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
“KIK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篇1: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二习俗:回娘家,祭财神,祭祖,上坟等。
1、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2、吃面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3、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需要在娘家吃午饭。
尤其是新婚夫妻,大年初二回娘家,更被民间认为非常重要,一定要夫妻双方在初二一早便回到娘家。
回娘讲有很多讲究,需要给娘家的长辈每人带上一份。给的红包数额,一定是双份,不能是单数,如果给到单数,便认为是不吉利的。还有很多地方,娘家收了女儿女婿的红包后,待夫妻双方离开娘家时,娘家必须要送回一部份给女婿。
回娘家,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很多城市家庭已经不再那么受到重视,但是农村,大年初二回娘家还是很受到重视的。如果夫妻双方没有选择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会被认为不孝顺的表现。因为根据中国人喜欢排位论次的规距来讲,大年初一是不能走亲戚的,而初二是被认为开始走新戚最重要的头一天,那这一天回娘家,是被认为最教顺父母的了。
再有,大家平时工作都挺忙,一年难得聚上一次,趁着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机会,娘家的兄弟姐妹可以团聚。
这也是中华文化看重的兄弟情谊,家族情怀。
4、吃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开年”: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据介绍,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相传当时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来临仍在街行乞。年初二那天,一个好心的点心铺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点心的技术,学成后又资助他回老家开点心铺。后来乞丐独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卖,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食品,甚觉新奇,问是什么东西,乞丐说是新年“发糕”,人们纷纷买来品尝。后来乞丐卖发糕发了财,资助穷家子女上学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此后,恩平人吃“发糕”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祭财神
这个因为南北文化的差异,一般北方认为正月初二便是祭财神的日子。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生意人,特别重视在大年初二拜祭财神,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供奉,能够在事业上得到财神的眷顾,让自己的源运亨通。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二这些禁忌请注意
1、忌回门礼为单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2、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3、忌午睡
白天不可午睡,否则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4、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篇2:大年初二习俗盘点
大年初二习俗大全盘点
习俗一:回娘家
回娘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回娘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大年初二习俗之回娘家简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家看看父母,记得带礼物发红包哟。其实,有时候父母并不在乎你给多少钱,但愿你能常回家看看。
习俗二:吃开年饭
回娘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回娘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习俗四:“初二面”
回娘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二面,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今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初二“禁忌”
回娘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传说这两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回门时不能空手,且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祭财神忌语,旧时有登门售财神像者,不欲购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祥。
更多相关文章:1.全国各地春节习俗汇总
2.关于大年初二习俗及禁忌有哪些
3.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4.春节习俗作文50字
5.安徽春节的习俗
6.春节习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是如何过春节的
7.春节: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8.春节放假安排时间表
9.春节走亲戚都有什么样的讲究
篇3:关于大年初二习俗有哪些
关于大年初二习俗
习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这一天广东有个重要风俗就是“回娘家”,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门”。回娘家的妇女,都要携带鸡、娘酒等礼物。潮汕地区,正月初二、初三,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习俗二: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习俗四:“食日昼”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春节有什么忌讳的事
春节期间最好都不要说不好的话,避免说出脏字,也最好不要骂孩子,尤其是大年初一是一定要遵守的。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而初一这天要说好话,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发财之意)来化解 。
春节前几天还忌打扫和将垃圾扫出门外。许多地方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灶王爷”后至年三十夜以前这段时间就要将家中打扫完毕,此即为“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免得将家中的好运和财气扫掉。
篇4:大年初二的习俗
大年初二的习俗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物,名为“带手”或“伴手”,而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1.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2.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2、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3、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4、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有关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篇5:大年初二有哪些习俗
大年初二有哪些习俗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食日昼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返厝
潮俗新媳妇回娘家叫“返厝”,古称“归宁”,连续三次,故有“头返厝”(婚后三天)、“二返厝”(婚后十二天)、“三返厝”(婚后满月)之说。头返厝有三日回的,也有十二日回或满月回的。
