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2023-08-27 09:10: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芷绵茵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篇1: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养殖设备

试验采用网箱中试基地的规格为18×9×6m3(-)、12×6×4m3标准化合式网箱,配备自动投饵机。

1.2鱼苗来源及放养密度

5月24日,将项目前期工作培育的平均规格为269g/尾草鱼种kg,放养至1区1号箱(18×9×6m3、972m3),放养密度为45尾/m2(12.3kg/m2)。20进行大规格成鱼养殖试验。4月29日,1区1号箱放养4479kg,平均规格1250g/尾,放养密度为22尾/m2(27.6kg/m2)。5月28日,自吉林省土著鱼类良种场购入经检测合格的春片1000kg(平均规格81g/尾)放入1区2号箱。放养密度为76尾/m2(6.2kg/m2)。20利用自育鱼种,放养至4区1、2、3、4、5号箱(规格均为12×6×4m3、288m3),

1.3试验管理

1.3.1饲料选择与投喂:饲料选择经GMP认证的“通威牌”草成鱼硬颗粒料(20)和“华隆牌”草成鱼漂浮颗粒料(-年),投饵机投喂。参照鲤鱼的投喂时间、饲料粒径及投饵率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喂。

1.3.2鱼病防治

1.3.2.1鱼病防治原则由于网箱养殖处在开放的水域中,水交换量大、水域条件不可控,使鱼病防治更加困难。防治原则: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中西结合、内服为主、外用为辅。

1.3.2.2防治药物选择

①非国家禁用渔药。

②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企业所生产。

③容易购买。

④疗效确切,价格适中。

⑤休药期较短,代谢快,残留少。

1.3.2.3给药方法内服:将渔药加在饲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进行鱼病防治。药饵自行加工,按说明投喂。外用:将渔药用水稀释后泼洒在运输或养殖水体内,使水体呈一定的药物浓度进行鱼病防治。用塑料布或彩条布,在网箱外部紧贴网箱将网箱围起形成筒状,塑料布或彩条布上边吊在网箱架的内轨上,底边用鹅卵石等沉子垂下,向箱内泼洒或喷洒渔药,泼药后将塑料布收起吊于箱架内轨上;或不围塑料布、彩条布,在喂鱼时向鱼体直接泼洒或喷洒渔药。

1.3.2.4防治方法

①运输和养殖、转运过程中,小心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鱼体擦伤。

②鱼种运至卸鱼地点前10min,向鱼篓内按常规浓度加食盐或高锰酸钾消毒。

③5月上旬、水温15℃左右,鱼种入箱后,10%的氟笨尼考按3‰添加做药饵,连喂5d;同时,每次喂鱼时,用稀释30倍的百毒威3号(双季铵碘溶液)向鱼体泼洒,泼洒量视鱼量按说明而定。

④5月底前、水温20℃左右,用“三黄粉”做药饵,连喂5d。

⑤6月中旬、水温22℃左右,用5%的克血威(复合诺氟沙星)按5‰添加做药饵,连喂5d。

⑥7月初、水温25℃左右,用“三黄粉”做药饵,连喂5d。将“三亩灵”(复合二氧化氯)按说明兑好、稀释30倍向鱼体泼洒,泼洒量视鱼量而定。

⑦7月中旬,10%的氟笨尼考按3‰、肝胆舒按4‰、V(E+C)按2‰添加做药饵,连喂5d。⑧8月上旬,5%的克血威(复合诺氟沙星)按5‰、肝胆舒按4‰、V(E+C)按2‰添加做药饵,连喂5d。

⑨8月底,用10%的氟笨尼考按3‰、肝胆舒按4‰、V(E+C)按2‰添加做药饵,连喂5d。

1.3.3日常管理与监测定期清理网衣,保持网箱良好的通透性和形状。经常检查网衣和框架,如有损坏及时修补。每次投饵时,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视鱼活动及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投饵量。定期对网箱人行道和工具进行消毒。每日检测水温1次,每15d进行生长测定1次,每年5、10两月份分别进行1次水质分析。

2.试验结果

2.1水质

集安市渭源水库地处集安市东南,是由中朝界河鸭绿江的主江道拦江而成的山谷型发电水库,流速30~60cm/s,每年鸭绿江汛期(7月份)水体交换量加大,导致水温偏低约10d左右,对网箱养殖有一定的影响。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渭源水库水质良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2饲料用量

2010年1号箱饲料用量12500kg,饲料系数1.96;2011年1、2号箱,饲料用量分别为10700、17850kg,饲料系数分别为2.05、1.83;2012年1、2、3、4、5号箱,饲料用量分别为6221、8738、10903、11149、8682kg,饲料系数分别为1.96、1.87、1.76、1.92、2.03。

2.3试验鱼收获

2010年,草成鱼试验箱经144d(5月24日~10月15日)试验,成活率为90.0%,单产为51.6kg/m2,效益为259.1元/m2011年,1号试验箱经171天(4月29日~10月17日)试验,成活率为95.9%,单产为59.8kg/m2,效益为599.5元/m2;2号试验箱经142d(5月28日~10月17日)试验,成活率为82.2%,单产为66.3kg/m2,效益为361.7元/m2。2012年,1、2、3、4、5号试验箱经147d(5月25日~10月20日)试验,成活率分别为96.2、94.3、95.6、93.8、95.6%,单产分别为72.1、78.3、86、95.4、117.6kg/m2,效益为分别336.5、274、433.7、351.5、513.5元/m2,三年总效益33.52万元,

