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般若寺裴说,般若寺的意思,般若寺赏析
“find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般若寺,般若寺裴说,般若寺的意思,般若寺赏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般若寺,般若寺裴说,般若寺的意思,般若寺赏析,欢迎阅读!
篇1:吉林长春般若寺
吉林长春般若寺 -资料
在长春市中心雄伟壮丽的人民广场东北角座落着一座美丽的寺院,这就是长春般若寺,这座寺庙始建于1922年,1934年命名为“护国般若寺”。该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
寺院的山门为并列的三座拱门组成,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建工精巧,门侧红墙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寺内殿堂耸立,树木成荫,蔚为壮观。进门左右有鼓楼和钟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有四大天王脚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
资料
殿后塑有护法韦驮菩萨立像。
大雄宝殿建在天王殿后面,是整个庙宇的中心,宝殿外观庄严雄壮,斗拱交错,檐于高啄,画栋雕梁,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主,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观世音菩萨佛像;再后便是藏经楼,收藏着大量佛教经典。殿前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与宝殿红绿相映,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寺院还建有东西厢房数十间,分别为禅堂、斋堂、起居室等。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信徒们在这里举行庙会,届时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常达数万,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篇2:般若寺,般若寺裴说,般若寺的意思,般若寺赏析
般若寺,般若寺裴说,般若寺的意思,般若寺赏析 -诗词大全
般若寺作者:裴说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南岳古般若,自来天下知。
翠笼无价寺,光射有名诗。
一水涌兽迹,五峰排凤仪。
高僧引闲步,昼出夕阳归。
篇3:般若寺游记小学作文
般若寺游记小学作文
暑假的一天早上,我和妈妈还有几位阿姨一起坐车去般若寺玩。一路上,太阳光像一支支箭一样从树叶的缝隙中蹿出来射在道路上,给道路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也给过往的车辆穿了一件金色的外套。
坐了1个小时的车,终于到了美丽神秘的圣地——般若寺。般若寺,人们都称它为“玻璃寺”。这座寺周围群山环抱,山峰颜色各异,有的长满一棵棵参天大树,好像一个个绿色的宝塔,岩石都是青色的,因为他们上面长满青苔。
一走进大殿,一股寺庙的气息扑鼻而来,里面自然包括香火的气味。这里有很多的佛殿,每一个佛殿都有人在那打理,佛殿越来越往山上靠,我们是从山脚拜到山顶的。这时,我想到了一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高的佛殿在山顶上,里面也是供游客点灯的地方,我们点了几盏灯就离开了。
离开佛殿后,我们又进入了园林风景区,一条蜿蜒小路将风景区和佛殿连接起来。我们走在这条小路上,穿梭在树林中,十分凉快。走了一会儿后,我们看见一座凉亭,正好有几个老爷爷在那里坐着乘凉,于是我们也过去了。在凉亭里坐着,吹着凉风,和人聊聊天,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和整天忙忙碌碌的做事情相比,也难得清闲呀。
没过多久我们便离开凉亭下山了,去寺里的食堂吃斋饭。可能是那里的山高水高吧,水额外甜,再加上师傅厨艺精湛,这顿斋饭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斋饭。
吃过饭后,我们又来到了荷花池。这池子里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荷花,每朵都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像天使的心那样纯洁,彻底把我的心给净化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下子就到了下午,我们不得不回家了,这次般若寺一游,使我很难忘。
篇4:辽宁省沈阳市般若寺楹联欣赏
〖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河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8号,系佛教寺院,现为辽宁省佛教协会会址。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创建,古林禅师祖籍湖南长沙,据说是大明朱氏之后,最初在四川出家为僧。大约清初被发配来到盛京,并在此修建寺庙,已便修行。此寺初建规模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后修缮。宣统元年(19)、民国十三年(1924年)两次重修。特别是1924年高僧炎虚管般若寺之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当时此庙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炎虚为修此庙,四出募化游说,并得到军政各界的资助,奉天省省长翟文选捐修藏经楼;军政要员杨宇霆亦提供支持;居士王琅川修山门、大殿及配殿等等,始至有今日之规模。