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沧州过年习俗

沧州过年习俗

2022-12-31 08:11: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沧州过年习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沧州过年习俗,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沧州过年习俗

篇1:沧州过年习俗

过年的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贴对联,团圆饭,发送红包,穿新衣,拜年等。

这时不论是在外留学或者是在外打工远在异地的家人都会赶回家里团圆。

对沧州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沧州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吧!

一、小年“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被定为小年,也就意味着年开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

所谓“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依稀记得奶奶在送神(灶王爷)的时候,嘴里念叨:“灶王爷,上西天,骑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歹,过了7天再回来。”这是有讲究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北方农村,灶王爷(纸像)在大年三十那天,被供奉在厨房灶台的墙面上方。这一供,就是一年,也就是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被送往西天。这里的送往,就是将灶王爷(纸像)烧了,烧的时候,嘴里要念念有词,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奶奶送神时说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糖瓜,小时候盼望着春节,也就是盼望着小年的糖瓜了。糖瓜就是一种糖制品,白色的,做的样子像南瓜似的,很小,很甜。在将灶王爷送上天之前,先用糖瓜供奉一下,同时在灶台上也供奉一些豆子和柴草,豆子和柴草是供奉给灶王爷的马的。

为什么用糖瓜来辞灶呢?这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每家的灶王爷在被送往西天后,他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的情况,报告这家的生活情况,有没有粮食浪费呀等等,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因为在这家住了(守护)了一年,对这家的情况很了解。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只说好话,就用糖瓜来祭灶,因为糖瓜很甜呀,用奶奶的话说,就是甜住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会和玉皇大帝只说这家的好事,不说坏事了,来年呢,这家生活就会很好。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蒸粘糕,供奉灶王爷。粘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粱的,里面加上枣,据说蒸粘糕也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二、三十请“神”

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早起,这一天比较忙活,吃过早饭,女的在家里忙活,男人就带着孩子出门请“神”。

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回家来过年。

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心情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这一天,小孩子都可以穿过年的新衣服了。然后就是跟着父亲去请神,这一天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早饭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把上贡的贡品准备好,多数是馒头、菜,还有的上猪头贡,或者贡上一只鸡,女主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男主人就带着孩子们贴对联、挂家谱、贴全神,等这一切做好了,男主人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请神了。

请神前,要在家里带上香和鞭炮,拿着请神的一张符,这张符,是一个文官的画像,讲究“文接武送”,到了请神路口,要放鞭炮,把文官的像烧掉,请回自己家的祖辈以及神仙。放完鞭炮,要把香点着,一路上拿着香,带着自己家的神沿路回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路上一定不许去串门,也不能走叉路,要按去的路原路走回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家的神请回。回到家,要把“拦门杠”放在大门口,把香插在自家供台的香炉里。这样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香火绝对不能断的,等这支香烧完后,要马上插入另一根,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折供(撤供)。有的家在折了供之后,香火依然继续着,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家就在初一折供后撤了。

关于“拦门杠”,就是一支木杠,长度要达到自己大门口那么宽,然后上面用纸钱裹住,再用红绳扎住,据说是为了挡住别人家的神来自己家过年。

小时候,跟奶奶过年,奶奶是很讲究的,总是嘱咐我很多,不许我乱说话啦,不许我喝冷水啦,不许我在年三十这天和初一这天的白天睡觉啦(据说这两天白天睡觉的话,一年委靡不振,昏昏沉沉,很懒),不许把水洒在院子里啦,不许当着家谱和全神像大声喧哗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奶奶希望我上香,奶奶是这样解释的:女孩子上香,会给自己觅个好婆家。于是乎,请神回来,不等那支香燃尽,我就立马去换另一支,这样一支一支接下来,奶奶希望我用短香换,那样会多拜拜神(多磕头)。我那时候很聪明,选高香,很长的哪种,因为这样可以很长时间换一次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每次换香的时候,我都是严肃的对着家谱和全神像,换好香就磕头,小时候换香时,心里默念:希望我学习更好,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我就诚心的对这神说:希望能赐个好婆家……三十这天下午的时间,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的时候,记得包一个糖的,一个钱(钢蹦)的,据说,吃到糖的,这一年就会心情甜蜜,吃的有钱的那一个,这一年会不缺钱,也有说这年能赚钱……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就观看春节晚会,或者村里有活动的,就是放花呀,敲鼓打锣,放灯。

