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
“nomercyn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供大家阅读。
篇1: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
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称呼问候完的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篇2: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篇3: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拓展阅读:礼仪常识阅读
(一)握手礼
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握手也是离别时的礼节。拒绝握手是很不礼貌的。握手虽然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握手的动作是很有讲究的。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是表示尊重和友好。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出手后才能握手。如果女方不伸手,男的就只能点头或鞠躬致意。如果男性是女性父辈的年龄,男性先伸手是适宜的。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离别时,应由客人先伸手,表示再见。主人先伸手就等于催客人离开,是很不礼貌的。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长者先伸出手; 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出手。平辈相见 先伸手者有礼。
握手时让妇女、长辈、领导人先伸出手,就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把是否握的主动权让给他们,以避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握手有力度,表示诚意和感激之情,但不要握痛对方的手;也不可抓住对方的手使劲摇动。而漫不经心,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力度,不仅对别人是轻蔑、失礼,而且也表现了自己缺乏教养。对女性握手切不可过猛。一般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或用手指接触对方的掌心即可。握手时间一般3秒~5秒,时间太短表现不出热烈情绪,老朋友相见,握手时间可长些,和女子握手不宜太久。对长者握手时要稍弯腰,对一般人握手时虽不必弯腰,但也不要腰板笔挺,昂道挺胸,给人造成无礼的印象。握手时面部要反映出真挚的笑容,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千万不要一面握手,一面斜视他处,东张西望或和他人说话。握手须用右手,伸出左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握手时如果戴着手套,男子应该先脱下右手手套再握手,妇女和地位高的男子可以戴手套握手。为表示更加亲切的尊重对方,用右手握后,左手加握,但男子对女子一般不用。
(二)鞠躬礼
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现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鞠躬礼分两种:一种是三鞠躬,也称最敬礼。鞠躬前应脱帽(摘下围巾),身体立正,目光平视。鞠躬时,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成九十度,然后恢复原状,这样连续三次。参加追悼会,向遗体告别时进行三鞠躬,应注意庄重、严肃。在喜庆的结婚仪式中,新郎新娘三鞠躬应面带微笑,自然大方,切忌轻佻、敷衍扭捏。另一咱是一鞠躬,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场合。如晚辈对长辈、学生对教师、下级对上级或同事之间以及讲演者、表演者对听众、观众等都可以行一鞠躬。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度,随即恢复原态,只做一次,受礼者应随即还礼。但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不鞠躬,欠身点头即示还礼。演员对观众致鞠躬礼后,观众或听众以掌声还礼。
文明礼仪:办公室礼仪常识
电话礼仪
在接听电话时你所代表的公司而不是个人,所以不仅要言语文明、音调适中,更要让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微笑。同时,也不要忘记每一个重要的电话都要做详细的电话记录,包括来电话的时间,来电话的公司及联系人,通话内容等,这样才能为将来开展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介绍礼仪
介绍的礼节是行为大方得体。介绍的原则是将级别低的介绍给级别高的;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男性介绍给女性,将本国人介绍给外国人。
握手的礼仪
愉快的握手是坚定有力,这能体现你的信心和热情,但不宜太用力且时间不家过长,几秒钟即可。如果你的手脏或者很凉或者有水、汗,不宜与人握手,只要主动向对方说明不握手的原因就可以了。女士应该主动与对方握手,同时不要戴手套握手。另外,不要在嚼着口香糖的情况下与别人握手。
名片礼仪
递送名片时应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执名片两角,让文字正面朝向对方,接名片时要用双手,并认真看一遍上面的内容。如果接下来与对方谈话,不要将名片收起来,应该放在桌子上,并保证不被其他东西压起来,这会使对方感觉你很重视他。参加会议时,应该在会前或会后交换名片,不要在会中擅自与别人交换名片。
迎送礼仪
当客人来访时,你应该主动从座位上站起来,引领客人进入会客厅或者公共接待区,并为其送上饮料,如果是在自己的座位上交谈,应该注意声音不要过大,以免影响周围同事。切记,始终面带微笑。
接待礼仪常识
接待亲朋好友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在接待中,一定要做到接送有礼,拜访有节。令人满意的接待礼仪,对于建立联系、发展友情、促进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学会保持“二号微笑”。所谓“二号微笑”,就是“笑不露齿”,不出声,让人感到脸上挂着笑意即可,保持“二号微笑”,让人感觉心情轻松,又比较愉快。
一、女士优先礼仪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在西方社交场合,是否遵循“女士优先”是一条成规,是评价男士是否有男子汉气魄和绅士风度的首要标准。在社交场合,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在乘公共汽车时,看到年纪比自己大或体弱的女士,应主动让座;男士和女士一同上车时,男士应上前几步,为女士打开车门;下车时,男士应先下车,主动为女士拉开车门。聚会时,女客人进入聚会场所,先到的男士应站起来迎接,和女士一起外出,应主动帮助她拿一些笨重的东西,但不用帮她拎随身的小包。