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维修,重塑佛像。1984年10月为建寺300周年纪念,又进行了修缮,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般若寺座北朝南,分为东西二座院落,占地面积36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木结构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顶,外檐和殿内染柱均施彩画,是沈阳市保存较好的佛教建筑群。该寺具有布局严谨、中轴明显的特点,在中轴线上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厨房、斋堂及接待室等。东院是祖师堂,东、西配房是僧舍。天王殿正中供奉泥塑金弥勒菩萨(又称布袋和尚),弥勒背后有手持降魔宝杵的护法韦驮菩萨。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大殿后院正中,屹立着铁铸宝鼎一尊,是1984年般若寺住持和众弟子所铸,上面铸有“般若讲寺”四个大字。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后,殿内透雕刻花,供奉泥塑贴金的三尊佛坐像,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右侧是药师佛,左侧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像前,左右站立着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佛前灯、花、幡罗列庄严。殿内东西两侧山墙上绘有16尊者的画像。佛像后面的迎风屏上,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彩绘画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藏经楼收藏《大藏经》一部。祖师堂位于寺院东边,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76年),堂内有历史悠久的祖师传法图,从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到三十三代祖师慧能大师,维妙维肖。殿内曾埋有唐朝面釉瓷坛,上绘绿叶红牡丹,内装般若寺创始人古林禅师之遗骨。般若寺现任主住持大惺法师,辽宁省昌图人,75岁,1945年出家,兼任辽宁省沈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沈河区政协委员。
空慧涤诸情,般若一经昭法旨;
精蓝无俗韵,圆融三谛契禅机。
——潘力生题般若寺
圣迹昭垂,任从劫火洞然炉宛在;
神功叵测,深信金刚不坏杵犹存。
——圆盈题般若寺天王殿
如是妙相庄严,主伴齐彰,灵山会俨然未散;
本来佛身清净,圣凡一体,菩提道当下圆成。
——圆盈题般若寺大雄宝殿
篇5:安州般若寺水,安州般若寺水李白,安州般若寺水的意思,安州般若寺水赏析
安州般若寺水,安州般若寺水李白,安州般若寺水的意思,安州般若寺水赏析 -诗词大全
安州般若寺水作者:李白 朝代:唐 然金园赏,远近含晴光。楼台成海气,草木皆天香。
忽逢青云士,共解丹霞裳。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
吞讨破万象,搴窥临众芳。而我遗有漏,与君用无方。
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
篇6:题南岳般若寺,题南岳般若寺齐己,题南岳般若寺的意思,题南岳般若寺赏析
题南岳般若寺,题南岳般若寺齐己,题南岳般若寺的意思,题南岳般若寺赏析 -诗词大全
题南岳般若寺作者:齐己 朝代:唐 体裁:七律 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
僧窗高倚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
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
篇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
悬谈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甲二、释经文(分二)乙一、显了般若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盘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结叹胜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丙二、正说咒语
附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科判
篇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六月讲于基隆海会寺—
施旺坤敬记
悬谈
今年为什么要讲《心经》?每年夏天要讲哪一部经很费思量,因为要讲的经,必须让大家好了解,本寺创办二十多年来,道源已讲过很多经,可是未讲过《心经》,为什么不讲《心经》呢?因为《心经》好念不好懂,无论出家、在家弟子,早晚课都要念,甚至都会背诵,因为《心经》只有二百六十字,经文短,念起来很顺口,可是不大好懂,讲了听不懂也是问题,所以一直到今年才开讲。既然《心经》不好懂,今年讲就会好懂吗?因为今年本寺开办能仁佛学院,有数十位学生来此研究佛理,所以才决定讲《心经》。又本寺诸位大德听经已有几十年,对于佛教的名相差不多了解,听《心经》当不致太困难。刚才讲《心经》好念不好懂,虽然不好懂也要懂啊!你只要留心听,不要起退心,多听几次就懂了。如果不好懂就不听,永远不会懂啊!这次我们预定七天讲圆满,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机会,这是我们今年讲《心经》的因缘。
