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史,读唐史贯休,读唐史的意思,读唐史赏析
“浅田恭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读唐史,读唐史贯休,读唐史的意思,读唐史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唐史,读唐史贯休,读唐史的意思,读唐史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读《唐史》有感
读《唐史》有感
吴俊卓
合上《唐史》,书香依旧萦绕在身边。唐朝给我的感觉不是惊奇,不是感叹,而是震撼!
公元626年的一天早晨,秦王李世民率亲信军兵埋伏在长安大明宫的玄武门附近。当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上朝路过时,他指挥伏军发起雷霆一击,并一箭射杀李建成。李世民的这一箭射开了一片盛唐的天空,射出了一个不朽的盛世。
唐,一个盛开的王朝。巍峨的宫殿需仰视才可见,铺金施翠的龙椅上端坐着神圣的天子。汉人也好,胡人也好,中土也罢,西域也罢,各国使臣络绎不绝的朝拜,可所谓是天下一统,万国来朝。
宫殿外豪宅林立,车水马龙。仪仗威严,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不可一世。市井中人声鼎沸,车马穿行,衣饰华贵的波斯商贾带着骆驼叮当走过。街道两侧旗幌飘扬,酒楼中传出店小二的朗声吆喝,屠夫案头的倒挂着肥羊肥猪。夕阳西下,每家每户的房顶上炊烟缭绕如丝。入夜后,灯火通明,暗香撩人,楼阁上珍馐满席,葡萄美酒夜光杯交相辉,青楼中传出男女们喃喃细语。实际上,连长安的乞丐也自觉高人一等。
唐朝,既无边界,也无极限,因为这是一片高度开放,无拘无束的精神天空,你能想象得多么遥远,它就多么得无止境;你想象的多么辽阔,它就多么得无边无沿。
唐,一个歌词的王朝。唐人的才华,唐人的浪漫,唐人的潇洒,用笔和墨为唐朝的天空点上几笔优雅的星光。
诗仙,酒仙,李白。
这个狂傲的天才,一生活在诗与酒中。他要感慨,就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要发牢骚,就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抱怨,就是“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内心痛苦,走投无路,就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但要打破名缰利锁的束缚,而且希望突破有限时光对人生的限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周。”
……
一首首诗,一首首生命的诗。这是诗人激昂奋发,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这是人的精神执着与痛苦地追寻自由的写照。
289个春秋的轮回,20位帝王的更替,唐朝用震撼的实力向世历史证明着它强大的存在!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搅了这中原大地百年的安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恍然发现大唐的太阳已经偏西了。
抬头望一望头上那一片湛蓝的天空,辽阔,远大,那曾经是大唐的天空……
师评
唐王朝,一个梦幻的时代,从白头宫女说到如今,也说不完道不尽,俊卓用寥寥九百余字就勾勒出一个大唐盛世,还观点鲜明恢弘大气,确实了不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总会受益多多!
―END―
篇2:唐诗中读唐史
唐诗中读唐史
用情感丰沛的诗歌来表述客观冷峻的历史,从而让历史具备广泛传播的生命力,这被称为史诗或诗史。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次序颠倒,表达的却是两个概念。
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叙述历史和讴歌英雄的长篇叙事诗,具有庄严的创作基调和神圣的传播使命。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中国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比较奇特的是,创造了诗歌传奇的汉民族,却没有留下一首公认的史诗。哪怕在唐朝,这个既有辉煌历史又有诗歌土壤的时代,依然没有酝酿出史诗。这不能算汉族文化的缺失,只能怪中国诗歌发展得太快。
纵观史诗,都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气息,或者说是原始崇拜的意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和溢于言表的激情,是史诗的鲜明特色。所以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史诗代表着初始阶段,之后才逐渐由叙事转变为抒情,由写实发展成写意。而中国的诗歌(这里偏指汉族诗歌)从一开始就抒情了,缥缈的意境游荡在《诗经》的字里行间。