二、乘车礼仪
一般来说,座位的尊卑是以座位的舒适和上下车方便为标准。各式车辆座位的尊卑,原则上都以固定。
1、轿车
(1)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坐右侧殿后。
(2)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末席。
(3)主人夫妇驾车时,则主人夫妇坐前座,客人夫妇坐后座,男士要为自己的夫人服务,开车门让夫人先上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4)主人亲自驾车,坐客只有一人,应坐在主人旁。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排,此项礼节最易疏忽。
2、吉普车
吉普车无论是主人驾驶还是司机驾驶,都应以前排右坐为尊,后排右侧次之,后排左侧为末席。上车时,后排位低者先上车,前排尊者后上车。下车时前排客人先下车,后排客人再下车。
3、面包车
乘坐原则是司机后排为尊,由前向后,由左而右排列。也就是说司机后面靠窗的位子为主座。是优先考虑安全问题。哪怕是紧急刹车领导也不至于被甩出去。我们知道,普通面包车的.右侧为过道,最右侧靠门座位实际上是辅助座位,既不舒适,也不安全。如果是中巴、大巴,中间是过道,座次原则是离门近者为主座,由前向后,由右往左,离门越近,位置越高,也就是说,司机后排靠门的位子是主座,这个位子前面通常有扶手,领导上下车也方便,安全、方便兼顾。
4、乘电梯礼仪
(1)伴随客人或长辈来到电梯厅门前时:先按电梯呼梯按钮。轿厢到达厅门打开时,可先行进入电梯,一手按“开门”按钮,另一手按住电梯侧门,礼貌地说“请进”,请客人们或长辈们进入电梯轿厢。
(2)进入电梯后:按下客人或长辈要去的楼层按钮。若电梯行进间有其它人员进入,可主动询问要去几楼,帮忙按下。电梯内可视状况是否寒喧,电梯内尽量侧身面对客人。
(3)到达目的楼层:一手按住“开门”按钮,另一手并做出请出的动作,可说:到了,您先请!客人走出电梯后,自己立刻步出电梯,并热诚地引导行进的方向。
5、上下楼梯礼节上下楼梯时,男女长幼之顺序如下:上楼时,女士在前男士在后,长者在前,幼者在后,此以表示尊重。
下楼时,男士在前,女士在后,幼者在前,长者在后,此为安全考虑。
三、宴请礼仪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在宴请客人时,不是单纯的为吃而吃,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对客人的尊重,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主、客双方进行进一步交流的气氛。如果考虑不周全、座次安排不妥当,会惹得客人不高兴并失去宴请的意义,所以,要多花些心思,精心安排,以显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一)宴席座位的安排:
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在同一张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席位远近而定,通常为右高左低。如遇到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位置上,主人在主宾的位置上。
(二)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2、席上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三)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是预防调味汁滴落,弄脏衣服,并兼做擦拭嘴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上。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四)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蹋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同时要关心别人,尤其要照顾好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共餐盘夹取菜肴。
6、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8、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9、喝酒宜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0、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11、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12、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菜。
13、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五)喝汤的礼仪
喝汤要用汤匙,千万不要端起碗来喝。
喝汤时,第一次舀汤要少,先测试温度,浅尝,喝汤不要出声。
喝汤时,不要任意搅合热汤和用口吹凉。
汤舀起来,不能一勺次分几口喝。
篇4:称呼礼仪常识
称呼礼仪常识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称呼别人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
第二,要区分具体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
第三,要坚持入乡随俗。要了解并尊重当地风俗。
第四,要尊重个人习惯。
以上四条都是建立在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场合,常规性称呼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第一,行政职务。它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活动中使用的。如“李局长”、“王总经理”、“刘董事长”等等。
第二、技术职称。如“李总工程师”、“王会计师”等。称技术职称,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或专家,暗示他在这方面是说话算数的。
第三,学术头衔。这跟技术职称不完全一样,这类称呼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
第四,行业称呼。如“解放军同志”、“警察先生”、“护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人家职务、职称等具体情况时可采用行业称呼。
