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

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

2023-08-20 08:51: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有礼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欢迎阅读分享。

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

篇1: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

孛儿只斤·窝阔台(公元1186年—公元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公元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公元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疆域版图曾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公元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

生平简介

1225年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尔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

1229年9月13日(农历1229年八月二十四日),在拖雷、察合台,铁木格斡赤斤等宗王的拥戴下登基即位。

1230年,亲伐金朝。1231年召开官山会议(今内蒙古九十九泉),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金。三年内占领陕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淮西一带。1234年联合南宋攻蔡州,1234年2月9日,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但与此同时,由于与南宋接壤,双方的冲突日渐加剧,也拉开了双方往后45年不断争战的序幕。在南方战线僵持不下之时,蒙古大军的铁蹄转往东方的高丽,并使他们臣服,西线方面,蒙古大军完全控制了波斯,并继续西进,占领了除诺夫哥罗德以外罗斯诸国的全部,以及波兰和匈牙利的全境。

1241年12月11日(农历1241年十一月初八),窝阔台因为酗酒而突然暴毙,使他的西征进程被迫中止。当时大军正朝往维也纳推进,但为了赶返参加位于蒙古的库里尔台大会而急忙撤军,自此以後,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踏足这片土地。

窝阔台去世后五年,一直都由他的皇后乃马真专政,直到1246年8月24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任为止。

在位期间,制定蒙古地区值百抽一的赋税制,无水处挖井,迁牧民居住。设驿站,制定乌拉制(驿站服役),加强了蒙古本土与占领地区之间的联系。1235年筑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城,建万安宫。制定中原和西域的赋税制度,令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调,麻合没的滑剌西迷主持西域赋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立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始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封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为衍圣公,修孔庙,试诸路儒士,中选者除任本地议事官外,还得四千零三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为加强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任命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设治燕京(今北京),“主治汉民”。1238年,将中原课税以二百二十万两卖给回回商人奥都剌合蛮,并命他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1240年命张柔伐宋。

严酷残暴

公元1237年六月,斡亦刺部落中谣传说有诏令要将该部的少女去配人。人们忙把他们的闺女在族内婚配,有些直接送到男家。窝阔台闻讯后大怒,下诏把7岁以上的少女都集中起来,已配人的从夫家追回。将4000少女聚集到了一处,命令兵士当众糟踏她们。其中有两个少女当场毙命,剩下的则让她们列队,有的送往后宫,有的赏给奴仆,有的被送至妓院和使臣馆舍侍候旅客,有的则让在场的人领去。而她们的父兄亲属,则必须在旁边立着观看,不能埋怨和哭泣。

在蒙古宫廷斗争中,窝阔台更是严酷、刻毒。四弟拖雷一直是窝阔台稳固汗位的隐患,他掌有蒙古军队的百分之八十,具有坚实的军事实力,在攻金的战役中,拖雷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不能不引起窝阔台的忌恨。

在从金国班师北还的途中,窝阔台装神弄鬼,假装病得奄奄一息,拖雷在他身边侍奉。珊蛮巫师念着咒文,将窝阔台的疾病涤除在一只木杯中。对兄长非常爱戴的拖雷拿起杯子祈祷。他喝下珊蛮涤除疾病的水。于是窝阔台病愈,拖雷告辞启行。由于他所饮的咒水中被其兄长投放了毒药,几天后他就死去了。窝阔台借助于迷信除去了他最大的政敌。

豪饮致死

窝阔台认为:“这人世一半是为了享乐,一半是为了英名。当你放松时,你自己的束缚就放松,而当你约束时,你自己就受到束缚。”灭金之后,他指派朝中的大将率师征伐,自己则不愿再受亲征之苦。他在不断酗酒和亲近妖娆美姬中打开欢乐的地毯并踏上了纵欲的道路。

他本人嗜酒如命,到晚年更是溺情酒色,每饮必彻夜不休。耶律楚材见多次劝谏无用,便拿着铁酒槽对窝阔台说:“这铁为酒所浸蚀,所以裂有口子,人身五脏远不如铁,哪有不损伤的道理呢?”但窝阔台秉性难改,依旧是射猎饮乐,荒怠朝政。

