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
“嘤嘤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
《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
《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作者:ygr 发表时间:-4-28 阅读次数:92
作者: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卞国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生字。
2、每人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合作,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复习生字。复习完毕,组长评价本组复习情况。
3、教师检查复习情况,进行“摘果子”游戏。出示柿子图,(柿子树上挂满了写有生字的柿子),看谁最先读出生字并给字找到朋友?
二、激趣导入
大家学得真不错!想不想猜谜语?听好了,“身穿绿袍子,挺着大肚子,鼓着眼珠子,最爱捉虫子。”猜猜它是谁?(青蛙)
青蛙很爱动脑筋,你瞧它在思考什么问题呢?打开书看看第一段是怎么写的?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指名回答 相机板书
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指读,评价,再练读,齐读
2、学习第二--四段
过渡:小青蛙请教了谁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二--四段
(1) 看图,说话练习
谁 在 哪儿 干什么? (板书)
(2) 启发学生想象劳动时的情景,它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创设情境,模拟啄木鸟与大树、水牛与农民、蜜蜂与花朵对话,体会快乐的心情。
(3) 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有礼貌。指名读,评价
范读,再次练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五--六段
过渡:学到这,小青蛙有没有弄懂了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小青蛙发现了什么问题?
(1)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理解意思
大家发现啄木鸟、水牛、蜜蜂的回答中,不一样在哪儿?为什么它们的回答不一样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板书)
(2)引出青蛙妈妈的话,齐读第六段
启发思考:做什么样的事是对别人有用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3)说话练习:听了妈妈的话,小青蛙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4)齐读第五、六段
4、分角色朗读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一个角色再读一读。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戴上头饰)。
(3)愿意读的站起来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为、丛
2、指导学生从结构、笔画两方面说说需注意的地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1)“为”的笔顺,独体字、首笔、横折钩呈斜势的强调;
(2)“丛”的最后一笔横、第一个“人”的捺变为点的强调。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行间巡视,及时纠正写字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分角色表演;
2、完成课后编故事练习;
3、推荐读一篇文章《小白兔过生日》。
《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第二课时快乐的双休日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会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从而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
2、技能: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
3、情感:懂得放假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并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
课前准备:
了解本地区儿童在假期中可能有的实际生活,并与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在假期中怎样安排孩子的生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你还记得以前的假期生活是怎样过得吗?你打算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二、活动一:我的假期愿望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各自以前的假期生活,再说一说现在自己的假期愿望。
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假期。
2、全班范围内交流:
3、全班同学讨论。
4、教师小结: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应该是学玩结合、动静结合、劳逸结合。
三、活动二:学习制定计划表
1、引导学生想一想:
(1)教材中的举例包括哪些内容?
(2)还可以添加哪些内容?
(3)修改哪些内容?
(4)哪些内容是每天都要做的?
(5)哪些内容可能不能实现?
2、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作些补充、调整。
3、教师小结:
1、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实施,就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意义。
2、如果自己任务完成得好,就为自己画个笑脸,以资鼓励。
篇3:《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目标:
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写好六个字。在“整体交互”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经历发现的过程。动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体会萨沙三次发问的心情,引导感情共鸣。
教学难点: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
1、助读.课件。
2、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读懂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14个生字,写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
2?听写含生字的4个词。
3?背投:“森林中一家四口在游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可是这个孩子却不服气,”板书课题。“他做了什么事,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深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把写野蔷薇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通过对比阅读,谈个人感受。
2?萨沙和你们一样,也想做一个强者去保护弱小。课文从第三段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自由读3~9段。
3?指导读好萨沙的三次问话。
(1)读3~4段,背投萨沙的话,讨论此时萨沙是怎么想的。
(2)读5~6段,对比阅读,体会萨沙不服气,不承认自己弱小的心情。
(3)读7~9段,背投萨沙和妈妈的话,体会人物心情。
4?分角色朗读3~9段。
5?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生活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引导说出例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6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由学生提出最难写的字,写时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学生交流其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写。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感人的一件事,老师第一次读到它时,眼眶里情不自禁噙满泪水。今天让我们用心去读它,体会它。
3、现在让我们随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去。
二、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1、自读自悟
自由轻读第二节,用“――”划出描写森林美好的语句。
指名读出有关语句,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齐欣赏。齐读。
它虽然只是一朵野蔷薇,但却让我们欣赏到了花色的艳丽,闻到花的芳香。请允许我读它,把它的美好献给大家。
你们尽情欣赏吧。
2、正因为有了花的.美好,“母亲和孩子……看书”学生朗读。
3、你想对花说什么?
