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三家分晋
“明天会下雨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历史典故:三家分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历史典故:三家分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历史典故:三家分晋
历史典故: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的故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篇2:历史典故:韩赵魏三家分晋
前453年,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前4,周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掀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一度扮演中原霸主的角色,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走向衰落。在春秋初期,晋王室内部就已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力量逐渐转弱。而晋国卿大夫的力量却逐渐强大起来,吞并割据不断,到了前458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大卿大夫家族。晋国王室再也无力控制他们。
四家卿大夫分别是智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其中智瑶的势力最大,他虽拥立哀公为晋的国君,实际上他自己却把持朝政,在晋国政事上说一不二。
智瑶妄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他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对赵、魏、韩三家大夫说:“晋国原本乃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霸主地位。为了重新振兴晋国,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瑶的算盘——想以公家的名义来逼他们交出土地。可由于三家人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户人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唯有赵襄子拒绝不从,他愤然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人!”智瑶闻后大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共同攻伐赵氏。
前455年,智瑶、韩康子、魏桓子率领三队人马直奔赵地。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听说晋阳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据守点,于是,便率军退据晋阳。赵襄子巡视全城,只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粮草充足,就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于是他们将建筑宫室的材料拆下来制作箭杆,铜铸的柱子用来造箭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没有多少日子,智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双方相持了两年之久。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前453年,智瑶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晋水淹到离城头约两米的地方,城内汪洋一片。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一些没有粮食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赵襄子手下的大臣也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
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他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视察水情,得意扬扬地说道:“原来水是可以使国家灭亡的呀!”韩康子与魏桓子听后相顾无言,但彼此心中却暗暗害怕: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智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既然水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被智瑶淹掉。
智瑶的家臣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为什么呢?”家臣说:“赵城已经在我们的控制下了,但韩、魏两家并无欢喜之情,反倒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自己会步赵襄子的后尘,只怕已是心怀异志。”第二天,智瑶将家臣的话试探韩、魏两人,两人都信誓旦旦,永远效忠于他,于是智瑶消除了疑虑。
两人告辞后,家臣进来对智瑶道:“刚才他们出去的时候,看我的眼神慌张,你是不是将我与你说过的话和他们说了?”智瑶不以为意。于是这个家臣请求出使齐国,避祸去了。
晋阳危在旦夕,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溜下来,然后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正所谓唇亡齿寒,赵灭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
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愿意同赵联合攻智,他们说:“我们参战本来是迫不得已,智瑶这个人专横跋扈、野心勃勃,他灭赵以后迟早要把矛头对准我们,因此我们愿意背弃智瑶,与赵襄子联合。”
当智瑶正沉浸在独霸三家的美梦之中时,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智瑶惊慌不已,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声,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瑶在赵、韩、魏三军的合攻下,被打得一败涂地。智瑶准备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了。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财产,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前438年,晋国国君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这时的晋国国力已经十分衰弱,国君畏惧权臣,反而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三国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留两个小地方给晋幽公。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自那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篇3:《三家分晋》读后感
我看过许多书,如《水浒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资治通鉴》中的《三家分晋》。
这篇故事讲的是古代晋国国君智宣子想让他的大儿子智瑶继承王位,旁人建议说:“您的大儿虽然聪明过人,但为人残暴,还是让您的小儿子继承吧!”晋王视而不见,仍固执的让位给他的大儿子智瑶。智瑶即位后果然残暴无情,人民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国家也日益衰退,最后被赵、韩、魏三国吞并。
我真为他们惨痛的教训惋惜。就因晋国国君不听别人意见,选择刚愎残暴的智瑶,以致自己的国家被吞并了。假如他听取他人意见,智瑶为人习惯又可以改,那么,一个好好的国家就不会灭亡,国家也就可以一直昌盛下去。
