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阅读题和答案
“不乖没糖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阅读题和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阅读题和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阅读题和答案
《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阅读题和答案
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是内在的,只可求诸内部体验,不能验之以外部尺度。现实意识中含有自觉意识,审美意识与自觉意识比较容易区别,后者运用概念抽象,有自觉性,前者则以意象承我,不具有自觉性。但现实意识还包括非自觉意识,即感性的直观联想、情绪欲望和知性的直觉想象与情感意志。审美意识作为理性非自觉意识,具有充分的非自觉意识特征,如意象性、非逻辑性、情感性等,与感性知性非自觉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黄金的光泽,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而老葛朗台则只表现出贪欲。
如何识别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呢?首先要看其有无现实功利性。现实意识具有现实的功利性,它关注的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用途,表现主体冷静的客观认识或实际的需要、态度;而审美意识则只关注对象的形式特征即审美属性,它不具有实际的价值态度。例如一棵挺拔的松树,一个植物学家注意到它的植物学特征,考察其年龄、高度、围长及生态环境;一个木匠则注意到它的'用途、价值;而一个画家只忘情地欣赏其俊秀的风姿,琢磨着怎样表现它。文学创作最忌直接的功利意识,如果想怎样教育别人,怎样为某种现象目的服务,怎样成名等,都会干扰审美意识。即使最正确的现实观念,也不应该直接进入创作。它必须转化为审美意识,否则就会产生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最初现实的动机是批判骑士小说,而在创作过程中,他用人文主义理想重新观察本来要给以辛辣嘲讽的假骑士,于是倾注满腔的同情,使堂吉诃德成为充满救世理想与荒唐骑士行为的矛盾性格的形象。其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者无力改变现实的时代特征,抒发了作者对人文主义者辛酸命运的慨叹和嘲讽。这样,作品就上升到审美意识的高度。当然,说审美意识不具有现实功利性,绝不等于艺术不会产生功利性,不会发生现实作用。审美意识可以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直接目的,但又是不自觉的目的追求;审美意识会提高人的思想品格,但不是自觉目的,也不是直接目的。
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区别还有第二个标志.就是精神高度的差异,这是更跟本的标志。如果只根据前一个标准,就难以分清审美和做梦的区别,因为它们同样不具有自觉性和现实功利性。审美意识作为理性意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带来无以复加的精神快感;而现实意识则是有限的,它不能使主体脱离现实境界,也没有那种销魂夺魄的感染力。这种区别只能在自我体验中获得。如果你迷上了一部小说,但没有产生对人性的难以言传的领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冲动,只是被离奇的情节等所吸引,勾起某种物质的欲望,那么,这就不是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人人都有,审美感受也是人们普遍经历过的,但由于审美修养不足,许多人经常被虚假的美感迷惑,或者在审美意识中掺杂许多非审美的东西,久之,审美趣味降低,创造审美意识的能力就渐渐消失。所以要加强审美修养,注意对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反思。
(摘编杨春时《审美意识与现实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意识与现实意识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但这个区别无法用一个外部的明确尺度衡量,只能依据内心的体验来分辨。
B.现实意识包括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两种,前者感性知性的,如情绪欲望、情感意志等,后者运用概念抽象,不具有自觉性。
C.审美意识是理性非自觉意识,它以意象承载,具有充分的非自觉意识特征,如意象性,非逻辑性等,与感性非自觉意识有本质不同。
D.审美意识不具有实际的价值态度,它只关注对象的审美属性,而现实意识则具有现实的功利性,它关注对象的自然属性和实际用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金的光泽不可能让老葛朗台产生审美欣赏的意愿,感性知性非自觉意识让他面对黄金只可能表现出贪婪的占有欲。
B.想怎样教育别人、怎样为某种现实目的服务、怎样成名等是直接的功利意识,都不应该直接地进入文学创作之中。
C.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时,思想经历了从批判骑士小说到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重新审视的转变,使作品上升到审美意识的高度。
D.审美意识不具有现实功利性,意味着艺术不会发生现实作用,只能不自觉地提高人的思想品格,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注对象时,现实意识表现出主体冷静的客观认识或实际需要、态度审美意识则表现出被感性形象特质所吸引。
B.审美意识能够把人的精神提高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带来无咀复加的精神快感而现实意识则不能使主体脱离现实境界。
C.现实意识是粗俗的,表现在阅读小说时只对离奇的情节入迷,没有对人性的领悟、对人类命运的同情、对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冲动。
D.审美修养不足会导致人们在审美意识中掺杂很多非审美的东西,降低审美趣味,因此要加强审美修养,注意反思自己的审美感受。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B (“前者”“后者”理解有误)
2.(3分)D (“艺术不会发生现实作用,只能不自觉地……”理解有误)
3.(3分)C (“现实意识是粗俗的”分析有误)
篇2:萝卜白菜的意识阅读题答案
1.文中为什么提及张大千和黄宾虹作画的例子?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席子如此,传统如此;写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
3.根据文意,“萝卜白菜的意识”是指什么?有人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4.李可染论山水画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者说“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就他们关于中国画的看法,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篇3:萝卜白菜的意识阅读题答案
1.用这两个例子表明国画中有画家的操守,有绝俗超尘的风骨;有政治联想、有家国之感。(意对即可)
2.席子是一样的,关键是人怎样使用它;传统是固定的,关键是人如何突破传统;作画有一定之规,关键是如何在传统中创新;赏画有迹可寻,关键是赏画人的见识。(意对即可)
3.“萝卜白菜的意识”指国画的传统、风骨。妙处:以“萝卜白菜”代指国画(或象征传统、风骨),蕴含丰富,耐人寻味,以违反常规的词语搭配形成表达的张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意对即可)
4.李可染:“胆”指突破传统,敢于创新;“魂”可指传统、风骨、襟怀。(作者:“意”指画者的思想情怀,“识”指艺术、人生的独到见解。)(意对即可)
有关阅读题答案推荐:
篇4: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理解及答案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华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5.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16.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小题作答)(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17.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3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参考答案:
15.(3分)(1)色彩华丽开放(对美的大胆追求、追求时尚)
(2)淳朴淡雅
(3)服饰华丽异常(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16.(3分)(1)说明竹林七贤服饰审美对后人的影响之深。突出魏晋时期服饰审美追求自然,个性解放。
(2)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说明唐代人追求时尚,追求服饰色彩华丽的审美意识。
17.(2分)“绝不能”语气坚决,不容置疑。突出强调清朝等级森严,黄色服饰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戴。
18.(3分)C(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篇5: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阅读题及答案
山川之美钟于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某一地域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萧红的呼兰河、师陀的果园城、孙犁的白洋淀等等。但是,虽然同样是传递地域文化,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