头返厝一般不能在娘家过夜,吃过午饭后至娘家炊烟之前就得返回。二返厝可住一两天(潮安一地二返厝也不能过夜)。三返厝可住十天半月,只要与夫家商量好就行。头二次返厝,一般都要事先商量好,由新娘的兄弟来带回。第三次返厝,通常由新娘自己回或由新郎相伴回。
食甜卵
新郎第一次拜谒岳父母,要备带三牲大礼。岳父母要让女婿“食甜卵(鸡蛋)”,并设酒席款待。女婿用完餐后当日回程,留妻子住娘家,按约定日子接新娘回去或由新娘的'兄弟送回。
不过,现在礼俗大多简化。新郎亲迎新娘过门后,即刻偕同新娘“返厝”,然后再出门兜一下后,再到新城“二返厝”,婚后回娘家就一切如常了。
“食甜卵”之俗源于一个美丽故事:昔时一李姓老婆婆,有女成年,经媒人说合,出嫁张生。几年未育,婆婆听知女儿夫妻意见分歧,长期分居,实非生理问题,为盼望早日抱得外孙,设法请女婿到家来,煮甜卵敬之。
告知女婿甜卵是甜蜜圆满,家能甜蜜圆满则兴,夫妻甜蜜圆满则能生育孩子的道理。婿悟,从此夫妻相敬如宾。翌年得子,婿欢天喜地到岳家报喜。自此,后人以煮甜卵敬新女婿,历代便沿袭下来。
祭祖
祭祖,是贵州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钱。
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吃饭之前先摆碗筷祭拜过世的老人,以示拜年和纪念。
篇6:春节大年初二有哪些习俗? 大年初二的习俗及禁忌
春节大年初二有哪些习俗? 大年初二的习俗及禁忌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又有: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四吃烙饼炒鸡蛋,初五吃饺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夹七合子夹八合子夹九,一直吃到拐弯。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
初二面,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大年初二禁忌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传说这两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回门时不能空手,且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祭财神忌语。旧时有登门售财神像者。不欲购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祥。
篇7: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习俗一: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会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同时,还要陪着丈夫去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拜年。这个习俗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打那时起,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拜年,就成了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姐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习俗二: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丰富多样,皆取吉祥之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
习俗三:早起
“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过了“四始”月。人们就不在追求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
习俗四: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篇8:关于大年初二习俗及禁忌有哪些
大年初二习俗及禁忌有哪些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传说这两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二
明天就大年初二了,相信大家对大年初二习俗都不陌生了,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其实,除此之外,大年初二习俗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习俗。
习俗一:回娘家
回娘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回娘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习俗二:吃开年饭
回娘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回娘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习俗四:“初二面”
回娘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二面,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今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更多
篇9: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全国各地习俗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全国各地习俗
东营
头年腊月十七、十八,新媳妇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发人去请,把新媳妇请回来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让再回娘家了。正月初二闺女回娘家只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到了正月十六这天,是新媳妇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
潍坊
在潍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走亲戚旧时“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实际上,潍坊城里出嫁女多数初二回娘家。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当然,年三十也有已经出嫁的闺女进娘家门的,另当别论。
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
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新媳妇回娘家,是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着的.人要带一块红毯子,是准备给姑爷磕头时铺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爷的膝盖不能沾土。新姑爷拜年膝盖沾土是不吉利的。
威海
闺女回娘家的当天中午一般吃饽饽,下午吃饺子。
初二媳妇带女婿(有孩子的话也带上,有多少带多少)回娘家,实际上女婿是主角,这次的名义叫“拜丈人”,住一宿就回。礼品嘛,一般用包袱包四个饽饽和八个莲子带上,这两种面食,因为承载了“四平八稳”的寓意,所以特别重要,属于非带不可的。此外,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带点酒和桃酥等。正月十六,女婿还要把媳妇送回娘家,这次是把媳妇放丈母娘家自己走人,这叫做“住妈家”。
在威海,闺女过年回娘家也有在初六进行的,为什么要选在初六呢?还有一句俗语呢:“先看姑,后看舅,丈母娘最靠后。”尽管对女婿而言,丈母娘是最靠后的,但仍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陪着媳妇回娘家,所以就选择了既靠后又吉利的“初六”。
回娘家的时候,需要带一些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盛放在用细竹片编的箢子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带的都是由闺女亲手蒸的大饽饽六个或者八个,饽饽上有用染料点的八个红点,预示着娘家来年发财的意思;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要缀上从商店买来的桃酥,一般为二斤,桃酥是专门孝敬老人的食品,用纸包装,上面压张红纸,预示着娘家来年红红火火。
初六的这天晚上,闺女和女婿是不能在娘家留宿的。可这回婆婆家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能太早,太早了,显得娘家招待不周到;也不能太晚,娘家人一定会在太阳下山前催着闺女和女婿回家,意思是头顶着太阳回家,一定能过好日子!
