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

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

2023-07-15 08:37: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女民工小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

篇1: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

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

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下面是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转年八月,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韩愈在其政治生涯中,有两件大事与富平有关,赋诗、奏议,载诸史册。

一、韩愈的《丰陵行》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七月,葬顺宗李诵于富平丰陵。《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秋,七月壬寅,葬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于丰陵,庙号顺宗。”宋敏求《长安志》又曰:“顺宗丰陵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金瓮山。”即今富平曹村镇北之金瓮山。

初秋七月,秋高气爽;壬寅吉日,哀号齐鼓。顺宗灵柩出长安城,随从车队、人马浩浩殇殇一路向北,直至今富平曹村镇金瓮山下,葬顺宗于丰陵。唐王朝选择在凉爽之秋安葬顺宗,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而此时的韩愈,刚从江陵法曹任上调回京城长安,任国子博士。作为京官,他便与文武百官一起,随安葬队伍从长安来到富平,共同参加了顺宗丰陵的安葬大典。回到长安,韩愈便写下了《丰陵行》以记其事:

丰陵行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群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稂稂来不已。

是时新秋七月初,全神按节炎气除。

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

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

哭声訇天百鸟鸣,幽坎昼闭空灵舆。

皇帝孝心深且远,资送礼备无赢余。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三代旧制存诸书,墓葬庙祭不可乱。

臣闻神道尚清净,欲言非职知何如!

《丰陵行》是一幅壮丽的晚唐皇家出殡的历史画卷:初秋七月、天气凉爽,金风习习,细雨蒙蒙。从长安到丰陵的漫长道路上,羽林军刀光剑影,戒备森严,文武百官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送葬;幡旗在清风中时卷时舒,阵阵哀乐和连天哭声交织一起…….

诗人在描写了宏大的送葬场面后,表现出对于“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的深恶痛绝。最后,他以“臣闻神道尚清净,欲言非职知何如”收尾,发出了对封建礼制以及当局者的无限忿懑。

韩诗一首为丰陵增辉添光,名彰神州;唐政府葬顺宗于丰陵和韩愈的丰陵之行,是富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丰陵行》不仅是富平文化宝库中一件瑰宝,同时也是研究中唐帝王陵园制度的珍贵文献。

二、韩愈与梁悦事件

梁悦事件,即发生在唐代的一桩命案。时富平少年梁悦,为报杀父之仇,杀死仇人秦杲,自投衙门,以望明断。此事惊动朝野。经韩愈《复仇议》上奏,遂保其命。

孝子梁悦的故事,千年多来被富平人民家喻户晓,激烈、悲壮,发人深思,传为美谈。历史学家司马光翔实记载了这个事件的始末:

《通鉴·唐纪五十四》宪宗元和六年(8)“秋九月,富平人梁悦报父仇,杀秦杲,自诣县请罪。”敕:“复仇,据《礼经》则义不同天,征法令则杀人者死。礼、法二都皆王教之大端,有此异同,固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奏闻。”职方员外郎韩愈议,以为“律无其文,非缺文也。盖以不许复仇,则伤孝之心而乖先王者训;许复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故圣人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其义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而议也。宜定其制曰:“凡复父仇者,事发,具申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情而处之,则经义无失其指矣!”敕:梁悦杖一百,流循州(今广东惠州一带)。

梁悦故里在今富平流曲镇昌宁村,梁悦的后裔把韩愈的《复仇议》勒诸碑石置于梁氏祠中,以纪念韩愈仗义执言活命之德,并在梁寺旁修建了一座韩愈庙。梁悦子孙,为富平大族之一,自唐迄今,绵延数十代。族内人们每每谈及此事,无不感恩戴德,敬若神明。

拓展阅读:《春雪》韩愈

春雪

新年1都未有芳华2,二月初3惊4见草芽。

白雪却嫌5春色晚,故6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白话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 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篇2:韩愈和富平的故事

韩愈和富平的故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转年八月,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韩愈在其政治生涯中,有两件大事与富平有关,赋诗、奏议,载诸史册。

一、韩愈的《丰陵行》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七月,葬顺宗李诵于富平丰陵。《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秋,七月壬寅,葬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于丰陵,庙号顺宗。”宋敏求《长安志》又曰:“顺宗丰陵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金瓮山。”即今富平曹村镇北之金瓮山。

初秋七月,秋高气爽;壬寅吉日,哀号齐鼓。顺宗灵柩出长安城,随从车队、人马浩浩殇殇一路向北,直至今富平曹村镇金瓮山下,葬顺宗于丰陵。唐王朝选择在凉爽之秋安葬顺宗,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而此时的韩愈,刚从江陵法曹任上调回京城长安,任国子博士。作为京官,他便与文武百官一起,随安葬队伍从长安来到富平,共同参加了顺宗丰陵的安葬大典。回到长安,韩愈便写下了《丰陵行》以记其事:

丰陵行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群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稂稂来不已。

是时新秋七月初,全神按节炎气除。

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

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

哭声訇天百鸟鸣,幽坎昼闭空灵舆。

皇帝孝心深且远,资送礼备无赢余。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三代旧制存诸书,墓葬庙祭不可乱。

臣闻神道尚清净,欲言非职知何如!

