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2022-12-26 08:22: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飞星传长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希望大家喜欢!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篇1: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它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进行思想交流.然而,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等值对译,在许多时候将牵扯到文化的'移植问题.若处理不当,将让人贻笑大方.因而本文旨在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保证文化的“传真”,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

作 者:相龙慧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翻译   文化移植   应对策略  

篇2:谈文学翻译中文化的可译性论文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凝聚了该语言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智慧和经验,是本民族文化的宝库。

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翻译便是文化的翻译,自然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学作品多具有典故、双关、谚语、成语等表达方式,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学翻译就是将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展现的内容、风格、含义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简单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文学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对其文化的翻译。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绝对不可忽视,需要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是指由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这种地域环境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对同一事和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在翻译实践中, 需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以免造成译文读者的费解,从而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要尽量把原文中的含义用译文文化的可理解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中国,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东风”常常和“春天”有关。而在英国,“东风”却意味着“寒冷和干燥”。

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社会风俗的差异有时会使原文难以忠实地表达出来。比如问候语的是使用,中国人见面通常会问对方“吃了吗”或“干嘛去”,而英语本族语者一般用“Hello”或“H i”,可以想象如果将其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What will you do?”,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宗教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了其宗教信仰、宗教著作、宗教意识、宗教制度等等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而在欧洲和美洲,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含义已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含义,并且随着语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直译已经不能够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文化的可译性

可译性就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文本(source text)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实现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即可译性就是指双语转换中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可译程度。

首先,我们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具有一致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存在并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等值特征,因此是可以互译的。

其次,我们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及交融性,大部分文化符号是可译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语言文化意义和内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语言文化符号信息量越大,文化差异就越大,可译性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去避免文化色彩淡化,最终实现最大可译性程度。

再次,我们谈到了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但也相对地存在着文化超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超地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些文化信息首先在某一特定地域产生并发展,然后再通过信息传递或转换被其它地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

文化的可译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第一,译者能理解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第二,译者可以用译人语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三,译人语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译者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理解”、“表达”和“接受”这三方面既相互联系,也互相影响,它们的共同作用构筑了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来缩小这种差异,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本族语言中不同于本国的异语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译和句译,而是综合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等的翻译,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才会造成翻译作品的信息损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语言有其相应的特征,只有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特征且能驾驭它们, 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译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造出生动展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孟兆芬.谈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J].语文学刊,(3):167-168.

[2]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1):24-27.

[3]杨小红.论文化因素与习语的可译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81-84.

篇3:谈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艺术创作是我们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是主客体的遇合和主客观的统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的放映生活的本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果没有生活的原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加工,生产出艺术作品的。如元四家之冠的.黄公望在年逾古稀之时,还常“云游在外”,以山川为师,随身带着纸笔,时时对景写生,长达数年之久,才创作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这些都是饱含创作艰辛的经验之谈画家达•芬奇认为艺术家应当“自然的儿子”,不要当“自然的孙子”,就是要直面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寻求创作的源泉,而不要与自然成“隔代”的间接关系。他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表现那富有魅力的一笑,他运用解剖知识,研究笑的规律,还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在长期的感受与积累中,他终于从微风吹拂的流涟的湖水中受到了启发,创作了举世谜人的微笑,表现了高贵端庄的娴静之美。。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一步。在艺术构思中最重要的确定题材和主题。题材是主题的载体有了优秀的材料才可能更好的表达深刻的主题。主题是题材的灵魂。在创作中,这两者互动互进,辩证统一。确定了主题和题材后,还要提炼情节,更好的展示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用恰当的结构将他们构造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艺术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典型化 简约化  变形化  夸张化 陌生化。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它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和形式美的双重原则。脱离内容的艺术形式是没有价值的。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不等于就有精美的作品。因为艺术构思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心里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更为坚辛的实际操作过程。艺术表现不仅是艺术构思的的实现过程也是艺术构思的深化 充实 修正和提高的延续过程。艺术技巧是 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在艺术表现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可从中领略绘画创作的甘苦与追求。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人生有限,而艺境之求索与创造无涯。”愿我们以此来勉励自己,使每个人的艺术思维之花常开,纷芳留香。

篇4: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论文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论文

