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
“赛掌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
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
1、平常要向孩子灌输“有了生命安全才拥有一切”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遇到危险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想方设法脱离危险环境,而不要让孩子盲目与歹徒搏斗。
2、要不失时机地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具体技能:比如家里跑水了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还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在劳动中安全地使用各种工具;教会孩子认识一些危险警示标志:不捡拾化学制品和有放射性的物品:不随便进入施工现场等。
3、告诉孩子日常生活中保证自身安全的一些具体方法:上学、放学、外出时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如只能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在外遇到火灾,要尽量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而不要自己去救火;看到有人溺水要大声喊人,因为孩子的泳技还无法达到救人的水准,所以要告诉孩子可以帮着呼叫求救,但不能下水救人。
4、平时为孩子创造机会,保证孩子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与孩子共同选择一块宽敞、平坦、安全、便于运动的场地,让孩子知道这里才能安全地尽情玩耍。每周或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约好一两个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以满足运动及交往的需要。父母可事先给孩子圈定好活动范围,让孩子尽情追逐、跳跃,玩些球类游戏等。但要提出有关安全游戏的要求。
5、教会孩子对待陌生人要保持警惕。让孩子记住常用的报警电话。对孩子要有适当的性教育,告诉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要随意暴露,在公共场所遇到坏人有不轨行为时,应立即躲开,或向周围的年长者求援。
6、教会孩子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学校等信息告诉陌生人,更不要跟陌生人外出。告诉孩子迷路后不要慌,可以给家长打电话,尤其不要随意告诉陌生人自己迷路了,可以向警察、交通协管员、服务员等可靠的人问路。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认路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方向感,教孩子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篇2: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
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
安全意识是指对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在《安全小卫士》的健康教育中开始以观看大班哥哥姐姐游戏时玩鞭炮炸伤手的事情,使幼儿深刻认识到玩鞭炮的危险性,接着通过观看小电影,找出娃娃、丫丫在家做错了的事,幼儿进一步加深认识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如不能玩刀、不能接触电插头、插座,不能玩煤气,不能乱掏耳朵等,接着发散性思维的提问,使幼儿积极动脑,去告诉其他小朋友在家中或幼儿园自己发现了哪些不安全的事,请大家当心,注意安全,最后通过坐汽车观看安全图画展,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巩固一些安全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细节性、长久性。安全教育不仅仅要教育幼儿,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不安全的,而且还要让幼儿知道这些为什么危险、不安全,同时也应知道如果自己受了伤害该如何去自救,去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细节性指安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①在常规教育中对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②主题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教育;③游戏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④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个保教工作者、家长都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打好这个持久战,去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切记,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安全这根弦。
篇3:教孩子学会劳动和自我服务
教孩子学会劳动和自我服务
1.家长要认识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的道德价值。
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
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
2.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3.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妥协”,依顺孩子。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幼儿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和劳动可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广饶县实验幼儿园:王海红)
篇4:怎样教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怎样教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资料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资料
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篇5:自我道德的形成
自我道德的形成
少年时,常干一些“偷瓜摘枣掰玉米”的事情,一旦被主人发现抓获,常常羞愧难当,任凭别人惩罚。即使平日里与别人打架,也常常是打完别人一拳后,静静等着别人的攻击,待别人攻击后再做反击。
后来发现,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即使一对夫妻他们之间已经冷若冰霜没有感情可言,但作为第三者,在与这对夫妻的一方相好时,一旦被另一方发现,心里总有一些做贼的怯感。一些犯罪新手作案后,尽管成功地逃匿,但终究忍不住内心的不安和折磨,最后毅然自首……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画上一条线,在线内,我们自由舒适;一旦越线,我们就会焦虑不安。这条线就是内化的'道德,即自我道德。
就社会而言,道德是人类的行为规范,是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人类行为的力量。就个体而言,我们需要了解自我道德是如何形成的,以便更好地运用它。
有些人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有些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的赋予,对此,难以为然。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孩是没有道德的。――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不分场合地大小便,可以不管别人死活地随心所欲。后来,幼小的个体生活在充满道德的社会环境里,在不断被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道德规范。――仅仅是学习,获得的是知识,还不能化为控制自我行为的内在力量。