济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娘家,这叫“双拜节”。吃饭的时候新女婿要坐主宾,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吃饭时,不能上水饺,意思是捏了嘴不让说话。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会有娘家的人(一般是侄子,没有侄子的就自己去)来叫,一块回娘家。
临沂
在临沂,如果要按正规的风俗,那就是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这之前也可以回去,但无论你回去多少次,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是非回不可的。
泰安
初二这天中午,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不管多大年纪、多大辈分的人都要坐在下手,得让新女婿坐在正位子上。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莱芜
莱芜这里是正月初三回娘家,因为初二还没有送完家堂,作为出嫁的闺女是不能见家堂桌子的。初三一大早,小两口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六样礼上路了。六样礼包括:一刀肉、两条鱼、两瓶酒、两条烟、两包茶叶、两包点心,缺一不可。所有的礼物都是双份的,回娘家后,娘家人要留或再带回也都是要双份的留或双份的带回,是不能拆双的。
到了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到家稍坐一会儿后,丈母娘就会赶紧下上两碗水饺给新女婿吃,名曰“点心”。吃完“点心”后就开始坐大席了。新女婿要坐上首,娘家要找上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能喝酒的来陪新女婿,以表示对亲家的尊重。饭桌上菜要新女婿先吃第一口,别人才能吃,酒更是要喝足了,如果新女婿不胜酒量,那最好在回娘家之前就找个能喝酒的“代酒客”来,这样就不会在丈母娘家出笑话了。
酒足饭饱之后,太阳已经挂在西山角上,这时候新女婿就会郑重告别岳父母及亲戚朋友,请他们放心把女儿交给自己,然后就领着自己的媳妇回家了。
德州
在德州,年后闺女回娘家与女婿一起给丈母娘拜年是初四。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闺女跟孩子们先给爹娘和姥爷姥娘磕头拜年;而女婿则要由岳父或者再老一辈的人们陪着喝酒吃饭。等吃喝完毕,女婿才起身给岳父岳母磕头(有舅哥、舅嫂也得磕)拜年。虽然这时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当家子或比较亲近的人家去给长辈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
有自己媳妇的后辈小孩子,甭管给你磕不磕头,你这女婿也得给钱(这几年才叫“压岁钱”);不过有时候这钱由媳妇代付。
闺女来给爹娘拜年不许住下,据说是怕把娘家吃穷了。回来的时候,娘家回的礼物一定有枣糕,而且越大越好,象征着父母祝福闺女步步登高!
