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记事——三说环保散文
“黄雨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松花江记事——三说环保散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松花江记事——三说环保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松花江记事——三说环保散文
松花江记事——三说环保散文
从最近的电视节目中得知,国家把黑吉两省的黑土地保护提到了重要位置,而防止水土流失当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此举若果,那就不仅仅是保护了黑土地,对松花江及其流域更是莫大的福音。大计之能否落实,其责全在县一级地方政府。此前,这样的命题也曾提出过,此番如何?怕就怕你说你的,我怠我的!
先说坡耕地。初秋九月,每当我与骑友们出通河城沿公路北行,驻足眺望小兴安岭南麓之铧子山脉时,就会发现,其东,在一派浓郁的苍翠之中,有些地方却似秋风扫过,一片金黄。隐隐约约地,那些黄色还呈现着西南东北走向的条状。这无疑就是即将成熟的玉米地。不是吗!山下能种的地方都抠起来后,人们就把主意打在了山坡!虽然那坡度已接近或已超过了十三度。这是否是个例?其实,这里毁林种地状况还是轻的!如果你乘车过松花江大顶子山水库大坝南行,或沿哈佳高速东行于宾县境内,你就会发现,那里的山与丘,能种地的地方都种上了,远望去,一道道沟壑就像龟裂的伤口刻在大地的脸上。于是,那里的河有雨便水势汹涌,无雨就干涸见底。此前,我总以为这里作为黑龙江中部的人口稠密地区,毁林种地也许是出于无奈,而其他地方或将不然。可我的这一估计却因一次铁力之行而告否。那是前年深秋时节,我和几个朋友从通河出发,沿林泉公路北行去铁力市做自驾游。这是一次翻越小兴安岭之旅,当我们跨过县界附近那座巍然的高架桥,进入铁力境后发现,在那五花已落,林海萧肃的半山之上居然也有许多成片的玉米地。林海深处竟亦如此,实在是太出意料,坡耕地之于龙江怕已是普遍现象。
次说高山湿地。我这里所说的高山湿地,是对松花江两岸山地草甸的特指。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因工作需要去过几次风山镇,那是一个建在小兴安岭深处的乡镇,一路所见,在那些绵延起伏的山峦之下,在刚刚修通的公路两侧,尽是迤逦不尽的高山草甸,其间流淌着清澈的'河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沼泽和湖泊。那真是山青水秀碧草茫茫!然而,在数十年后的前年,当我与朋友们旧地重游之时,我惊愕地发现,原先的那些高山草甸已经荡然无存了!在那些或陡或缓的山坡之下,代之的是或大片或小片的稻田,这是多么的可怕!没了那些作为高山与河流缓冲过度地带的草甸,不就没了拦蓄山水乃至山洪的屏障吗!当然,这种现象并不为江北的小兴安岭山脉所独有,江南的张光才岭山脉也是如此,当你乘车行驶于哈佳高速之时,那高山稻田也比比皆是。这就无怪松花江九八年洪水能那般肆虐了!
再说坝外地。坝外地就是被开垦了的湿地。早年,当松花江沿岸湿地还都是草原的时候,松花江也涨水,有时还涨大水,但土赖草护,黑土流失并不严重。其后,有些地势较高的湿地就被人们盯上并开荒种地筑坝,谓之坝内地。再其后,有些人又瞄上了坝外那些残存的湿地。于是,有司就搞起了什么五荒拍卖,湿地就都成了稻田。于是,十年七汛之下,水土大量流失,松花江也由清转浑。于是,九八年那场大水时,不但坝外地被淹,就是那些所谓的坝内地及其村屯也尽成泽国。
综上所述,黑土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当为其要!
