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

《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3-01-16 08:23: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拽哥马尔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

《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

《赠僧朝美》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前言】

《赠僧朝美》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1卷第16首。诗中以泛海溺没反探得明月之珠,喻烦恼之中不昧本来者可悟得如来真法,认为此真理只有诗人与朝美能够看透。诗句写得禅意深远,深得妙理,玲珑透彻,馀味不尽,启人深思,一点也不枯燥,表达出李白已深得禅道妙悟的精髓,思想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的急剧变化。

【注释】

1、朝美,僧人名。

2、水客:驾舟泛海音。

3、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4、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5、倾:竭尽,全。

6、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7、了心:了然于心。

8、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翻译】

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百川翻滚龙舟飞驰,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谁人识得如此之宝?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们目身吧。

【赏析】

《赠僧朝美》是李白在天宝(公元742—759)末年游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时,赠僧人朝美的一首诗。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公元744)辞京还山之后,就一直未再回到朝中。在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目睹了唐玄宗荒淫误国,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把持朝政,败坏朝纲,眼看大唐王朝一天天地走下坡路,大唐江山就要毁于昏君群小之手,丽他却被奸人谗毁,在朝中无法容身,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是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使得他的报国之志无从施展。他既不能违心从俗,向权奸屈服,就只好洁身自好,高蹈远引了。于是他毅然辞京还山,离开朝廷这个黑自不分,是非颠倒的污浊世界,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他干净的乐土,自由的世界。他唱道:“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酬崔侍御》)在他漫游各地的十多年中,多与道士僧人交往,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浪游生活。道家老庄的遗世独立的精神、陶冶了他自由的.性格;

佛教玄远的意趣,深邃的哲理,启发着他的诗情,释散了他内心久抑的痛苦。他在宗教这块方外之地上,寻找到了他疲惫困苦心灵的暂时憩息之地。与他前期积极进取、热衷功名的思想相反,他后期的思想在环境的逼迫与老庄佛学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他自觉地与统治者决裂,退出朝廷,走向山林,与隐士为朋,以僧道为友,经常与他们一起吟诗品画,谈玄论道。《赠僧朝美》这首诗,就是他与僧人的谈玄论禅之作。

篇2:赠僧朝美原文及赏析

赠僧朝美原文及赏析

原文:

赠僧朝美

唐代: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译文

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

百川翻滚龙舟飞驰,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

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

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

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

谁人识得如此之宝?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

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们目身吧。

注释

朝美:僧人名。

水客:驾舟泛海音。

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倾:竭尽,全。

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了心:了然于心。

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赏析:

佛教禅宗,与人谈玄论禅,常用比喻,以启发人的妙悟。如禅宗北宗神秀所作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禅宗南宗的慧能所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二人都是用比喻来说明禅理。李白此诗深受禅宗影响,他与朝美论禅,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诗中前六句,把人生比成是渺溟无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做是溟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一不小心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汨没,为贪欲、瞋欲和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而僧人朝美这个“水客”却能在烦恼海中凌波航行,不但没有被欲海的洪波淹没,也没有被恶欲的长鲸吃掉。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在大海中探得“明月珠”,获宝而归。就是说,他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汨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突然明白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

在佛经中,常把至深的佛理比成是明月、明珠,以喻佛理的`智慧光明,而把贪、瞋、痴三种烦恼称作“三毒”,视为人的愚殊和黑暗。因为这颗象征着佛性光明的“明月珠”,是从欲海之中与象征愚昧和黑暗的“长鲸”搏斗经过生死大劫得来的,所以弥加珍贵,故诗中说它“高价倾宇宙”,因为它是驱除人心灵黑暗、愚昧的灵光,故诗中说它“馀辉照江湖”。

诗中进一步描写:朝美虽然在修禅的过程中悟得了妙道,明性见佛,但他却不骄傲自满,向人炫耀,而是深藏若虚,大道似无:“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即说朝美将明月珠用衣服包裹起来,不欲向人炫耀,好像他根本什么也没有似的。就是俗话所说的“良贾善藏”和“大智若愚”。

对于能否识别朝美怀中的“明月珠”来说,诗人李白就是朝美的一个知音。“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狂夫是诗人自指。李白曾在诗中多次以狂夫、狂人自指。如在《庐山谣》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在《醉中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说“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窃笑”二字用得极好。人皆不识,而我能独识,故而会心而笑;你装得若无其事,还是被我识破了,故而暗中窃笑。 “窃笑”二字表现出了李白与朝美亲密无间的关系和深切的友谊,表达出了二人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朝美胸中的禅学境界,在别人尚看不出的时候,李白却早已会心知意,在友好地微笑颔首了。此也表明李白对佛学的造诣之高。

诗的最后说:“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了心”,是对禅心佛意已瞭然心中的意思。《楞严经》上说:“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成所明了心,实在身内。”佛教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心为痴迷所惑,失却本性。如果除却痴迷,即可明心见性。《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知(即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如今朝美已经大彻大悟,明了其本性,即已自见佛性,就如同已获得了明月一般明亮的明珠一样。“黄金躯”本指佛,《后汉书》上说:“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此喻指二人。 此二句是说,你我既然对佛学的妙理要道都已了然于心,因此就无须再言说了.各自努力修道成佛吧!因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修道成佛,故有此说。这一诗句也表明李白对自己的佛学修养自视甚高,非常自信。

李白这首与僧人谈玄论禅的诗,写得很高明。他将很难用言语说明的佛理,用美妙的比喻来说明。不但写得禅意深远,深得妙理,而且还写得玲珑透彻,馀味不尽,启人深思,一点也不枯燥。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李白此诗,可谓是深得禅道妙悟之旨了。