现在开始讲经,先讲经的题目,再讲经文。全经分为两大科:
甲一、解经题甲二、释经文
甲一、解经题(分二)乙一、经题乙二、人题
乙一、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是本经的经题。「般若」,本来念「班若」,但是在《心经》要念「拨惹」,因为这是印度的梵音翻译过来的,可能有人会怀疑,为何不找两个字音相同的字呢?因为《心经》是唐朝翻译的,唐朝的京都在陕西长安,长安的语言就是官话,等于现在的国语,「般若」两字在当时就读「拨惹」。
「般若」,翻译成中国话叫智慧,但是不翻为智慧,这是译经的规矩,在五种不翻里面,属于生善不翻。五种不翻的规矩是玄奘大师订的:一、「秘密不翻」,如陀罗尼大悲咒、往生咒、楞严咒等。为什么不翻呢?因为真言咒语不需了解,只要按音声受持,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如翻译过来,反而起分别心,使感应打了折扣。二、「含多义不翻」,印度的梵文名词,里面所含的义理很多,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种义理,在中文里,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可以翻译。又如佛陀耶,中国话叫觉者,但不翻为觉者,因为它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觉者不能涵盖三觉之意,故仍保留佛陀耶梵音。三、「此方无不翻」,如印度阎浮树,我们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保留梵音。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句名相从汉明帝时,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到中国翻译《四十二章经》时就不翻,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所译的经,也不翻此句,因此玄奘大师也顺古例不翻。五、「生善不翻」,如般若,中国话可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翻呢?因为世间学问,也有智慧这个名词,社会上所谓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和般若智慧是两回事,为令众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译。
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应该叫真智妙慧,区别和世间的智慧不一样。真智妙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面修来的。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佛性成佛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我们的佛性本来具足,无欠无缺,没有增加一点点,在众生份上,我们虽然流转生死,佛性也不会减少。佛性为什么流转生死不会变动呢?因为佛性是真法不会变动,虚妄之法才会被三际所转、四相所迁。三际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法都被时间转动。四相是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在有情份上,比如人有生、老、病、死,一个人生出来是生相,暂时在世间是住相,但是住不常住,不断在变化,即是异相,变成老人,最后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人是虚妄之法,有生必有灭。在无情份上,小至一个器具,大至山河大地,都是成、住、坏、空,因为是因缘和合的虚妄之法,都被四相所迁。
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具足有般若智慧,在智慧上讲,叫般若;在本体上讲,叫佛性。名字不同,法是一个,这个法就叫真法、妙法。我们初听佛法的人会起疑惑:既然人人本具佛性,怎么我们现在还在当凡夫呢?要知道: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生起无明,由根本无明生起枝末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于是起惑、造业、受报,在六道生死轮回不息。造了善业,转到三善道;造了恶业,转到三恶道,这就是为什么还当凡夫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佛理,才能依法修行用功,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人人本具佛性,我们没有作佛,还是当众生。这里还要注意,我们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不是修般若智慧,众生佛性无欠无缺,般若智慧本具,现现成成,用不着修。修行是要断烦恼,只要把无明烦恼破除,人人本具的佛性、般若智慧,统统现前,我们就成了佛。古人说个比方,修行用功好像磨镜子,古早的镜子是铜做的,时间久了会生锈,本有的`光明就盖覆不彰显。要现出镜子本来具有的光明,必须把镜子的锈磨掉,磨得干干净净,镜子的本体就现出光明。镜子的本体,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镜子的光明,就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修出来的,镜子的光明也不是磨出来的,那是镜子本具的。不然,换成砖头,任你怎么磨,也现不出光明。因为镜子本具光明,才能磨出光明,所以修行用功,断烦恼、破无明,佛性自然显现。这是讲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不翻是为令我们生起善根,尊重般若智慧。