《丰陵行》是一幅壮丽的晚唐皇家出殡的历史画卷:初秋七月、天气凉爽,金风习习,细雨蒙蒙。从长安到丰陵的漫长道路上,羽林军刀光剑影,戒备森严,文武百官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送葬;幡旗在清风中时卷时舒,阵阵哀乐和连天哭声交织一起…….

诗人在描写了宏大的送葬场面后,表现出对于“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的深恶痛绝。最后,他以“臣闻神道尚清净,欲言非职知何如”收尾,发出了对封建礼制以及当局者的无限忿懑。

韩诗一首为丰陵增辉添光,名彰神州;唐政府葬顺宗于丰陵和韩愈的丰陵之行,是富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丰陵行》不仅是富平文化宝库中一件瑰宝,同时也是研究中唐帝王陵园制度的珍贵文献。

二、韩愈与梁悦事件

梁悦事件,即发生在唐代的一桩命案。时富平少年梁悦,为报杀父之仇,杀死仇人秦杲,自投衙门,以望明断。此事惊动朝野。经韩愈《复仇议》上奏,遂保其命。

孝子梁悦的故事,千年多来被富平人民家喻户晓,激烈、悲壮,发人深思,传为美谈。历史学家司马光翔实记载了这个事件的始末:

《通鉴·唐纪五十四》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秋九月,富平人梁悦报父仇,杀秦杲,自诣县请罪。”敕:“复仇,据《礼经》则义不同天,征法令则杀人者死。礼、法二都皆王教之大端,有此异同,固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奏闻。”职方员外郎韩愈议,以为“律无其文,非缺文也。盖以不许复仇,则伤孝之心而乖先王者训;许复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故圣人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其义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而议也。宜定其制曰:“凡复父仇者,事发,具申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情而处之,则经义无失其指矣!”敕:梁悦杖一百,流循州(今广东惠州一带)。

梁悦故里在今富平流曲镇昌宁村,梁悦的后裔把韩愈的《复仇议》勒诸碑石置于梁氏祠中,以纪念韩愈仗义执言活命之德,并在梁寺旁修建了一座韩愈庙。梁悦子孙,为富平大族之一,自唐迄今,绵延数十代。族内人们每每谈及此事,无不感恩戴德,敬若神明。

拓展阅读:韩愈刺潮前潮汕 已有灿烂文化

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间8个月。韩愈在奏章《潮州刺史谢表》中说潮州是“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后来苏轼写的《韩文公庙碑》也称“始潮人未知学”。他们把潮州视为没有文化的蛮夷之地,韩愈刺潮开创了潮汕文化。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韩愈刺潮前潮汕就有灿烂文化,请看重大历史事实:

一、在韩愈刺潮的81年前(即公元738年),潮州便兴建开元寺,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80平方米,这个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明珠”、全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开元寺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开元寺成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需知兴建规模如此宏大的开元寺可是需要经济文化技术的支撑啊!二、潮汕有一批历史文物提供了有力证据。

揭阳出土两件手斧石器,显示旧石器时代晚期潮汕已有人类居住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揭阳市博物馆吴道跃先生分别在揭东县埔田镇车田村马头岽和新亨镇硕和村老鼠山采集到这两件石器。邱立诚、邓聪在《揭阳两件石斧石器的初步研究》中认为:“这两件石器的石料都是良质的燧石,其形体属中等大小,就考古类型学分类,均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在《揭阳的远古与文明》序言中指出:“采集自埔田车田村马头岽和新亨镇硕和村老鼠山的'两件打制手斧形石器,则透露出了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的信息。”