关于“放灯”,就是除了放花,放炮仗之外,村里组织的队伍,在游走到每家家门前的时候,要给这家的门前放一堆棉籽皮皮制作的可以燃烧的东西,这就类似家门前的长明灯,因为那棉籽皮皮要烧好长时间呢。小时候,爷爷总是跟着这放灯的队伍走下来,因为爷爷是村里的鼓手,长大后,放灯不再那么隆重了,就在重要路口放花,放炮仗等等了。

还有一点,就是年三十晚上要“撒岁”。所谓撒岁,就是将芝麻杆洒在自己的院子里,意味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将岁撒开,意味抛却烦恼忧愁。

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记忆里的年,应该还是这样过吧。

三、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的很早,有的凌晨4点、5点就起来,过大年啦!

据说,起的早,过的好,但是,随着长大,人们起的也不再早了。大多6点左右起床,煮饺子,放鞭炮,上供……女人煮出饺子来,先到处供一下,而男人带着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说实话,俺那么早很不情愿的起来,总是被母亲喊起来,其实,那么早,根本就不饿,也吃不下,但是,吃一个两个,也要吃的。奶奶总是说,不吃不长岁,俺就想,怎么不长岁呢,过了年,我就大一岁了呗……吃饺子的时候,还不能多说话,记得有一次,俺说了句:这么多饺子,肯定吃不了的,还不剩下啦!被奶奶狠狠的瞪了一眼,从那开始,和奶奶一起过年,俺谨慎的不得了,后来,奶奶解释说,吃饺子的时候,神仙都和我们一起吃,不能乱说的,乱说了神会不高兴的,我目瞪口呆,心里祈祷:神仙们呀,就当我年幼无知吧……吃完初一的饺子,就开始拜年了。自己家的亲朋好友,都要走一走,女孩是不参与拜年的。俺那时候看着弟弟跟着大爷家的哥哥们出去拜年,庆幸,幸亏我是女孩。所谓拜年,就是在村子里走走,串串,大约拜到十一点的时候,差不多都串过来了,然后,女人们开始撤供,用武官的那张画符,送神,男人们就开始去上坟了,去祖坟,同姓的,一大家子,开着车,带上鞭炮,越多越好了。

农村的年还是很有味的,因为鞭炮从三十晚持续到初一,响个不停,很是热闹。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出嫁的闺女,在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因为流传这样一句:看了娘家的供,死公公。所以,过年,出嫁的闺女是不可能和娘家的人一起过的,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家来给父母拜年了。

初二是上坟的日子,远处的亲戚要来给自己已逝的亲人上坟的。

四、“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天适合做生意的人开张,意思是接财神。

在我们老家,破五这天也很有讲究的,那就是不能串门,奶奶那时候最讨厌这一天有人来串门了,具体原因也说不好,反正很忌讳这天家里来人的。再有就是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煮小人,这个小人,就是面做的,用手捏出人形,主要是捏出头部,然后用刀切出胳膊和腿,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后,全家人要把这个小人分开吃掉,有吃胳膊的,有吃腿的。据说,这样就不会犯小人,那时候,我喜欢吃小人的头,我认为,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的思维,让他做一些卑鄙的事情,于是,我就吃掉他的头,让他不能思考了。

五、关于元宵节元霄节大多地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吃元宵。但是,农村还有一个讲究,元霄节闹花灯,要三天的,据说,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分别是:鬼灯、人灯、神灯。所以,那个时候,每晚,奶奶都要出去烧香,把大门口,院子里,插的到处都是,俺总是好奇的跟着奶奶到处插香,奶奶的意思就是香插多了,好运也来了,俺于是每插一根香,都是用心的、虔诚的,也希望自己能有好运气吧。

