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

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

2023-05-06 08:22: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澄心如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

篇1: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

八年级关于我与国学征文600字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篇2: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

八年级关于我与国学征文600字

【例文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比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例文2】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篇3:我与国学征文

有关我与国学征文500字

【我与国学的作文1:国学经典伴我行】

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它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好似一个知识宝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

刚读小学时,我就一直跟着老师读国学,国学就和普通的书没什么两样。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读国学很好,而且初中以后也要考这些问题。那时我特别不耐烦。心里想:反正初中还早呢!再说了 ,读国学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叽里呱啦地读下去吗?为什么老师还强烈我们去读国学呢?算了,还是听老师的话去读国学吧,可能真的对我们有帮助。随着读国学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国学有点了解,对国学的看法也有了些改变 。

奶奶正和楼下几位邻居聊天,其中一位邻居说:“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什么东西都干得有模有样。”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想: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更大的权利,使我们收到了更好的教育。奶奶突然说道:“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我听后连忙纠正道:“奶奶 ,现在这句话不适合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听了我的话,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国学,是你让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

【我与国学的作文2:国学经典诵读】

“经典”无疑是一个蕴涵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即使是在我们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后现代的今天,提及它,依然能够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

篇4:我与国学征文

有关我与国学征文500字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几乎每天都读,我经常会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优美的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和了解诗人的身世。你一定会奇怪,小学生对古诗来说根本没兴趣,可偏偏为什么我就对它有兴趣呢?那你就看看我是怎样爱上《国学经典诵读》的故事吧!

我与国学的作文3:国学经典】

《三国演义》既是一部政治小说,又是一部战争小说。讲述的是当时魏、吴、蜀三国鼎立,互相并吞,互不相让。这本书里绘声绘色的描绘了近200人的形象:足智多谋、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强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能干的蒋干和疑心重重的曹操丞相是魏国将士;忠厚朴实的鲁肃、有勇有谋的黄盖和周瑜都督是共守吴国的将领。经过近百年的抗战,最后三国终于统一了。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的重情重义。一次,刘备带领张飞和关羽,还有一些军队去攻打魏国。他明知他们攻不下魏国,但刘备他们还是抱有自信心理的去打魏国。最后他们三人被曹操打得四散逃跑,最后,关羽冲不出曹操的包围圈,只能向曹操投降。可是关羽说:“我是刘备的兄弟,只要一听到他的消息,我就会马上去找他。”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马上去和他见面。曹操很佩服关羽的功夫,想把他留下,连忙下令挡住关羽。可关羽的喜悦心情十分强烈,他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伤痕累累地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在当今社会,这样重情重义的人早已所剩无几了。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把他好朋友传给他的好主意,换成了自己的主意,让老板给他无限的待遇;一些人找到了有钱的人,竟忘了以前救过他的好朋友,对他十分冷落,而对有钱人甜言蜜语,紧紧地跟在他后面当“跟屁虫”;一些人因好朋友名声不好,家里很穷,抛弃了他,参加了咒骂朋友的队伍,使朋友难堪……这些事举不胜举。想一想,由于科技发达了,人类的心也变得残忍了,不认朋友,他们是多么的可恶、可耻啊!

关羽精神不再流传,从此间断,也不知人们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真是无法想象啊!人们,从此振作起来吧,让我们齐心协力,让重情重义留在人间,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世界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篇5:经典国学征文

一纸笔墨,二行清泪,三日自省,四海漂泊,五府六宫,七情难却,八面玲珑,九经颠折,十年寒窗,终成千古佳话。

——题记

朝阳正盛,一路快马,少年轻狂,只觉意气风发。正是嘉佑元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书生,赴京赶考,清新洒脱的文风,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句名动京城。正如孟郊描述的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恣意傲然的天之骄子,才高八斗,满腹诗书。欧阳修这样评价他:“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天高路远,前路漫漫,物是人非,只叹仕途凶险。噩耗传来,苏子的母亲病逝,守孝三年之后,苏子重回京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料峭秋雨,世道不复以往。心有鸿鹄,奈何无人赏识。即能日行千里,也毫无用武之地。曾经的才子苏东坡,落得如此尴尬境地,自请出任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子心未死,虽不受朝廷重用,仍不失豪迈气度,他心系百姓,“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

寒风凛冽,荒芜之地,凄苦迷惘,深感身不由己。“乌台诗案”的惨淡经历使不觉官场凶险的苏东坡陷入精神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只有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向这个荒凉的小镇。满心的困惑绝望,深深地自我厌恶,缠绕在他心间。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像是普通的庶民般,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他深究自省,那些对功名成就的执着,并非深谙官场的暗流涌动,将他推向深渊的错误因素。在对这些痛苦的反思中,他渐渐回归于本心的空灵、淡泊与安然。却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细雨纷纷,沾湿衣襟,轻拢蓑衣,心念淡然自若。是逆境成就了苏东坡,成就了一代文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看淡了世俗纷扰,一身轻适,竹杖芒鞋,拦不住他前进的脚步。苏轼曾在杭州西湖筑建苏堤,疏浚西湖,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深得民心。晚年的他过得风轻云淡,也曾办过学堂,自创菜品。却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人追逐的功名利禄,他苏子拿得起,也放得下,于是,他虽身处“萧瑟”,眼前也能“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年流离,九曲回肠,八面莹澈,七弦木琴,六欲难弃,五经四书,三迭阳关,二分明月,一弹指倾,终归古今延绵。

