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

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

2023-01-27 08:33: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衮衮少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

篇1: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

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 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 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 ,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参考答案:

4.A

5.C

6.D

7.(1)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2)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

【文言文参考译文】卢渊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亲的风范,崇尚学业,家庭和睦。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供职黄门侍郎,叉升职兼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赜死了,停止进军。此时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 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 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 ,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篇2:《魏书·卢渊传》阅读答案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篇3:《魏书·卢渊传》阅读答案

《魏书·卢渊传》文言文阅读题目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5分)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5分)

篇4:《魏书·卢渊传》阅读答案

10、A(根据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来断句。)

11、C(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不正确,也有带有批判性质的谥号。)

12、D(卢渊推辞豫州刺史之位,是因为母亲年老,而非去世。)

13、(1)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关键词及、恨、介怀各1分,句意2分。)

(2)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关键词无、御物、民和各1分,句意2分。)

《魏书·卢渊传》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亲的风范,崇尚学业,家庭和睦。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供职黄门侍郎,叉升职兼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赜死了,停止进军。此时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篇5:狼性 阅读答案

隆冬时节,北国边陲的禅山屯银装素裹。

陶大夫的侄子在大城市混阔了,不远千里回到禅山屯,要接父母到城里去享清福。

回乡的当天晚上,侄子提着礼品来看望陶大夫。寒暄过后,侄子掏出一张处方,说近年来自己总感身体不适,可是经多家大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疾患,无奈之下找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诊断,开了这张处方。

年近六十的陶大夫中医造诣颇深,尤其擅长疑难杂症,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只是由于没有文凭,又看不惯大小城市医院的乱收费,他一直都在民间行医。

陶大夫在处方上扫了一眼:“既然是大城市名中医开的处方,你直接拿去抓药得了,为什么还要拿回来给我看?”

“我发现那老中医开处方时,思忖再三,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古怪,而且,那老中医口头交代的药引子更古怪——狼心一个!”

“狼心?”陶大夫这才认真审视那张处方。审毕,他问侄子什么地方不适,一脸憔悴的侄子说:“我总感到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

陶大夫把脉过后又逐字审视处方,审毕喃喃自语道:“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你是说这处方不对症?”

“这处方出自高人手笔,症既洞彻,药必效灵。你照处方抓药服用定可见效。不过……”陶大夫也是思忖再三,“不过,狼心难得啊。”

禅山屯四周山高林密,群狼出没,得狼心不是难事,可这一带早已禁猎。侄子说这天寒地冻时节不会有人巡山,即使被人发现了他也能摆平,请陶大夫再帮忙猎一只狼。陶大夫早年喜欢打猎,有猎狼绝技在身。他应承了侄子的要求后便开始准备猎狼用具:先宰了只鸡,将一把锋利的三棱刮刀沾上鸡血放到室外,待鸡血冻住后,将三棱刮刀再次沾血……如此反复多次,三棱刮刀的利刃被鸡血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第二天,两人一道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陶大夫选好猎狼场所后,先将刮刀头朝上插进雪地里,又从怀里掏出矿泉水瓶子,将水浇在刮刀旁,转眼间刮刀就被牢牢冻在雪地上了。之后,两人到下风头找地方隐蔽起来。

大雪封山,一只断了吃食的饿狼循着血腥味儿找到了刮刀。饿狼最先企图将三棱刮刀叼走,努力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舔刮刀。被舔化的鸡血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儿,饿狼越舔越快,越舔越有力,三棱刮刀渐渐露出了锋利的刀刃,但狼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感到奇怪,悄声问陶大夫:“刀刃已经露了出来,它怎么还在舔?”

“狼的眼睛只顾观察四周动静,没发现已经舔到了刀刃——就是看到了刀刃它也不会停下的。”

侄子大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陶大夫说狼嗜血成性,已经舔到了不顾一切的“忘我境界”,把不住自己舌头了。“而且,三棱刮刀的'槽很深,虽然刀刃已经露了出来,但刀槽内遗留的鸡血还没舔净呢!”