公元1242年二月,窝阔台游猎归来,多饮了几杯,遂致疾笃。召太医诊治,报称脉绝。后又复苏醒来。楚材奏言此后不宜田猎,窝阔台休整了几十天,渐渐好转。

十一月,隆冬降至,窝阔台再次出猎,骑射五日之后还至谔特古呼兰山,在行帐中观看歌舞,亲近歌姬,畅饮美酒。窝阔台兴致很高,纵情豪饮至深夜才散。左右在第二天入内探视发现窝阔台已中风不能言语,不久便死于行殿之中。时年56岁,共在位。

窝阔台的遗体被葬埋在起辇谷。后追谥为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篇2:元宪宗蒙哥的生平故事

逸闻趣事

卢布鲁克东游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传教士卢布鲁克前往东方觐见蒙古大汗商讨传教和结盟对抗阿拉伯人事宜。卢布鲁克于1253年从地中海东岸阿克拉城(今以色列海法北)出发,于1253年5月7日离开君士坦丁堡,一路东行,渡过黑海,秋天到达伏尔加河畔,谒见拔都汗。拔都认为自己无权准许他在蒙古人中传教,便派他去东方觐见大汗蒙哥。卢布鲁克觐见拔都后,留下了对拔都的生动描述:“拔都坐在一金色的高椅上,或者说坐在像床一样大小的王位上,须上三级才能登上宝座,他的一个妻子坐在他旁边。其余的人坐他的右边和这位妻子的左边。”

1253年12月,卢布鲁克到达哈拉和林南部蒙哥冬季营地。1254年1月4日觐见蒙哥,并留下了对蒙哥的生动描述:“我们被领入帐殿,当挂在门前的毛毡卷起时,我们走进去,唱起赞美诗。整个帐幕的内壁全都以金布覆盖着。在帐幕中央,有一个小炉,里面用树枝、苦艾草的根和牛粪生着火。大汗坐在一张小床上,穿着一件皮袍,皮袍像海豹皮一样有光泽。他中等身材,约莫45岁,鼻子扁平。大汗吩咐给我们一些米酒,像白葡萄酒一样清澈甜润。然后,他又命拿来许多种猎鹰,把它们放在他的拳头上,观赏了好一会。此后他吩咐我们说话。他有一位聂思托里安教徒作为他的译员。”

1254年4月5日,随同蒙哥来到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8月18日带着蒙哥致路易九世的国书西归,信中写道:“这是长生天的命令。天上只有一个上帝,地上只有一个君主,即天子成吉思汗。”蒙哥以长生天以及它在地上的代表“大汗”的名义命令法兰西国王承认是他的属臣。

他于1255年回到地中海东岸。一年后,他用拉丁文写成的出使报告交给路易九世,即《东方行记》,又称《卢布鲁克游记》。

海屯一世东游

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于1244年归附蒙古帝国,成为属国。1254年春,海屯一世遵从拔都汗之命亲自前往蒙古草原觐见大汗蒙哥。他与随臣一路东行,5月至拔都营帐(伏尔加河下游)谒见,然后继续东行,9月13日到达蒙哥汗廷(哈拉和林)朝见、献贡,得到蒙哥颁赐的诏书;“诏书上盖有蒙哥的御玺,不许人欺凌他及他的国家。还给他一纸敕令,允许各地教堂拥有自治权。”在哈拉和林停留50天后,他离开汗廷西还。

返回途中在中亚河中地区朝见蒙哥汗之弟弟旭烈兀,行程8个月,1255年7月返抵小亚美尼亚。回国后撰写《海屯行纪》。

篇3:元宪宗蒙哥的生平故事

孛儿只斤·蒙哥(12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古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病逝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公元1209年1月10日,蒙哥生于漠北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长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长子(元世祖忽必烈是嫡次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蒙哥”的意思是永久。元太宗窝阔台即位之前,以蒙哥为养子,让昂灰皇后抚育蒙哥。在他长大后,为他娶火鲁剌部女子火里差为妃,并且分给他部民。1232年年农历九月拖雷去世后,才让他回去继承拖雷的封地。蒙哥多次跟随窝阔台参加征伐,屡立奇功。蒙哥沉默寡言、不好侈靡,喜欢打猎。公元1235年,蒙哥参加第二次蒙古西征,与拔都、贵由西征欧洲的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等地,屡立战功,在里海附近,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

争得帝位

1248年农历三月贵由去世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由于贵由与拔都早年不和,拔都拒绝奔丧。为了对抗窝阔台家族,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忽里台,商议推举新大汗。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多数拒绝前往,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只派大臣八剌为代表到会。唆鲁禾帖尼则命长子蒙哥率诸弟及家臣应召前往。