第五,泛尊称。它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比如“小姐”、“夫人”、“先生”、“同志”等。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及其他情况(如职务、职称、行业)时可采用泛尊称。
此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爱称,如“叔叔”、“阿姨”等。你这样称呼人家,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是你的亲叔叔、亲阿姨。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有一些称呼是不能够使用的`。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第一,无称呼。就是不称呼别人就没头没脑地跟人家搭讪、谈话。这种做法要么令人不满,要么会引起误会,所以要力戒。
第二,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的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比如医院里的护士喊床号“十一床”、服务行业称呼顾客几号、“下一个”等等,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第三,易于引起误会的称呼。因为习俗、关系、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切勿使用。比如很传统的一个称呼就是同志,但在海外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港澳地区,就不适用了。
第四,地方性称呼。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等。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就是“打工仔”。
第五,不适当的简称。比如叫“王局(长)”、“李处(长)”一般不易引起误会,但如果叫“王校(长)”、“李排(长)”就易产生误会。
此外,在称呼他人时还要避免误读,如将仇(qiu)读成(chou)等、过时的称呼(如将官员称为“老爷”、“大人”等)、绰号(如“拐子”、“罗锅”、“四眼”等)等等。
总之,称呼是交际之始,交际之先。慎用称呼、巧用称呼、善用称呼,将使你赢得别人的好感,将有助于你的人际沟通自此开始顺畅地进行。
职场称呼礼仪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3)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篇5: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希望你会喜欢!
一、工作中的称呼
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 董事长 、总经理 、主任 ,等等。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 谭董事 、汪经理 、李秘书 ,等等。它适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 王惟一董事长 、滕树经理 、林荫主任 ,等等。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 总工程师 、会计师 ,等等。它适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 谢教授 、严律师 ,等等。它多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 柳民伟研究员 、何娟工程师 ,等等。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仅称学衔,例如, 博士 。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 侯博士 。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 侯钊博士 。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 、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 、法学学士衣霞 ,等等。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 老师 ,称医生为 大夫 ,称驾驶员为 司机 ,称警察为 警官 ,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 小姐 或 先生 。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二、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 爸爸 、妈妈 ,以示自己与对方 不见外 。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大体上应区分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敬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
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 先生 。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例如, 吴先生 。
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 老师 。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 郗老师 。
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 公 或 老 。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 杨公 、夏老 。
二是近亲性称呼。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 大爷 、大妈 、大叔 、阿姨 等类似的称呼。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例如, 许叔叔 、马大姐 、于阿姨 等。
三是姓名性称呼。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例如, 卫理 、唐芳 、刘微 ,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
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 老 、大 、小 。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 老 、称 大 ,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 小 。例如, 老高 、小陈 。