其实,在当面临选择的时候,要积极听取别人意见、建议,听人家解释。不要总是不听人家的建议,以为自己的选择才是好的.。否则,一旦选择错误,后悔是来不及的。这不只对自己不好,还会祸及他人,甚至死路一条。正如古人所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听,使人明智,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得益,他人受益,真是一举两得。
不仅是那样,做人也要善良,多为他人着想。这样他人会受益,更会帮助你,你也会受益。同时,不能霸道、自私。对别人不好,别人会排斥你,对自己也不好。莎士比亚曾说:“善良的心地是黄金。”就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我们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固执,不能偏听,做人要善良,这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篇4:《三家分晋》读后感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即周烈王23年发生了一个件大事,周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候、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周王朝实行分封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备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备自己国内的大夫架空。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基本上,上一级只管理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等于就是中央集权走向衰落。以晋国为例,当时,晋国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大的权力,除了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把智氏给灭了,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非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三家分晋,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到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纲纪大乱,说明周朝的末日已经临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周天子的威望已经衰落,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纷纷争做霸主,形成了历史上的战国七雄的局面。
篇5:《三家分晋》读后感
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后,灭了吴国,当上了霸主。晋国其实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有实力的有四家:智、魏、赵、韩,这四家的大夫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他一直想独吞晋国。可是另外三家心也不齐,没法儿去跟智伯瑶闹翻。智伯瑶就派使者向另外三家要土地和人口,魏和韩都交了,可是赵襄子坚决不交。智伯瑶就逼韩家和魏家一起攻打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退守到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晋阳城。
智伯瑶在查看地形的时候,发现晋水正好在晋阳城的上游,如果在晋水上造一条水坝,就可以水淹晋阳城。智伯瑶淹了晋阳城,得意地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如果晋水能淹了晋阳城,汾水就能淹安邑,绛水就能淹平阳。”话音一落,就觉得说漏了嘴,可是已经晚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已经决定要跟着赵襄子了。赵襄子联合韩和魏弄坏了水坝,水淹进了智家大营,智伯瑶马上叫人去抢修,可是魏韩赵带着大军堵住了他们的去路,把智家杀得一干二净。三家灭了智家,把晋国平分了,成为了三晋。公元425年,赵襄子他们都死了,新君继位,准备把自己成立为诸侯国。
我觉得智伯瑶真是不要脸,名义上天天说你们三家都要给公家进贡,那样晋国才能再当上霸主,他说的公家其实就是他们智家。也就是说,他把自己都当成晋国的国君了。智伯瑶太贪心了,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韩和魏本来就是因为有点怕智家才被迫服从的,一看智家要灭掉他们,肯定他们要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智家了。智家要想成功,一定要先安抚好他们三家,即使有一家不同意,另外两家也会替他卖命,那一家也支持不了多久。
篇6:《三家分晋》读后感
今天到南京参加新员工考试,无事间在同事的桌子上看到一本资治通鉴。打开看,第一章就是三家分晋,颇有感受。
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是有他的理由的。首先是,在智瑶带兵讨伐赵襄子的时候,他第一选择就是按照父亲的叮嘱跑到晋阳死守;其次,他在晋阳死守长达两年之久;最后在大水淹没城池以后,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困难、在绝境面前他选择的努力尝试拜托困境。而事实证明,看似强大的敌人都是会给对手留下机会的,甚至有彻底翻盘的机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太多了,比如:斯巴达三百勇士、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尤其是,波希战争中,希腊在面对强大数倍,甚至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波斯帝国面前他们从没选择过放弃,最终由希腊人――亚历山大消灭了波斯帝国,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希腊帝国。
这让我想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与其抱怨、找托词、推脱责任、想退路,不如沉静下来仔细的想对策,而绝大多数事情都是有解决方法的。
朱元璋,是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出色的皇帝。他依靠自己的岳父起家,然后依附于红巾军,在反元起义的历史大潮中他和他所在的势力一直仅仅是一个小水滴而已。到了起义后期,别说和元帝国的实力相比,即便是同样是农民起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也比朱元璋要强大很多。但是,朱元璋矢志不渝,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直以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能够做到永不放弃、身先士卒,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皇帝。
篇7:《三家分晋》读书心得
赵、韩、魏三家灭了知氏以后,晋国的政权就由这三卿来掌管,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公元前4,赵、韩、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赵、韩、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赵、韩、魏为独立诸侯国,这时,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国号被废,晋国历史终结,晋国彻底灭亡了,历史就此改写。
有学者认为,晋国曾是那么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过去,曾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当人们重新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实力完全有可能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他,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可以说,三家分晋的最大失败者是知伯,而韩康子,则是最大的胜利者之一。