篇2:三说的散文
三说的散文
《说钢笔》
菲儿姐姐,送给我一支钢笔,这钢笔很漂亮,很华丽,捏在手里沉甸甸的,我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只是,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不仅仅是因为这钢笔太贵重,最让我觉得惭愧的是,自从有了电脑后,我几乎没再用过笔在纸上写过字,还会不会写字,我真不敢保证。
以前,我最喜欢的就是钢笔。我从不用圆珠笔和铅笔,我嫌圆珠笔太滑,而铅笔又有点儿木,只有钢笔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曾经,我还用钢笔模仿琼瑶小说试过写作,但没成功,原因是我脑子快,手指不听大脑使唤动作太慢。我想,如果没有电脑,我肯定与写作无缘了。
万事万物,有利有弊,比方,电脑圆了我写作梦,然而,也正是电脑,让我忘记了怎样用笔来书写。
现在我房间里有很多书,却没一支笔,以前的钢笔也坏了,墨水也干了。
此刻,看到菲儿姐姐送给我的钢笔,让我想起了从前用钢笔模仿琼瑶小说写作的情景,也想起了怎样用钢笔去写一个一个的字。
最后,再次谢谢菲儿姐姐!
《说喝茶》
别的年轻人都爱喝饮料,唯独我却偏偏爱喝茶,还喜欢喝浓茶,每天清晨外公都会为我泡杯浓浓的花茶,让我带着在卖报的路上喝。
从小我就跟着外婆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茶,也许是从那时起使我上了“茶瘾”,现在我不喝茶就哈欠连天,甚至,还会流眼泪,不夸张地说,活像个吸毒者,就差几十只蚂蚁在身上爬了。
我每月都会喝掉妈妈一斤多茶叶,有时别人问妈妈,你女儿还会喝茶?妈妈总会对别人说,她呀,不但喝茶,而且还要喝浓茶,如果不喝的话,就会打哈欠、流眼泪,活像个吸毒犯……
有时我在想,《红楼梦》里上把喝茶称作“品茗”,是件非常高雅的事,怎么到了我这里却变成了“毒瘾”了呢?
到底我不是高雅之人。好东西到了我这里就变了味,我不知道什么叫饮茶,更不懂什么是品茗,我只知道喝了茶能使我不想睡觉、不打哈欠、不流眼泪……
可见,我简直是个俗之又俗之人。
《说婚姻》
今天我斗胆说说婚姻,说说大家都无法回避、而我也不想去回避的这个话题——“婚姻”。
婚姻于我来说,也许是从小喜欢读琼瑶小说的缘故吧,在我的心中它是对爱情的一种承诺,是对爱情坚贞不移的一份誓言,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琼瑶小说里面的婚姻只属于文学作品,她类似于童话故事,是琼瑶对美好婚姻的.一种向往,而现实婚姻并非如此。
我记得在《红楼梦》里,跛足道人有一句“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我觉得这句颇有深意,现在,且不说“君死又随人去了”,就算君不死都难保不“随人去了”,更不要说死了会如何。我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为了守着一份虚无飘渺的诺言或者誓言,去独孤一生或怨恨终身,我只是有感而发。
至于我对婚姻的看法,我不敢说我看破了婚姻,但我能肯定我早已没有了初读琼瑶小说时对里面描绘的向往与憧憬,也许是我看多了现实中的婚姻,又或许是我先天早熟吧,我只想对婚姻避而远之。
一位母亲对自己的残疾女儿说:“你已经二十多岁了,我在乡下给你找个女婿,只要他对你好,能照顾你,有些条件我们可以答应他。”
那女孩斩钉截铁地对她妈妈说:“不,我不要,我不要以条件换来的婚姻,更不要为结婚而结婚,我不会去迎合这俗不可耐的世界,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去结婚,我只为自己而活,决不为这庸俗的世界而活,更不为传统观念而活。”
可以说这个故事有着我的影子,或者干脆说说的就是我,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我对于婚姻的看法,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现在我的所思所想只有一件事,为己而学,学以致用,去学自己喜欢学的知识,去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去做能认清自己健康内心的平常人。
篇3: 说石三题散文
说石三题散文
石缘
万物皆有灵,石亦依然。石乃大自然之造化,自然蕴着不尽的天机与禅意。其天机与禅意需要发现,更需要悟,悟是一种心灵沟通的过程。石不言,不是不言,而是大音希声;悟出一种禅意即获得一份情意,其情至上,一尘不染,犹清净之地任尔漫步。石者,圣物也。