4、突然,雷声大作……(出示)
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5、这滂沱的大雨使原本美丽的花成了这般模样(出示)
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它仿佛在说什么?把你的同情献给它。
看到花这样,你有没有想到是否能为他做些什么?
文中萨沙为花做了什么?
三、循疑导学,升华情感。
1、看到萨沙的行动,你有什么疑问?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节“爸爸赶忙……第六节”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寻找到答案了吗?
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你的?(出示朗读)
你读懂这两句话了吗?
让我们记住这他。
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萨沙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所以,你们瞧(出示朗读)
此时,你仿佛看到花怎样了?仿佛听到花在说什么?
感谢萨沙,你们听萨沙在问(出示朗读)
请一生做萨沙,你现在可以对他说……指名回答。
四、.总结
是呀,只要我们自觉保护弱小,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了他人快乐、幸福,我们还可以自豪地说(生读题)
你们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响,因为当你们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在你们心中生根。
现在,请你们怀着这份情,把你读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做什么事情最快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小朋友们认真读了课文,读得很有味道,这课的课题是《做什么事最快乐》,读了课文以后,谁能用题目说一句话?也就是说:谁想弄明白做什么事最快乐。
2、学生回答,板贴青蛙图。
哦,小青蛙正在想办法呢。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青蛙,看看它想了什么办法,最后有没有弄明白。
二、学习2-4自然段:
1、自由读2-4自然段,说说小青蛙它想出了什么办法,应该怎样读好它们的对话。
2、学生交流:
(1)板贴啄木鸟、水牛、蜜蜂图。
说说啄木鸟有什么特征,它会干什么?水牛、蜜蜂呢?
(2)小青蛙在哪里碰到它们的?它们正在干什么?用“小青蛙在……请教了正在……的……”的句式把它的办法说完整。
(3)原来小青蛙遇到它们时,它们正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呢。
3、理解朗读:
(1)出示图一:显示小青蛙说的话,小青蛙的这句话该怎么问啄木鸟才会乐意回答,先练练。老师来当啄木鸟,哪个小青蛙愿意来试试。(有礼貌,表现出心中的疑问)
(2)显示啄木鸟说的话,齐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板书:捉虫(学生自由发表见议)那啄木鸟为什么会认为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呢?
下面我们来演一演,老师做大树,哪位小朋友做啄木鸟帮老师这课大树捉虫。(师:身上有虫,又痛又痒,吸取养份,垂头丧气,无法生长。)
听到大树的感谢你高兴吗?你能不能把你的快乐通过你说的话表现出来。
小朋友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只啄木鸟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3)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演一演小青蛙和水牛爷爷、蜜蜂妹妹的对话。在3、4自然段中任选一个自然段,小朋友想想,青蛙应该表现得怎么样?水牛和蜜蜂呢?怎样才能把它们演好?同桌练习表演。
(4)出示图二:学生表演,点评,板书:耕地,理解水牛为什么认为耕地最快乐。
出示图三:学生表演,点评,板书:采蜜,理解为什么采蜜最快乐。
三、学习5、6自然段:
过渡:小青蛙请教了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现在它知道做什么事最快乐了吗?