篇6:经典国学征文

作业写完了,闲来无事,捧起一本《道德经》朗诵起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正读着,眼前忽然烟雾缭绕,有远方忽忽悠悠的伴随着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强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听得,这不是《道德经》里一句吗!“敢问足下是何许人,可否露出真面,让在下瞧上一瞧?”只见眼前有一人飘飘摇摇的站在了这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捋着胡须,面带着笑容,一种亲切感随之而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伟人——老子。我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问他:“老先生,敢问您是老子吗?”他点点头,依然面带微笑,对我说:“孩子,你很有礼貌。你喜欢学道么?”我点点头,“要知道,光喜欢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去努力去坚持,才能做到。以现在这样的你是无法做到的,你无明志,你因为你无法做到淡泊名利;你心术不正,因为你事事不诚;你并非不学无术之人,但也不是有才有德之人。你对道家学术却有天赋,但你志不明、心不正、事不善、才不学,有其天赋也是枉然。不过你有一点是好的,你虽有私却无欲,也确为修身正道。”

老先生说的对,我有才能,懂得其理,可不好好利用,不去学习,如何才能增长才识,学习道法自然呢!我即使有心,再不做,到最后也不可能有什么好果,也妄谈什么修身正道。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苦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与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一番大业。有毛泽东、鲁迅等人为救治全国人民而放弃自己本来的事业,去从政从文。又有方仲永拥有天生才能,只因后天不学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才会沦落为普通人,碌碌无为一生。这也正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么能臣也。”

当我再一抬头,老先生早已不知去向,空中依然弥漫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我再次捧起《道德经》富有深刻感情、蕴含深刻哲理、回想着老先生深刻的话读了起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篇7:经典国学征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不少风流人物,更是留下了传世之作。或许是为了国家上下求索,却遭逸却职,自沉汩罗江的屈原;或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又或许是矢志不渝,起兵抗元的文天祥……

而我要说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是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人感受到她的斗志豪情。她就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痛苦。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的飘摇。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她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只能把自己的情感旧结到诗中,那《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正是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的痛楚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追求人格的超俗。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城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书籍不多,竟作诗“寒窗败已无书吏,公路生平竞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更是出淤泥出不染。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关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寻寻觅觅的美神。

读国学,诵经典。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让我们读名著,诵经典,去领略书中的精彩,学习人生的哲理。

篇8:经典国学征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题记

中秋佳节,坐在书桌前,抬头望向那天空中最特殊的地方——白玉盘似的月亮照耀着整个大地。重回书上,眼睛无意间看到了一句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令我联想到了海外华侨和那些忙于工作的劳动者。中秋,月圆,人团圆,可如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这句诗,写进了他们的心。

又望向那轮圆月,皎洁的月光洒在书桌上,时光重新倒回到几千年前……。

一个倩女的身影若隐若现,慢慢离近,“李清照”三个字浮现在脑海。南宋词坛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部《词论》彰显她“别是一家”的风范;“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纤弱之手下的豪情壮志。李清照是一位伟大的女词人,如今,进入李清照的世界,跟随着她的记忆,我认识到了一位孤独的“女将”。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国家的沦陷,让她深受打击,她像一叶孤舟无助地漂泊。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实现人生价值也是如此艰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她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这一生中所寻觅的东西莫过于:国家前途,幸福爱情以及自身价值。她不愿看见“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景象,也不愿感受“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痛苦。可她身为女子,不能上场杀敌,也不能上朝议事,只有独自愁。她有过美满的家庭,但瞬间破碎。她拥有过人的才华,只因当时社会“才藻非女子事也”的观念,又是一个“愁”。

她的一生有许多名著,每一篇无不扣着一个字——“愁”。一位女词人,所经历的事,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超越时空的孤独与忧愁。

回到现实,再细细品味这位女词人的诗,虽说写愁,实则在写真情大志。希望我们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位寻觅的女子,那位如傲梅般,在孤独与忧愁中生存的“女将”。

重归书本,月光映着那首诗,也映着诗人的情。

篇9:经典国学征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记

是她吟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生活对于自己的乐直到,是她诉出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对丈夫的思念,是她唱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她便是-李清照。

她沉迷于大自然美景之中,像她这样一个出身于名门世家的贵族女子,能置身于平凡当中,把权贵抛掷九霄云外,不易!

十八岁的她与赵明诚结婚,两人情投意合,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一年重阳节,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她便写下了来抒发思念的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佳句。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国难当头。她与赵明诚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收集的金石字画丧失,给她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又死于建康。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一切,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只巩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目睹了国破家亡,她是“虽外患穷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完成丈夫未完之功,编撰《金石录序》。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的爱国情,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事如愿违,她希望成为幻影。她只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屈原有沉汨罗,陶潜归田园,苏轼赋诗赤壁,易安她辗转江南。清照,她走了,走远了,但她那坚韧不屈,刚强的性格,屹立在了那样一个不朽的时代。

李清照,一代词宗,敢于李杜媲美,一代千古才女,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

【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相关文章:

1.国学征文:我要努力学国学

2.国学经典征文策划书

3.我与图书馆征文

4.我与航天征文

5.我与禁毒征文

6.国学与管理心得体会

7.国学经典征文比赛活动总结

8.小学生我与擂台赛征文

9.我与大艺展征文

10.我与教学比武征文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