得石于缘。缘为何者?缘是时空下坦然走动的灵魂,是万物轮回中两厢不解的情份。常言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眼前两茫然。当然缘有善恶,善者为福反之为业,能心远尘境,拨冗逍遥,沉醉于水山者多得善缘。觅石者皆有奇遇,当然亦有同感,得一方好石,往往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境!我曾得一方远古时代的石器――玉犁,原是破碎的五片,在方圆百米之内竟被我一块块找到,合在一起完美无缺,激动得我曾仰天长叹。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心情,这分明是石犁在等它的归宿者,即是等了数千年、即是等得分身数处,也不忍心离去,如果不用缘分作解,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我还有一石,通身为黑,惟中间一片白色妙如一英俊少年的剪影。此石,原被农人从河滩捡出堆积在麦场上。那日我从跟前走过,便远远映入我的眼中。惊喜之余不由心生诸多假想,数百里之外本无觅石之意,全因它事来到此处,若无此事何而得石?再则此石若是堆在如山石下,我又何而见之?亦若覆而置之,我又将奈何?而它偏就放在极其注目的地方,似在翘首等待与它有缘的人。
觅石中碰到这般冥然有约,不期而遇的事情很多。多了,就相信缘分,因此也就生出一种格外轻松,格外闲适,格外清净的心情。于是每每放足山野河川,从来不带任何非分之想,只任自己的灵魂在旷野放飞,在石间跳跃,在清澈的银浪上轻快地翻动着,那一刻世事的沉、家事的碎、人事的杂,不意的郁,全然如随风而去的轻烟,荡然无存,心境也就成了阔而又阔的天空。天空了,方容天下;心境空了,该容的也就容下了。
缘分,其实是一条看不见的线,一根一根的线也就织成一个看不见的网,网将素不相识的人和事连在一起――不是不相识,而是还没有到相识的时候。这张网,网着过去,网着未来,网着现在,网着真情,网着善意,网着一切该网的东西。
活在这张网下,不是羁绊,而是一种福分。我确信应该是这样的。
天恩
不愿提及的事情,如今提起来更多感到是一种宽慰。这种来自上天的宽慰对我来说,今生知足了!
那年母亲不幸病故,多少时日我从痛苦的阴影中无法解脱,思母让我消瘦了许多,当然也就无心与友人踏山涉水荡漾旷野觅石了。大半年过去正逢八月十五那天,中午几个朋友从饭店出来,一位友兄说出去走动走动吧。友兄之意我理解,于是便驱车来到我们经常光顾的`那条小河上。朋友们沿着小河自散觅石,而我却进入另一情景之中,想起母亲在世时,我每得一石便向母亲炫说,常常引得母亲大笑不止。久而久之母亲也成了石头迷,不用我指点也能看出石中的几分东西来。更使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母亲在河边散步,回来时竟给我抱回了一块不小的石头。如今石在母去,温情之中又透着何等的凄凉。
不觉,太阳渐向西峰坠去,暮霭从四野向河套聚来,东天的月辉也从山头的后面向外漫来,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成了影影绰绰的样子。四散的朋友见天气向晚,怀里抱着收获渐向一块拢去。两手空空的我也抬脚离去。而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当我跨过细流向路旁走去时,一块石头突然进入我的视线,捡起一看不禁愣在那里。这是一方虢州石,上部为酱红色,呈着一种旧时老人所戴的棉帽状;下部为天蓝色,现出一种上下左右均衡齐整的样子;又在天蓝色石面的上端距酱红色的一指间,衔嵌着两道微弯细长的酱色红石。端详眼前这方奇石,忽然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几乎在同时恍然大悟,难道这不是一位老人吗?看那绸缎一般的棉帽,看那细长慈祥的眼睛,看那包合的嘴唇,看那在岁月的风霜下刻在脸上的皱纹,看那微笑平静的神情,完全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幸福老人。
这方奇石无疑成了今日“重大发现。”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月亮老人,这样称谓自有道理,一是这条河叫月亮河,再是发现这方奇石时圆月正从东山头上跃出来,再是在老人棉帽状的一则还嵌着一个精小的月片。而我却含着热泪在心里叫了声:“母亲!”
