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2023-08-02 08:23: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玉川江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欢迎参阅。

《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篇1:《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无悔。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祭奠你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篇2:《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遣悲怀三首·其一》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篇3:《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译文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其三》创作背景:

这组诗共三首,本文是其第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篇4:《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篇5:《遣悲怀三首·其二》原文及译文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篇6:《遣悲怀三首·其二》原文及译文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遣悲怀三首·其二》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篇7: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及译文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及译文

《遣悲怀三首》是唐代诗人元稹怀念原配妻子韦丛的作品。此三诗重在伤悼,作者取“报恩”为切入点,先回顾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之:“与君营奠复营斋”,“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作者着意强调的.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悲剧性——愿望与可能之间的时空错位。这组诗是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所传诵的三首。

遣悲怀三首

【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⑴,自嫁黔娄百事乖⑵。顾我无衣搜荩箧⑶,泥他沽酒拨金钗⑷。野蔬充膳甘长藿⑸,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⑹,潘岳悼亡犹费词⑺。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⑻。

译文

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

其二:往昔我们戏言过身后的事情,今天都一一来到了眼前。她穿过的衣裳施舍给别人,早已没剩下几件;她留下的针线,我封存起来不忍看见。想着我们旧日的情意,对婢仆也格外爱怜;感慨她跟我受尽贫苦,梦中我为她送去钱财。我知道夫妻永诀人人都一样地伤怀;像我们这样的贫贱夫妻,百样事便能有百种悲哀。

其三:我独自闲坐愁思万端,悲叹她困顿的平生和我孤凄的目前;人寿有限,一生能有多少时间!行善的邓攸没有儿子,想来想去知道是命中注定;潘岳写下哀切动人的悼亡诗篇,可惜死者并不能知情。夫妇同穴的夙愿是多么渺茫,要实现已没有什么希望;若打算结缘于来世,更加是虚幻的梦想。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苦苦地把她思念;这样来报答她的厚恩,补偿她生前愁眉未展的遗憾。

拓展: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共同提倡新。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生平

元稹8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篇8:遣悲怀原文及译文

《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

唐代: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注释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子。

赏析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作者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在取材上,作者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作者的.至情至性,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佳作

【《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1.《遣悲怀三首·其二》原文及译文

2.《遣悲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3.七言律诗遣悲怀原文赏析

4.元稹《遣悲怀》其一

5.元稹的遣悲怀古诗

6.元稹的《遣悲怀》赏析

7.《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8.《宠辱若惊》原文及译文

9.《寒食》原文及译文

10.离骚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