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放假通知范文
“小……黄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七月半放假通知范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七月半放假通知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七月半散文
七月半散文
小时候,七月半的这段日子,母亲反复叮嘱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耍。为什么?母亲说,阴间的冤魂鬼怪都出来了,小孩儿火焰低,容易遇见不祥之物。而那个时候,胆子特别大而且十分顽皮的我,总在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出去,想看看鬼怪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叛逆总有那么些年,但从来没有看见三头六臂的妖,也没有看见牛头马面的怪。于是我怀疑这是不是母亲哄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的借口。我问鬼怪的来历,妈妈告诉我,妈妈的妈妈也曾疑问,也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告诉她的,已经数千年了。
晚上,没有发现怪物,却还是发现了异常。
这段日子的晚上,真的有些阴森,或许是立秋了,有些凉风习习的缘故。月儿似乎也有些害怕,躲到了乌云后面,黑漆漆的天尽头的那几点星星,就像秋后挣扎起来的萤火虫,有气无力地闪耀着若隐若现的亮光,也显得诡异起来。
朦朦胧胧的夜色里,由近到远摇曳幽幽的火苗,小溪里,纸船载着烛光,顺流而下,越来越弱,直到融化在星光里。在夜幕里,人影摇晃,或轻声抽泣,或默默祷告,一切都在及柔的的进行,深恐惊到阴间的鬼神。
慢慢懂事了,我知道了,灯火是用来给哪边人指路的。特别是河灯,肖红《呼兰河传》就说: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亡魂得以超度,故去的亲友得以托生,善莫大焉!
这样的日子,顽童是不懂得的。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清代庞垲在《长安杂兴效竹枝体》里就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从古至今,小儿懂事,恐怕就和顽皮的我一样,在民间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影响下,慢慢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传承。
我所知道的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在王凯泰清)的诗里,爱好读古人诗词的我读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为了解诗意和写作背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于是,知道了佛教的七月半的盂兰盆节,知道了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后人要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这样的日子,虔诚的`祭拜亡魂,从来不曾提出过疑问,或许,在人们那个小小的心里,平时放不下对先人惦记,一定是到了这个特定的时候,掏出自己的心来,去诉说哀思,去告诉人世的悲欢。
也许,习俗)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个日子,给了后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忏悔的机会;这个日子,给了未来得及倾诉的人一个讲述时间,而它,更是向先人汇报成绩的日子。
历史长河何曾停歇,少年放灯戏耍的中元节已经渐行渐远,而相信七月半是鬼节的信念越来越近,我们从对节日的好奇,走到了知道,走到了理解,走到了接受,或许还将成为节日的对象,这就是无情时间,这就是残酷的人生。规律如此,何须恐惧,我们尽管坦然面对。只是,在这样一个一个的节所组成的日子里,我们不曾愧对先人,我们也珍惜着他们离开的日子,真有那天,笑脸相逢。
传说,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非常黑,黑得找不到轮回。如果放灯是件善事,我会祈祷诸神,建一座灯塔,若灯塔缺少光明,我愿意做塔上那盏神灯!
篇2:七月半是什么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它的另一叫法即盂兰盆节。
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节日相关
湖湘川陕一带以七月十四(许多地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月半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称“鬼节”。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篇3:七月半是什么节?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故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呢?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还是要谨慎一些,你知道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吗?毕竟是个特殊的日子,还是多注意些,那么这里为您介绍下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希望您能避开这些细节!
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呢?