随着西方影视剧进入中国的数量不断在增加,影视翻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影视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在影视教育剧的字幕翻译中应重视文化意象的呈现,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根据源语文本和译入语观众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译者可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策略再现影视剧的文化意象。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在国产电影产量和票房不断攀升的同时,进口大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国人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英语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看带有字幕翻译的英语电影,而非用汉语配音的英语电影,这样一来,人们对于影视剧的字幕翻译需求越来越多。影视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字幕翻译中还原和重新文化内涵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影视英语的特点

张春柏介绍了影视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即时性指的是影视剧中的角色说的台词一次过,在电影院里观众不可能回放,观众要一次就能听懂。大众性指的是台词浅显易懂,不故弄玄虚。钱绍昌总结了影视语言的五个特性: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其中,综合性指的是影视语言不止包含台词还包含身体语言。无注性指的是在翻译影视语言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之处不能像文学翻译那样加注释,这是影视翻译的难点。

针对影视英语的特点,钱绍昌总结了七条译制片翻译的经验,但是这七条经验中有一部分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今的电影字幕翻译了,有一些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在影片中出现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难点该如何翻译,比如在电视剧《大饭店》中有一句台词,直译即为“你没责任在饭店里抓第七戒”。

信基督教的人都知道第七戒是不得通奸,但对于国人来说,基督教的教义比较陌生,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第七戒是什么,所以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你没有必要在饭店抓男女问题”,这样一来就把文化难点解释清楚了,观众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2.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谢天振认为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中包含的文化意义相对固定,是文化传统和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文化意象主要由物象和寓象构成,物象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象是客观事实的引申含义。由于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汉语和英语这两门语言在语法、语音、语用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更为突出的是在文化层面上有很大不同,一个汉字或单词代表的食物有不同的深层含义和引申意义,这些差异是翻译中的难点。

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但是影视台词又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纯文学体裁,电影或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影视剧中的台词或简洁明快,或引经据典,或善用修辞,个人风格强烈,台词中往往包含不同的文化意象,如何将这些文化意象呈现在另一种语言中,如何让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人准确理解文化意象是影视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解决这个难点的有效策略是以观众为中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译文应强调观众的理解程度,达到原文和译文的动态对等,同样一句台词要让源语观众和译入语观众能达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心里预期。 Bassnett 认为“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对崭新的文化及美学体系进行诠释”。翻译不应局限于源语文本的描述,还应追求在译语文本中文化功能的等值。

3.文化意象在影视翻译中的重现——以《功夫熊猫3》 为例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由美国梦工厂动画打造的动画电影,主角是一个叫阿宝的肥胖大熊猫,讲述了他如何成为学习功夫,成为功夫大侠行侠仗义的故事。《功夫熊猫3》于上映,描述了阿宝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领悟学习气功并再次上演惩善扬恶的故事。《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电影中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功夫、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国式的建筑和布景等等,所以很受中国观众欢迎。但是这个系列电影是美国电影,里面又巧妙的包含了很多美式元素,主题仍然是美式的价值观,如美国人一直倡导的相信自己、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梦等。因此,在翻译该片时,如何在译文中体现中美文化,实现文化意象的重现是非常考验译者的。

3.1 译文的归化处理

1995年,美国著名理论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观念。归化指的是要把源语本土化,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来翻译文本。

在《功夫熊猫3》中,中国元素很多,很多台词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例如:在电影的开头,乌龟大师打坐时说“Inner peace, inner peace”,译成“波澜不惊,方能心如止水”,这两个成语是地道的中国用法,很贴切,原文是两个相同的词组,但是译文并没有译成两个相同的成语,体现了汉语的丰富,乌龟大师作为一代武学宗师,总是教导弟子们心如止水,体现了非常高的武学境界。

又如:阿波的师父说“Before the battle of fist comes the battle of the mind.”译为“双方交战先比气势后比拳头”,译者把“the battle of the mind”译为“比气势”,这个译文对原文理解很准确,而且很符合中国功夫的特点。