《心经》上讲的般若,含多意不翻,具足三种般若的意思。
一、文字般若,「文字」就是经的文字,经文的文字与世间文字不一样,世间文字没有含摄般若智慧,佛经上的文字含有般若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是心里观想,修行观想,就是能观的智慧。过去我们不觉,现在依着文字般若指导,作观想修行,内心之中起了智慧,开始觉悟,叫始觉智。依着经上的方法修观照,叫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实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令众生了解,说有个相,实际都是虚妄的。实相是佛性的理体,是真理之体,真理之体是无相之相,才是真实之相,所以叫做实相般若。
能观照的是般若智慧,所观照的是实相理体。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叫实相般若,能观照的智慧与所观照的理体,完全合而为一的时候,即究竟成佛。能观照的智慧与所观照的理体,尚未完全合一,还没成佛,称为菩萨。我们怎么能当菩萨呢?要先依着文字般若,了解佛理,要多研究文字般若,因为文字般若所表现的,就是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是梵语,翻成中国话为「彼岸到」,顺着中国人说话的语气叫「到彼岸」,到彼岸是形容词,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等于在苦海的此岸,超过烦恼苦海,证得涅盘成了佛,即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解释,就是「智慧到彼岸」。
这是料拣不是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因为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不能到彼岸。这是大乘菩萨到彼岸的智慧,故称「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就证得大涅盘,就是成佛。我们既然是佛弟子,目的在成佛,要有到彼岸的智慧,才能到彼岸。我们没有学般若经,不知道什么是到彼岸的智慧?现在有因缘学到《心经》,知道到彼岸的智慧,这是我们前生前世种的大善根,不然你不能遇到《心经》。这是成佛的经,要庆幸自己有善根,一定要发心听,听了依着经文起观照修行,将来才有到彼岸的一天。
「心」字是比喻,如人的心脏。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说了廿二年之久,玄奘大师全部翻译过来,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有廿万个偈颂,是最大的一部佛经。《心经》共二百六十字,是廿万个偈颂的经心,等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心脏为主一样。把这部《心经》研究清楚,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就懂了。
「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中国人好简略,单翻「经」字。把全部经题合起来解释,「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喻」,叫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题,别于其他经。「经」是通题,通于一切经。
以上「乙一、经题」讲完,下面讲「乙二、人题」。
乙二、人题
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
「唐」,指唐朝唐太宗的时候。「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藏」字有含藏之意,把经、律、论分别归为一类叫藏,总而言之,三藏含摄一切经、律、论,也就是一切佛法都在里面。「法师」,「法」指佛法,有法则、规矩的意思,这个法不是世间的规矩,是令众生成佛的法则。「师」是模范、师范。法师就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大乘佛弟子,为自利利他,先要学佛法,以佛法作为自己师父,名以法自师。学成之后要宏扬佛法,教化众生,名以法师人。以一切佛法作为众生的师父,令众生来学佛法,称为法师。以法自师,是自利;以法师人,是利他。大乘佛弟子要自利利他,二利具足,所以称为法师。
「三藏法师」,是最尊敬的称呼,过去不可随便称法师,必须讲经说法的师父,才能称为法师。普通受过比丘戒,没有讲经说法的师父,称某某师,就很贴切。要是对佛教贡献比较多,特别尊重,称某师父。过去称出家人的法名,仅称下面一字,如称道源为源师父,后来大家对于道理不太研究,都称上面一字,称道师父。普通称为道源师,已算贴切了,因为没有讲经说法,不能称为法师。要讲经说法,才能称为道源法师。年岁高,才称为道源老法师。在大陆上大和尚、老和尚不能乱称呼,必须在十方丛林做过住持,才能称为大和尚;必须在十方丛林退居之后,才能称为老和尚。在大陆上要被称为三藏法师很不简单,通经藏的法师,称经师;通律藏的法师,称律师;通论藏的法师,称论师。过去对此称呼极为严格,如民国的弘一,因为专弘戒律,大家都恭称他为弘一律师。被称为大师,表示比法师还恭敬。贯通经藏、律藏、论藏,就称三藏法师。中国人称三藏法师的,只有玄奘大师,极为稀有难得!其他都是西域来的高僧,如鸠摩罗什法师等。「三藏法师」是通名,「玄奘法师」是别名,「译」是翻译梵文为华文。「奉诏译」,是奉皇帝的命令翻译。