过完元宵节,基本上春节就过去了,俺也就是开始开学上学去了。

六、谚语农村过年,很是讲究,记得奶奶总爱这样说:初一芝麻,初二麻,初三高粱、初四花,五谷六豆,七薯八麦,九果十菜……分别是每一天代表着每一种农作物,如果这天的天气好,这年的那种作物就会丰收。

七、关于节日的节目在我们那一带,走高跷和耍狮子还是最讲究的,也可以说耍的最好了。沧州是武术之乡,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是指的沧州地区的武术,童叟皆知。而耍狮子,花样和精彩也值得关注。小时候,看耍狮子的,俺很是害怕,生怕那狮子会扑向俺,俺一直以为那些家伙是真的,因为我们那里的狮子皮,制作的相当精美和完善,看不出里面的人,他们穿的狮子服,跟狮子皮的外表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不像某些表演,狮子皮制作的简单的能看得见人的样子,渐渐长大后,才知道是人演的。

另外值得关注就是跑旱船了,这些农村的节目,想起来历历在目,虽然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

八、关于“田”生日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田的生日,也就是农田的生日。这一天,也要包饺子的,同时,还要包一个棉花包,也就是饺子的形状包出一个四角形状,形是包的棉花,煮饺子的时候,如果棉花包朝上,这年棉花就会丰收,如果面朝下,收成就不好……田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囤”。所谓打囤,就是将家里烧饭时农作物的秸秆灰收起来,用簸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撒出形状,大多是田字形,多撒几个,田字中间,放上农作物果实,然后用砖头压住。有的家庭,要在家里的卧室里,撒个钱囤,有的用砖头压上钱,有的干脆把存折压上。

[沧州过年习俗]

篇2:过年习俗

所谓“行年”,就是春节期间,侗家串寨做客,即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个寨做客的习俗。

集体互访很隆重,此习俗起源于古时侗族村寨之间的联姻行为,即有婚姻关系的寨子之间的集体互访,以巩固婚姻联盟,以后逐步发展为村与村、寨与寨互相往来做客,宣讲款约、增强民族感情、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集体做客形式。

“行年”又被称作“乡客”或“鸡尾客”。因为去做客的芦笙队队员身着特制的舞衣,衣边吊有小海螺或小蚌壳,头上插有鸡尾巴上的毛,故名“鸡尾客”。

“行年”时,寨子每户一人组成行年队伍,选出三五人为卜耶,作为全队的领导中心。卜耶中又推荐一人为耶高,即头客,作为全队的指挥。参加做客的人的一切行动都要按头客的号令行事。大家撑开雨伞,由头客前导缓缓向主寨鼓楼前进,来到寨中萨坪,队伍围成一个圆圈,头客在坪中用罗盘找好位置,安排好芦笙队进坪吹奏的路线后,做一个金鸡独立姿势,芦笙队即吹“进行曲”和“欢乐曲”,边吹边跳芦笙舞,三遍后停止。主寨的男女老少围拢过来亲热道贺,握手言欢,并争相拉客回家住宿款待。

第二天早餐后,头客把自己带来的队伍聚集到萨坪上,围成圆圈讲款,从“开天辟地”“人的起源”“芦笙的由来”,一直讲到“村规寨约”,以及上团下寨互相友好、彼此帮助等。主寨的男女老少也汇集萨坪,静听讲述。讲完,主寨杀猪相待,设宴摆酒,尽欢而散。

第三天中午,头客集合全部来客,整顿行装告辞。主寨设长席,宾客相对而坐,献上年礼。客人起身告辞时,男女主人涌向席间,共唱“拦路歌”以挽留客人。而后,大家跳起多耶圆舞,依依不舍地在芦笙曲中上路别行。

在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中,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篇3:过年习俗

新年到了

新年到了!人们在大门上挂年画、贴窗花。外婆剪的窗花在村子里可是数一数二的,一张张火红的纸在她的手中,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剪子下去把农家欢乐剪出了芬芳!