3讨论与分析

3.1超额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指标

经3年试验,项目共完成草成鱼养殖846m2(合同648m2),平均成活率92.95%(合同85%),平均每m2产鱼73.62kg(合同50kg),平均每m2效益396.2元(合同150元)。2010年草成鱼养殖162m2,成活率为90%,单产为51.6kg/m2,效益为259.1元/m2。2011年草成鱼养殖324m2,平均成活率为89.05(82.2~95.9)%,平均单产为63(59.8~66.3)kg/m2,平均效益为480.6(361.7~599.5)元/m2。2012年草成鱼养殖360m2,平均成活率95.1(93.8-96.2)%,平均单产89.88(72.1~117.6)kg/m2,平均效益381.1(274~513.5)元/m2,三年成鱼养殖总效益33.52万元。

3.2草成鱼养殖高成活率的`原因分析

2010~2012年的草成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成活率最低为82.2%、最高为96.2%,养殖成活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一是渭源水库水质清新、无污染,非汛期的透明度一般在130~180cm左右,网箱设置处的水深在30m左右,加上30~60m/s的流速,使得养殖区内的水质条件好,为草鱼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内服外泼、中西结合的鱼病防治措施得当,选药准确、疗效好,从而提高了成活率。

3.3草鱼种不同规格及放养量对草成鱼养殖效益的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的放养规格及密度对草成鱼养殖效益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三种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的鱼种规格和密度范围内,随着放养鱼种体重及密度的增加,效益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放养鱼种体重越大、密度越高,效益越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喜欢2.5kg以上的大规格草成鱼,用于餐饮或垂钓,其售价在18元/kg左右,因此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篇2:斑鳜网箱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斑鳜网箱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

1.1.1试验地点5月10日在吉林省白山市云丰水库三道沟江段用网箱养殖斑鳜成鱼试验。试验网箱二支,分A和B。1.1.2网箱条件网箱规格为(长×宽×高)4×4×6m,所用网片网目3.5cm。制做网箱的网片均为二层。用2寸直径镀锌铁管做成框架,用直径50cm、长80cm的泡沫塑料做浮子,每2m设一个浮子。网箱设置在背风,水流缓的头道沟。将很多的网箱,联在一起。上面设置生活区和生产区。

1.2鱼种放养

A箱:斑鳜鱼种春片规格11.8g/尾(体长7.1cm,全长8.6cm)。放养量1040尾,放养密度1040尾(12.27kg)÷16=65尾(0.77kg)/m2。B箱:斑鳜二龄鱼种规格217g/尾(体长21.7cm,全长26.1cm)。放养量640尾,放养密度640尾(138.88kg)÷16=40尾(8.68kg)/m2。放养前将鱼种用4%盐水浸洗10min。计数后放入网箱内。

1.3饲养管理

鱼种入箱后,每天投喂二次饵料鱼。饵料鱼主要是池沼公鱼(冰鲜鱼),还有在云丰水库内捕捞的麦穗、棒花等小杂鱼。冰鲜鱼化开后,用4%食盐水浸泡2h,然后向网箱内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

1.4鱼病防治

1.4.1选择无病,健康的鱼种进行养殖。

1.4.2运输中操作小心,勿使鱼体受伤。

1.4.3鱼种入箱前用4%食盐水浸洗10min。

1.4.4投喂的饲料鱼一定要新鲜。特别是在7、8月份高温季节,更要注意。

1.4.5以防为主,在高温季节,要用抗菌类药物,氟苯尼考纯粉,每吨饲料鱼用100g,与饲料鱼一起搅拌均匀。搅拌后要放置30min,然后投喂。也适当用杀虫药,每半月用一次;高温季节每半月用一次。

1.4.6养殖季节要经常清洗网箱上的附着物,保证水流畅通,同时也起到防病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重新设置新的网箱,将箱内的`鱼倒进新箱。

1.4.7一般在7、8月份易发生鱼病,主要是烂鳃、肠炎。这时要投喂氟苯尼考纯粉,每吨饲料鱼加100g。将药与饲料鱼在一起搅拌后,放置0.5h后才可以投喂。同时要停食1d,然后少量投喂。

1.4.8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混合比为5:2,浓度为0.7g/m3防虫。用滴流的方法进行。即用塑料桶装上药液,倒挂在网箱上方,使药液下流。塑料管的粗度直径在5mm,通入水中后,从深度1m以下开始,每半米有一小孔,孔径为2—3mm,管的长度可达水深度5.5m处。在鸭绿江水流的上游设置,每次设置二根管,每3d用药一次,2h药物用完。

1.5测定及观察项目

每天早、中、晚各巡视网箱一次,观察鱼类的活动和摄食情况;测定水温和透明度一次;每三天测定溶氧和pH值一次;不定期测定鱼类的生长情况,同时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发生。205月和8月对鸭绿江三道沟江段水质进行污染和浮游生物进行监测。

2、试验结果

2.1鸭绿江三道沟江段水质及浮游生物情况

透明度80—170㎝,溶氧7.2—11.1mg/L,pH值8.0—8.7。COD5.27mg/l,总磷0.014mg/l,总氮3.560mg/l。浮游植物72/1.08万个/mg/L,浮游动物155/3.715万个/mg/L。

2.2成鱼出网箱规格

A箱成鱼出箱规格为体长23.9cm,全长27cm,体重261.3g/尾。B箱成鱼出箱规格为体长28.4cm,全长33.6cm,体重609.1g/尾。

2.3成鱼出网箱成活率

A箱养殖成活率为80%。B箱养殖成活率为93.4%。

2.4成鱼出箱产量

5月10日放养,10月3日养殖结束,养殖期共146d。A箱:出箱尾数832,总产量217.4kg;单产为13.6kg/m2。B箱:出箱尾数598,总产量364.2公斤;单产为22.8kg/m2。

2.5生长情况

A箱:增重倍数:261.3g/尾÷11.8g/尾=22.1倍。特定生长率:SGR(%)=Ln(Wt-Wo)/T×100=Ln(261.3-11.8)/146×100=5.519/146×100=3.78。(式中SGR:特定生长率;Ln:自然对数;Wt:出池规格;Wo:放养规格;T:试验天数。)B箱:增重倍数:609.1g/尾÷217g/尾=2.8倍。特定生长率:SGR(%)=Ln(Wt-Wo)/T×100=Ln(609.1-217)/146×100=5.971/146×100=4.09。(式中SGR:特定生长率;Ln:自然对数;Wt:出池规格;Wo:放养规格;T:试验天数。)