濠江发现距今7000年的史前文明遗址。2012年5月,濠江达濠小望山麓发现先人生活遗址一处,并获得古陶片和石器若干。曾骐教授等专家认为:小望山遗址的形成年代为新石器中晚期,即距今6000—8000年,与陈桥遗址的年代属同一时期;从出土的石器和陶片的形制来看,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都可说在汕头地区位列前茅;依目测,遗址的范围在1平方公里以上,聚居人数多且该地属于生活区,对于研究古人类的生活状态,文明起源,族群流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虎头埔文化与中原文明同步。1982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揭阳普宁市广太镇发现虎头埔古窑遗址。2003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中山大学教授曾骐等专家亲临虎头埔考察。李伯谦教授断定虎头埔古窑址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誉之为“广东第一窑”,并命名为“虎头埔文化”。虎头埔古窑址是广东省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较好、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窑群。李伯谦教授和他的课题组认为,“虎头埔文化”是潮汕先民从野蛮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总之,揭阳虎头埔古窑群说明了新石器时代的粤东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新石器时代的粤东或潮汕地区绝不会是蛮荒之地,特别是结合潮汕地区以前曾发现过的牙璋和這一次考古工作也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来看,我认为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粤东或潮汕地区应已具备了与中原文明接轨的特征。”

澄海龟山遗址,展示出汉代潮汕文明风貌。遗址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北陇附近的龟山。1983年5月由原澄海县文物普查队发现,1988年7月由广东省考古队进行发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龟山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汉代建筑物如瓦片、砖、石垒墙,汉代兵器如青铜、箭簇、环首铁刀、铁匕首,渔民海上捕捞用的网坠,汉代钱币、生活用品等,是迄今为止潮汕平原发现的唯一大规模的西汉建筑遗址,再现了汉代潮汕的文明风貌。潮汕古代名贤层出不穷:

1.史定:稳定时局,平乱建功。史定,西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曾被汉武帝封安道侯而入祀明清潮郡名宦祠。史定是潮汕历史重要的名人。史定其人其事,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的一文一表。一文为《南越列传》,篇末有一句“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区区14个字,言简意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一表就是《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封史定为安道侯兼揭阳县令。汉武帝封功臣70余人为侯,其中以县令因功封侯者,只有史定一人;而封侯又再兼任县令者,也只有史定一人。史定在南越国存亡关头,以完整的土地、民众归入西汉帝国版图,使粤东的大片地区免受战争浩劫和灾难,最终结束了近一世纪岭南的割据,他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大统天下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这是潮汕其他历史名人所无法比拟的。

2.吴砀:古揭阳第一位乡贤。吴砀,又名吴叔山,揭阳县人。东汉建安年间(196—219)举孝廉,后为安成郡(辖今江西省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宁冈、莲花等市县)郡长,这是潮汕地区古代史上第一位通过地方选拔推荐,朝廷核准授官的优秀人物。坚守攸县拒降孙权,吴砀不愿在吴国统治下任职,突围而去,弃官回归,隐居故里,吴砀是忠实奉行儒家忠君思想的典型代表。死后祀为乡贤。

3.赵德:开创“海纳百川”之先河。《四库全书》564册云:“赵德,海阳人,进士。沉雅专静,通经能文章,其论说排异端,宗孔氏。元和间,韩愈刺潮,置乡校牒,请德摄海阳尉,为衙推官,专领学事,潮士自始兴学。”“世号天水先生,配祀韩庙。”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尊称赵德为秀才。韩愈是一代文豪,性格刚直,连皇帝和权臣都敢得罪,却对赵德如此敬重,说明赵德的才学品行定有过人之处,堪称一代师表,乃是潮人的骄傲。赵德最早编集《昌黎文录》,开创“海纳百川”之先河,为潮人赢得“海滨邹鲁”美誉创造了条件。后代文人以赵德旧本为据,将韩学传播全国,为韩学与理学相结合奠基,其业之大,其功之伟,正如饶宗颐教授在《潮州志汇编·郭府志》中言:“然德(赵德)崛起于盛唐,文章、气节卓有植立,为潮学宗,固非待昌黎(韩愈)兴起者。”

历史证明,潮汕文化是潮汕先人开创的。至少在韩愈刺潮一千多年前潮汕就有灿烂文化。韩愈刺潮不是开创潮汕文化,而是丰富和发展潮汕文化,两者是一脉相承,互不对立。韩愈刺潮兴办教育,祭杀鳄鱼,兴修水利,传播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文明,选拔任用潮州的优秀人才,可歌可泣。丰富和发展潮汕文化、中华文化,韩愈刺潮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人怀念,但不能因要点赞韩愈就把功劳都归在韩愈身上,连自己老祖宗开创潮汕文化都忘记了。

【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相关文章:

1.两次哭泣作文

2.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

3.韩愈名言

4.《春雪》韩愈

5.解读韩愈

6.两次意外经典人生哲理

7.寒风两次吹作文

8.与花结缘心情随笔

9.与水结缘作文

10.韩愈《送穷文》原文和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韩愈和富平的两次结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