知伯和韩、赵、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强,为什么最终却成了失败者?韩康子力量最弱,为什么最终成为胜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韩、赵、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强,赵略次之,韩、魏两家的力量最弱,客观上的强大导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一次,知伯宴请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驹)、韩氏宗主韩康子(韩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戏弄韩康子,还侮辱韩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规。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为今天的无礼付出代价,所以,你要早做准备。知伯说,难都是由我发动的,我不发难,谁敢发难(知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知果说,不对,“主不备,难必至矣”。你这一次宴会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韩康子,一个是段规,这叫“一宴而耻人之君相”。你要再不准备,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
晋阳之战中,知果两次提醒知伯警惕韩、魏两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见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趾高气扬,第二次是知果看见韩氏、魏氏两个卿族的大当家的脸色不对,立即劝知伯,但是,知伯听不进去。第二次知果还劝知伯收买韩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为这两个家臣对这两家大家长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抚住两个家臣,就可以保证韩、魏两个卿族不叛变。这又是一个好建议,但是,知伯还是不屑一顾。
知伯为什么如此狂妄自大?因为知伯不相信韩、魏两个卿族会背叛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为什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背叛他?韩、魏一向非常听话,从来不违抗知伯,这是其一。赵国城破在即,韩氏、魏氏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赵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战的成果了,这是其二。知伯总以为韩、魏听话,他不知道韩、魏是迫于无奈才献出土地来的,韩、魏两位大当家的心中充满了对知伯的怨恨。赵氏的灭亡让韩、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满恐怖。因为知氏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赵氏,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韩氏、魏氏。
当年知宣子要立知瑶(知伯)为继承人的时候,知果就出面反对,认为知瑶不如知宵。知宣子认为知宵太狠。知果说,知宵只是狠在脸上,知瑶是狠在心中;面狠不会危及国家,心狠却会危及国家。知瑶的优点非常明显:胡须漂亮,身材魁伟,善于驾车,能言善辩,性格坚毅,等等。缺点只有一条:没有仁爱。知瑶用他的.优长和别人比,肯定比他人强,但是,仅仅一条不仁爱就足以毁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瑶,知氏肯定会不得善终。但是,知宣子听不进去知果的意见,仍然将家族交到知瑶的手上,埋下日后知氏亡族的种子。
第二,韩魏智斗得法。韩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开始就不和知氏公开对抗,而是服从知氏,造成知氏强大的假象。韩康子的做派是忍让,同时也是纵容。忍让让知伯更加狂妄,纵容使知伯更加骄横。知伯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韩康子保全力量、最后一击造成的。如果韩康子一开始就和知伯较上了劲,不给知伯土地,韩康子必然要和知伯开战。这样,凭借韩康子的力量,绝对不是知伯的对手,最终失败的绝对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韩康子的启示下也采取了忍让的做法。韩、魏两家的忍让促使知伯更加疯狂,更加骄横,最终导致全族被灭。
知伯是引火烧身,韩康子是将火引向他人。最终韩、赵、魏三家中力量最强的赵氏挑起了与知伯一决雌雄的晋阳之战,结果是最后时刻,三家联合灭掉知氏。
第三,赵襄子智勇双全。晋阳之战能持续三年,赵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赵襄子集一个卿族的力量对付以知伯为首的三个卿族的力量,坚持了三年,的确不易。
首先是根据地选择准确。赵襄子得知三个卿族的联兵将要攻打自己时,首先做的就是选好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在选择晋阳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荐另外两座城池,一是长子,二是邯郸。长子城墙完整坚固,邯郸仓储充足,但是,赵襄子全部加以拒绝。为什么呢?赵襄子认为长子的城墙确实坚固,但是,它是在耗尽民力的基础上修建的(民罢力以完之),这种城防再坚固也不适合作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因为赵氏在这里失去了民心。邯郸城仓储确实充足,但是,赵襄子认为这座城的仓储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来的(浚民之膏泽以实之),赵氏在这里同样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晋阳。为什么选择晋阳?因为晋阳主官为政宽厚,民心向着赵氏(民必和矣)。赵襄子选择长期抗战的根据地主要看民心,说明赵襄子头脑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备战。赵襄子到了晋阳,视察城墙,准备兵器,做好了一切准备。当晋阳被知伯决开晋水淹城以后,赵襄子仍然坚持到了最后。
再次是善于用人。整个晋阳保卫战,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发挥了巨大作用。备战之时,提出箭头、箭杆用料的是他,赵襄子最后就要坚持不住之时又是他提出面见韩、魏两大卿族的首领。特别是面见韩康子、魏宣子之时,张孟谈剖析了赵氏和韩、魏两家唇亡齿寒的相依关系。这种利害剖析,深深打动了韩康子和魏宣子,使韩、魏两族在赵氏即将败亡的前夜,临阵倒戈,消灭了知伯。这场充满戏剧性的斗争,张孟谈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三种角色于一身。计划是他向赵襄子提出来的,夜间出城,面见韩康子、魏宣子,痛陈利害,联合两大卿族,也是他策划、执行的。赵襄子的高明在于他发现了张孟谈并重用他。张孟谈大胆提出联合韩、魏两族时,赵襄子积极支持;张孟谈与韩、魏两族定下共灭知伯的方案后,赵襄子也全力执行。这样,才保证了赵襄子坚守晋阳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将溃败之时能够反败为胜,联合韩、魏两家消灭知伯。
正是有了赵襄子的三年抗战,有了赵襄子联合韩、魏共灭知伯的计划,才使知伯功败垂成,才使晋国的历史得以重新改写。四卿执政变成了三家分晋,秦国东扩道路上最大最强的晋国分裂了。
篇8: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答案:赵、韩、魏。
【相关阅读】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战国之际,晋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贵族之间、各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互相斗争。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奴隶制的`晋国也转化为封建制的赵、韩、魏三国。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历史典故:三家分晋】相关文章:
1.历史典故:马生角
2.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4.三顾茅庐历史典故
5.简短历史典故
10.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