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孝“故乡”牛里的人与物。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唯有爱,才有恨”,正是希望它改变原有状况,才有如此迫切的愿望。鲁迅本身的生存空间是广阔的,在现代文坛上,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中心。他在北京、上海都曾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鲁迅乐于接受都市生活,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也接纳了他。他毫无顾忌地将“未庄”上的一切展露在读者面前,用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让读者看到鲁迅作品中的“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因为精神的贯注和理念的统摄,乡村的所指由形而下的某一地理位置,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息地,它被置换为“家园”。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在叙事者当下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诸多韵味都生成于这个跨度之中。两个时空、两种生存遭遇暗含在这个跨度中,在这长长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要么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要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中的那些诗意特征也将逐渐为都市文化的现实指向所取代。目前尚处于交替状态,同时也是尴尬状态,即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单薄和都市文学在叙事对象选择方面的迷茫。因为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想像,按照德国学者沃尔夫?伊瑟尔对于想像的理解,想像一方面包含着作家主体对演说对象的选择和重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主体对于言说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在选择、重组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乡土与其他有关概念的错位,有可能引入“农村”、“家园”、“荒野”等其他概念。其实,这四者在表现内容上是有差异的。乡土依靠血缘和地缘人伦的温情来维系,农村基本依靠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来维系,家园依靠言说者信仰的激情和理念来维系,荒野则表现为所有这一切的流失。这四者当中,“乡土”的空间意识特征最为鲜明。因而,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当然,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乡土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文学描绘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时空坐标,形成故乡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B.乡土文学里的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征,诸多韵味都生成于叙事者当下的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的时间跨度。
C.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乡村已经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地。
D.目前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单薄,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的诗意特征也将逐渐弱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故乡,而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体现厚爱乡村的情感倾向。
B..第二段介绍鲁迅在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和对故乡人事的揶揄,这情境阻止不了鲁迅的乡土情结,真可谓“唯有爱,才有恨”。
C.第三段介绍在这时间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既是一种冷静的思考,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D.第四段介绍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尚处于交替状态,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前进航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故乡”里的人与物。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明鲁迅不热爱他的乡土。
B.鲁迅拥有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毫无保留地将“未庄”上的一切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到他作品中“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C.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尚处于尴尬状态,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都是基于一种想像,原因是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
D.因为‘乡士”的空间意识特征最鲜明,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把握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是极其简单。
试题答案:
1.A(A项“构成作品的文化时空坐标”;应为‘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
2.C(混淆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要么……要么”
3.B(A项,原文“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多重否定误用,与原意恰恰相反;C 项,“都是基于一种想像”错误,原文是“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想像”;D项,原文“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
篇6:《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阅读题和答案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阅读题和答案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李红霞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表述,总体上讲它是学校内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必然要实现以人文价值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回归,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向主体的完全内化。这种内化是组织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又被称为组织成员公民化的过程,是个体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总和。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它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一切社会的组合、团结、互助、合作以及相互适应等等,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其实,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群体价值目标的适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目标的提出和选择,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符合具体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应该有不同的价值期望。不切实际的价值目标和期望,不利于指导个体的活动,也就不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价值意识。自我价值认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和群体的价值理想、目标及其社会化方法有关,同时也和群体文化的生命力、权威性等有关,甚至和个体前社会化的价值参照系统及在群体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等有关。这中间有许多矛盾性和相关性。自我价值认同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价值整合与自我价值顺从和适应的过程。
学校组织中,每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促进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是个体间在行为方式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执行群体价值期望、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价值思维方式同构的过程,而群体价值意识正是这种互动或交互作用的产物。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使他们能够自觉执行学校的要求,将组织目标认同为自我的`目标,即形成群体价值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群体成员价值思维方式同构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校文化建构群体价值意识的一般法则,也表现了群体价值意识建构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建构不仅是意义的建立、构造、积累和凝聚,更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内化。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取向,对群体也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老教师比一个新来的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也要强烈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