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 之怡 、志强 、一萍 ,等等。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
3.普通性称呼
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
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
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
三是以约定俗成的 泛尊称 相称。例如, 同志 、小姐 、夫人 、女士 、先生 ,等等。
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
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
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 小姐 、女士 或 先生 。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 玛丽小姐 、比尔·盖茨先生 ,等等。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 小姐 、女士 或 先生 相称。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
一是称呼行政职务。有时,还可同时加上 小姐 、女士 或 先生 等称呼。例如, 市长先生 。
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 阁下 。在多数情况下, 阁下 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 小姐 、女士 、先生 等称呼同时使用。例如, 先生阁下 、大使阁下 等。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 阁下 之称。
3.军界人士
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其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是只称呼军衔。例如, 将军 、中校 、少尉 ,等等。
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 先生 。例如, 少校先生 、上尉先生 ,等等。
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例如, 朱可夫元帅 、史密斯将军 ,等等。
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 一起相称。例如, 布莱德雷上将先生 ,此种全称最为正规。
4.宗教界人士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仅称其神职。例如, 牧师 、阿訇 、大主教 ,等等。
二是神职加上姓氏。例如, 谢尔盖神父 。
三是神职加上 先生 。例如, 传教士先生 。
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
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例如, 教授 、工程师 、研究员 、医生 、法官 、律师 ,等等。
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 蒙代尔教授 、米罗大律师 ,等等。
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 先生 、小姐 之类的称呼。例如, 法官先生 、博士小姐 ,等等。
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 先生 或 小姐 。例如, 里奈博士先生 。
6.服务业人士
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
一是称呼对方为 小姐 或 先生 。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
二是称呼对方为 服务生 。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
7.社交界人士
在一切社交场合, 小姐 、女士 、先生 等称呼均最为适用。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 夫人 ,未婚者应称之为 小姐 ,而 女士 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 小姐 、夫人 、女士 、先生 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8.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
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 陛下 。
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 殿下 。
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 大公 、勋爵 、爵士 ,等等。
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 王太后 或 太后 。
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 阁下 或 先生 。
9.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
对这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 同志 。 同志 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例如, 卡斯特罗同志 、金正日同志 等。需要注意的是, 同志 这一称呼不宜滥用。
四、正式场合的忌称
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
1.错误性的称呼
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误读。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 翟 、冮 、郇 、眭 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
二是误会。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 夫人 ,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
2.不适当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替代性的称呼。在正式场合,若以 下一个 、12号 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