3、讨论

3.1关于成鱼饲料

斑鳜是可以吃死鱼的小型凶猛鱼类。经试验,用冰鲜杂鱼饲养斑鳜成鱼效果很好。投喂时鱼类摄食凶猛。所以在生产上投喂冰鲜鱼或水库中的小型成鱼,进行规模化养殖是可行的。但投喂的饲料鱼一定要保证其鲜度,不能投喂储存时间长或变质的饲料鱼。这样就要保证有冷库或较大的冰柜,用来储藏饲料鱼。保证饲料鱼的质量,就能够取得防治鱼病、获得较高鱼产量的理想效果。

3.2抓好防治鱼病的关键环节

在A网箱中,斑鳜春片养殖成鱼(二龄),此阶段很易得病。特别是烂鳃和肠炎病,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本试验达死亡率达20%,也很难治疗,严重地影响斑鳜的养殖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相比之下,B箱是养殖的斑鳜三龄成鱼,其发病率低,死亡率仅6.6%,这个阶段的成鱼不易得病。经几年来的前期工作,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病。在本试验中,采取了如本文试验方法中1.4鱼病防治中所提到的八种防治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在7、8月份到来之前,6月下旬就要采取防治措施,投喂药物,主要是用氟苯尼考药物,每三天到一周就得投喂一次药饵鱼。鱼病防治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养殖生产的成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3关于斑鳜成鱼的生长

斑鳜属于吉林省鸭绿江特有的土著鱼类,为小型凶猛经济鱼类,生长速度较快,其食用规格没有确定。在A箱试验中,成鱼规格达到261.3g/尾,这已经是较好的优质鱼类。在B箱试验中,养殖的是三龄成鱼,出网箱规格达到了609.1g/尾,这样的规格,就是最好的食用规格,售价也比二龄成鱼贵。在生长上看,三龄成鱼的生长速度快于二龄成鱼。在特定生长率上看,三龄鱼为4.09,二龄成鱼为3.78,三龄成鱼比二龄成鱼高0.31个百分点。斑鳜在鸭绿江的生长速度较快。与山东的日照、临沂养殖水平(17.36kg/m2)相比,我们三龄鱼的产量(22.8kg/m2)要高于山东。延长其生长期,其规格超过500g/尾以上,可出口韩国和日本,价格将会更高,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本试验情况看,养殖三龄成鱼比较合理,可以体现出生长快,规格大,售价高,效益好。

篇3: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猪的养殖技术

1.1饲养方式是主导

目前,常用的猪饲养方式有直线催、平面喂和多次投,其中,直线催即从仔猪断奶入栏到育肥出栏,都实行精料催肥、圈养、不放牧及不运动。平面喂即站在节省开支、节省饲料的角度,根据猪的实际情况来投放饲料。如猪的数量多,且猪舍面积够大,可选择一块固定的地方作为采食场,将饲料撒到地面上,供猪自由采食。多次投即仔猪断奶入栏后,定时定量饲喂,每日每头饲喂混合精料0.6~0.8kg,每隔10d增加0.1kg。2~4个月的幼猪则采取少喂勤添的方式饲养,每日喂4次,5~6个月的猪则日喂3次。以上3种饲养方式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养殖户应根据猪的实际情况将3种饲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地把握好最佳的饲养方式,以最大程度节省成本、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1.2防疫和驱虫是保障

猪疫病的防治和驱虫作为猪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做好猪养殖场疫病的诊断、防治及驱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可定期清扫猪圈、猪活动场所及其他可能存在病毒和细菌的地方,保持猪圈干净、干燥、通风良好,猪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垫草要及时更换,并定期进行喷药杀虫。同时,可实行自繁自育制度,以确保外来疫情进入猪群。并重视猪品种的改良工作,以从根源上提高猪的生产品质。如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引进仔猪,必须经过严格检查,确认无疾病后方可购入并群。

1.3合理用药是关键

药物防治猪病是养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猪在养殖过程中,病原种类多,且不可能每种病都要接种疫苗,这是导致猪在免疫空白期易受到多种病原侵害而发病的重要原因。鉴于不同细菌对不同类型药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因此,在给猪用药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将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进行合理科学配伍,能有效改善药剂的性能,充分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将药物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大化。如在没有了解药物功效的前提下盲目配伍,不仅会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还可导致猪只死亡。因此,应在充分了解猪的'病情和药物功效的前提下,对症下药,才能使猪得到有效的治疗。

2小结

总而言之,如何进行猪的科学健康养殖已成为猪养殖户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进行猪养殖时,除了要选好品种、合理配料、选好饲养方式、防疫和驱虫、合理用药外,还应从小的细节抓起。通过努力提高猪的养殖技术水准和疫病的防治手段,掌握猪养殖中各个环节的要点,强化措施,并不断积累猪养殖和疫病防治的经验,以真正实现猪的科学、健康养殖,从而促进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冬季猪群兽医卫生防疫管理措施

1.1管理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进出猪场(舍)更换专用制服,门口经消毒间严格执行足底、衣物消毒(紫外线、雾喷),每次10~20min;防疫制服每周清洗、消毒1次备用;外出归来要讲究个人卫生,洗澡、更衣、规范化衣物消毒,方可开展常规工作;禁止个人携带生活区物件进入猪舍,罹患感冒、呼吸道疾病时应请假疗养,禁止参与猪群饲管工作;禁止外出串场(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在本场留宿外来人员。