钱钟书说:“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的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谈中国诗》)反而到了诗歌巅峰的唐朝,记录历史现实且夹叙夹议的诗,才成为中国诗歌成熟标志的一种类型。只是这类诗更多关注底层社会,还原历史本貌,在基调上也比较低沉苦闷,与澎湃激昂的史诗风格大不相同。专家们把这类诗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基本就是诗史的代名词。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为杜甫的诗史提供了极具戏剧冲突的背景与素材。加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细腻流畅的笔触,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地位。我们通过杜甫的诗看安史之乱,通过白居易的诗看中唐危机,通过韦庄的一首《秦妇吟》看唐末黄巢起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诗史,共同构成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唐诗中读唐史,可以在杜甫、白居易的诗中读懂社会,在李白、王维的诗中读懂人文,在宫体诗中读懂朝廷,在边塞诗中读懂战争。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理念贯穿了唐朝,所以唐诗中反应出的唐朝历史,一直都是重要的史料。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乃至史学界对唐朝的阶段划分,都会参照文学界对唐诗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四唐的划分方式,最早明确地出现在明代高棅所编著的《唐诗品汇》中。这是根据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唐诗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差异来界定的。由于唐诗发展的承袭与相融性,阶段之间的过渡会有些模糊,所以高棅对四唐划分的节点并没有像史学考究那么严谨。目前仍存在着四唐划分的不同版本,不过大体方向是一致的。
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6至7)为初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唐朝开国、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皇统治和神龙政变,整体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对外战争无往不胜,文治武功皆达到鼎盛状态。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上层社会中延续了辞藻靡丽的六朝遗风,形成以“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代表的宫体诗派,用文字来歌颂朝廷。而在民间则澎湃着建功立业的热血激情,冒出一批致力扭转文风,强调骨气的年轻人,他们把诗歌题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江山。最出名的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至765年)为盛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是一次盛极而衰的改变,唐玄宗一手创造了盛世,又一手将其摧残。这一阶段的唐诗迎来空前绝后的大时代,不同风格百花齐放,不同思潮百家争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张扬着盛世的傲气,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感怀着乱世的悲情;诗仙与诗圣,成为唐诗天空里最耀眼的双子星。此外一边是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一边是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一边是恬淡自然,一边是雄浑瑰丽,形成两道鲜明的风景。
从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文宗去世(公元766年至840年)为中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藩镇割据、两税改革、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国家进入内政外交的动荡时期,百姓深受多重剥削之苦,民不聊生。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风过渡之后,逐渐消磨了恣意汪洋的盛唐气度,开始显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有一派诗人追寻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思想,倡导奇崛险怪的诗歌主张,并在创作中以苦吟为乐。韩愈、孟郊和贾岛是其中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白居易、元稹等人秉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通熟易懂。
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到唐哀宗被逼禅位(公元841年至9)为晚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会昌灭佛、大中之治、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积病难返的唐朝尽管在唐宣宗的励精图治下出现短暂的安定繁荣,终究还是在民变和藩镇之祸中走向灭亡。这一阶段的唐诗如同这个朝代一样出现了回光返照,李商隐的深情婉转和杜牧的清丽明快,把诗歌推向又一个高潮。随着社会越来越混乱,积极批判现实的皮日休、杜荀鹤,和消极避世隐逸的司空图、韩偓,成为晚唐诗坛的两大流派。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有点陌生了。
梳理唐诗的发展脉络,发现无论在唐朝哪个阶段,都如社会矛盾一样,会有两个主流的派系对立依存。这种对立是基于诗歌创作的宗旨、体裁、题材、风格,乃至创作态度等方向上的不同。在文化多元的唐朝,这种对立并不互相压制,而是共同创造了诗歌的繁荣,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历史。
