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暴躁小学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作 者:蔡学林 朱介寿 曹家敏 严忠琼 阳正熙 洪学海 作者单位:蔡学林,阳正熙(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成都,610059)
洪学海(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成都,610059;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北京,100871)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 29(3) 分类号:P31 关键词:巨型裂谷体系 巨型地震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成像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岩 东亚大陆 西太平洋篇2: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控制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系统研究该区岩石圈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三维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起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八种三维几何结构型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高原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香肠状结构、哑铃状结构、藕节状结构和板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形成与构造演化四种构造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文章在详细论述岩石圈各结构构造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具有增厚型岩石圈特性,存在大陆根,并且大陆根正在增厚过程中;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研究区存在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具有减薄型岩石圈特性,新生代晚期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被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叠加与改造.根据岩石圈三维结构型式,探讨了岩石圈形成机制与演化模式,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拆沉减薄作用以及软流圈和地幔物质上涌加热作用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俯冲碰撞a入增厚作用是东亚大陆及边缘海晚中生代以来地幔动力学最基本的表现型式,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和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
作 者:蔡学林 朱介寿 曹家敏 程先琼 Cai Xuelin Zhu Jieshou Cao Jiamin Cheng Xianqiong 作者单位:蔡学林,Cai Xuelin(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Zhu Jieshou,Cao Jiamin,Cheng Xianqiong(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 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 14(3) 分类号:P315 P541 关键词:岩石圈 三维结构 高速块体 幔块构造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地幔动力学 东亚大陆 西太平洋篇3:钙钛矿结构MgSiO3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体系大小对弹性性质与状态方程的影
钙钛矿结构MgSiO3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体系大小对弹性性质与状态方程的影响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00~3000 K、0.1~100 GPa条件下,MgSiO3钙钛矿大小两个体系的平衡状况和热力学性质,并将大小两个体系的模拟结果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体系大小对哪些物理性质有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为后续工作选择合适的模拟体系进行模拟研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无论在模拟的平衡过程中还是利用模拟数据对状态方程参数的拟合中,大体系的拟合结果都比小体系的计算结果接近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大体系的各项模拟结果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相比,相差均在1%左右.因此,在计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模拟较大的体系有助于得到更精确的分子动力学研究结果.
作 者:张文轩 周会群 王汝成 王迪 尹坤 ZHANG Wen-xuan ZHOU Hui-qun WANG Ru-cheng WANG Di YIN Ku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岩石矿物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 年,卷(期):2007 26(1) 分类号:P5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模拟 体系 状态方程 热膨胀系数 体积压缩比【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