这是上天给我送来的母亲。回家刷洗之后,细细端详竟与母亲有神似之处。从此,我的心不再空落;再走进家门时,我的心温暖了许多……
这是天恩。天恩,难谢!
枕石
一方石枕,我枕了五年有余,枕得我浑身通泰,美不能言。有时突发其想,假如有一日我周游世界,这方石枕若不能随我同去,我无法想象我的每一个晚上会怎样进入梦乡。从外观看上,这方石枕实在没法与豪华精美的玉枕相比,它是一块普普通通、自自然然的石头,看上去还不怎么规整,但枕起来不高不低非常舒适,其突出的地方还能起到天然按摩作用。我从心里感激这方石枕。
伏案劳作与颈椎增生是一对孪生兄弟。数年前突然有一天我感到天旋地转,脑袋胀得似乎找不到边际,就赶紧去医院查看,得出的结论是颈椎增生。虽然这是要不了命的小病,却让人坐卧不宁,魂不守舍,思绪成了断线的珠子,想好的事情却在笔下怎么也表达不出来,于是就烦躁不安起来。小病倒成了惹人的大心病。一次觅石得了这方石枕,拿回家后当晚就枕在头下,一枕就是五年有余,不知不觉中小病不见了,头也不胀了;继尔坐也宁了,心也安了,思绪也如泉涌一般。于是,逢人就讲枕石的妙处,仿佛成了石枕的推销商。而石枕,我只有一方,其商之动机也只是为了推销一片好意。
依我经验,枕石大约分三个阶段。一是适应期。石之硬应颈颅之软必难适应,初枕其上自然不大舒服,翻来覆去将影响正常睡眠,需靠耐力坚持,经了两三月后渐才适应起来。二是祛病期。适应之后,枕在石上用石随意按摩颈与头部困胀之处,夜夜如是,不觉酣然入睡,久之困扰即除。三是享受期。枕在石上,犹似枕着一座山,安然入梦中犹如神游山野,那清泉、那鸟鸣、那松涛、那云飞,让你不知今夕何年,即使震天雷鸣也难惊出梦来;亦犹枕在大地上,土香入鼻,清气贯身,阴阳调和,全无斗室压顶、床榻逼窄飘摇之感。更难能可贵之处,石之冷静犹如一剂良药,可抑、医因事脑热、心燥、气促不平之情绪。
石无欲则能长久,人无欲则能知足。以有欲之心,枕无欲之石,我想那些非分之欲必能淡而化之,安则安矣。枕石有益而无百害,其中之妙实在难以言表,唯愿更多善者与我共享枕石之乐。
篇4:三说曾园的散文
【曾朴、小凤仙、曾园】
知道曾园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在这个凉爽的夏天终于下决心去看看。不是路途遥远,却是因为曾园在江南之地实在没有多少的名气。以为去与不去没有什么大碍,今日前往,只是觉得时间多的无法打发。
虚廓居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位于古城西南隅。清同治、光绪年间曾朴之父曾之撰建于明钱氏“小辋川”遗址,名“虚廓居”,亦名“曾园”。园内水面宽广,衬以平冈小阜,布局得宜。遥山近水,风光如画。晚清及近代文化名人遗迹留存颇多,足堪玩味。水池风荷,尤具佳趣。占地约二十亩,水木清华,台榭参差。曾园的世界并不大,但在当年,有李鸿章,翁同和,张謇、周瘦鹃、范烟桥、包天笑、柳亚子等一群超卓不凡的灵魂来来往往,他们欢言洽谈,文气相通。
一般人认识曾朴是从知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开始的,其实曾园中曾经发生过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只是没有人想到小凤仙会与曾朴之间有什么关联,想要在今日的曾园寻访当年才子佳人的足迹恐怕已是不可能的了。
曾园照壁有翁同和手书的“虚廓村居”四字,给你一种飘渺之感,觉得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发生那种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的地方。江南才子历来多情,演绎过无数的让后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曾朴用了一年的时间将一个蓬头垢面的乡下丫鬟打造成了才貌俱佳的白雪公主,少女多情,名士风流,朝朝相见,情意绵绵,这位少女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小凤仙(原名小凤,为曾朴所起)。但小凤与曾朴的郎情妾意很快就被姨太太察觉,姨太太便以送小凤去读书为名,密嘱鸨母将小凤带到上海妓院。曾朴因公务缠身,无暇顾及此事,等发觉,已是木已成舟。后来,小凤辗转到了北京,改称小凤仙,不数年,便在花丛中出了名,蔡锷对她一见倾心,但小凤仙说:“落花有主,嫁娶大事,只有常熟曾某才肯委身。”蔡锷只得请曾朴保媒,去说服小凤仙。曾朴心中不舍,却又奈何,只好玉成此事。