聊城
大年初三一大早,刚结婚的或已经有孩子的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着。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闺女女婿一家人,笑纳礼物的同时有孩子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
滨州
在滨州,回娘家大都是在正月初二,媳妇有丈夫陪着回娘家才算是体面的。
最隆重的回娘家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新姑爷一到家,没等进家门,丈人和丈母娘早就迎了出来,进了屋,姑爷就要给老人下跪磕头,不过这第一次磕头一般是不让磕的,丈人早就把他扶了起来。然后姑爷送上四样礼,不外乎鸡鸭鱼肉,各拿双份,有好事成双的意思。之后就入席吃饭,饭菜早就准备好了,姑爷坐上位,还请了家里的长辈作陪,向姑爷劝酒,第一杯一定要一口气喝完。
菏泽
在菏泽,春节回娘家都是在初二进行的。
第一次春节回娘家,带的礼物都是双数:或四件,或六件。除之此外,还有一些小礼物要放在一个专门的礼盒里,这盒子是分着层的,每层都不能空。里面有糕点、馒头、挂面等,也有放上钱的。不过娘家人一般不接礼盒里面的东西,这里的老规矩是“看一看,添一半”,如果你揭开了盒子,收下了礼物,不但每样礼物都要加倍回送,而且别人也会笑话你贪心。
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会坐在一个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椅子上。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
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丢人现眼,女婿会带两个代他喝酒的,在我们这里就称之为“扛笆斗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来多少陪客,这糕点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点,就会有专人介绍这是哪家亲戚带来的,和女婿是什么关系。新女婿如果各种糕点都尝一个的话,估计肚子会撑圆了,所以他只是动一下筷子,夹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就算尝过了。
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以后过春节再回娘家,就没有这么多规矩和讲究了。
传统习俗--大年初二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民以食为天,大年初二,在吃的方面也有不少讲究,仅仅在做面条上,就有很多规矩。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大年初二祭财神,在北方不少地方,到了初二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会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到了这天中午,还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寓意来年发大财。在老北京的一些大商号,到了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能发大财。
另外,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在送财神时,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人们对于这些流传多年的规矩,还是那么相信,看来大家都渴望在新年里能交到好运气。
春节习俗之二:初二初三习俗 回娘家大年初二
“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是初三,小媳妇回娘家,想去看一看”。这首儿时的歌谣,是讲人们过年的程序的。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的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嫁出去的姊姊妹妹们再回到娘家探亲,全家团聚在一起,充满一片喜气与热闹气氛,此即俗称的“做客”、“返外家(娘家)”、“归宁”,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约。
为什么过年期间出嫁的女儿要在年初二时回娘家呢?传说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会使娘家变贫穷,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而且过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婆家便忙着各项年节礼俗和拜年祭祖等事宜,做媳妇的如果只顾回娘家而不帮忙,就有失晚辈的职责了。此外,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初二回娘家是娘家人担心女子嫁出去后,遇到坏婆婆,可能一辈子都不让媳妇回娘家,所以才定这样的风俗。
不管缘由为何,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但回娘家时可别忘了准备一些礼物,也就是台湾话所称的“伴手”或“等路”。出嫁的女子除了偕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外,会分送红包给长辈们,以道恭喜之意,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如果家中有弟妹,当然也要赠送红包,祝贺一番。在古时外家也会赠送鸡腿给外孙,或用红绒绳挂在外孙的脖子上,称为“结衫带”,不过这些古俗也早已被红包所取代。
篇10: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全国各地习俗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全国各地习俗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二回娘家
在女娲创世的传说里,我们的祖先认为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才创造了人。
潮汕的“食日昼”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
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这一天广东有个重要风俗就是“回娘家”,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门”。回娘家的妇女,都要携带鸡、娘酒等礼物。潮汕地区,正月初二、初三,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整理:程雪超、罗敏)