二是跨行业的称呼。学生喜欢互称 同学 ,军人往往互称 战友 ,工人可以互称 师傅 ,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 大师 。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 界外 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三是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 范局长 简称为 范局 ,把 沙司长 简称为 沙司 ,把 周校长 简称为 周校 ,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
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北京人称别人为 师傅 ,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 伙计 ,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 畅行无阻 。
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 同志 、爱人 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动辄对他人以 朋友 、兄弟 、死党 、哥们儿 、姐们儿 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
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要是张口闭口 张哥 、李姐 、王叔 ,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篇6:商务问候礼仪常识
问候的顺序
在礼仪规则中,问候的顺序是这样说明的:一般是地位低者、年纪轻者、后进入者先开口问候大家。也就是说,在工作场合里地位低的人要先问候地位高的人,这倒不是巴结或是溜须拍马,而是起码的礼貌;如果与客户见面也应主动招呼客户,对他是一种尊重的表达;若是同事之间,那么年纪轻的要先问候长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集体会面时,后进入的人要先问候已到达的人,然后大家再回应问候。
问候的技巧
问候仅有热情还不够,若想获得理想的问候效果,你得需要一些小技巧。
第一,要争取主动。一般来说,主动问候会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感受,也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占据主动的位置。而且先问候别人并不说明你的地位低,领导先问候员工也是鼓励员工的一个好方式,平易近人的领导显然更受人爱戴。表达对员工的认可、信赖和奖励的方式有许多种,真诚主动的问候就是其中一种。
第二,问候的声音要清澈明亮。碰面后,对方的心态我们不可预知,但一声响亮的问候,也许就能将气氛和心情调动起来。如果声音过小,对方尽管听到你说话了,但又没听清楚,他就会追问一声“你说什么”,原本诚恳的问候倒变成了一种解释,如此岂不尴尬?而且对方若没听清楚,只看见你的嘴在嘟哝,也许还会误认为你在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因此,问候的声音要响亮明确,将发自内心的热忱传达给对方,才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第三,问候时要形神兼具。问候的时候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明确而又坦诚地表达对对方的欢迎,同时这也是一种尊重。微笑、点头和致意,这样的问候才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生硬而单纯的嘴唇表达,有时就是一种蹩脚的演出,反而会给对方造成不受尊重、被敷衍的感觉,因此不要让“问候”流于程序、流于形式。
第四,问候要因人而异。问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接待客户时,就要区别客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场合等综合因素。如果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买票,就应该先亲切地问候一声“小朋友,你好”。
老北京爱问别人“您吃了吗”,其实本意就是想表达“您好”。你若是当真了,真回答一句“还没吃”,对方就糗大了。甚至,某些南方人或是一些外国人不明就里,可能就真会因为这句话误解对方要请自己吃饭。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曾有这样一句话,与老北京人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见面时会问一句“牲口好吗”。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羞辱你,把你当作牲口,而是真诚地问候,关心你家里的经济状况。要知道,对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来说,牲口是最重要的。可见,问候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问候的对象不同,内容和方式也就要因此改变。
其实,一般在职场就以“您好,最近忙吗”之类话语打招呼为好,这样既不疏远又不干预对方的私生活。私人的事情还是不要打听、不要过分关注为好,问候的时候应该表达善意的、诚恳的内容。
北美商务问候礼仪常识
谈到日常的社交问候或商业问候,大部分北美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在与人相见互相问候时应该紧握对方的手,同时还要直视对方。反之,如果握住的是一只软绵绵的“死鱼”似的手,还有一双回避的眼睛,就会感到很不是滋味,同时还会觉得“这人不懂得怎样与人握手”。事实上,当你的父母训练你“紧握和直视”时,很可能另外一些父母则在教育他们的子女“如果你必须采用西方人的握手习惯,不要握得太紧,因为那样是粗鲁的表现;而且也不要直盯别人的眼睛,因为那样很不礼貌”。
在亚洲的许多地方,还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直盯别人的眼睛,尤其是直盯比你年长的人的眼睛被认为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而对于我们自己本国人来说也一样,直接和长辈对视表示对长辈缺少尊重,这也是美国本土的传统。
篇7:称呼的礼仪
称呼礼仪及注意事项:
1、最好只和同辈或小一辈的人,用“亲”开头打招呼。虽然现代社会在称呼上,对于长幼之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基本的要素常识还是要有的。称呼上也要有个底线,最起码你不能与第一次见面、年龄相隔 30 岁的人,喊对方一声“亲”。亲,这个字虽然会速度提升个人交往的美誉度和拉近距离,但对待长辈还是要有一定的敬畏,凡遇到人必是“亲”,没有亲疏远近的喊来喊去,最后只会给人留下“不会做人”的差评。