鬼节的禁忌一:
不要累了就靠在冰凉的墙上休息,因为那是鬼鬼好朋友的栖息之地;不要把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样只会让鬼鬼好朋友误会你想邀他们一同进餐……
鬼节的禁忌二:
不要在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那个,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鬼节的禁忌三:
不要喊人的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那个记住你的名字。
鬼节的禁忌四: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不可偷吃拜拜的忌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篇4: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农历七月十五正好是阳历8月28日,是阳历年的第240天(闰年是24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5天。这一天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故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篇5:七月半禁忌
七月半禁忌
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盂兰节,今年的鬼节为阳历8月31。
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无数鬼魂涌到阳间度假,阳间便成为“它们”的散心地,可谓“阴气冲天”。每年鬼节期间都会预备祭品来安慰鬼魂的,祈望“它们”吃饱食醉及收了衣钱财物之后,安守本份不要在阳间搞事。假若“它们”安分守纪故然是好,但当中有些带著妒气、戾气、怨气、霸气、邪气、杀气等不祥之气到来,而且更是冥顽不灵的那就麻烦了。
在中国习俗中,并不仅仅是7月十五这天需要避忌,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虽然与清明、重阳一样,同为冥节,但民间在鬼节期间的禁忌明显比其他节日多。
禁忌1、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要早点回家呆着。
禁忌2、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那个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
禁忌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禁忌4、不可捡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禁忌5、不可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那个。
禁忌6、不要熬夜,人阳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阴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禁忌7、不要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那个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禁忌8、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民间的一些习俗禁忌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在社会前进发展过程中早已证明是不可信的,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七月半禁忌]
篇6: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是几月几日 哪一天
208月28日 星期五 农历七月初七 是鬼节
鬼节的由来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相关文章推荐:
1.2015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2.2015第七个全民健身日活动总结
3.七月半鬼节的烧纸禁忌
7.关于鬼节的传说及禁忌
篇7: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2015年8月28日 农历 七月十五 星期五
每到农历七月半,家里的老人总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夜游,也不要晚归。传说每年的七月半,鬼门洞开,群鬼横行,因此七月半也被称为中元节,俗话叫鬼节。那么七月半是什么时候呢?七月半指的是哪一天呢?七月半的习俗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揭开七月半的神秘面纱吧。
从万年历上可以看出七月半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公历的208月10日。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国七月半的习俗
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
自七月之初,城镇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现在祭品版本升级了,原来烧纸和花边太“土”,满足不了阴间的生活需要,烧的.是百元冥钞、纸制的金戒指、金元宝、手机、电视机、电冰箱、别墅、小轿车,更有一些孝顺子孙的还会给在阴间备受寂寞的老祖宗配备纸扎的小姐、小秘。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化。时代变迁,习俗也跟随着变迁,连人们历朝历代早已化着亡鬼的先祖也充分享受到现代的气息。
篇8:七月半鬼节作文
