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泥巴小公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
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篇2:什么是拈连修辞手法及与移就的异同
什么是拈连
定义:拈连,就是指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关连,把上文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手拈来,巧妙地用于下文本来不相配的乙事物上的修辞方式。
用处:它常常是把适用于具体事物的动词用于抽象事物,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举例:“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拈连与移就的异同:
相同点:
拈连与移就属于词语的移用
区别:
(1)拈连以上下文的关连为条件,而移就不以上下文语义关联为条件。
从上面例句可看出,前文的“承担战争”、“承担艰辛”是正常搭配,在末句中,构成拈连的两个词语“承担”和“离情”间的搭配,孤立地看是不合常规的,没有前面两句,这一句就不能成立。
(2)用来拈连的词语一般是谓语动词,而移就所移的一般是修饰语。
(3)拈连往往借助上下文联系,将上文描写具体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下文的抽象事物,而移就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只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植来修饰乙事物。
篇3:什么是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
1、比喻:比喻一般是用一个具体、浅显又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拟人:拟人一般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简单的说就是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排比: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是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排比一般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
4、对偶:对偶往往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的也是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有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等作用。
5、夸张:夸张是一般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方面特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夸张的作用就是为了鲜明的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6、引用: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说白了引用就是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名言警句,成语等。
7、反问:反问就是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达肯定意思。
8、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自己回答。设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9、对比: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列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0、借代: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表达的人或是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篇4:反问是修辞手法吗
反问的'修辞效果
反问往往充满激情,因而常用于反驳、责难、质问,目的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如: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
这一句反问使用得恰到好处,这也正是作者于整篇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不能平的”、“白白”,这种强烈的反问表达出他是多么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由隐含到明朗地表达出自己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篇5:疑问是修辞手法吗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舛互。(共计63种)
篇6:什么是比拟(修辞手法)
什么是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是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可以把物当作人,也可以把人当作物来写。前者称为拟人,后者称为拟物。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人与物融合的写法。具体来说有两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举例:
拟人: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花儿含羞答答的垂下头来。(把花当作人会害羞,又有人垂头的动作,所以是比拟。)
拟物: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备注: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相关文章:
2.修辞手法——拟人
3.移门广告词
5.修辞手法的句子
10.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