渔家女儿仍守旧风,买公鸡回娘家过年
客家人的“转外家”
每年春节,粤东客家人有春节“转外家”的风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娘家”。大年初二至初六,马路上人来人往,大半都是客家妇女转外家的。
逢年过节,大兴“转外家”之风。下面是上世纪末在客家地区流传的一首民谣:五十年代转外家,妹子头上戴笠麻,箩格装块冷甜饭,亲娘接女笑哈哈。六十年代转外家,手中拿柄花布伞,袋里有饭又有肉,父母一见乐开花。七十年代转外家,妹子骑上凤凰车,新鲜肉丸剁几斤,孝敬堂上老人家。八十年代回娘家,妹骑摩托到门下,酒肉饭鱼件件有,父母接见笑脱牙。九十年代回娘家,妹子坐上小汽车,高级补品敬双亲,又包“利是”老人花。
江门的新会、台山、鹤山、开平等地,是珠三角著名的水乡。渔家外嫁女初二回船上(娘家)拜年则一直留传到现在。
新会大敖、睦州,江门蓬江、鹤山等地至今还生活着许多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到了初二这天,所有外嫁女都要带丈夫和儿女回船上(娘家)住一晚,而且要买上一只大公鸡及几条鱼表示不忘在水上长大的日子,生鸡表示儿女生生猛猛,快高长大,鱼则象征娘家渔获满舱,年年丰收。
守风俗:打边炉吃公鸡,回娘家一定要守夜
女儿和她们的丈夫孩子在初二晚上都要留在船上守夜,
客家女回不回娘家,都不忘父母养育恩
勤劳贤淑的客家妇女有口皆碑,而对于辛劳一年的她们来说,“转妹家”(回娘家)是客家女子新年最重要的团圆礼仪,不管嫁出去的女儿已经多大多老,新年都要回娘家。
一只又肥又大的鸡腿、一只火红的圆圆甜粄(年糕)、两瓶亲手酿制的娘酒,再加上一大叠红包。“上述四种礼物是最传统的‘转妹家’礼物,其中甜粄意味着‘甜甜蜜
佛山女儿自制礼品,新旧习俗同时流行
昨天是大年初二,传统上称为“开年”。。由于之前一天的年初一只能吃素不能杀生,而到了这天禁忌解除,于是家家户户便纷纷杀鸡宰鹅大肆庆祝新春开年。这一天,各地的出嫁女们更是要带同丈夫和儿女们一起回到娘家与父母姐妹共聚,乐也融融!在经济发达而文化又古老的佛山地区,回娘家省亲的风俗多数人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做法,但也有各种新型的过节形式开始在部分人里出现,可谓新旧习俗都十分流行。
大年初二回娘家 山东齐鲁各地“省亲”风俗老礼大扫描
济南
大年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济南称“姑太太”回娘家省视父母的日子。平日姑太太一般不回娘家,姑爷无事很少去岳家,外孙辈也难得一见。如今趁新春正月过年,骨肉团圆,高高兴兴叙天伦之乐。
姑爷陪妻子、孩子去岳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须先备下几样礼品。富裕之家可去泰康公司买上金华火腿、板鸭、桂圆、西凤酒等,普通人家多是买几盒糕点,外带两个鲜果篓子,也能拿出门去。
姑太太刚进二门,就有人喊:“姑爷来拜年啦!”正屋里的岳父、岳母赶快笑逐颜开地掀开棉门帘迎出来。兄弟、嫂子等也都出来了,四合院里顿时一片欢声笑语的寒暄。
姑太太先来到正房,在供着祖先牌位的八仙桌前叩头,向父母拜年,随之姑爷拜年。外孙辈更是磕头如捣蒜,给姥爷家的长辈一一拜年,当然,一包包红纸压岁钱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兴高采烈。
姑爷被尊为“贵客”,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鸡鱼肉肘,八个碟子四个碗。入席时姑爷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内兄内弟等人陪同,岳父只过来敬酒而不陪席。
青岛
从腊月二十二晚上,嫁出去的青岛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娘家。过去都比较穷,讲究却特别多,闺女回娘家是必须中午前回家,太阳落山前走的,带的礼物也很讲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鸡是必须带着的,但是娘家却往往不会留,因为鸡音同“饥”。老丈人健在的,必须带酒,不管会喝不会喝都必须准备。刚结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门,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馒头是要头面的,鱼则以黄花鱼最高档,因其颜色发黄,特别吉祥。
娘家的准备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饺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饺子,是要给女儿留一些回来吃的,因为以前当媳妇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饱的可能,回娘家总要添补一下吧。女婿一般是要吃六个荷包蛋的,在“鸡蛋就是好东西”的年代,六个荷包蛋就是对女婿的最高礼遇。
淄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妇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妇们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儿没有成亲之前。如果哪家媳妇的女儿已经成家,那么她们又会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枣庄
春节前几天,出了门子(结了婚)的闺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节礼。以前,经济条件差时,大多带些糖果、果子(点心)、猪肉、酒等礼品。礼品的数量必须是吉利的双数。闺女一家当天返回时,娘家要回礼品。首先是粉条,取其拉拉扯扯不断亲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征团团圆圆。还有花生,意为有儿有女花着生。还有,闺女带来礼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给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门子的闺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来请她回娘家,俗称“叫客”。这里的“客”读“kei”,三声。这时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
闺女只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几日。农历节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闺女回娘家需要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这种磕头的风俗延续至今。
【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6.大年初二的作文
10.雷州春节习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