1.2外来疫原防控

谢绝外来人员参观、采访猪场,尽量减少本场管理人员外出次数;本场车辆入场必须经门卫处严格检查,场外实施到位的清洗、雾喷消毒(车轮、车体)之后方可入场,非特殊情况,禁止其它无关车辆、人员入场,必须进场时按规定执行场外检查及消毒防护措施;布控防护网,严防犬、猫、野禽等擅闯入场。1.3储备充足防疫物资进入冬季,高危害病毒性疾病高发,因此,规模猪场必须要设立专业的兽医卫生室1间,由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兽医)主管,应提前预备好足量的疫苗、消毒剂、常见病防治药物等,以备不时之需。兽医要指导、开展好本场猪群日常动态疫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专舍饲养、整群药物防治”等防控措施。

2冬季猪群日粮调配要点

为补充冬季猪群抗冷应激体耗,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此时猪对能量及饲料量较平时稍增。其中,妊娠母猪宜每天增加1kg左右,生长(繁殖)旺盛期的仔猪、育肥猪、泌乳母猪等勿须限制给料量,可令其自由采食;应在原基础配方上增加能量饲料(玉米、小麦、糙米等)10~15%,必要时再添加适量动植物脂肪饲料,以提高饲粮浓度,全面满足猪群当前生理需要。

3改善当前饲管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构建猪群适宜生活环境,落实好猪舍粪污、被污染垫料清理工作。二是喂料不随意,防止投料时饲料散落及被污染,投料量要把握好“度”,生长(繁殖)旺盛期的猪群可自由采食、不限料,但要以槽内不剩料为宜,种猪(公猪、空怀母猪)过肥对繁殖不利,投喂量以8~9成饱、维持8~9成膘情为宜。三是每天重视观察猪群动态,包括其采食情况,精神状态,粪便形态等,及时发现异常个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四是猪舍清洁尽量减少冷水冲洗次数,尤其是孕产母猪舍、哺乳(保育)仔猪舍,可以预防发生冷应激综合症。比如,地面冰冷、使仔猪腹部受凉是诱发仔猪冬季腹泻的重要原因,必须妥善做好对易感群的保护。

4适时出栏及全进全出

生猪规模养殖主要分布在广大农业区,其中以适度规模(100~199头)生猪养殖较为普遍,这种现状总体表现为养殖水平(科技化程度)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较小,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其抗市场风险(含疫病风险)能力也较差。因此,善于把握南方地区冬末对猪肉食品进入一个消费高峰期的有利时机,抓紧对育肥猪群实施短期优饲、快速育肥及出栏,在饲养周期达4~5个月、体重达80~150kg,均可果断的一次性出栏。因为,坚持“全进全出”管理模式,这样除了降低养殖风险外,还对开展本场动物疫病长效防控极为有利。“全出”后彻底清理场内污染物(粪污、垫料、用具等)并实施无害化处置,再实施消毒灭原,提高了消毒实效,加之坚持足够的休养期(2个月以上),本场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被抑杀,投入下一批次生猪生产时,历史病发病风险大大降低。

篇5: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本试验在北京市房山区选取3个应用发酵薄床进行生猪养殖的中小猪场,猪场发酵薄床尺寸长3.5m,宽1.8m,深度0.4m[2],共计20个圈舍。

1.2试验材料

1.2.1垫料试验用的垫料为干燥、未发霉的玉米秸秆,稻壳和果树枝粉碎的锯末。

1.2.2垫料配比秸秆、稻壳、锯末按40%、36%、24%进行配比。

1.2.3发酵菌剂发酵菌剂及营养液由某公司提供。

1.2.4试验动物选取28日龄健康保育猪(外三元商品猪)作为试验动物,70日龄保育结束,仔猪28日龄断奶,断奶平均体重8.0~8.1kg。

1.3试验设计生产试验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猪场独立开展生产对照试验,试验组共计15个圈舍,306头仔猪,在发酵薄床进行养殖,对照组5个圈舍,共计99头仔猪,加热炉供暖养殖。全部猪只免疫消毒等程序由房山区长沟畜牧田间学校工作站统一完成,自由饮水。

1.4试验指标

养殖期间试验组及对照组保育猪腹泻头数、死亡头数、断奶体重、保育期末体重。

1.5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AS进行统计,以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讨论

2.1发酵薄床对保育猪腹泻影响

发酵薄床养殖技术对保育猪腹泻发生率的影响见表1。由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发酵薄床对降低仔猪保育期间腹泻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P<0.05)。对照组仔猪在保育期间腹泻发生率达到43.43%,而试验组仔猪腹泻发生率降低到3.26%。保育猪死亡率则由11.11%下降到2.00%,差异显著。此结果与仔猪对温度较为敏感有关,由于机体机能还未能发育完全,特别是从出生到保育期的仔猪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尤为敏感,腹泻病更是常见,而发酵薄床的正常运行则能为保育猪躺卧时提供舒适的腹感温度,避免因小猪直接躺卧在水泥地面上腹部着凉而发生感冒性腹泻,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2.2发酵薄床对保育猪增重影响

发酵薄床对保育猪增重影响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发酵薄床显著提高保育猪在保育期间日增重(297g/dVS213g/d),效果显著(P<0.05)。这可能与发酵薄床改善猪只健康状况有关,保育猪保育期间腹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因此,仔猪体况较为良好,生长迅速,而对照组仔猪腹泻发病率较高影响了正常的生长节奏。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薄床在降低保育猪腹泻率和提高日增重方面效果显著,建议中小户养殖者积极开展降低保育猪降低腹泻、提高增重的发酵薄床技术应用,以提高生猪养殖收益。

篇6:猪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2.1猪生态养殖技术实施所需的环境和卫生条件

环境对猪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采用猪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养殖环境进展严格的要求,养殖户应该认真的分析猪舍的条件,特别要对猪舍地面的铺设材料进行严格的要求,采用一些渗水性和吸水性较好的材料,同时还要确保猪舍的通风性和是否干燥等,并对猪舍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细菌的滋生。此外,还应该注意猪舍周围的卫生环境,控制好猪的养殖密度,并对猪舍中的一些粪便和垃圾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生态猪的质量。