1250年,忽里台大会在中亚地区拔都的驻地召开,拔都在会上极力称赞蒙哥能力出众,又有西征大功,应当即位,并指出贵由之立违背了窝阔台遗命(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即位),窝阔台后人无继承汗位的资格。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窝阔台、察合台两家拒不承认,唆鲁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大军随同蒙哥前往斡难河畔,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很多宗王仍不肯应召,大会拖延了很长时间。

由于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的威望甚高,并且善于笼络宗王贵族,多数宗王大臣最终应召前来,1251年农历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1251年7月1日,宗王大臣们共同拥戴蒙哥登基,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即位的当日,尊唆鲁禾帖尼为皇太后。此后,为了巩固汗位,唆鲁禾帖尼镇压反对者毫不留情,并亲自下令处死元定宗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自此汗位继承,便由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励精图治

1251年7月1日,蒙哥即位后,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后率兵镇压之,又以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他在位时,两位畏兀儿人因为与窝阔台家有牵连被害,一位名为镇海,一位名为萨伦迪的亦都护,后者因为被指准备在星期五礼拜对别失八里的回回人进行屠杀,后来被送到和林处死。

1258年,高丽崔氏政权跨台,高丽国王投降大蒙古国,双方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大蒙古国藩属国,但保留高丽原有政府体系和传统文化,“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

击灭大理

1252年六月,命弟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七月,忽必烈率军出发。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大理国灭亡,云贵高原并入大蒙古国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

从1254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元朝大理总管段世战败归降明军,元朝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

远征西亚

1253年六月,蒙哥命弟旭烈兀率大军十万西征。旭烈兀的西征军从漠北草原出发,1256年大军渡过阿姆河后所向披靡,先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1256年攻灭位于波斯西部的木剌夷国(阿萨辛派),1258年灭亡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1260年3月1日,灭亡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并派兵攻占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攻占叙利亚后,旭烈兀西征军兵锋抵达今天地中海东岸的的巴勒斯坦地区,即将与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交战,此时旭烈兀得到使者带来的帝国最高统治者蒙哥在四川去世的消息,于是只派先锋怯的不花率不到一万军队驻守叙利亚,自己率大军开始东返。1260年9月3日,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趁着旭烈兀攻率主力东返,攻占叙利亚,杀怯的不花,旭烈兀愤怒至极,本想率军继续西征,但此时他和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汗因为争夺阿塞拜疆爆发了战争,只好结束西征。

旭烈兀东返途中得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的消息,于是留在西亚,自帝一方,并宣布支持忽必烈,后来被忽必烈封为“伊儿汗”,西亚的伊儿汗国从此建立。

进攻南宋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于合州钓鱼山,一说重伤而死,享年五十岁。蒙哥临终前留下遗言,将来若攻下钓鱼城,必屠杀全部军民百姓(此事《元史》《新元史》《史集》均无记载,应该是野史传闻,此三本史书记载的蒙哥是病逝,和钓鱼城无关)。不过,后来钓鱼城于1279年投降时,忽必烈赦免了所有军民。

蒙哥去世前虽未能灭南宋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极大的影响,蒙哥去世导致了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而且,蒙哥去世以后即爆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

1259年8月11日,蒙哥病逝。

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篇4: 霍元甲生平故事

霍元甲生平故事

霍家父子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迹在天津曾被人们传为佳话。

霍元甲,字俊卿,静海县小南河村(现天津西郊)人,生于1868年。其父霍恩第,武艺超群,常出入关东,为客商保镖,在武林中颇有名望。霍元甲幼年身体瘦弱,常受乡里顽童欺负,在弟兄十人中也常被取笑。霍恩第心中大为不悦。他怕有损家风,便禁止霍元甲练武,而让他去读书。这大大刺伤了性情刚毅的霍元甲的自尊心,他便偷着练武,暗中和兄弟们比赛。

小南河村西有个枣树林子,是一块坟地,平时人迹罕至。霍元甲每偷偷向父亲和兄弟们学个三招五式,便到枣林深处练习,边练边揣摩。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风霜,进步很快。后来,他练武的事被父亲知道了,遭到了一顿训斥,但霍元甲决不半途而废,他答应父亲不与任何人较量,不丢霍家的面子。