随着幼儿大脑的发育,个体的智力水平越来越高,个体对自我独特性的体验越来越深刻,致使个体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个体为了排解孤独感,追求舒适,便不得不与他人建立关系,在人际关系的挫折互动中,个体渐渐领悟到“别人舒适,自己才能舒适”(比如,只有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孩子才能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舒适。),原先作为知识获取的道德规范开始被个体吸收内化为自我行为约束的力量,于是,个体的道德感产生了。
在道德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中,同样由智力产生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我行为“让别人不舒适了”,自我道德才开始起作用,以调控个体的行为。
可以说,追求舒适,既是自我道德的成因,也是自我道德的目的。
篇6:自我评价的形成
自我评价的形成
自我评价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个体在自己的实践中伴随着角色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当个体能够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分化出来以后,个体就在与周围人们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着人们的评价,观察着自己的行为,并懂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错的也在与人们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得到了纠正,于是个体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自我评价。
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估计自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例如,一个人的工作很出色,经常受到他人的赞扬,尤其是受到了他尊敬的人的表扬,从而获得自信心;相反,如果他在工作中经常失败,因此受到别人的不满和批评,长此以往,他就会缺乏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柯里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一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这种自我形象,便构成了自我评价的基础。
2、通过与他人的类比来估计自己。马克思说:“人类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犹如张三认识自己是通过了解李四以后才认识自己的.。这就是说,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获得的。一个人自我评价的高低,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总是把自己与他相似的人加以比较之后作出的。正如评价一个人100米速度的快慢,不单单是看他自己跑了多少秒,更主要的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赛决定的。同样道理,一个管理者判断自己领导的优劣和成败,也应该同自己条件和能力相当的管理者的比较来衡量。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汀格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比较过程”。
3、通过对个人的自我观察和心理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前面已经提到,个人的自我评价常常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来估价自己,与此同时,个人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进行着观察和分析,因为自我评价不等于他人评价的反映,也不完全是以他人评价为依据,而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独立完成的。一个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过高评价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别人不切合实际的指责而垂头丧气。有时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会带有文饰性,或怕别人的取笑,故作谦虚,或怕别人轻视,故作姿态,或出于某种虚荣心,矫揉造作,粉饰自己等等。总之,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要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个人抱负等方面的制约。所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性。
篇7:教孩子自我保护,性教育不可少
教孩子自我保护 性教育不可少 回想小时候的童年生活真开心,吃完饭就找小伙伴一起玩,各种玩法,天黑了还不想回家。现在社会进步得快,各种问题也相继而来,而且在城市里,环境相对来说也要复杂些,安全问题还是要注意点,每次和爸聊起这个话题时,我觉得有些安全知识要有意识慢慢地渗透给孩子,也不能太着急,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性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曾经问过我,妈 妈:我是从哪儿来的?我直接就告诉她是从妈 妈的产道里出来的。三岁多的她问了很多,最终也没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知道她是妈 妈生出来的而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在大街上捡回来的,当孩子问到这些问题时,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回答孩子,生命的孕育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正确的书面语告诉孩子身体的各各部位,比如女孩有阴道、男孩有阴茎和睾丸,而不是用“屁屁”、“鸡鸡”来代替,其实这些器官在孩子眼里就和头发一样,等孩子再长大些,有了这些认知做基础再一起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就非常容易,孩子们也不会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而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没有了神秘感,不会盲目地去探知,从而保护了自己,青春期里的一些问题也会很好地得到解决;相对于更小的孩子,只要引导她们用正确的学名表达身体的各各部位,告诉她们身体是不能随便让别人摸的,特别是胸部、肚脐眼、屁股、阴道,如果有人侵犯,可以立刻直接大声的拒绝和赶紧走到人多的地方去,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安全知识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小细节、借助书籍给孩子传递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看到道路上的标志、标线可以讲解给孩子听,比如高压危险标志;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准备好、过马路走斑马线、交通安全要记牢类似这样的安全儿歌可以用亲子的方式来渗透。其实教孩子自我保护也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具体到一言一行,给与孩子一个好的语言和生活环境,孩子就知道如何友好、快乐地去“交际”,素养和品德自然而然上去了,日积月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自然就形成了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
教孩子自我保护,安全知识要教,性知识教育更不能缺少!
【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相关文章:
2.怎样教孩子写作文
3.教孩子尊重长辈
9.形成近义词
10.教孩子的60秒法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