篇3:读唐史,读唐史贯休,读唐史的意思,读唐史赏析
读唐史,读唐史贯休,读唐史的意思,读唐史赏析 -诗词大全
读唐史作者:贯休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篇4:《唐史原来超有趣》读后感
《唐史原来超有趣》读后感
文u花若离
琵琶行
孙晓磊 - 琵琶行
01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唐史原来超有趣》这本书的读后感,我将这本书看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了,不过里面的内容一直在在脑海中回放,是因为这本书用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书中的语言幽默有趣,尤其是目录的标题,就像是一把钩子,牢牢的勾住了我读下去的欲望。
这就和我们新媒体文章起标题一样,看到好看的标题,便想知道其中的内容。
多读史书,确实能给人以启迪,对于写观点的人来说,史书中的故事能够揭露人性,古代人物待人接物,行为处事有很多地方也需要我们学习。
对于写故事的人来说,从史书中寻找素材,尤其是皇家,皇上的高贵,后宫的尔虞我诈,神秘莫测遮遮掩掩,正史野史随手拈来,只要你有心哪个都能编成一部长篇,这也是近年来电视剧宫廷戏长盛不衰的原因。
02
而唐朝从公元6起到公元9共经历将近3的岁月,这其中有无数的悲欢离合,既有天子的威名远播的开元,也有贞观之治的辉煌岁月。
关于女人,封建王朝出现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是历史的传奇,而与她相呼应的上官婉儿的一生也让人唏嘘不已。
大唐公主们豪放不羁的作风但依然抵挡不住他们作为皇家女人的悲哀,她们注定要为权利做出牺牲。
关于爱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千古悲情,一曲霓裳羽衣舞,诉说着盛极而衰的悲哀。但不可否认,大唐在中国古代历史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好好研究。
开元盛世期间,大唐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巅峰,此时的大唐,国民富实,物资充裕,治安有序,国泰民安。
当时的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猛增,根据官方的户口统计,唐初全国仅38万户人口,到了公元755年则猛增至891万户,竟然翻了20多倍。
人们的生活富足对文化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隋朝的灭亡使唐朝统治者十分注意儒家道家佛教三教的平衡,在这期间他们虽然有变化但是融合一直在继续。
在这种宽松的思想氛围下,皇帝李世民创造了《秦王破阵乐》,唐玄宗李隆基创作了霓裳羽衣曲。
在唐朝还出现了许多多伟大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像诗人王维,画家吴道子,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除了这些,辉煌的石窟艺术,闻名世界的唐三彩,都是大唐辉煌发展的一部分。
唐朝的诗人不得不提李白,李白一生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传世的还有1000多首诗歌,其中《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开元十三年,李白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一次出游他的心中有一番大的抱负,必定要有一份追求,李白一出属中便遇到了心中敬仰已久的江陵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也对他赞赏有加。
有了司马承祯的赏识李白的信心更加强烈,他继续沿长江南下,到了庐山后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中第二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人人必须背诵的诗句。
但李白最大的梦想依然是进入权力的中心,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虽然他经过朋友的引荐见到了唐玄宗,并且被任命为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但唐玄宗根本不看好他的政治才能,给他的职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文学侍从。
实际上这个职位很适合李白,但是李白总是想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做一番大事,事业的不得意,让李白十分苦闷,天天喝酒解闷,甚至做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事来。
他还趁着醉意入宫,借机让唐玄宗宠信的大宦官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宁惹君子不惹小人,高力士被人平常高高捧在上惯了,哪肯这般受气,在杨贵妃面前给他穿了许多小鞋,惹得杨贵妃恨上了李白。
而李白藐视权贵,得罪了不仅仅是高力士和杨贵妃,还有许多京城的权贵,不得不说这是李白情商低的表现,我们现在也经常说情商,不要有些小聪明,就自以为是,哪怕你是天才过人的李白也不行,得罪了小人照样给你穿小鞋。
李白不懂政治,当永王李U带着军队向东而来,要请李白做他的幕僚时,李白根本没有弄清楚永王起兵的目的,就成了他的幕僚,在永王兵败后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李白的艺术造诣不可谓不高,但他在从政的道路上又不肯收敛自己的光芒,一意孤行得罪小人。