再看一个例子,阿宝的师父让阿宝来当师父教导盖世五侠练武,可是毫无经验的阿波搞砸了,当他跟师父抱怨的时候,师父对他说:“A five hundred year prophecy fulfilled so you can spend your days kicking butt? And running through town high-fiving bunnies?”译者译为“一个五百年的预言选中了你,难道就是让你耍耍花拳绣腿,满镇子乱跑跟兔子耍帅吗?”这里的翻译同样也是考虑了功夫因素和使用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四字成语,把“kicking butt”译为“耍耍花拳绣腿”,不仅如此译者还考虑到了网络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使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原文说的“high-fiving bunnies”是指阿宝喜欢行侠仗义,每次用自己的功夫做完好事就和村子里的'居民,比如兔子击掌庆祝,这里译为“跟兔子耍帅”很生动的表现了阿宝爱做好事同时也是爱出风头的性格,而且诙谐幽默。

3.2 译文的异化处理

异化指的是在翻译上尊重源语的语言特点,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吸收外来语的表达方法。在影片中,虽然中国元素很多,但影片诉说的仍然是美式价值,在谈到美式价值观的时候采用异化策略能更好的表现电影主题,例如阿宝和他的亲生父亲第一次见面并且相认时,阿宝的父亲李山兴奋的叫道:“Well, don’t just stand there! Give your old man a hug!”这句话译为“别傻站着啊,快给你老爸一个拥抱!”和中国人表达感情较为含蓄不同,美国人表达感情很直接,李山找到自己的儿子非常高兴,兴奋地大喊着要儿子拥抱老爸,译文采取异化处理,直接使用原文表达方式。

又如,当螳螂和仙鹤奉师父之命去寻找大反派天煞的下落时,他们在路上闲聊武功招式,螳螂说了一个“Thorax of making sandwiches”,译者直译为“三明治之喉”,意思就是这个招式像做三明治那样对对手两面夹击。三明治是西方食品,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品尝到了三明治,知道是两片面包夹肉和其他馅料,所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中国观众也能想象得出这个武功招式是什么样的,同时又很形象。

4.结语

在西方影视作品不断进入中国的今天,影视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影和电视承载着很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呈现这些文化意象决定了影视剧传播效果的好坏。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是翻译时以译入语观众的接受程度为重要考量依据,采用译入语的表达方法,是观众容易接受。异化是从源语文本出发,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意象并向译入语观众介绍、呈现这种文化意象。

篇5:《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现,然而这种反映文化差异的词汇却为文化沟通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被使用,突出了作品鲜明的特色。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方法以及美学赏析的角度展开。随着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助推器!(胡庚申,)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规律,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

一、《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

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地理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便是词汇的使用。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当棘手,如果翻译不当就会出现文化亏损,即误将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共核,以源语的文化模式来硬套目的语,导致交际失败;或以目的语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交际成功,可留下的遗憾是源语文化亏损!(李勇,)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学作品当中。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湖南乡下农村传统习俗文化和方言特色的词汇,这些文化负载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来再现原文的特色。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衍生于本土的一门新兴学科,于由胡庚申教授提出来,至今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与时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方向是相符合的;同时,它也是从新的视角对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延伸,反映了译学理论研究由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边城》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把翻译的方法简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胡庚申,)因此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语言符号的对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实现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基于中西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在不同层面上诸如:词汇、语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作出转换和选择。金介甫在翻译《边城》的过程中,竭力保留原作田园散文诗般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向西方读者原滋原味地呈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语言特色。

例如:

(1)沈从文: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沈从文,:7)

Kinkley: Land was scarce, so most people’s houses were “dangling-foot houses,” half on land, half on stilts built over the water.

“吊脚楼”是湖南西部农村特有的建筑物,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大抵不知道其为何物,更不要说西方读者群了。这里,金介甫把它直译为“dangling-foot houses,” 再加上注释来描述吊脚楼的结构和外观特征“the houses are half on land , half on stilts over the water”。通过考虑整体的翻译环境,这样既保留了“吊脚楼”一词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又使西方读者知其为何物。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跨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指出:“人类生活中还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的。”(Hall:1977:16)译语文化的接受状态往往会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译过程,介入译者的思维判断和语言选择。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需要特别注意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保留湘西这个地方的人物风情,民俗和典故,增加了大量的注解和说明,来帮助目标读者很好地领会原文要呈现的湘西风情画卷,既传达了文字信息又保留文化内涵。

(1)例如:沈从文: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沈从文,2013:27)

Kinkley: Your Cuicui has grown quite beautiful. She's a real Guan Yin.