远远看去,狼迅速抽动的舌头舔到了刀刃,舌头开始流血了,而狼仍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忍不住又问:“那家伙难道不觉得疼?”

“狼本性贪婪,又正舔到兴头上,在血腥味的诱惑下,已经感觉不到疼了。我就是摸准了狼的本性,才琢磨出这一猎狼招数。”

“真是怪事——舌头血流如注,它竟不知道疼!”

“就是知道疼它也不会停止——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腐贿赂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

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狼这时舔的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血了。它舌头上淌出的血越来越多,舌头抽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淌出的血就更多……最终,贪婪的狼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它已经失血过多,垂垂死矣!

该过去拖死狼了,做药引子的狼心唾手可得,而侄子的双脚似乎被冻在了雪地上,痴呆呆地看着陶大夫:“我现在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让人心里发怵。”

“听说你在外面当局长,对吧?”陶大夫也没去拖死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实话对你说吧:那服中药本来就不需要,药引子更不需要——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那老中医的用意你难道现在还不明白?”

(《微型小说选刊》)

1.(4分)文章写老中医开处方、陶大夫看处方的情节有何用意?

2.(3分)为什么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3.(3分)陶大夫打狼是为侄子作药引子,为什么打死狼后“没有去拖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

4.(2分)如何理解小说中陶医生说的“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这句话?

5. (2分) 请根据病人的症状给病人做个“诊断”并写出治疗办法。

诊断症状:

治疗办法:

篇6:狼性 阅读答案

1.①老中医开处方的神色古怪、所开药方更古怪,这个细节描写暗示病人得的不是实病,而是心病——狼心病。(1分)

②陶大夫三看药方,喃喃自语的表情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陶大夫认同老中医的处方。(1分)

③无论老中医开处方,还是陶大夫三看药方,他们的表情都不同寻常,在情节上起到留有悬念和为下文的抓药打狼做铺垫的作用。(2分)

2.侄儿目睹猎狼的场面,饿狼的悲惨结局触目惊心;陶大夫对狼性的剖析和把狼性与贪官的贪婪做比又使陶局长联想到自己;他是被吓得冒出了冷汗。(3分)

3.1 陶大夫知道狼心并不是作药引的材料。2陶大夫之所以打狼是想借机让陶局长看看打狼的过程,让他知道狼表面看似聪明的,但其贪婪的本性必然导致死亡的悲剧结局。3从而警示陶局长从悲剧的噩梦中警醒。(3分)

4.“狼”与“良”字虽形相近,只差一个偏旁,但“狼心”与“良心”却是人性与狼性之差,人一旦变得贪得无厌,人就会失去良心,和狼一样。这句话可谓点睛之笔,警示、教育贪得无厌的人不要迷失自我,自取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5.病症:心病(1分)

治疗办法: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1分)(意思对即可)

篇7:尊卢沙阅读答案

宋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勿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馆之,问曰:“先生鄙夷敝邑,不远千里,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王趣(催促)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曰!”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然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今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居之不疑 居:以……自居。

B.

关吏送诸朝,大夫馆之 馆:为……安排住处。

C.

晋师锐甚,为王上计 上:献上。

D.

夸谈足以贾祸 贾:招致。

(2)

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当大夫以谦恭的口气向尊卢沙提问时,尊卢沙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拒绝正面回答,莫测其高深,又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

B.

上卿瑕向尊卢沙提出了与大夫一样的问题,尊卢沙故伎重演,并且作“欲辞去”状,上卿瑕担心“获罪于王”,赶忙好言相求,希望他留下来。

C.

在与楚王交谈的过程中,尊卢沙夸夸其谈,论天下之势更是满口胡言,楚王“起问计”,尊卢沙只是指天发誓,却不见任何御敌固楚的计策。

D.

晋侯率军打来,楚王召尊卢沙定计退兵,尊卢沙此时瞠目结舌,迫不得已,才出一计:不如先割一些土地跟晋国平分。楚王大怒,惩罚了他。

(4)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始阶段,尊卢沙之所以能骗得楚王的'信任,除了他摸透了受骗者的心理,还与楚王的轻信有关。

B.