如果他在翰林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发展自己的才华,或许会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艺术瑰宝,人既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如我们写作,老师也说过,许多人想做,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爱写作,所以尽其可能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不能少一些痛苦,也更能够成功。
03
唐朝历史是古代华丽的一笔,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历位皇帝
唐高祖李渊从隋炀帝杨广的手里夺得了政权,但是却因为他一直在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最后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夺得了皇位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他从隋炀帝的身上吸取教训,自己励精图治,广招人才,以人为本,在他的身边,文有后世称颂的房谋杜断,就是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武有尉迟敬德和秦琼秦书宝,在官员的任用上他举贤不避亲,对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赞赏有加,再加上后宫有一位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大唐徐徐展开了开元盛世的画卷。
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天时地利人和登上皇位之后
守护着祖宗的家业,他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但他的身边有一位武则天,由于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光芒盖过了李治,而她在位时也确实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狄仁杰上官婉儿的关系更是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她与男宠薛仁义,张昌宗,张易之的关系,算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代女皇,他有着对权力至高无上的追求,她也想向历代皇帝一样也有后宫佳丽3000的愿望,作为一个女人,她肯定也是不甘于寂寞的。所以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她自己没有写任何功过,只留下了一个无字碑供后人评说。
唐中宗李显两次即位,在他第二次即位后,对于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韦后,他极尽宠爱之能事,是因为当初在流落在外的时候曾经对妻子许诺,只要他能再当上皇帝妻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李显也真的做到了这个诺言,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在宫中为所欲为,等李显对他们稍露怒色的时候,两个人居然合伙把自己的丈夫和老爸杀死了。
她们想把持朝政,自然是有人不甘心的,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了政变,拥护自己的老爸李旦登上了皇位。
唐睿宗李旦也算是一个神奇人物了,他被历史裹挟着两次称帝,三次让位,他甘于平淡对名利没有任何争夺之心,只爱琴棋书画,可能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淡然他才躲过了皇权的生死之争,所谓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依,说的大概就是李旦这种人。
李旦儿子李隆基就是与杨玉环传出千古绯闻爱恋的唐玄宗,3000宠爱集一身,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杨玉环,仗着唐玄宗的宠爱,越发的骄横跋扈,而她和安禄山之间不明不白的关系,让安禄山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而她也被逼在马嵬坡自尽。
世上常有人评说当初她没有自尽而是东渡到了日本,不过据史书记载当时唐玄宗让外面的官兵亲自来验过尸身,所以这只能是无稽之谈了。
太子李亨即位后,史称唐肃宗,但他在位时没有什么太大的政绩,被张皇后和李辅国把持朝政,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
晚唐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宦官专权,()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支持下登上大唐皇位史称唐代宗。
李豫不甘心被宦官把持朝政,设计诛杀了李辅国后,居然让自己的政权又到了另外一个宦官手上,人称程元振。
大唐的气势越来越弱了,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病逝于长安宫中,皇太子李适成了唐朝历史上第11位皇帝唐德宗。
唐德宗的一生,也可谓是跌宕起伏,前半生他励精图治,希望恢复唐朝的以往盛世气象,但他的所作所为收效甚微,他由满怀希望到失望,到晚年也越来越不靠谱,宠幸宦官,好敛钱财,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失败。
之后便是唐顺宗,但他登上皇位的时候身体有恙,虽让他也想有一番大作为,但宦官的势力太大,他在宦官的逼迫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太子李纯,人称唐宪宗。