以前还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名称,只知道叫做“七月半”,或者直接称为“接祖”。这样的节日时应该需要的,伴随着近些年来什么父亲节,女生节,男人节的相继诞生,“鬼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更加应该受到重视,应为它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之所以称之为”鬼节“就是因为这节日是尚在人间的后人为自己的祖先举办的可以说是一个大盛宴一样,有这样的一份心,这样的一份敬畏先人的情那也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方面灵魂的体现,这是高尚的,是值得称颂的,所以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每年的七月半都是逝去的祖先的日子,在人世的后辈们都记着他们,用香火,用冥币,用酒宴,用一颗缅怀的心去祭奠他们,去慰告他们,祈祷他们在冥界的幸福,祈求他们在深处暗自护佑人世的后辈。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怀联系着阴阳两隔的人,祝愿和祈祷。在古老的中国就又孝道的思想,而且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的中国依旧体现着,然而不再是那么的明显了,只是我在这件事上面看的比较清楚,因为这是历史的痕迹,这是传统的保留,只是不知道哪一天这样优秀的民族灵魂、人道情操也会随着真正意义上物质时代而陨落,那着实是可悲。或许你会说这是迷信,我肯定你说的没有一点错,这就是迷信。然而,迷信的东西就一定有错吗?当你发现一种承载着美的精神的迷信存在在你的身边并且让人感动的时候你还会一味地否定迷信的一无是处吗?所以,凡是不可以带着有色眼镜。迷信的东西也许会有其值得让人欣慰的地方,不然它也不可能在这样的世界里长存下去,因为最终谁都还是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小的时候,关于这个节日有许多老人讲给我们小朋友的小故事,其实那也是吓唬我们小朋友的或者是神秘的一些东西传说着,他们吓唬我们是因为怕我们在祖先面前捣乱,所以就说:“公公婆婆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去磨凳子,摸了凳子就会肚子疼。”“公公婆婆在吃饭的时候不要站在大门口,那样的话腻就会挡住公公婆婆的路。”“不要再公公婆婆吃饭的时候坐凳子,你会占了公公婆婆的座位。”.......诸如此类的话,其实哪里除了两排空座位之外什么也没有,但是我们这些小伙还是敬若神灵一样不敢去触碰,仿佛那里真的坐着人,而且看不见象神仙一样,于是这就有了另外的一件神秘的事,我的爷爷和村里的许多老人都说往脸上抹一把锅灰然后躲在门角落里就能看得见“公公婆婆”,虽然好奇,但是却没有人敢那样去做。
童年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一日下午似乎都是晴天,我都在等着那一个时候,那个时候我就站在门口,看着屋前的那株大柏树,爷爷会拿着鞭炮和香烛出来,然后我就会跑上去拿住鞭炮把它挂上那株柏树。记得那些时候我也跟着爷爷的身后拿着一串鞭炮跑着跳着笑着,还会一边嚷着:“接公公婆婆(代指逝去的先人)咯!”那时候只是觉得好玩,只是知道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而且接下来的四天里就有好菜吃。现在也是一样,没有一点改变,依旧是四天(按理说应该是五天,阴历十一的下午接祖,十五的下午送祖)的供飨。那时候还小,并不能知道和理解”接祖“的.意义,只是在爷爷叫我跪在堂前作揖并要我默念一些要“公公婆婆”保佑之类的话,诸如:保佑我学习成绩好,保佑我身体健康,保佑我以后有出息...大概也就是从那些话里,我开始渐渐的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懂得了一些,并且也真正的开始虔诚起来,我不敢亵渎神灵,尤其是自己家里的祖先,我极其敬畏他们,我的生命就是他们间接或者说是直接给的。每当奶奶拿着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纸走到面前时,我会第一个走上去拿着去作业,一个个的元宝里面都有我的祝福和感激。还有一件令我十分宽慰的事,每当爷爷要将冥币封包的时候,最后的一项工作——在包上面写字——便是我的,那项我认为很神圣的事是我抢着要来做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字迹才会让祖先感受得到我这样作为一个后辈的诚意,尽管知道那是虚幻的但是我还是百分之百的虔诚,就因为我的虔诚我才拒绝了父亲要我用碳水签名笔写的提议,我还是坚持用毛笔写,尽管我的毛笔字写得不好我还是要坚持这样写下去:“显(祖)考(妣)贺公/贺母X氏XX老大(妘)人 受用”。在这短暂的四日期间,我会尽量的是自己忙起来,桌前桌后的事我会尽量这赶着做,我觉得那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荣幸。只是今年的七月半我却在他乡,我无法去詹冕先人,无法为祖先们送去祝福和作为享受他们留下的福阴而不能尽力在这短暂的四天里鞍前马后感到的心痛和惭愧,在这里,我只是希望祖先们不要怪我这样的不肖子孙,我会借着异乡的香火祝福你们,当你们听到家里响起的第一串鞭炮的时候,我的心也随着那声音飘过去了,那爆出来的红色便是我对你们的笑脸。
决定了,无论如何 明年的今日,我一定在你们的身边。这样用心和神魂撒下去的承诺不会变,你们还在天上看着吧。
篇9:七月半鬼节作文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在土乡,崇鬼敬鬼习俗十分浓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明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土乡人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乡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于包裹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亲人后,方可让大人或小孩偿吃,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夕阳西下后,每家每户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好为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并用红纸庄重的写上每个死去亲人的名字,然后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纸上都要摆好事先写好的名字,这样就不会错乱。在燃烧纸钱的同时,寨子宗庙的祠堂里,正在举行隆重的祭鬼节灯会。在族长主持下,把扎成各种形形色色的鬼灯和神灯按顺序摆好。主要有鬼王灯、钟旭灯、冥王灯、判官小鬼灯、牛头马面灯。在神堂里主要有观音灯、罗汉灯、三星灯、三才灯、南极仙翁灯、玉皇灯、王母灯、瑶池灯等等。这些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扎灯,一律按照大小摆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后,就把这些扎灯和钱纸香烛一起燃烧掉。全寨子各家各户的长者,在上面贴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节也就到此结束。
篇10:七月半的来历
七月半的来历
七月半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七月半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说,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结果七月半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