“观音”是佛教中比较重要的诸佛之一,她外貌慈祥端庄,人有“送子观音”一称。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盛行,“观音”一词对他们尤为陌生。因此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了注释“Guan Yin was the goddess of mercy, a beauty in Buddhist iconography",使西方读者理解了其外观和内涵,传达了语境中的含义。 (三)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交际维是指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把选择的转换的侧重点房子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Nida,1993; 谭载喜,;XVIII)

(1)沈从文: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沈从文,2013:5)

Kinkley: The girl’s mother, the ferryman’s only child, had some fifteen years earlier come to know a soldier from Cha dong through the customary exchange of amorous verses, sung by each in turn across the mountain valley. And that had led to trysts carried on behind the honest ferryman’s back.

“暧昧关系”中文里指的是那女之间一种没有承诺的模糊、不明确的关系。沈从文用了这个很模糊的词暗示了一种隐含的意思,而译者也不应该打破这种模糊的美感。因为“Love affair”这个词包含了男女关系交往不同层面上的关系,因此这个表达也是不合适的。而金介甫用了“tryst”一词,指男女之间的约会、幽会,这个词用得大胆又不是原文的模糊意境美。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现途径。在《边城》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过程中,译者只有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根据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度的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才能完成一个好的翻译作品,达到文化交流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11-15.

[2]李勇. 从目的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异化策略[J].话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沈从文.边城. [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5]Hall, F.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1977.

[6]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篇6:翻译过程研究综述

翻译过程研究综述

翻译过程研究是翻译研究中极其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界提出的'种种翻译过程经验或模式的总结和简评,重点介绍从心理角度探讨翻译过程的理论模式,指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一个认知心理活动过程.

作 者:李芳 LI Fang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刊 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 年,卷(期):2008 24(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过程   经验   认知   心理  

篇7: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张磊

(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天津 300410)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中国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我们要尽量融合这种差异,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等,让旅游者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旅游翻译是一种涉及文化、语言和思维的极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是旅游翻译准确与否的关键。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一“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人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论文范文 )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s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the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8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二)译者对旅游文本中的背景知识理解欠缺造成的误解

例如,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翻译时稍一不慎,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ao”,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ring”。其实,“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ao(即跑步的“跑”),另一个念pao(意为兽用爪扒土)。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a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想栖禅于此,但一直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泉水涌出。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外国游客在中国除了游览和娱乐之外,还少不了吃。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仅就菜式的取名而言就颇为多姿多彩。例如,有一道菜式叫“金华玉树鸡”。古语“华”和“花”相通,如果照字面翻译,那便是“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可是,菜中既无花,更无树,这样的翻译肯定会令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原来,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这道典型的菜肴不过是“火腿青菜鸡”罢了,向外宾介绍,可译为“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四、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旅游文本翻译的日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相关信息。从目的论理论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和感应力以及交际需要等,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因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可采用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增添

增添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例如“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译为“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白娘子是何许人也?她为何在此修炼?若不加以说明,游客实难理解。

再如“元宵节那天,大红灯笼高高挂。”译为“Duringthe Yuanxiao Festival, also caU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ns(Lantem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2,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to Buddhism) can be seen everywhere.”这份旅游文本英译文中对“元宵节”和“灯笼”的补充解释,便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有更为透彻的了解。

增添还可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常用于地名和景点名的翻译。例如“第三个殿是永佑殿,原是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起居之所”译为“The third mainhallis called Yongyoudian, or the Hall of Etemal Blessing. Itused to be the bedroom of Emperor Yongzheng when he wasstill a prince.”音译让游客了解该地名的汉语发音,意译则形象生动,加深了游客对该地名含义及来源的理解。

在采用增添这种策略时译者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所补充的内容必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措辞也应简练,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删减

在旅游文本中大量隽句的反复引用使得原文更为流畅和充满感情,但如果直接翻译为英语,则难免有多余之嫌。因为在对风景的描述中,大量的描绘没有实际上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节奏或增加感情等,这时我们就要运用删减这一翻译策略,对中文文本进行合理加工,把原文翻译成简明清新的英语。

