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自己的小路》的习题和参考答案
“我的妈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课文《自己的小路》的习题和参考答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课文《自己的小路》的习题和参考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课文《自己的小路》的习题和参考答案
课文《自己的小路》的习题和参考答案
一、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夸 挎( ) 景 憬( ) 旬 绚( )
跨( ) 璟( ) 询( )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理想的星光照耀着我们。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孩子都有一条自己的小路。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自己的小路是什么样的?先和同学交流下,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挎着 跨越 憧憬 玉璟 绚丽 询问
二、1.难道理想的'星光没有照耀着我们吗?
.理想的星光不会没有照耀着我们。
2.每个孩子难道不是都有一条自己的小路吗?
谁也不能否认每个孩子都有一条自己的小路。
三、(略)
篇2:课文课件习题及答案
《渡浙江问舟中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准古诗。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孟浩然。
二、读古诗。
出示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诗,再指名读诗歌。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三、小组学习:
(1)读通全诗,读得流利、正确。
(2)合作理解诗意。
(3)注释
济:渡。
引领:伸出脖子。
天末:天边。
四、集体交流。
(1)理解诗意。
(2)体会感情。
(3)齐读古诗。
(4)想一想:
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盼望尽快到达越中的急迫心情?
五、诵读、吟唱、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配乐唱古诗。
2.诗配画。
教学过程:
1.复习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景物,发散思维进行配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交流展示诵读、吟唱、诗配画。
教学流程:
组织展示
篇3:课文课件习题及答案
舟中夜起①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注:①作于元丰二年(1079)由徐州调赴湖州知州途中。
⑴清人查慎行认为此诗境界“俱从静中写出”。请结合开头四句,简析作者是如何写“夜静”的。(4分)
答案:(4分)一二两句,诗人疑微风细声为雨声,推门一看,只见月光洒满了湖面(1分),以声衬静(1分)。三四两句,写船工、水鸟夜深入梦,四周一片静寂,突然大鱼跳出水面(1分),以动写静(1分)。
⑵“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两句设喻奇特,请选一句简要赏析。(2分) 答案:①“暗潮生渚吊寒蚓”,把潮水暗涨的低咽声比作寒蚓蠕动之声(1分),形象地写出在深夜的寂静之感(1分)。
②“落月挂柳看悬蛛”,把挂在柳树间的落月比作悬在丝端的蜘蛛(1分),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清冷幽静的'图画(1分)。
⑶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答案:诗人深夜独起,沉醉在平和静谧的境界里,不无自得之意(1分)。然而想到这么清幽的景象,过眼竟如此短促,不禁遗憾、感慨起来(1分)。最后,日出之后万象萌动,眼前那喧闹的生活景象,使诗人由感慨转为豁达(2分)。(意思对即可)
篇4:课文课件习题及答案
《舟中立秋》阅读答案 [清] 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①愁。 洊饥②今有岁,倚棹③望西畴。 [注] ①军储临海:时局动荡,临海府储存了大量的军粮。②洊饥:指百姓遇到了连年的饥荒。③棹:代指船。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的变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的情感经历了由看到秋天生出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到由于看到临海府储存的军粮和百姓的连年饥荒,生出对时局动荡、百姓愁苦的无奈和忧虑的变化。(3分。意思对即可)
(2)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立秋之日站在船上,看到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的迷茫秋景,抒发了内心纷乱和阴郁的情怀。
篇5:课文《鲁迅》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鲁迅》课后习题答案
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主题。
课文主要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见“课文说明”。
杨二嫂: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
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多种认识: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等等。
二、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并由此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像,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此题意在让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问要抓住题干对这三类人生活的概括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补充;第二问可以反思闰土的现实生活,构建“新”的生活。
答案略。
四、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篇6:背影课文习题附答案
背影课文习题附答案
一、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你从文中父亲的“背影”联想到什么?