2、如果摸不清楚长辈的职位和职业状况,还是用“老师”称呼最为保险。各种称呼礼仪书籍中都有品类繁多的职位或职业类的称呼描述。比如,用职务称呼,局长、科长、经理和院长等;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教授、工程师和某工等;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老师、教练、医生、会计和警官等。社交场合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饭局,在饭局上一桌子人,凡是年龄比你大的,在摸不准对方情况时,还是一律以“老师”作为称呼最为保险。
3、死记硬背,记住下面的称呼泛指,不要犯下关于传统称呼的低级错误。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称人兄弟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家父,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4、别把“您”丢掉。如果有统计,“您”应该是最多被现代人丢掉和忘记的一个字。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所有人都清楚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
篇8:涉外称呼通用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称呼的问题,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一样,称呼上面就有一些差异。
比如我们大家知道,在涉外交往中,对行政职务、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用“阁下”这个称呼,总统阁下、大使阁下这样的称呼。但有些国家不行,比如美国、联邦德国、墨西哥这样的国家不大喜欢讲“阁下”这个词。
一般而论,在涉外交往中,以下三种称呼最为通用:
其一,称行政职务。这个一般是在正式的官方交往中使用的,“董事长先生”“尊敬的经理先生”“部长阁下”,那么这是称行政职务。
第二,称技术职称。见了专家学者,或者学术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人士,称学术职称。
第三个在涉外交往中,你可用的称呼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泛尊称,广泛的泛,泛尊称,先生、小姐、夫人、女士,这样的一些称呼。
篇9:求职信称呼礼仪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求职信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因为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 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 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 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
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大学网推荐相关求职信礼仪:求职信需注意哪些礼仪 求职信的用词礼节
篇10:职场礼仪称呼
职场礼仪称呼
称呼礼仪的重要性
商务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商业交往顺利进行的第一步。有一位商业人员,在给一家公司写信时,由于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性别,所以,就猜测用“亲爱的某某小姐,你好”。
结果他的信件被扔到垃圾箱里,原因是被称呼的人是一位男性,这说明商务礼仪中称呼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一步交往的.敲门砖。
职场称呼礼仪规范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
职务性称呼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有三种情况(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主管“等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马经理”、“李主任”等
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刘**主任”、“孙**部长”等
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呼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如:“刘会计”、“马律师”等
性别性称呼
对于从事商界、服务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照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士。
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有三种情况:
1、可以直呼其名
2、直呼其姓,要在姓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如:“老李”、“小刘”、“大陈”等。
3、只称呼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除了姓名称呼还有用“您”和“你”,“您”和“你”有不同的界限,“您”用来称呼长辈、上级和熟识的人,以示尊重;而“你”用来称呼自家人、熟人、朋友、平辈、晚辈和儿童、表示亲切、友好和随便。
相关文章推荐:
1.职场礼仪常识
2.职场礼仪常识的汇总
3.重要的职场礼仪常识
4.职场求职礼仪的重要性
5.职场商务交往中馈赠礼仪
6.职场礼仪常识【汇总】
7.职场的基本接待礼仪常识
8.职场达人发邮件礼仪汇总
篇11:国际礼仪称呼
国际礼仪称呼
看过美剧FRIENDS的人, 一般都会对这个片段有点印象:Ross和他英国女友Emily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竟然把新娘的名字念错了。呜呼哀哉!在结婚仪式上念错新娘的名字简直就像在教堂里掀起I级海啸12级地震18级台风+超音速龙卷风。所以,叫对名字很重要!
言归正传,在不同的国家里,人们姓名的排列方式与头衔称呼方式也各不一样。在有必要使用外方人士的姓名时,一定要对其差异有所了解。这样在社交场合,才能得体地称呼对方。
姓与名的排列顺序
在国际上,惟有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匈牙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的人的姓名排列方式与中国人的姓名排列方式相同,姓氏居前,名字居后。
在英美等国,人们的姓名一般都是名字居前,姓氏居后。有时,在这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个教名。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姓名的排列方式与英美国家的人大致相同。