在唐宪宗的手中,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兴问题得到了解决,因他的年号为元和,所以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既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他信奉道教当然是为了长生不老,服用了道士的丹药,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不仅没有长生不老反而死于这些丹药。
所以说迷信害死人呐,无论你是皇帝老儿还是平民百姓。
04
之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到最后的唐哀帝,都没能扭转唐朝病入膏肓的趋势,大唐的风采不在。
唐哀帝之后,中国再次进入了一个四分五裂征战不休的战乱时期五代十国。直到宋太祖建立宋朝,中国才再次进入统一时期。
千年索绕,数无尽的风流人物,说不完的盛世景象,敦煌大唐,终于落幕。
唐朝历经三百年的风云,其间的故事,人性,皇权之争数不胜数,各色人物皆登场,除了皇帝们或坎坷,或奢靡的一生,还有后宫妃子之间的斗争,宰相们刚正不阿的故事,有人真心为国家着想,有人只想自己捞钱享受。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思索,读历史,想自己,想人生,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无论是千古一帝,还是王公大臣,或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微小一分子,尽心感受快乐,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负今天,不负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读后感的结尾: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篇5:读史组诗
读史组诗
1
重耳跟身边的哥们说:家和万事兴,家吵必败,
但内杠外斗,都是革命。
此时,重耳正在逃亡的路上。
和老婆偶尔也拌拌嘴,还算不上吵架。
父母,兄弟之间有时争吵,不算严重。
我们一刻都不敢停留,一直在逃亡。
2
伍子胥在昭关前徘徊,一夜白头。
孙总在东莞开厂,离昭关很远。
上个月我们见面,还满头青丝。
前天见面,已满头白发了。
他说,兄弟,我的女人跑了,公司倒了。
3
那个浣纱的美貌村姑卧底十三年,
亲手毁掉了一个强盛的吴国。
上周,小王新婚三个月的妻子离婚了,
分走了一千多万的.家产。他说:
家被她毁了,工厂停工,别墅贱卖。
同居了两年,竟然不知道她在另一个城市,
金屋藏娇着另一个男人。
4
皇帝们喜欢跷跷板,每天都玩跷跷板,
先让一头翘起来,再使劲按下去,让另一头翘起来。
这叫平衡之术,中庸,也是帝王之术。
有时候用力过猛,或者漫不经心,没有把握好节奏,
翘起来的那头就砸在了自己的头上。
比如,现在物价,房价翘得太高,我就担心,
一不留神就砸在了谁的头上。
5
皇帝拨下来的一百万两黄河防洪专款,
如果落在河堤上有十万两,就叫吏治清明。
前天看新闻,其他不明支出,竟然超过了全民教育费用。
而教育费用,又有多少真正能够尘埃落地,
这是个玄之又玄的伪命题。
6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穷人的孩子都挤在乡下。
权贵的子女送去了国外。
昨天,亲戚在电话里说:要想就读城里的学校,
父母就必须在县城购买有房产证的物业。
7
说狼来了的放羊小男孩欺骗了附近村民三次,
羊就被狼群吃了个精光。
为了美女,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瞎闹了两次,
被犬戎抓住,给杀了头。
这两年,报刊媒体频繁辟谣的所谓谣言,
最后都证明是真实的。
就是不知道狼和犬戎,什么时候会袭来。
篇6:读史有感
读史有感
读史有感透骨风正盛,
势劲气自雄.
谁欲贾余勇,
鞭指大江东.
篇7:读史抒情散文
读史抒情散文
晨钟敲响了落雪般的寒霜,我静静地独自坐在室内,燃起一炉沉香屑。一卷卷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典籍,轻掀着那泛黄的纸页,在梦中深吸着这馥郁了几个世纪的书香,任凭思绪不停地飘去……
回眸历史的苍茫,一切浮华皆如烟云般渐渐隐去。拂去心灵的尘土,走进历史的国度----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在这千载兴衰风雨中接受洗礼,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美文!
我虔诚地翻阅着那些泛黄的书页,去触摸他们精神的脉搏,聆听那遥远的吟唱,嗅那缕缕灵魂的芳香,循着渐行渐远的脚步,抚摸那千年的寂寞……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望那西北塞外,几多苍凉横世,看那金戈铁马,虚叹英雄谁在?燕草碧丝,嫩桑绿枝,掩映多少流水人家,待话桑麻,饮酒相赠。雨打芭蕉,玉阶白露,云霞海曙,竹露荷风,营造几多唯美意象;几杵疏钟,江枫渔火,白鹭飞雁,寄寓多少孤独寂寞……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一方薄薄宣纸上的几点墨香,折射出那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
徜徉的思绪飘扬过海,回过神来,已是暮云四合,落日熔金,细细地咀嚼,耳际仿佛依旧回荡着历史的声音……
浩浩青史,浓缩了几多历史的唏嘘,渺渺哲史,又阐述了几多历史的深思。轻掀那泛黄的纸页,细读一个个神奇的名字,方才明白:拂尽世俗的尘埃,清静红尘的纷扰,双手合十,在微笑中诗意地生活,去寻那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篇8: 读史咏雪
作者:望崂山
苍茫国里辨纷纭,寒岁虬松板荡臣。
绘壁东坡明霁月,持旄北海玉昆仑。
惟将浩气垂千古,岂令冰心染一尘。
拍遍栏杆秋已去,幽州台上可逢君?
【读唐史,读唐史贯休,读唐史的意思,读唐史赏析】相关文章:
9.中国政治制度史
10.《华尔街史》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