这道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二、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这些句段的含意。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
写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又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
2.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写这个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这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对父亲同情和挚爱,这是伤心之泪。
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标题是背影,但作者宕开一笔,从祖母死、父亲赋闲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几个。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四、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试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朴实简洁而饱含感情的特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临别前,年迈的父亲还不辞劳苦地要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明知铁道不容易过,自己步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意去。这又是何等的关怀、体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两句,看来只是简简单单的话,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平淡的话语里面有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更真挚,更感人。
篇7:课文《文言文》的习题及答案
课文《文言文两则》的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知识点讲解《文言文两则》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连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吗?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答:(1)《学弈》告诉我们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篇8:语文课文《蜘蛛》习题及答案
语文课文《蜘蛛》习题及答案
基础练习
1.在正确说法后面打“√”,蜘蛛 基础练习。
(1)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二万分之一,蛛丝比蚕丝细了两倍。( )
(2)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二万分之一,蛛丝比蚕丝细了二分之一。( )
(3)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二万分之一,蛛丝细到蚕丝的二分之一。( )
(4)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二万分之一,蚕丝比蛛丝粗一倍。( )
2.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1)如果投入网里的( )蚊、蚋等小虫,( )力气较大的飞虫,它急忙跑过去,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
(2)蜘蛛的丝,( )放弃了科学上的观察和闲暇时的观赏,从实用上来看( )是很有意思的。
(3)这种背上有十字纹的称为园蛛的丝,( )比一般蚕丝更细,( )很韧,又不会扭曲。
3.根据表达需要填空。
(1)蜘蛛急忙________跑去,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表示“跑”的方向)
(2)蜾羸_________地忽然来了,振动着翅膀,剌剌地向网里一撞,急又离开。(表示“来”的状态)
(3)蜘蛛有时把猎物缚得细密到_________。(表示“缚”的程度)
拓展练习
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1~3题。
蛛网奥秘新探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獗。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
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1/1 000 000英寸粗,然而它们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
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新突破。
园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性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
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和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
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1.简答下面题目。
(1)介绍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园蛛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恰当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客观事物、阐明事理,而又能给人以知识的文章,语文试题《蜘蛛 基础练习》。非常讲究知识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因而对于说明文,其条理也是十分讲究的,所谓说明文的条理,也就是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有的用时间顺序,有的用空间顺序,有的用逻辑顺序,有的以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顺序。
如果介绍事物的发展,用时间顺序比较合适,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如果说明一座建筑物,恰当安排是运用空间顺序,因为它要告诉读者的是建筑物的方位。
如果阐述事理,可用逻辑顺序,因为它要说明的是事物的方方面面,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
合理安排顺序,是为了符合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或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或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以便说明得清楚明白。
客观事物多种多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事物的特征总是客观存在着的,而合理的写作顺序,也总是存在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的。不过说明的顺序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由表及里,有的由此及彼,有的分门别类。有的逐层深入,有的从现象到本质,有的从总体到局部,有的从主要到次要,诸如此类,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时间顺序。大多适用于说明某一事物的操作过程、制作过程,或用于说明某一事物变化与发展过程的。这种顺序,能够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脉络中明白事物制作的步骤,明白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写“书籍的变迁”、“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等,一般也应用时间顺序。以“水稻”为例,从播种、育苗、分蘖、拔节到孕穗、抽穗、开花结实,这些阶段是以时间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如果先写开花再谈抽穗,就条理不明;反之,便能顺理成章,有条不紊。
第二是空间顺序。这种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介绍某一园林、某种工艺品、某种建筑物。以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首先要找出合理的顺序,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或从小到大,或从整体到局部等,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方位来写。当然也可以把上面所说的顺序倒过来写。这一方面要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同时也是为了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一开始作者先向大家介绍,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务必使游客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告诉人们苏州园林整体的构图美,接着又把这完美的图画的局部展示给大家:假山、池沼、树木、花草、花墙、廊子,阶砌旁的爬山虎或蔷薇木香……一切似乎都是在一个导游的领导下步步深入,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既了然于心,又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是逻辑顺序。所谓逻辑顺序是指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原因到结果等等。有一篇文章叫《奇特的激光》,这篇科技说明文,先说明什么是激光,它具有哪些特点,然后说明激光是怎样产生的,最后说明激光的作用。这样安排顺序,是符合激光的特点的。如果先说激光的作用,就说不清了。因为激光的作用是由激光的特点决定的,不先说激光的特点,激光的作用就无从谈起,激光的产生也就失去了说明的基础。可见,以逻辑顺序来写说明文,不但便于说清事物的性质特点,还有利于揭示这一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说明文写作中,一篇文章可以只运用一种说明顺序,也可以运用两种或三种说明顺序,也称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但在使用时间顺序时应注意:①先后顺序不能颠倒。②要交代时间,注意使用表明时间的词语。在使用空间顺序时应注意:①选好参照物,确定好方位。②注意立足点的变化,使位移说明与定点说明有机结合。③注意方位词语的使用。
总之,说明文写得有条理,也可称为言之有序,这个序,就是上面介绍的三种,但是言之有序,并非千篇 一律。选择哪一种顺序要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另外说明顺序之间也并非孤立的,可以以一种为主,兼及别种。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2)√ (3)√ (4)√
2.(1)不是而是 (2)即使也 (3)不但而且 3.(1)向力气较大的飞虫 (2)静悄悄地 (3)像一个布袋
拓展练习
1.(1)园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 (2)在蜘蛛体内有一种呈液体状的骨蛋白,骨蛋白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2.干丝和湿丝。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
3.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
【课文《自己的小路》的习题和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7.《诗》习题及答案
9.会计基础习题答案
10.如梦令李清照习题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