蔡锷和小凤仙的传奇故事,在当时曾引起不少的轰动,据此拍摄的电影《知音》中的古典韵味以及浪漫主义情怀曾倾倒无数影迷。古有伯牙子期、今有蔡锷凤仙,一曲高山流水,弹出的又何止是一段人世间最难寻觅的知音佳话。
小凤仙曾为蔡锷写了两幅挽联。其一:不料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其二: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足见其情其才。难怪曾朴对她致死难忘。
据说,小凤仙后来嫁了个山西籍的军官,军官死后,又改嫁于一个工人,解放后生活十分困顿。后来还是梅兰芳念旧帮忙,让小凤仙在机关学校里当了保健员。1951年,小凤仙51岁。女人的悲剧往往很彻底。
曾朴因《孽海花》而为更多的人熟知,其实他除了与小凤仙的这一段故事之外,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是第一个在常熟兴办学校的人,是第一个将雨果的作品介绍给中国人的人,也是戊戌变法的直接参与者。
今日曾园,已经不复当年的浪漫和缠绵,只有那些闲来无事的老人在那自娱自乐的轻声低唱着弹词开篇;已经不复当年的群星荟萃,只有那些平民百姓悠游期间,述说着平常故事。面对历史,总是难免感叹风景依旧,人事已非。到曾园,你也难以免俗,你无法从无言中阅读出更多历史遗迹的内涵,更无法接近那些曾经活跃的灵魂,或许只有曾朴纪念馆外面的那颗三百年的红豆能够述说些什么。
走进曾园,认识曾园,解读曾朴,觉得自己曾经很无知。
篇5:三说曾园的散文
偏安于城市的一隅,没有人声鼎沸的嘈杂,没有步履匆匆的忙乱,也没有急于张扬的冲动。有如此完美景致的曾园,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曾园,却如一位待嫁的少女般保持着天真纯净羞涩的容颜,一派天然之气。这样的地方是真的可以修养性情,颐养身心,培育灵气。
在曾园,你可以静静地与曾朴对话,去体察他在章回体小说中寄托的情感内涵,可以与荷池对话,体味如此浑浊的晚清世界竟是如何培养出小凤仙的雅洁与孤高,也可以与郁金香对话,思考着城西郊外荒野之地却也能够满园春色娇艳依旧。
在曾园,你可以独对亭台楼阁细细体味江南水乡的秀丽,可以从容倾听才子佳人的一段评弹小曲,可以一杯清茶,慢慢叙述人生离合悲欢,喜怒哀乐。澄净心灵,淡泊思想,玩味雅趣。
在曾园,你可以从容选取你认为的好的摄影角度拍摄喜爱的风景,而不用害怕有人挤入到你的视线中。你的风景照可以是最纯粹的,最单一的。
曾园的魅力是在于远离世俗而清高,无人打扰而隐秘,地处荒僻而精致。曾园的魅力是那些地处繁华,游人如织的所谓名胜古迹无法相比的,是那些充满吆喝之声的风情街无法相比的。
随着经济生活的提升,在经历了物质文化追求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开始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在经历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之后,开始变得更为理性,开始懂得舍去简单的物质消费性的旅游,追求文化的品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经是中国古代士子的一种向往,今天,在行万里路成为大多数人的可能性行为之后,我们是否清楚,行路之时,我们的心灵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只是别人去过的地方,我也要留下足迹。
中国人其实有着太多的从众心理,因为从众,所以很少有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从众,所以名胜古迹基本大同小异,因为从众,每一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如果大家都只是短视,几年之后,当人们审美开始疲劳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呢?