在亚洲,泰国人的姓名排列方式也是名前姓后。
在俄罗斯,人们的姓名均由三个部分组成,其正常排列顺序为:名字居前、父名居中、姓氏位于最后。
在西班牙与广大使用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国家里,人们的姓名分为本名、父姓与母姓三个部分。其正常排列顺序为:名字在前、父姓居中、母姓在后。
而在缅甸,人们却只有名字,并无姓氏。
用对称呼
当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职务、不同身份乃至不同性别的`外方人士时,我们还须根据具体交往对象的不同,而在称呼上有所区分。
在一般场合中,对于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律师、法官、医生、博士等职称、职务或学位拥有者,均可直接以之相称,对方对此通常都会感觉十分“顺耳”。所以不要称呼你的教授为“先生”,那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礼的。
在日常交往中,对成年人可将男性称为“先生”,将女性称为“小姐”、“夫人”或“女士”,这是在国际社会里适用面最为广泛的一种“泛尊称”。在具体称呼妇女时需要注意:对已婚者应称“夫人”,对未婚者或不了解其婚否者可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否者,亦可称为“女士”。
在政务活动中,除可使用“泛尊称”外,还有两种称呼方式可以使用:一是称呼对方的行政职务;二是称对方为“阁下”。按照常规,“阁下”主要用以称呼地位较高者,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并无使用这一称呼的习惯。
在与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交往中,称呼对方时一定要采用对方的惯例。通常,对国王、王后应当称“陛下”,对王子、公主、亲王及其配偶应当称“殿下”。对拥有封号、爵位者,则应以其具体封号、爵位相称,例如,“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
篇12:国外问候礼仪常识解析
国外问候礼仪常识解析
东南亚人待客慷慨大方、谦恭礼貌。在许多社交场合,彼此初识时,往往将自己的名片毕恭毕敬地呈递与对方,以示礼遇。有些国家的人,如印度尼西亚的商人,就颇重视此礼。在涉外活动中,人们也可在名片的左下角用铅笔写上具有一定含义的`法文小写字母,如“p.f.”(敬贺)等,或附上极简短的话语,如“谨呈示贺,深致谢忱”等,然后寄送予对方,以示恭贺、感谢、慰问、辞行或吊唁等礼。仪表礼仪
在阿拉伯各国,当友人相见时,双方除问候“你好”、“早安”或“晚安”之外,往往还要恭恭敬敬地说:“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或说:“在你面前摆着的是平坦大道”。
欧美国家以及受欧美影响的许多国家,广为流行着脱帽礼。在公共场合行此礼时,男子摘下帽子向对方点头致意即可。若相识者侧身已过,双方亦可回身补问“您好”,并将帽子略掀一下即可。若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屡次相遇,双方不必反复脱帽,只点头致意即可。当进入主人房间时,客人必须脱帽,以示敬意。
篇13:办公室称呼的礼仪
职场新人怎么称呼老人
晓玲进入单位的第一天,领导带她认识部门新同事时,她非常恭敬地称对方为老师,不少同事欣然接受。
当领导带她来到一个女同事前,告诉晓玲将跟着这位女同事先试用时,晓玲更加恭敬地叫人家一声老师。这位女同事连忙摇头:“大家同事,你可别叫我老师,直接叫我名字就可以了。”晓玲觉得叫姓名不尊重,叫老师对方可能又觉得生疏。
新人刚到单位,要先问问同事或者留心听听别人怎么称呼,不要冒冒失失随便按照自己的想当然来称呼对方。如果实在不清楚该怎么称呼,第一次也可以客气地咨询说:“对不起先生,我是新来的,不知道我该怎么称呼您?”不知者不怪,一般对方就会把通常同事对他的称呼告诉你。
对方要求您直呼其名,你作为一个新人,最好不要那样叫。礼多人不怪,即便是生疏一点,也总比不尊重对方“自来熟”要好,因为让你直呼其名完全有可能是对方的客套。而且,在职场上,过分地表现亲昵不值得提倡。亲昵,可以在下班后的非正式场合。
此外,你在称呼上得体,也是给旁边的人做了个榜样。在别人面前给对方面子、尊重对方,对方会觉得你很职业。这样的人,容易得到提升。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断送前程,追起根来可能就在称呼不讲究,而这些看起来是“小节”,实则不然——称呼礼节正是一个人的修养、情感、智商的完全表现。
适当的称呼有多难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而职场称呼作为一种相互之间交往的礼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礼数多,不能小视,称呼的难度随之加大。
同事和上司是职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的职场称呼则可以反映出职场关系的亲疏、职场环境的优劣,甚至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现状。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级比较森严,如何艺术地显示对方的职位等级非常重要;而在民营企业刻板地叫对方某某“总”,在报社尊称对方某某 “编”而让对方感觉要么不够亲密,要么太过讥诮。
职场中如何称呼女性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现在如果谁还在不适当的场合,把女孩子叫做小姐,把女士叫做大姐,很可能会招来白眼。因此,为避免“病从口入”,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职场中称呼女性,也要抛开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新兴企业,同事关系比较轻松,可以直呼其名。在相熟的同事之间,私下里用些昵称,可以润滑紧张的人际关系。但是公司以外的工作场合,而要非常恭敬地称对方的姓氏加职位,这样才能把你们在本单位的职位,承担什么责任等信息传递给对方。
职场建议刚去单位最好多动笔
进入单位的第一天,和本部门的同事认识后,领导带着员工去办公室其他部门见同事,感觉像在“巡回演出”,一般还会去其他部门见同事,“巡回演出”,仅仅凭脑袋不可能一下子记住所有人的名字、职位,那么日后会不会搞错呢?不妨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大体记下一些同事的姓名,在后面加上长相特征、所负责的工作等注解,总之公司同事之间的称呼都有惯例,我们新人最好多向老员工请教,才不至于因称呼不当引起反感。
【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相关文章:
1.称呼的基本礼仪
2.礼仪常识
5.生活礼仪常识
6.饭桌礼仪常识
7.会议礼仪常识
8.日常生活礼仪常识
9.社交礼仪常识
10.餐厅礼仪常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