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2023-04-30 08:02: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别谈月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篇1: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根据1933年到间的统计资料,以10 a为周期分析了浙江沿岸赤潮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20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的'浙江近海赤潮的发生频率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相关因子对赤潮发生频率影响的关联序为:海水养殖产量(0.03)>海水养殖面积(0.99)>工业废水(0.89)>生活污水(0.88)>生活COD(0.79)>总悬浮颗粒物(0.75)>工业COD(0.72)>降雨量(0.71)>粉尘(0.69)>烟尘(0.68).可见,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其中海洋养殖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率的主要诱因,陆源污染和大气湿沉降起着重要作用.作 者:徐姗楠    陈作志    何培民    XU Shan-nan    CHEN Zuo-zhi    HE Pei-min  作者单位:徐姗楠,何培民,XU Shan-nan,HE Pei-min(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90)

陈作志,CHEN Zuo-zhi(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

期 刊:海洋环境科学  ISTICPKU  Journal: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6(3) 分类号:X55 P734.4 关键词:赤潮    频率    营养物质    灰色关联    浙江近海   

篇2: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

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站位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年春初的温度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阐明了2005年春季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物理环境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3月浙江近海水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低,且这种情况在近岸区更为明显;与年同期相比,2005年春初(4月初)浙江近海水温偏低,2005年和2004年的这种水温差异在近岸和中上层的低盐水里最为明显,而在远岸和下层的高盐水水温差异则相对要小;近岸低盐水最低温度2005年比2004年低约2.6℃;2005年1-3月浙江近海特殊的气象条件(10 a中最低的气温和强劲的`偏北大风)和2004/2005年冬季较弱的台湾暖流是形成4月初浙江近海低温特征的主要原因;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初浙江近水温偏低很可能是2005年春季东海大规模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原因.

作 者:朱德弟 陆斗定 王云峰 苏纪兰 ZHU De-di LU Dou-ding WANG Yun-feng SU Ji-lan  作者单位:朱德弟,苏纪兰,ZHU De-di,SU Ji-lan(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陆斗定,LU Dou-ding(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王云峰,WANG Yun-feng(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海洋学报(中文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1(6) 分类号:P731.11 Q142 关键词:浙江近海   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   低温特征   Zhejiang coastal region (large scale HAB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ow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篇3: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

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

以国内外7个典型海湾为例,分析了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源污染物排入及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是是近岸海域营养物质输入的主要来源.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是赤潮频发的`重要原因,而富营养化程度降低的海域发生赤潮的风险也会下降,营养盐比例的改变是浮游植物种类的重要控制因子.

作 者:徐宁 吕颂辉 段舜山 李爱芬 刘振乾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刊 名:海洋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3(2) 分类号:X55 P734.4 关键词:营养物质   输入   赤潮   富营养化  

篇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小组,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一课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有义务保护好生物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科学、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也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近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从实际行动出发保护环境。采取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疑,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性较差,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全班学生可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学生,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相关资料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分别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通过课前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举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2.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布置学生查阅、整理资料。

学生:1.根据教师课前发的学案进行新课预习(学案如下:)

⑴.土地有什么作用?

⑵.我国目前土地的状况如何?

⑶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⑷.森林有什么作用?

⑸.无节制砍伐森林有什么危害?

[6].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森林?

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⑻.分析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

2.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生活的环境等这些信息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思维和智慧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篇5: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大约从5 0前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人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也不断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全世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滥捕滥猎,已使上千种野生动物灭绝.据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几乎要比过去快100~1 00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作 者:张继云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北校,277100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在地球系统中,海洋、大气和陆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根本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各种系统和循环.一个崭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不期而至.碳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碳元素在各个储库的贮存和在不同储库之间的流通.不同时间尺度的'碳的自然循环都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触动了这种平衡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作 者:梅西 MEI Xi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刊 名:海洋地质动态  PKU英文刊名:MARINE GEOLOGY LETTERS 年,卷(期):2008 24(1) 分类号:P736.2 关键词:碳储库   碳循环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相关文章:

1.我国能源消耗对经济周期影响分析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3.人类活动对哈尔滨市高铁地下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环境影响的遥感信息分析

5.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6.佛经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7.滑坡变形对输气管道安全的影响分析

8.雾霾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论文

9.奥运会举办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分析论文

10.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性分析毕业论文

下载word文档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