2.2猪生态养殖中对疾病的处理

在猪生态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对此,饲养员要在饲养的过程中,对猪疫病进行监测,在发现疾病后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的对疾病进行处理。一旦发生疫情,饲养员还应该与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在防疫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空间上隔离疫猪,对其进行对症治疗。与此同时,饲养员还应该对猪圈进行全面的消毒,防止疫情的扩散。此外,对于其他种类的猪,也应该加强监测和观察,一旦发现有疫情的现象,就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畜牧站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让养殖户掌握一些基本的疾病处理方法和养殖技巧,优化自己的养殖技巧,减少在猪生态养殖中不必要的损失。

2.3沼气的利用技术

在进行猪生态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废物,这些废物如果投放到大自然中去势必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而将这些废物投放到沼气池中,则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在沼气池位置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些通风性好和位置高的地方。当养殖中所产生的废物投入到沼气池中以后,经过发酵就形成了沼气,农民就可以利用所产生的沼气来煮饭、取暖等。此外,在沼气形成中产生的沼液还可以排放到农田里去,为农田提供肥料,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农村环境。

2.4原生态放养技术

猪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最为自然和原生态的养殖技术,养殖者根据猪喜欢杂草、爱拱地以及群居等特性,开发一些荒田、荒山等作为养殖猪的场所,并在这里为猪搭建棚舍,让猪在圈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活动,并喂养其鲜草、农副产品的残渣等。而猪在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山间、地间,从而提高了这些地方土地的肥力,实现了资源的利用。原生态放养技术的优点在于返璞归真,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猪提供一个亲近自然和适合生活的环境,提高猪的抵抗力,增强猪的体质。此外,荒地和荒田内饲养猪,其饲养的密度较低,这就大大的降低了猪之间疫病的传播概率,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猪肉的品质与安全性。但是这一养殖技术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植被容易被猪破坏、养殖生产的效率较低等,如果发生较大的疫情,很难对其进行控制。

2.5发酵床养殖技术

这一技术属于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养殖技术,这一技术将猪的养殖、粪便处理以及环境控制以及有机肥的生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猪圈的垫料可以用秸秆和锯末粉与菌种混合搅拌均匀后发酵而成的发酵物,而猪排放出来的粪便又可以通过垫料微生物的作用而被快速的溶解,将其分解为优质的生物活性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主要可以用于农业的种植中。这一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养殖中粪便的处理问题,并为猪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此外,所分解的优质生物还能够为猪的生长提供必需的矿物质、有益菌等,提高猪的免疫力和饲料的利用率,降低猪疫病的发生率,从而保证猪的`质量。

2.6林下养殖技术

这一养殖技术主要是将猪舍与林地相结合的一种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能够减少养殖污染,缓解农村用地的紧张,从而有效的提高猪肉的质量。在林下进行养殖时,需要选择天然的林地,而所选林地还应该通风性强、向阳、确保林地中的植物不对猪的生长造成危害等,对于林地周围的环境来说,要选择林地周围5km没有污染源的地方。选择好林地以后,还应该用铁丝网或者栅栏将其围起来。在林下养殖技术中,由于较大的猪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所以很难适应林地养殖这种模式;而较小的猪则免疫系统较差,不适合在林地放养,对此,饲养员应该严格控制猪的大小。此外,在林地中,饲养人员在放置水槽和饲料时,应该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定期对饲料和饮用水进行更换,在不同的季节和时期,还应该为猪提供不同的饲料。由于在林下养殖技术这种养殖模式中,所放养的猪与外界接触的时间较长,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的威胁和感染,对此,饲养员应该及时的对猪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在猪的生长环境中添加驱虫剂等,从而有效的提高猪的抵抗力。

2.7种养结合

养殖技术这一养殖技术是按照“养猪——粪便——肥田——促进农作物生长——菜叶”的循环模式进行的,这种养殖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以养促种”或“以种促养”的目的。这一养殖模式不仅成功的解决了养猪所造成的粪便污染,同时也为农田的生长提供了肥料,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龙宝.猪的生态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15)

[2]申翠红.提高母猪生态养殖质量的技术措施[J],当代畜牧,2016(20)

篇7: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1做好水温控制工作。在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根据天气情况的分析,将水温控制在15℃以上,满足罗非鱼越冬需求。例如:技术人员搭建保温棚,利用保温棚保温效果保持罗非鱼生存环境的温度,减少寒气的侵袭,满足其水温条件。1.2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在罗非鱼越冬养殖的前10天要对其进行密集适应驯养,使得罗非鱼鱼种可以适应越冬养殖环境,在最初的三天之内,不可以对其进行投食处理,在三天之后,应用漂浮饲料的方式开展驯养活动,提升鱼种的养殖工作质量。在鱼种进入鱼池七天左右,要利用晶体的敌百虫对鱼塘进行喷洒处理,提高杀虫工作质量。此外,保证池塘水深在1.5米以上,池塘保水性能好,保证水源充足。1.3全面控制养殖密度。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好密度控制工作,利用各类管理技术对其进行控制,根据鱼种实际规格等,明确鱼种的放养密度,在此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鱼种养殖的密度控制在50kg/亩左右,提升养殖工作质量。1.4饲料喂食措施。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饵料的喂食,保证可以满足越冬鱼种的生长需求。此时要注意的是,越冬饵料喂食区别于夏季的饵料喂食,冬季养殖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营养方案,合理对饵料进行搭配处理,将饵料混合在面团中,然后放入食台里,保证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喂食。同时,养殖技术人员还要保证越冬饵料的喂食量度,每次投食要保量2%左右,每天喂食的次数为两次左右,在此期间,不可以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在出现病害的时候,养殖技术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换水处理,全面控制投食量。1.5制定完善的增氧制度。在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期间,养殖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增氧工作,在发现罗非鱼出现轻微浮头现象的时候,就要立即开展增氧活动,为了可以降低增氧成本,必须保证对增氧机进行定时处理,提升其工作经济效益。1.6病虫害预防措施。罗非鱼越冬鱼种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影响着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治方案,在疾病防治的时候,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控制水温,主要因为罗非鱼属于热带鱼种类,在水温低于15℃的`时候,就会降低罗非鱼的抗病能力,难以保证其疾病防御效果。其次,相关技术人员要科学选择鱼种,不可以选择带病的鱼种,切断病源。再次,技术人员需要全面控制水质情况,如果水质的溶氧不足,将会导致罗非鱼的血液组织受到一定的伤害,降低罗非鱼的疾病抵抗能力。因此,技术人员要及时清理鱼池中的杂物,科学应用增氧机械设备,严格控制增氧时间,为罗非鱼鱼种的生长营造良好环境。最后,相关技术人员要全面预防罗非鱼车轮虫与水霉病,保证鱼池的清洁性。一旦发现有罗非鱼鱼种感染了此类疾病,就要利用强效灭虫雷100克和硫酸铜对其进行治疗,剂量控制在300-350g/m3左右,保证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天都要对鱼池中的水进行更换处理,消除其中存在的病菌与毒害。