这个节日也是和儒家相通的。儒家强调重孝道,当父母在生时,做儿女的自应当亲奉甘旨;当父母死后,也要“祭如在”,跟父母在生时一个样。故儒家倡导对祖先春秋二祭之外,七月半也可祭祖先。这样,七月半便是佛、道、儒三教合流,融为一体了。
在中国古人观念中,天地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天地之间还有人和其他许多动植物,所以,上天者与入地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寻找归宿的孤魂野鬼,这样,夏历七月十五的七月半,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和孝敬母亲的同时,还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各路的孤魂野鬼。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篇11:七月半是啥时候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让已死的人们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所以,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有些地方还有放灯之习俗,这都是为了寄托人们的思念,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同时,佛家也会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度六道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道家和佛家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在佛家,这一天信徒们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供奉给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和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
现在,大多数地方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只保留了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七月半日期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七月半日期
具体为:公历(阳历)208月17日,农历(阴历)年七月十五,星期三。干支为:丙申猴年丙申月辛未日。
七月半的真实含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中,农历七月十五是极富神秘色彩的,大多数人都听人说过,这是“鬼节”或“鬼门开关日”之类的话,并且也会随俗进行一些烧纸、供饭或做其它祭祀活动,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至于七月十五是不是“鬼节”?又为什么会是“鬼节”?则更搞不明白了。
七月半的源头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孝月”;七月十五不是鬼节,而是缅怀与超度自己多生父母的日子,应称作“孝子节”。这当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人对于“七月十五”的最初概念,源自于佛教。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它称作“佛欢喜日”,又称“盂兰盆会”;当初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健连尊者,就曾经在七月十五日,救出了他去世后落入饿鬼道的母亲,所以后人对此日十分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间出现了“力劈华山,目莲救母”之类的神话故事,这很显然是国人杜撰的,依据的是《佛说盂兰盆经》。
[2016年七月半是啥时候]
篇12:七月半烧包作文
七月半烧包作文
今天是七月半,是给死去的.亲人烧纸钱的日子。
晚上我们吃了晚饭,就拿着装了纸钱的包和多余的纸钱还有香和烛、柴草到了楼下。我们先把柴草铺在地上,然后把纸钱堆上去,接着点燃了包和纸钱又点燃了蜡烛和香。
我外婆在二00三年去世了,我和妈妈都非常想念外婆。因为外婆以前对我们很好,所以我们给外婆烧包。
我们在烧包的时候都在祝愿外婆早点到西方极乐世界,同时祝愿外婆让我和妹妹好好学习,让爸爸妈妈健康长寿。
七月半烧包作文20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13:《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
张岱(1597―1689),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以小品文见长,文笔风趣,幽微琐屑。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补正:教材说岱为人淡泊名利,一生未仕。其实张家累世显宦,几代人都是学者,善诗文,好丝竹、戏曲、园林。张岱也曾欲走科举之路,但未中。后来他说:“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又说“举子应试,原无大抱负,止以氵僦学迎合主司。即有大经济、大学问之人,每科之中不无一二,而其余入彀之辈,非日暮途穷、奄奄待尽之辈,则书生文弱、少不更事之人,以之济世利民,安邦定园,则亦奚赖焉?(《石匮书・科目志》)。张岱应试不中,即放弃科举,专心著述。 明亡之后,岱归隐故园,其六十八岁《自为墓志铭》,曰:“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年跻七十有五,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荩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讲解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张岱落笔不凡,和俗人唱了反调。“看→看七月半之人”,一锤定音,使文章有了层次,主客体之间呈现折射关系。今诗人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等的雅。张岱虽然和俗人唱反调,文章的骨子里却仍然是俗的,俗文学的一种。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荩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一类人,坐着楼船,奏着鼓乐,主人戴着高冠,摆开盛筵,灯火下歌妓和奴仆晃来晃去,声音嘈杂,灯光乱晃,名为看月而其实并不看月。请看这种人。