篇3:李白《赠僧朝美》注解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作品赏析

【注解】:

海上贩运货物的行商飘荡在洪波之上,长鲸也常常在溟海出没。

百川之上,龙舟破浪航行,大气鼓荡,竟遇不测。

落水者中有人万幸不死,却探得到海中的明月珠。

明珠价值之高可倾宇宙,余辉可照亮江湖。

用金缕把它层层包裹,好像没有一物。

谁可认识这个宝物?唯有狂夫在窃笑。

没有语言能表达悟道的心境,我们各自重视自己的黄金之躯吧。

篇4:赠僧朝美,赠僧朝美李白,赠僧朝美的意思,赠僧朝美赏析

赠僧朝美,赠僧朝美李白,赠僧朝美的意思,赠僧朝美赏析 -诗词大全

赠僧朝美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篇5:王安石《赠外孙》原文和译文赏析

王安石《赠外孙》原文和译文赏析

原文:

南山新长凤凰雏(1),

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4)从(2)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3)书。

译文: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

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

他小时候就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

解释:

(1)凤凰雏: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凤凰。

(2)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

(3)五车(chē):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

(4)年小:年纪小

赏析:

诗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强调了博览群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抚州临川县盐步岭人(今抚州市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篇6:《赠孟浩然》原文及译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明月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赠孟浩然》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赠孟浩然》这首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是说,我敬重孟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孟夫子潇洒的风度人品和超然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两联的笔墨了。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颈联是说,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去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如果说颔联是从总的方面写他的生平,那么颈联则只是从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这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联是说,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够仰望着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华!尾联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经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的写仰望又翻进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拜,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格调高古,飘逸之致的风神,尾联也具有同样的风调。颔联由“红颜”写到“白首,像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

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过渡到描写,揭示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赠孟浩然》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郁贤皓认为,此诗当为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浩然已届暮年。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篇7:《赠内人》原文及译文

月光由宫门移到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赠内人》赏析:

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赠内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作者简介: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篇8:南史·吕僧珍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南史·吕僧珍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微:低微

B.祆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侵犯

C.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了解

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 减:降低。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2分)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离家已久,奏请回去扫墓,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便授予他南兖州刺史之职。姐姐家住处不好,他常到姐姐家,并不觉得辱没身份。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4分)

(2)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4分)

参考答案

4.C(掌管,主持)

5.B(①是说吕僧珍善于理解梁武帝的意图的`;③是吕僧珍伯父家堂兄的儿子的做法;⑥是说吕僧珍恭谨的。)

6.C(说“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理解不准确,原文的意思是“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

7.(1)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返回,武帝十分赞赏他。(译出大意给2分,“督”、“书”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吕僧珍在任期间,接见士大夫时,迎送的礼数超过规定,他用公平之心领导下属,不对亲人徇私情(或不偏爱亲戚)。(译出大意给2分,“过礼”、“私”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梁文帝(萧顺之)唐宇之进犯东阳,梁文帝(萧顺之)率兵东讨,让僧珍主管行军各局的事务。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每天从建阳门过,都不进自己家门。梁文帝(萧顺之)因此对他更加了解信任。司空陈显达出兵沔阳北,看到他而招呼他人座,对他说:“你有贵人相,最终也不会遭贬抑,要好好努力。”

(南齐)建武二年,北魏的军队南侵,五路大军同时进击。梁武帝率军援救义阳,吕僧珍跟随在军中。当时长沙的宣武王作梁州刺史,魏军围攻几个月,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了。武帝想派使者到襄阳,希求得到梁州的音讯,众人没有谁敢去。吕僧珍却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当天就独自驾着一条船上路。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武帝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把他当作得力的亲信。吕僧珍私下里养敢死兵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武帝很注意召集勇武的猛士,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紧紧跟随他,手下会集了一万余人。武帝于是令人在城西的空地巡行,准备在那里建屋千间做这些人的住所。砍伐了很多竹木,沉到檀溪中,堆积的茅草像山丘一样,都没有用到。只有吕僧珍知道其用意,于是私下准备好几百只船桨。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大军将要出发,各位将领需要很多橹,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每只船给两只,争抢才得以停息。

天监四年,(武帝)大举北伐,从此(军机之事日渐增多)吕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办公,夜里返回秘书省。天监五年凯旋而回,以原来的官职受爵太子中庶子。吕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请求回去扫墓,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于是授予他南兖州刺史的官职。吕僧珍在任期间,接见士大夫时,迎送的礼数超过规定,他公平对待属下,不对亲人徇私情。他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这一职业想求他在州里给自己安排个官职,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呢!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吕僧珍家的老宅在街市北面,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督邮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任南兖州刺史一百天,又征召他为领军将军,仍像先前那样在秘书省办公。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每当侍奉武帝身边,总是敛神屏息,非常恭敬谨慎,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有一次因酒醉后才取一个柑子吃了,武帝眉飞色舞地说:“你这是大有进步啊。”天监十年,得了重病,死在领军的官舍里。谥号为忠敬。武帝很痛惜,常常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篇9:《送僧归日本》原文及译文

钱起〔唐代〕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1.赠李白原文及赏析

2.《听蜀僧濬弹琴》原文及译文

3.《赠孟浩然》古诗原文及赏析

4.《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5.江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6.落日怅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7.《贺圣朝·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8.《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9.蝶恋花原文译文赏析

10.《赠阙下裴舍人》的赏析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