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林子里没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篇2: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
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断句的步骤也大体如此。下面是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一则断句训练题。文后的注释是原题所附。断句示例如下:
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注]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①廉利:锋利;②侔:如同
解题的方法与步骤演示: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此处从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
【附】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四、断句的常用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篇3: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1、懂得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5、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7、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8、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9、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10、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1、排比对偶反复修辞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效果很好。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2、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13、做完后根据要求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篇4: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注】扞蔽——屏障。
【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篇5: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
一、走四步路
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应引导、训练学生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二、抓五关键
给文言标点,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之时,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一定的方便。在这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抓五关键。
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图且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臣闻之言应断作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顾谓主曰等。
4.抓句末语气词断句。正如上文所说,一些虚词常放在句末表各种语气,这是我们断句时的重要参考。
5.抓句首助词断句。同样,一些助词常放在每句话或分句的开头,这也告诉我们在有这些词的地方前后可以分开。
当然,要能为文言文正确断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须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做到标点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和古代汉语相符合。在此,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就可以给前面例文进行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总而言之,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阅读文言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有较大的提高。
篇6: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汇总
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
读一篇文言文,应该先通读这篇文章,大体上弄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结构,它属于什么文体等,然后再来给文章断句。那么应该怎样断句呢?
1、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对话常用“曰”“云”等字,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词去断句,往往能
收到好的效果。
2、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大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常用夫、盖、故、然、而、则、
岂、然则、嗟夫、若夫等语气词;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语气词。
3、根据语法结构、句式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
5、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根据这个特点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姓名、称呼等,多了解这些知识,对断句大有帮助。
7、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大部分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后相承的句子,据此也能恰当地断句。
8、根据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断句
文言文常常采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种写法的特点,对断句也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相关文章:
3.高中文言文断句
10.中考写作文方法与技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