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不同群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以及规范,它既是群体的价值认知系统,又是群体角色的取向系统,它是群体文化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取向,是一种社会群体内在的价值意识,或者说是群体文化价值内化的心理定势,它受到群体文化结构的支持与控制。
群体成员理解并接受组织上传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和期望,虽然是不可见的,但在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这些价值观和期望,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使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更加鲜明,更加稳定,进而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摘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总第224期(选入时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关于“群体价值意识”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B. 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
C. 群体价值意识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
D. 群体价值意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具备,一切社会的人际交往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
E. 群体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建构这种群体价值意识的决定因素是个体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
B. 群体价值目标既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提出价值目标,又应该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有不同的价值期望,因此很复杂。
C. 一所学校的教师只要多参与群体活动,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心理就会更强。
D. 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传统所固有价值观和期望,投入大量的精力,使之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14.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其建构的关键是什么?(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清华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其上有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注:日晷,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
试题答案:
12、【答案】B、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A.无中生有。“群体价值意识”并不包括“心理”和“道德”。此外,选项漏掉了“成员”前面的限制语“群体”,也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见文章第二自然段。B. 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二自然段。C.张冠李戴。是吉丁斯的观点而不是文中的观点。D.不符合文意。在文中,作者并不赞成吉丁斯这一观点。见文章第二自然段“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E. 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1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析】A.因果颠倒。组织成员能否社会化,即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见文章第一自然段。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认为“群体价值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见第三自然段。C.“只要……就……”过于绝对。见原文“老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更强烈,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D.符合文意。见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14、【答案示例】从文化建构的价值意识角度分析, 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质就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其关键是建立群体共享的价值参照系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又在第五自然段中说: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考生在审清题意后,务必找准答题区间,再作适当整合。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作者对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学校文化建构关键的看法,所以考生应该先整体把握文意,这样就不难发现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然后就可以适当整合要点了。
15、【答案示例】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让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清华日晷上的铭文:“行胜于言”已成为清华大学全体师生所拥有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答题时,首先是观点要鲜明。其次,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概括使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举例论证。第四步要联系题干上的材料进行分析。
【技巧点拨】这虽然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但考生要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与原材料一一对应,然后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别忘了联系原材料进行分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篇7:《阅读是有重量的》阅读题及答案
铁凝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众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然,所以也是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为相比较以前的阅读,今天的阅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阅读替代了传统阅读,阅读越来越追求实用,失去了阅读的“重量”。
B.作者以为比较网络阅读,更高的阅读境界就是“无用”的阅读,它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的举动,它也有预设的阅读期待,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C.作者以为阅读所产生的作用应该是一种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具有渗透性质的作用,那种“无用”的阅读不会损伤其内在的文化含量。
D.从全文来看,在阅读发生了革 命性变化的今天,作者更提倡那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阅读,而不是“直奔主题、立竿见影”的阅读。
12.作者在文中称“书海已经‘茫茫’”,如何认识这“茫茫”二字?(6分)
13.结合全文的理解,请你说说作者所说的阅读的“重量”具体体现在哪里。 (6分)
【答案及解析】
11.B(“无用”的阅读是传统的“纸面”阅读中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
12.不仅指如今出版的书籍太多,使人失去了阅读的方向,只能面对书海产生感慨;更包含着如今的阅读已经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使人的思想产生了失重感而变得“茫然”。
13.①阅读能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②阅读能收获一种沉入心底的甜蜜、酣畅 ③阅读能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④阅读能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⑤阅读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答出三点即可)
【《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阅读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10.歧路亡羊阅读和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