1、指读第5自然段:出示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你们觉得小青蛙的这句话该怎么读。(理解小青蛙没有弄明白做什么事最快乐,以及不明白的原因)
它们说的话不一样,认为快乐的事情也不一样,把小青蛙都给弄糊涂了。(指导朗读)
2、出示妈妈的话:我们来读读妈妈的话,看看妈妈能不能帮助小青蛙解决难题。
青蛙妈妈的话小朋友们懂吗,能不能结合刚才学的内容,以啄木鸟、水牛、蜜蜂为例子说说。
板书:自己能做为别人
3、分角色朗读5、6自然段:小朋友说小青蛙的问话,老师做青蛙妈妈,老师读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听仔细了。(老师故意板着脸,读得生硬)学生点评(要亲切,要笑着说)
4、齐读妈妈的话。
5、小青蛙终于弄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是最快乐的)板书(擦去什么)
6、小朋友,学了课文以后,你们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了吗?举例说说。
四、布置作业:
1、读贴“己、能”,说说注意点,(己的第三笔,能的左下角的月第一笔是竖)
2、板演“能”,右边的两个匕上下排列要均匀。书上描红。
3、课后做头饰,合作表演课本剧。
板书:
青蛙 ? 做什么事最快乐
啄木鸟 捉虫
为别人 水牛 耕地 自己能做
蜜蜂 采蜜
...
[《做什么事情最快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6:苏版一年级/《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
啄木鸟 捉虫
为别人 水牛 耕地 自己能做
蜜蜂 采蜜
苏版一年级/《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我执教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第18课《做什么事最快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便去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青蛙产生了做什么事最快乐的疑问,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分别写了小青蛙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做什么事最快乐和得到的答案,五六自然段写小青蛙问妈妈及妈妈的回答。
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配有多幅彩图,形象的描述出小青蛙寻找答案的经过,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
这篇童话在本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时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2、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别人,助人为乐。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的积累了不少与本课相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时不易根据角色的需要做到恰当的感情朗读。
三、说教法
从本课是一篇童话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具准备
课文配套挂图四张,多媒体动画,录音磁带。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生字教学。下面详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复习检查
通过检查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字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景,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智力发展的最近区,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小青蛙,它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想请小朋友帮忙,大家想不想帮助它?
经过这么一问,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起来,把学生领入故事中,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愿望。
(2)综合运用图画、录音、语言再创情境
由于本课二、三、四自然节结构相同,故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其余各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明白小青蛙向谁提问,弄清楚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结读书方法,出示其余挂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由组合,自己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学生自学后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知道水牛、蜜蜂觉得做什么事最快乐。
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朗读的语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啄木鸟捉虫、老牛耕地、蜜蜂采蜜时的繁忙景象,感受他们劳动时的快乐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把自己当成那个迷惑不解的小青蛙,读好小青蛙的问话。第六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在充分理解前几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妈妈的话。理解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
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了一个高潮。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需要重点指导,让学生在读书前听录音,体会不同的人物应如何说话,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用多媒体动画扶助,请学生为动画配音。
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次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规则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分组,通过个别,小组,大组比赛的方式,比一比那些同学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的欲望。
4、表演内化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表演故事。由于一年级学生表演能力有限,故不必要求太高。只要把语言文字通过头脑中的动物表象运用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更好的表现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请个别小组上台表演,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语言是否流畅,想象是否合理,最后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起表演。
5、迁移实践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结合课内外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找一找还会有谁会因为为别人做事而快乐,自己要怎么做呢?
此环节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多媒体出示生活实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情景,并针对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的状况,用正确的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结合自己谈谈想法,做法,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读、看、想、演、说等活动形式进行学习,会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篇8:《做什么事情最快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啄木鸟
捉虫
为别人
水牛
耕地
自己能做
蜜蜂
采蜜
...
篇9:琵琶行第二课时
琵琶行第二课时
长篇叙事抒情诗《琵琶行》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第二课时1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媒体
录音机 多媒体图片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3. 对比欣赏: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阅读提示]
《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
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 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 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 《琵》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四、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 诗人
年少时:欢乐、风光 年少时: 欢乐、得意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 年老时: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 伤迁谪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 江州司马:孤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小结:
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六、课外拓展: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做什么事最快乐》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1.硝酸第二课时
2.《春联》第二课时
3.《学画》第二课时
6.一面 第二课时
7.落花生第二课时
9.《穷人》第二课时
10.恐龙第二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