篇8: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各类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保证可以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2.1在养殖期间,要科学选择养殖季节,例如:广西地区天气较冷,尤其是桂北区域,平均年气温较低,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将准备越冬时间控制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保证可以提前做好越冬准备,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2.2在越冬出池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水温,保证水温在19℃以上,保证可以做好出池工作。同时,要利用科学技术对鱼种进行温度过渡处理,避免鱼种在出池的时候发生应激反应,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结语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科学控制水温与饲料喂食工作,制定完善的疾病预防方案,逐渐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罗非鱼越冬的成活率及养殖质量。

参考文献

[1]欧宗东,陈冬兰.罗非鱼的繁殖关键技术[J].当代水产,(1):59-60.

[2]秦志清,曾占壮,樊海平等.罗非鱼越冬期斜管虫和车轮虫并发病的防治[J].水产养殖,2012,33(12):50-51.

[3]罗华平,黄新财,彭民毅等.越冬期间罗非鱼寄生虫病的初步调查[J].广西畜牧兽医,,29(3):177-179.

[4]文衍红,罗通.罗非鱼越冬大棚池塘一年二茬养殖技术试验[J].当代水产,2012(1):63-67.

篇9: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稻田的选择和改造

1.1稻田的选择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泥层20-30cm,土质疏松肥沃,少泥沙、雨天不溢水、保水力强的田块为好。面积2-3亩。

1.2稻田的改造

1.2.1田埂改造。此举为了保持水位,预防旧埂渗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宽度以100-120cm,埂顶的宽度以40-60cm为宜。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垮田埂。1.2.2鱼沟设置。鱼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三部分组成。环沟是养殖泥鳅的主要场所,沟上口宽为80cm,底宽50cm,深50cm,沿田岸四周开挖,成环形,开挖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间沟是供泥鳅觅食活动的场所,视田块大小而定,可按“#”、“+”字形设置,一般宽、深30-40cm。在田的对角各挖一个暂养沟,面积一般可占稻田总面积的15%-25%。在开挖环沟的同时,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用双层密网片做成拦鱼栅,防泥鳅鱼逃跑。1.2.3防逃设施。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围起来。塑料布选择宽度为70cm。每隔50cm插一个竹竿,以支撑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土中10cm左右。

2施肥

2.1稻田施肥

肥料要以饼肥和发酵的有机类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比例为65%和35%。在水稻栽插前10-15d将有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并保护好沟、窝不被破坏。

2.2施追肥

水稻插秧结束后一星期,施分蘗肥,稻田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施生物肥5kg亩。以后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直到8月中旬结束。施肥的目的是养稻,也可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喂鱼。通常情况下,在插秧后15d内施完,田水深度在5-8cm时,先施半边田,次日再施另半边田。每批追肥分2-3次施放。

3养殖模式

3.1水稻种植

3.1.1前期准备1)选择抗病抗虫抗例伏的优质稻种,如如牡响一号、绥粳18等。2)切实抓好耕翻碎土,上水把平,上溶无块,四周田埂夯实防渗漏等整地工作。3)苗移栽前3d使用用微生态制剂增强水免疫力。3.1.2种植方法1)采用“大双行、边行加密”的模式,它可以增强稻田内的通风、透光性,还能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尤其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效果更加明显。2)秧苗抛栽,移栽前换苗要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扩行稀植,一般行距30cm,株距14cm,每亩达1.7万穴,5叶龄共5万苗即可;如采用抛秧方法,同样要求稀植。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3.2鳅种放养待水稻移栽后,追施的肥料全部沉淀一般7-10d,在第10d,用几尾杂鱼放塘试养,观察池水水质是否安全,若安全,则投放鳅苗,放养规格5-20cm,每亩放20kg-25kg。投放前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保持沟窝水质透明度25-30cm。

4饲养管理

4.1饵料投喂

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25-30d,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加之刚从野外捕来的鳅鱼对新环境不习惯,摄食少,不需要人工投饵。水稻生长中后期,鳅鱼对田间环境基本适应,要逐渐增加鳅鱼投饵量。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麸皮、豆渣、豆饼、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每天投饵量为鱼总量的3%-6%。泥鳅鱼日投饵三次,上午07;00-0800,11;00-12;00,下午17;00-18;00,上午的投饵量占全天投饵量的30%,下午占70%。以投喂细稻糠为主。在泥鳅摄食旺季,不能让泥鳅鱼吃得太多,因泥鳅贪吃,过多的食物会引起肠道充塞,影响肠的呼吸,从而造成缺氧。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温在30℃以上不投喂。总之要让鱼吃得均、匀、饱。