但愿曾园永远不要淹没在世俗的喧闹声中,能够永远保持那份从容与宁静。
篇6:三说曾园的散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到曾园,会让人自然想起这样的两句诗。或许是常熟的名人轶事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信手拈来,所以,对于曾园,对于曾朴,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在这个上面作文章。于是任凭曾园地处荒芜,无人问津。
没有哪一个风景区的路是那种坑洼的小路(这样的路即使在常熟的农村也难以看到),只可过小汽车,旅游车是难以进入的。周边环绕的是臭水沟和破旧的低矮的斑驳的老式房子以及丛生的杂草。如此赋有文化内涵的曾园居然是身处这个城市最杂乱的地方。让人惊讶。
到门口,以为曾园一定是一个非常狭小的所在,只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才勉强走进院子的。进得里面,才发现原来是别有洞天。常熟是一个休闲之地,可以选择的去处很多,但是曾园应该不比其它任何一个地方逊色,为什么这个地方来的人会很少,走在园中,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此锻炼、喝茶、唱曲。似乎是专为附近的居民修建的后花园。据说此地一度成为学校而失去了原有的许多历史韵味,令人叹惋。曾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在曾朴纪念馆,你看不到一个人耐心在此细读他的那一段辉煌而沧桑的历史。只有那颗门前默默生长了三百年的红豆树坚守着对曾朴的那一份执着。
是因为常熟古迹太多,无需在曾朴身上做什么文章?可是,只是因为一个并不可靠的传说,常熟人就动用巨资修建了名闻遐迩的尚湖,也只是一个简单的革命故事,常熟人也热心地不断的修建扩建着沙家浜。再看旁边的翁同和故居的遭遇,就更是令人费解了。如果说曾朴的份量不够,那么作为两代帝师的翁同和难道也难以和姜太公相比吗?毕竟姜太公还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呢,但肯定不是常熟人,而翁同和确乎应该算是常熟人自己的骄傲吧。为什么常熟人会对姜太公如此情有独钟,他与常熟人之间的联系只是因为传说他曾经在常熟的某个湖边垂钓过。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知道样板戏《沙家浜》的人比知道曾朴的多,知道姜太公垂钓愿者上钩的.人比知道两代帝师翁同和的人多,所以常熟人是情愿舍去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可靠的历史价值的因素而选取了更快带来经济价值的因素。
今天,当我们热衷旅游,热衷去寻访历史遗迹的时候,多做一点真正的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准备,免得满脑子装回了一大堆虚假的所谓历史文化知识,在那里大肆炫耀的时候,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联想起上个月到云南,当时对摩梭人的所谓走婚制很有兴趣,对东巴文字充满好奇,被那些导游满嘴的忽悠搞得是七荤八素。最后发现,所谓摩梭人是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说法其实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所谓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其实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说着摩梭人,在书写着东巴文字,在传说着纳西文化,也只是作为一个旅游的卖点而已。那些所谓的民俗村也是为了要掏出你的腰包而建造的。并不是少数民族人生活的常态,你根本不可能在那些为参观而建造的村落中得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所以,我一般不喜欢那种旅行团组织的购物式的旅游。即使要去,也千万别成了导游眼中的那个既好骗又无知的游客。
准备离开的时候,下起了绵绵细雨。荷塘中跳动的雨滴引人遐思,烟雨迷蒙中的曾园引人回望,地处偏僻的曾园更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松花江记事——三说环保散文】相关文章:
1.说石三题散文
2.中秋记事散文
3.林清玄 记事散文
5.我说环保作文
6.爱钱说散文
7.说我散文
8.说三国道英雄作文
10.我爱松花江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