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一类人,坐着一般的船,也有楼船,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大家闺秀,带着俊美的童子,夹杂着笑声叫声,环坐在平台上,(骚首弄姿,)左顾右盼,身在月下却根本不看月。请看这种人。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一类人,坐着一般的船,也弄着歌乐,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闲散的僧人,他们浅斟低唱,轻轻吹弹,乐声与歌声相和。这种人在月下,既看月,又(卖弄风姿,)希望别人看他们在看月。请看这种人。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e2,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jiao1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一类人,既没船坐,也没车乘,衣衫不整,头巾不带,酒醉饭饱,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在昭庆寺、断桥这些景点,大呼小叫,假装醉态,没腔没调的乱唱。这些人,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又什么也不看。请看这种人。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cheng1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一类人,小船上罩着薄幔,茶几洁净,炉火点燃,锅中煮起茶水,静静传递素雅的茶具,同船的都是好友佳人,他们举杯邀月,(甚是高雅)。或者把船停在树影之下,或者干脆驾船入里西湖,以躲避俗人的喧嚣。他们看月,但人们并看不见他们看月,(不管别人看不看见他们,)他们并不刻意做出看月的样子。请看这种人。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平日杭州人游西湖,是巳时(上午九时到十一时)出城,酉时(下午五时到七时)回城,好象仇人似的避着月亮。七月十五这一晚,却贪求欣赏月色的名声(杭儿风,附庸风雅),于是成群结队地争着出城。多给门军赏些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侯。游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直驶断桥,好赶上那里最热闹的时候。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因此,二更(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以前,西湖上的人声、鼓乐之声,如沸腾,如撼动,如梦魇,如梦话,如聋哑人乱叫,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景致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击打船篙,船帮碰着船帮,人们肩擦着肩,脸对着脸,如此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不多会儿,游兴已尽,官府赏月的筵席散了,差役吆喝着开道而去。其他轿夫也开始叫船上人上岸,用城门要关来恐吓,灯笼火把像星光样排列,人们一群群簇拥着离去了。岸上那些无船之人也成群列队地赶在关城门以前进城去,湖上人渐渐稀少,不一会儿就走尽了。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这时候我们才拢船靠岸。断桥上的石级才凉下来,我们在上面铺上席子,招呼客人一同纵情饮酒。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也重新梳妆,湖也重新洗面,刚才那些浅斟低唱的人出现了,藏在树影下的船也出来了。我们彼此打了招呼,拉着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诗友来了,名妓来了,酒杯碗筷安放好了,乐声、歌声一齐传出。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而我们则让船任意漂流,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入睡,做了一个非常惬意的梦。 【评】 教材说,这篇小品文虽然讥讽了世态百象,但是也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与唐宋时期类似记游之作相比,张岱此文不再是“目下无尘”,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不同情态,表现出对世俗的关注,这显然是晚明勃兴的市民文化的投影。 按唐宋记游的“目下无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样的孤峭峻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那种雍容优雅,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深沉悠远,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虽然也表现文人的高雅意趣,也讥讽世俗百象,然而并不疏远世俗,反而是一种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反映了晚明文风的雅俗融会。 “五四”新文学中,散文的艺术成熟最早,成就最大,到三十年代甚至形成一个“小品文”的'繁荣时代。按周作人的说法,就是接上了明末小品文的源头。他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当时小品文的例子,今天可以读周作人的《知堂美文》、林语堂的《语堂文存》、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以及教材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在那个战斗的年代,鲁迅是主张文章要象投枪和匕首的,所以对这种文体很不以为然。他曾经这样形容这一类文章:“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chuo4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情感)所谈的题目,天下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谈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是这一类的文章。 如今时代不同了,休闲成了时代的主题,这一类小品文有了用武之地,闲情散文、小女人散文、时尚小品,都得到发展。杭州西湖从来就是休闲的胜地,现在更是首当其冲,前几年把《【七月半放假通知范文】相关文章:
1.七月半鬼节作文
2.七月半是哪一天
3.七月半的民间禁忌
9.元元旦放假通知
10.劳动节放假通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