1890年的秋天,霍家来了一个武林好汉,说是久仰霍家“迷踪艺”的大名,其实是来比武。言语之间,他侮辱了霍家父子,霍元甲三弟元卿便与之较量,哪知三个回合便败下阵来。霍恩第正要亲自上场,只听一声“看我的!”霍元甲旋风般地一跃而出。老人家一看是他,气得不得了,但挡阻已经来不及了,两人已经动起手来,只见霍元甲进攻如闪电,站马步稳如基石。只几个回合,霍元甲趁对手收腿未稳之际,俯身一腿扫去,对手一下子跌倒尘埃。霍元甲一步向前抓起对手,扔出丈余远,把对手的腿摔折了。

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惊又喜。霍元甲“武艺高强”的名声也从此传扬开去。

从脚行到药栈1895年的腊月,霍元甲挑着一担柴到天津卫去卖。这时他已娶妻生子,日子过的有些窘困。他的柴担可与众不同,一条特制的榆木扁木扁担又长又厚,柴担足有三、四百斤,可他挑着却轻松自在,这使行人议论纷纷,赞不绝口。

霍元甲来到西门外的西头弯子,生意还未开张,便有“混混儿”前来要什么“过肩钱”、“地皮钱”。两人由口角,到动起手来。“混混儿”哪是霍元甲的对手,他当众出了丑,便一溜烟地跑了。一会儿功夫,一伙“混混儿”拿刀枪棍棒前来报复,霍元甲见势也抽出扁担严阵以待。等到那一帮人包围上来,他突然大喝一声,挥舞着扁担左突右刺,前扫后抡,只听见风声呼呼响,“混混儿”们手里的武器也纷纷落地;接着,他又来了个“古树盘根”大扫膛,把扁担冲着“混混儿”们抡了一圈,“混混儿”们哇哇大叫着抱头逃窜。

时间不长,又来了40多人,把霍元甲团团围住。霍元甲也红了眼,他把扁担“咔嚓”一声断为两截,一手拿着一截,准备应战。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候,忽听有人大喝“住手!”原来是“混混儿”的头目冯掌柜到了。他把霍元甲邀入家中,设宴款待,并想让他接手脚行,维持这块地盘。霍元甲答应回去和家人商量再定。

第二年的春天,霍元甲因生活窘迫,便到天津卫投奔了冯掌柜。他接手脚行以后,陆续取消了勒索农民和商贩们的“苛捐杂税”,招致了脚行里“混混儿”们的不满。此后,他辞去了脚行的差事,来到北门外竹竿巷怀庆药栈做了搬运夫。

一天,药栈进了一批生地,每捆重五百斤。有一个大汉想和霍元甲较量较量,便一个人扛起这五百斤重的生地捆,一连扛了三趟,然后当着众伙计的'面说:“霍师傅,人们都说你武艺高强,力大无比,今日你何不当着众哥们的面露一手,也让我们开开眼。”霍元甲早就听说他在栈里依强称霸,便想借此机会扫一扫他的威风。于是,霍元甲向他笑了笑,找了一根最粗最沉的木杠,挑起两大捆生地,不慌不忙地走进库房。伙计们见他力挑千斤,无不啧舌喝彩。那大汉羞得满面通红,第二天就辞职不干了。

过了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一天早晨,怀庆药栈的伙计去挑水,只见两个大青石碌碡斜靠着立在井口上,那形势,稍有触动,碌碡便会坠入井中。伙计无奈,只好回去请霍元甲。这时,井台周围已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霍元甲来到一看,笑着说:“这人真有本事,我佩服他。这分明是冲我霍元甲来的。”说着,他来到井台,猫下腰来,用两手捧住碌碡,只听“嗨”的一声,就把两个碌碡同时推了出去。

后来,霍元甲才知道这事是北京源顺镖局的人干的。这几件事,更使霍元甲名声大震。人们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叫“霍大力士”。

篇5:朱自清生平故事

朱自清生平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8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与父亲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

19,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进入中学学习;19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 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朱自清于19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 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两度婚姻

武仲谦(1898年—1929年),江苏扬州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

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合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1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夭折了。对于前妻武仲谦,朱自清先生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在她去世三年后,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

1932年暑期,经人介绍,朱自清和陈竹隐在北平订婚;是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从朱自清旅欧期间的日记可以看出,那时朱自清总以为自己年龄偏大,孩子又多,怕陈竹隐有顾虑,因而常常为不能及早收到陈竹隐的信苦恼,可陈竹隐是深深地爱着他的,也爱他的孩子。