新年到了!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红的、蓝的、绿的……各种颜色的衣服把广场打扮的亮丽多彩。人们的脸上还洋溢着新年的快乐。

新年到了!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有热腾腾的饺子,有润滑可口的炖鸡,还有粉里透红的大虾……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一起看春晚,直到新年钟声响起。

当然,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收红包了,只要你一不留神,孩子们的口袋里就都装满红包啦。

新年还有许多有趣和好玩的事,比如猜灯谜、写福字等。新年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团圆……

守岁

除夕那天,我最期待的事情是守岁。听爸爸说,守岁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既有辞旧岁、舍不得时间流逝、珍爱光阴的意思,也有年轻人为延长父母寿命的含义,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夜,早早吃过年夜饭,左邻右舍道过新年好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嗑着瓜子,小孩吃着糖果,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没有催促上床的唠叨声,也没有早上起不来的担忧,时间是从容的,心里也很欢快。一旦觉得节目有些无聊时,还可以趁机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放上一通烟花。

一整晚熬着不睡觉,虽然有些困倦,但特别热闹、特别开心。宋代诗人苏轼有首诗里说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篇4:过年习俗

因为我的家乡在东北所以我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东北过年的习俗。

1、包好运饺子

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包饺子,可是咱东北的.饺子不同,据说、以前时候的好运饺子是在包饺子的时候把1个①元的硬币包在几个普普通通的饺子里面,现在人们为了卫生常常用水果硬糖来代替硬币,据说、谁吃到了好运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好运。(在我们家常常都是我吃到的,因为硬糖是会化的,只要看那个饺子的外皮有糖就行了。)

2、年夜饭后吃冻梨

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有零下13~20度,所以有的时候会吧秋梨和柿子放到外面去冰冻,冰冻后的梨和柿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为什么要在年夜饭后吃冻梨呢?因为冻梨又能解酒、解油腻。

3、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4、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5、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65)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这就是我们东北过年的规章制度,怎么样很有趣吧。

篇5:过年习俗

去年的春节我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的家在荆门的一个小乡村里,过年还保留着一些特有的传统习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是腊月二十七到达奶奶家的,这一天正在做“鱼糕”。“鱼糕”配料很精细,主要是鱼肉和蛋清,营养价值很高。在此之前已经磨了豆腐、做了“风干鸡”。随后的二十八、二十九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大年三十这天终于到了!奶奶很早就起床忙了,将家里所有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餐具也是一尘不染。

吃过早饭后我帮爷爷贴春联,奶奶则开始忙中午的团年饭了。收拾整齐后也就到了十一点,奶奶说团年饭越早,说明这家人越勤快,让我将太太、太爷一起叫来吃团年饭。

大圆桌放好了,十六个菜摆了上来。浓浓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我忍不住想要先尝为快,却被太爷制止了,说先得要祖宗喝酒吃饭以后我们才能吃。

太爷绕着圆桌按尊卑位置倒了几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杯中的酒轻轻洒在地上,说是敬祖先的。接着在大门口将一捆草纸烧燃,还一边念叨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健康平安。这一系列祭祖活动结束后,爷爷放了一挂好长好长的鞭炮,这才招呼大家入座吃饭。

在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太爷让我们大家都来吃“赚头”,我夹起一块,瞅了又瞅,说:“这不就是猪舌头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奶奶告诉我舌头谐音“折头”,不好听,于是先前的人就把猪舌头叫“赚头”了,后来就一直叫到了现在。我恍然大悟,说:“那我得多吃几块,来年在试卷上多赚几分!”又惹家人一阵大笑。

吃完饭,洗澡穿新衣,晚上守 夜 放鞭炮,初一相互去拜年,初二走亲戚......

就这样,在轻松快乐中,我过完了年,眨眼也就该回宜昌了,心中真是不舍,真想天天都过年啊!

篇6:过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篇7:过年习俗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

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作文素材大全《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沧州过年习俗】相关文章:

1.闽南过年习俗

2.过年习俗小学生作文

3.河源的过年习俗

4.过年习俗的议论文

5.过年习俗作文250字

6.过年习俗的节日作文

7.过年是什么时候及习俗

8.老上海的过年习俗

9.写过年习俗的作文

10.关于广东过年的习俗

下载word文档
《沧州过年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