4.2水质管理

鳅鱼放养初期,主要是调节好秧苗分蘗与鱼需水层之间的矛盾,保持稻田水深5cm左右,秧苗分蘖后25-35d时间搁田,沟、窝水要加到满水,2-3d换水一次。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水深10-15cm。大暑季节更要注意换水,以防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一般每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cm。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4.3

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口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5病害防治

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一旦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用药不当造成损失。每月每亩全池遍洒生石灰20kg,以调节水质,防止鱼病发生。

篇10:卤虫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通常卤虫体色灰白,但生活在高盐度水域中的个体体色较深,呈红色。其成虫身体细长,分节明显,不具头胸甲,成虫体长约1.2~1.5厘米。卤虫一生需经过卵、幼虫)、拟成虫、成虫4个阶段的变态发育。从卵孵化至性成熟需经12~15次蜕皮,蜕皮后即成为成虫,此后,雌成虫每次怀卵均要蜕皮1次,每次蜕皮约需2~3小时,有时需10~15小时。

1.2生态习性

1)盐度。卤虫幼体生活的水体适宜盐度为2%~10%,成体1%~24.2%。淡水丰年虫生活于淡水水体中,盐度变化幅度不超过0.05%。2)温度。卤虫卵孵化的适宜温度在15~40℃之间,最适25~30℃,低于15℃则发育减缓。幼虫至成虫适宜的生活温度范围在15~35℃之间,最适温度25℃。3)摄食。卤虫为滤食性杂食动物,主食单细胞藻类(如衣藻、小球藻、单胞藻等)和原生动物,饵料大小以10微米以下较为合适。有时也刮食硅藻类的角毛藻、骨条藻等。其摄食量很大,28℃条件下,一个5mm大小的卤虫一天一般可吃下10~30万个衣藻(10~15μm×6~9μm),因此,饵料不足将会影响卤虫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寿命[1]。4)呼吸。在正常的代谢情况下,卤虫呼吸量与体长成正比,因而,随卤虫个体的生长,对水体溶氧要求会逐渐增高。在高盐度环境,卤虫的雌体比雄体耗氧更高。

1.3生殖习性

雌卤虫每次怀卵量80~l50个,一生(平均寿命为2~3个月)产卵5~10次,其生殖次数与营养状况有关,营养良好时产卵次数多者可达17次。有些雌卤虫还具有抱卵孵化的习性,卵产出后在母体卵囊中发育成无节幼体才与母体分离。在28℃适温条件下,幼虫孵化l天后即开始摄食,第8天开始交尾,但一般在孵化后2~3周才会产卵[2]。

2养殖模式

2.1室外大量养殖

2.1.1盐田卤水养殖。利用高盐卤水控制敌害生物,在卤水池塘放养卤虫,在养殖过程中不投饵或辅助性投饵,此种养殖方式要求条件低,本成也较低。但由于日晒盐场的管理主要考虑的是盐业生产的需要,在日晒盐场的盐池中进行卤虫增养殖,既要考虑卤虫繁殖的需要,又要考虑增养殖措施对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所以这种传统养殖模式存在其弊端。2.1.2粗放式引入海水养殖。早春引入的海水在4月份蒸发至适合于卤虫生长的盐度(80~120‰),在养殖季节不断引入海水来调节由蒸发引起的盐度增加,同时补充营养。这是一种粗放式养殖,主要用来生产卤虫卵。在养殖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泼洒鸡粪等有机肥和无机肥来增加养殖池中藻类的繁殖,提高卤虫产量[3]。2.1.3半精养式卤虫养殖。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越南是较早开展卤虫人工养殖的国家。首先,在藻类培养池和卤虫培养池通过施肥培养藻类,从当年的12月延续到来年的'5月,期间只接种卤虫一次,主要以收获卤虫卵为主,产量约为80kg干卵/季/公顷。越南是开展半精养卤虫养殖较有代表性的国家,近年来,越南又将这种半精养模式作了改进,既将单循环模式改为多循环模式,产量提高40%以上。2.1.4其他养殖方式泰国养殖卤虫的方式还有:卤虫-盐-鱼/虾综合养殖、卤虫-盐综合养殖、卤虫单一养殖模式,都取到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2.2室内高密度精养

2.2.1批次养殖。这种养殖方法是仿照Mock等人的对虾育苗方法设计而成的。为了保证最适的水循环,培养池最好呈方形或圆形。当然也有用长方形池子的,但长/宽比不要超过2:1。比利时用300L的聚乙烯容器、3m3的混凝土水池和5m3的铝板池等进行批次养殖试验。通过滤板或滤袋清除粪便等废弃物,保持水质平衡。所用饵料主要是米糠,颗粒小于50μm。预先将米糠用饱和卤水浸泡,在冰箱中贮存。投喂量以透明度来控制,一般维持在15~25cm。当溶解氧降至2mg/L,或pH降至7.5以下时,就要分别加大充气量或加入更多的NaHCO3加以调节。2.2.2循环流水培养。循环流水培养是一种通过海水的连续更新来消除卤虫的粪便、残饵等废物,进行高密度培养的高产技术。成功的关键是过滤装置,既要将废物清除出去,又要不损害或丢失卤虫。P.Sorgeloos等开始用圆柱状过滤器,效果欠佳,后改用呈30的斜式矩形网,效果较好。在滤网下方设置充气设备,清除网上的颗粒杂质,以免堵塞,并使水中溶氧增加,使饵料分散更均匀。在放养密度为每升水体2万个无节幼体时,开始时4h换水1次(网目130μm),然后逐渐增加换水次数,第10天起lh换水1次。网目逐渐增大,依次为225,300和400μm。每15分钟投饵1次,最好用自动投饵机,根据养殖水体的透明度,自动增添饵料,使透明度维持在25cm左右。2.2.3“跑道式气提水”循环系统培养。我国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在育苗温室的水泥池内,设置“跑道式气提水”循环系统、过滤器及泡沫分离器。养殖期间水温在温度24-26℃,盐度为35,无节幼体的初始投放密度为6个/ml。投放后三天,“跑道式气提水”循环系统、过滤器和泡沫分离器开始运转,整个养殖期间基本不换水,不间断充气,测得溶解氧趋饱和。养殖过程中适时加入NaHCO3调控pH值在8.0左右。由于气提水循环系统的运行,确保了养殖水体中水质、饵料、卤虫的均匀分布和溶解氧的高水平(6mg/L以上),过滤器保证水中卤虫的粪便及颗粒状污物得以较好清除,从而使水体的养殖负载量达到最大值,这为卤虫的高密度养殖提供了技术保证。

