钢筋不少于2Ф10,

8度、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有可靠连接,不应采用锚在墙中的悬挑式楼梯,楼梯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预制楼梯踏步,也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拦板。

突出屋顶的楼梯、电梯间的内外墙连接处,应沿墙高每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相关文章:

1.建筑结构抗震论文

2.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3.钢骨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综述

4.结构抗震有哪些计算原则?

5.石结构房屋抗震设防情况调查报告

6.混凝土结构保持抗震概念设计原则是什么?

7.混凝土结构抗震规范的主要改进有哪些?

8.抗震设计时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有哪些设计要点?

9.抗震检测员个人工作总结

10.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强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

下载word文档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