例如“(黄山)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凌空倒挂,似雄鹰展翅;或虬根盘结,如蛟龙人海……”译为“Pines on the mountain cling to the rocksurface instead of taking roots in soil. The ancient pines infantastic shapes rise high into the sky, or hung upside down.”原文的描述用词讲究,给中文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译文删减了原文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的叠用,选词朴实直接。少了渲染,却是忠于原文,读者易于接受,事半功倍。

再如阳朔兴坪的一段导游文本“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译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s and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y world.”中文文本的最后一句“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是对前面描绘的烘托,而译成英语则显多余,因前几句已细腻地描绘了兴坪的佳境,译成“dreamy world”则能起到引人人胜的作用,且英语翻译读起来自然、流畅。

(三)改写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多采用演绎推理;而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多采用归纳推理。在展开一个话题时,汉语往往迂回曲折,先分说,再总括,多用掉尾句;而英语则开门见山,先总括,再分说,多用松散句。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的结构加以修改,使其与西方读者或游客的习惯相吻合。

例如“在四川西部,有一处美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译为“One of Sichuan’s finest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flowers, buh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译文用两个句子改写了原文,并且将“松潘县的黄龙”放在了句首,这样更符合英语的写作方式,也更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习惯。

另一种改写是关于历史古迹的资料,常会出现古代纪年、古地名、古官职,应改写为公历、现地名、现职务,否则会令外国游客迷惑不解。例如“战国初年,诸侯割据,各霸一方”,这句话中有古年代、古官职各一个,可以改写成“At the beginning of penod of Warring States (475BC-221BC), the dukes and princes crowned山emselves kingsand carved up the country.”

(四)解释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加以解释。例如“这是定陵,是朱翊钧和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寝陵。”若译为“This is Dingling,山e tomh of Zhu Yijun and hisempresses,Xiaoduan and xiaojing.”外国游客恐怕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若加上解释,译为“This is the tomh ofthe thirteenth emperor of Ming Dynasty、Vhere he was buriedwith his two empresses.”这样游客一听就十分明白。

再如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以泼水的方式祈求快乐祥和。若只译作“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外国游客只能体会到相互泼水的意思,对于节日的由来、意义不甚了解。如果译成“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one happiness bysplashing water to one another.”对于特殊的民族风情稍加解释,这样外国游客理解中国风俗文化就会更深刻全面。

五、结语

萨姆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此陈述交际的定义:“一种双边的、影响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地将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唤起特定的反应或行为。”因此,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策略来处理旅游翻译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克服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达到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好的享受,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篇8:《红楼梦》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红楼梦》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根据语言在词汇系统中音形义三个层次上的三维结构,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对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闸释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能性和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限度,提出了文化注释的'必要性,试图探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有效方法和回目翻译的艺术.

作 者:郭靖文 GUO Jingwen  作者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苏州,215008 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0(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回目   文化差异  

篇9: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张磊

(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天津 300410)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中国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我们要尽量融合这种差异,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等,让旅游者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旅游翻译是一种涉及文化、语言和思维的极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是旅游翻译准确与否的关键。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一“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人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论文范文 )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s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the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8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二)译者对旅游文本中的背景知识理解欠缺造成的误解

例如,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翻译时稍一不慎,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ao”,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ring”。其实,“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ao(即跑步的“跑”),另一个念pao(意为兽用爪扒土)。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a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想栖禅于此,但一直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泉水涌出。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外国游客在中国除了游览和娱乐之外,还少不了吃。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仅就菜式的取名而言就颇为多姿多彩。例如,有一道菜式叫“金华玉树鸡”。古语“华”和“花”相通,如果照字面翻译,那便是“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可是,菜中既无花,更无树,这样的翻译肯定会令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原来,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这道典型的菜肴不过是“火腿青菜鸡”罢了,向外宾介绍,可译为“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相关文章:

1.记忆移植作文

2.古人谈读书(一)翻译

3.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

4.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

5.英语写作中文化错误的分析

6.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

7.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

8.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9.移植词语的相关同义词

10.从目的论角度谈商务文体翻译

下载word文档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