3总结

随着世界水产业的壮大,卤虫的需要量不断攀升,而卤虫的自然资源越来越贫乏,因此,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卤虫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综合以上卤虫人工养殖模式,设计一种高密度可循环养殖的精准模式,应是今后工作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亚南.卤虫养殖技术的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12.

[2]魏文志,黄旭雄,陈马康.育苗温室高密度养殖卤虫[J].渔业现代化,,(2):23-24.

篇11:淡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淡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观赏鱼的饲养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修养身心,陶冶情操。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观赏鱼养殖将成为富有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观赏鱼是指那些具有观赏价值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的鱼类。通常有三大品系,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温带淡水观赏鱼主要有红鲫鱼、中国金鱼、日本锦鲤。热带淡水观赏鱼有三大系列,一是灯类品种,二是神仙鱼,三是龙鱼。

一、成鱼饲养

将体长3~4cm的幼鱼当年养成成鱼,饲养时间自5月上中旬至11月下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夏季上午7:00-9:00投喂水蚤,一次喂足,中午前后根据鱼的食欲可加喂适量浮萍或少量颗粒饲料,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35%,并以动物蛋白为主。每次投喂量以2小时吃完为宜。养殖期间保持水色。6-9月水色要求嫩绿色,10月水色保持绿色。天气晴朗,每天下午4:00后换水,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2/3,每周彻底换水1~2次。夜间用气泵或喷淋水增氧,发生严重浮头时,向池内加双氧水解救。气温超过32℃时,池上架设遮阳网辅助降温。当个体培育60日龄,体长达到5~6cm时,进行第3次筛选,即定池筛选,主要剔除夹尾、小尾及眼球大小不一的个体。

二、饵料

要加强饵料投放。鱼苗下塘初期以投喂天然水域内捕获的鲜活鱼虫为主;中期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粉、豆饼、麸皮等)为主;后期适当增加饲料营养,增强鱼的体质。投饵每天4次。投喂应沿池四周每隔2~3m设一个投饲点,以便金鱼等就近摄食。投喂量要根据鱼的吃食情况而定,一般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左右。要注意水质管理。鱼苗刚下塘时,鱼体小,不宜在深水下活动,池塘水深以50cm为宜。随着鱼体长大,天气转暖,应逐渐加注新水,每次加水5~10cm,盛夏时应将池水加深至1m,使金鱼能进入深水层避暑,防止发生烫尾病。入秋后可降低水层,以利提高池水温度,延长金鱼等的生长时间。目前人工颗粒饲料常见的原料有鱼粉、蚕蛹粉、大麦粉、麸皮、酵母粉、维生素、青饲料等,它们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成各种大小的颗粒饲料。人工颗粒饲料是金鱼的辅助饵料,是天然饵料短缺时的最佳代替品,也是红鲫鱼、锦鲤的主要饵料。

三、疾病防治

观赏鱼鱼病流行季节,应采取防病措施: (1)鱼池和养殖工具消毒。结合清池换水,用强氯精(5mg/L)或KMnO(20mg/L)4溶液泼洒于池壁、池底,消毒20~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备用,网箱、抄网等工具定期淡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用消毒液消毒。(2)捞回的鱼虫需清洗消毒后投喂。(3)结合清池换水,用3%NaCl溶液或KMnO(20mg/L)溶液或者CuS4O4(5mg/L)+FeSO4(2mg/L)等于小水体药浴15~20分钟。(4)鱼病流行季节,在全池泼洒药物消毒的基础上,定期投喂药饵。鱼病发生后,应及时诊断,对症合理用药,并适时采取隔离、换水、消毒和减少投喂量等措施。

篇12:林下山地鸡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养殖技术论文

摘要:山地鸡养殖,采取林下散养,喝山泉水、吃林间杂草、吸负氧离子,野性十足,肉质香嫰、汤汁醇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滋补性强等特点。目前,山地鸡养殖渐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市场前景大好。就养殖山地鸡的综合技术要点做汇总阐述,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鸡舍;养殖;山地鸡

这些年,随养殖产业的发展,山地养殖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户发家致富的绿色生态养殖链。而且,随民众绿色消费意识的转移,山地鸡养殖更越来越多的被认可和支持。搞好山地鸡养殖,不懂技术是不行的。鸡舍建场,应在居民区500m外,背风向阳,无污染源,坡度适中,水源充足。挑选的鸡种,体格健硕、长势均匀、品种优良、健康无病、活力十足,而且,应有较高的抗病能力,适应放养的养殖环境。鸡舍内配置专门的遮阴设备,饲喂以混合料或全价颗粒料为主,雏鸡饲养管理应格外用心,育成阶段可转移到林下放养。注意早晚补饲。育肥期管理,应配置专门的饲料,降低饲料中蛋白的含量,增强日粮的代谢能。同时,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为高产养殖保健护航。

【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草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2.养殖论文

3.数字电视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

4.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5.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6.论文:加强计量科学技术研究

7.大厦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8.水利工程灌浆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9.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10.砖砌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网箱草鱼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