玄奘大师是了不起的划时代高僧,在他之前《心经》的译本称为旧译,他的译本称为新译。更了不起的,他是创立唯识法相宗的开宗祖师,这里对于他的历史多讲几句,好让我们仰慕效法他为法忘躯的精神。玄奘大师是河南省偃师县人,俗家姓陈,兄长捷,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玄奘师十一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当时要出家必须经政府考试,玄奘师文章斐然,年幼即被录取,蒙主考官特别约见,视其相貌庄严,特别欢喜。在当沙弥时,是一个好学的童子,勤听经论,亲近很多大德。廿一岁受具足戒以后,继续遍访善知识,学习经论,兼学戒律,也讲经说法。当时,宏扬相宗与性宗的法师,各讲一番道理,不能融会贯通,他听了起疑惑:为什么都是世尊所说的佛理,却不能融会贯通?因为那时候翻译过来的经典不多,他遍研经典不能解决疑惑,于是决定去印度求法,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八月出发,沿途受到很多艰难困苦,简单介绍一下,使大家知道佛法很难闻到,都是过去大德用生命换来的。
玄奘法师想去印度求法,当时不许人民出境,他说服边境把关的人,一道一道关口都放他走。当地人告诉他要到印度,必须经过一望无际的沙漠,第一个困难,没有水喝。第二个困难,沙漠起风时,沙尘飞扬,分不清方向,走不出沙漠,一定会丧失生命。因为被他求法的热忱感动,当地人为成就他求法的心愿,送他一匹识途老马,又为他准备一个皮袋装水,告诉他水喝完时,半路上有个野马泉,再灌一袋就可走出沙漠。于是他就启程进入沙漠,走了一段路,想喝水,把皮袋解开,一不小心,把整袋水倒到沙地里,没水喝,干粮吃不下去,还是继续往前走。经过五天四夜,一滴水没喝,人马皆支持不了,倒了下去。他心里想:自己死不足惜,但是要去印度求佛法,利益众生,怎么可以死呢?于是一心念《心经》,祷告观世音菩萨。他当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心经》,到了夜晚,忽然热滚滚的沙漠,起了凉风,吹到身上,觉得很舒服,人马都能站起来,继续前进。马认识路,找到了野马泉,如遇到甘露,喝了水又灌上一袋,终于渡过沙漠。此外,沿途还遇到许多难关,光是强盗就碰上三次,一次比一次厉害。第一次,只把他的衣物抢走。第二次,不但把东西抢去,还要杀死他。第三次,强盗看他相貌堂堂,想把他杀掉当祭品,他心想这次非死不可,就一心念弥勒菩萨圣号,求生弥勒内院。正在一心念弥勒菩萨圣号的时候,好像作梦一样,梦见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说法,还有很多菩萨围绕着,玄奘法师一见赶快顶礼,这个时候,土匪正拿起刀要杀他,天空忽然变色,狂风大作,掣电打雷,飞沙走石,土匪看到这种情形害怕起来,赶紧把他的绳子解开,向他求忏悔,请求饶命。
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沿途遭遇到很多魔难,以上所说的都是逆境的魔。他还遇到顺境的魔,经过西域高昌国时,高昌国王跟他特别有缘,硬把他留下,请他的母亲作证明,跟玄奘结拜为兄弟,不让他去印度。玄奘法师没有法子,就绝食三天不吃饭,高昌国王才答应让他去印度。
他从贞观三年出发,到贞观七年,走了四年之久,才到达印度,亲近了很多大德,还到那烂陀寺亲近最有名的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当时那烂陀寺有比丘一万多人,玄奘法师名列前十名,声名远扬,有一个大国的国王戒日王,为他开大法会,请各国的大法师及外道头,来参加辩论大会,以玄奘法师为大会论主,他宣示「制恶见论」,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天竟没有人敢来论难,于是轰动全印度。玄奘法师在贞观十九年返国,带回梵文经本六百七十五部,唐太宗很欢喜,就请他翻译,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六十五岁圆寂,欲知详情,请参阅玄奘法师著的《大唐西域记》。前面讲到,《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经心,此经为玄奘法师到印度将梵本携回,又千辛万苦翻成中文。民国太虚大师就是看《大般若经》开了智慧,看一遍需时三个月,大家要是能发心看一遍,说不定也能得大智慧,以上把「乙二、人题」讲完。
下面开始讲解经文,这部《心经》,前面有一段经文,后面有一段咒语,等于有显教、有密宗,是显密圆通的一部经典。
全部《心经》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显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秘密般若。下面依贤首国师的解释,先解释第一大科「显了般若」,「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心经》前面的经文,完全是「显了明说」,经文很显明,道理都说得很明白。「令生慧解」,「解」是解悟、开悟。能够让读经的人生起智慧解悟、开悟。依着经文解释,随文作观想,就是观照般若的功夫,能启发本具的智慧,能够大开圆解、大彻大悟。「灭烦恼障」,众生有烦恼是个障碍,能碍善法、障圣道。有烦恼不先灭除,想修善法,修不成,想修佛道被障碍,修行难以成就,这是因为被烦恼障碍住的缘故。我们依着显了般若的道理,随文作观,生起智慧解悟,就能把烦恼障灭除。
第二大科是秘密咒语,属于「秘密般若」,「令诵生福,灭罪业障。」咒语不必解释,只要诵持秘密咒语,便能生起福报,福报生起来,能灭罪业障。众生因为造了罪业,能障碍善法、障圣道。你想修善法、修佛道,修不成功,因为被自己的罪业障碍了。罪与福是相对的,有了罪就没有福,有了福就没有罪,诵秘密咒语,福报生起来,能灭罪业障。第二大科「秘密般若」,能令众生得生福灭罪的利益。
「为灭二障,成二严故。」把《心经》两大科,显了及秘密般若合起来讲,「为灭二障」,二障是烦恼障、罪业障,能得到灭除烦恼障、罪业障的利益。「成二严故」,二严是福报与智慧,能成就福报与智慧的利益。
篇9:兜率寺,兜率寺裴说,兜率寺的意思,兜率寺赏析
兜率寺,兜率寺裴说,兜率寺的意思,兜率寺赏析 -诗词大全
兜率寺作者:裴说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一片无尘地,高连梦泽南。
僧居跨鸟道,佛影照鱼潭。
朽ㄔ菩庇常平芜日半涵。
行行不得住,回首望烟岚。
【般若寺,般若寺裴说,般若寺的意思,般若寺赏析】相关文章:
10.白居易遗爱寺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