8月20日,朱自清偕陈竹隐回扬州省亲。

朱自清在上海举办婚礼,也可见得他与上海的一帮朋友叶圣陶、夏丏尊、王伯祥、姚雪村、胡愈之、沈雁冰、柳亚子、匡互生等人友谊之深厚。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

篇6:季羡林的生平故事

恩师朋友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谦和待人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2.一生的守候——季羡林和伊姆加德的故事

3.关于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4.《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文及练习

5.季羡林的诚信小故事

6.季羡林令人感动的几个故事

7.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成长故事

8.季羡林的故事

9.季羡林的几则小故事

篇7: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儿子范纯仁深知父亲的习惯和家规,因此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结婚前夕,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范仲淹看过清单后,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篇8: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看古装影视剧,一般地方出现灾情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关心百姓的好官,顶着被罢官杀头的危险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灾民跪倒一片,高呼青天大老爷。其实,说起救灾.开仓放粮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灾情轻微也就罢了,灾情严重,时间一长,单靠一点点库存的粮食。怎么够十多万、几十万百姓吃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官员,历史上也有不少.比如范仲淹。

宋朝仁宗皇桔二年,江浙地区发生大饥荒,几百万人受灾.在杭州一带.饿死的百姓遍地都是,情况紧急。当耐,范仲淹主管浙西工作,第一时间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不过,粮仓的米库存虽多,但饥饿的百姓更多.根本就不够分的。那么,范仲淹是如何带领百姓度过灾荒的呢?

范仲淹首先向当地一些富裕乡绅募集钱粮。那些乡绅当然不愿意把自家的钱粮拿出来,于是.范仲淹一方面写出借据,盖上官印,代表朝廷表态.一定会准时归还借贷。同时,范仲淹说,只要乡绅主动借出钱粮.就由官府负责守护乡绅。那些乡绅最担心的就是饥民暴动.哄抢粮食,现在有范仲淹代表朝廷保证,也就同意借出一些钱粮了。

不过募集到的钱粮.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于是,范仲淹想出了一个奇招。

杭州历来就盛行竞渡(划船比赛).每逢端午。杭州城中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而且.杭州的佛教盛行.一些豪门富户就算是为人吝啬的,对于做佛事也是比较热心。于是范仲淹就劝说一些富户主持搞龙舟比赛,范仲淹本人亲自到场,天天在湖上喝酒游玩。

于是,从春天到夏天.满城的官员和百姓都到水边游玩取乐。范仲淹又召集各大寺庙的主持,告诉他们兴建寺庙,重修佛像。范仲淹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各大寺院平时都积攒下不少钱财,有能力搞一些大工程.而且现在正当灾年,民工价钱低廉。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办成平时办不成的事情。于是,各大寺庙都行动起来。

范仲淹不但劝说寺庙的主持们搞工程,还带头翻修自己的官衙,还有各级官员的集体宿舍,每天动用上千的民工。老百姓都很乐意.有活干,就有饭吃啊。手下官员们也很开心.盼了多年.终于可以换房了。

可是,朝廷的监察部门却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领导人,不知道体恤百姓,在荒年还摘享受,到处游玩不知道节制,修建官衙,浪费国家的钱粮。朝廷下旨申斥,范仲淹于是上表朝廷,说明自己的苦心。

范仲淹说,杭州本是鱼米之乡.现在虽然遭遇灾荒,但是在民间还是有不少钱粮。自己带头游玩,修建房舍的日的,就是要做一个榜样.号召各地的乡绅富户.把家里的钱粮调动起来。

进行龙舟竟渡.划船的人吃饭有了着落.观看的人要吃喝,又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兴建寺庙,翻修官衙,许多民工有了工作,并且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业都会出现连锁反应.像木材行业、家具行业、饮食行业等等,可以解决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而自已这么做了之后,下面的各县各乡都有许多富户效仿。因此而有了工作的,就有几万人。

在这一年,整个浙江地区灾情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发生小规模的饥民暴动。可是杭州地区却非常太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灾民迁徙事件,这完全归功于范仲淹救灾有方。

【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名人诸葛亮的生平故事

2.迈克尔·杰克逊生平的故事

3.白居易生平

4.李白生平

5.杜甫生平

6.梁实秋生平简介

7.杜甫生平简介

8.生平老人范文

9.詹天佑生平介绍

10.韩愈生平经历

下载word文档
《元太宗窝阔台的生平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