假如不是晋军打来,尊卢沙信口胡言的机会或许没有多少。他的真实面目或许不会马上被人识破。

C.

策士纵横的战国时代,士人大多以夸夸其谈去猎取功名利禄,其实这些士人大多只是大言无当。

D.

历史事实说明,靠虚假大话来骗人的人,到头来从没有好下场,被处以劓刑是尊卢沙罪有应得。

阅读答案:

答案:1.C;2.B;3.A;4.B;

篇8:性刚阅读理解答案

性刚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胡世宁,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再迁郎中。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已抚者不诛,再叛者毋赦,初起者亟剿,如是而已。顾江西患非盗贼。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 “令谏往,计贼情抚剿之宜,至所言违制扰民,疑出伪托,宜令王约束之。”得旨报可。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章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杨一清复以危言动钱宁,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甫两月,召为吏部右侍郎。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胡世宁传》)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攻七日夜,不能拔 拔:攻取 ,攻占。

B. 宁府威日张 日:每日,每天。

C. 以靖乱源 靖:安定,平定。

D. 居四年,宸濠果反 居:停留,止息。

3.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胡世宁“性刚直”的一组是(3分)

①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②陈边备十策

③顾江西患非盗贼 ④世宁狂率当治

⑤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 ⑥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性格刚直,不畏强权。在德安任职期间,抑制了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并拒绝了他们索要湖田的请求。

B.世宁还通晓军事。他任职沧州期间,流寇猛烈攻打州城,世宁急忙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结果,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还没打下城来,最后还被抓走了。

C. 宁王朱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意图。宁王府的势力不断在扩大,而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又太过分,一般大臣害怕祸及自己,于是当地的一些政策法令等就渐渐地变成了不是来自朝廷而是来自宁王府了。

D. 在没人敢说起宁王之事时,世宁却上书直说宁王是江西的祸患。后来被诬陷入狱后,世宁在狱中还三次上书揭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情状,可惜皇帝却始终不相信。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3分)

(2)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3分)

参考答案

2. B ( 日:一天天地 )

3. A (②表现胡世宁的军事才能;④表现左都御史石玠对胡世宁的陷害;⑥表现胡世宁热心于举荐贤才)

4. B (世宁路过而非任职沧州;寇贼攻城不破,是率军退去而非被抓走)

5. 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胡世宁,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并且知晓军事。授职为德安推官。岐王刚到藩国,随从官员骄横,胡世宁抑制了他们。后来又要求给他湖田,胡世宁坚持不同意。迁任南京刑部主事。按照皇上诏书吩咐献上了边防守备的十条策略,又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当时孝宗已患病,仍对此点头同意。后来他又升任郎中。

迁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多次杀戮掳掠官吏百姓,胡世宁秘密发文书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路过沧州,流窜寇贼攻城很急,胡世宁随即飞驰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寇贼攻城七昼夜,不能攻破,率军退去。再任宝庆府知府。岷王及镇守宦官王润都很惧怕他。

迁任江西副使。在那个时候,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没有人敢说,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疏说:“江西的盗贼,剿灭它还是招安它,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大体如此而已。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无赖之徒聚集那里,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都起来做强盗。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多怀着观望的态度,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右都御史李士实,是朱宸濠党羽,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书说,胡世宁狂妄草率应当惩治。诏命还没有下达,朱宸濠的奏章又到了,指责胡世宁妄言。于是命锦衣官校逮捕胡世宁。胡世宁于是逃亡到了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狱中三次上书说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最终没有省悟。关押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相上奏章援救,于是将胡世宁发配到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朱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戍守处起用为湖广按察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四川。上任才两个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

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做官廉洁,疾恶如仇,而举荐贤才唯恐没做到。众大臣都忌恨他,皇帝始终以礼相待不替换他。

【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宋史卢秉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2.文言文的王罴性俭率的阅读及答案

3.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4.《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5.《目送》阅读及答案

6.阅读题及答案

7.诗词阅读及答案

8.霜叶红于二月花阅读及答案

9.《天窗》阅读及答案

10.《马赛曲》阅读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卢渊性温雅寡欲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