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

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

2022-12-23 08:27: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内娱卖腐天花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

篇1: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①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以赦宥②,幸③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④遗⑤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⑥,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⑦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⑧,或⑨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⑩,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王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⑾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篇2: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

⑴邂逅:偶然。

⑵赦(shè)宥(yòu):宽恕原谅。

⑶幸:希望。

⑷端:古代计量长度的量词。

⑸遗(wèi):赠送。

⑹耻恶:以坏名声为耻。

⑺间年:隔了一年。

⑻欲取而购募:想拿了剑后悬赏寻找(失主)。

⑼或:副词,又。

⑽袂(mèi):衣袖。

⑾推:推究,推求。

⑿永失:永远丢失。

⒀担:挑。

(14)为善:做好事。

(15)吾未能见: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16)老父以告烈:老人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王烈。

(17)我邂逅迷惑:我一时糊涂。

(18)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懂得以坏名声为耻、则会萌生善心。

(19)耻:以····为耻

(20)去:离去

篇3: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抓住此人的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这人)一说完名字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还没有见过。”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篇4:国中有盗牛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国中有盗牛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曰:“子既以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③遗之,或问其故,烈曰:“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闲年④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问姓名,不以告。翌日,老父失剑于路。人拾而守之。还见之,前者代担人。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烈遂使人推⑤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宥:原谅、赦罪。②王烈: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③端:古布帛长度名。④闲年:隔年。⑤推:推举,褒奖。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盗者自言改过( ) (2)幸无使王烈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

3、根据本文情节内容填空。(2分)

——王烈嘉奖知耻恶者——盗牛者行善受人敬。

4、下列启示与选文无关的两项是( )( )(4分)

A、要充分相信别人。 B、知耻恶者能从善。 C、要勇于改正错误。

D、行善意在图回报。 E、要宽恕他人的过错。

答案:

1.(4分)(1)过错,过失 (2)让

2.(2分)老人认为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烈。

3(2分)盗牛者被抓知悔改(只答“被抓”或“知悔改”扣1分)

4.(4分,各2分)A ; D

阅读理解方法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高效阅读的窍门是什么

第一 选择合适的书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类的书籍还是不少。一般而言,厚书不太容易在短时期中读完,尤其是那些经典的著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不是太多的书籍作为对象。

第二 浏览序言。我们快速阅读书籍的时候,序言自然不能忽视。因为,序言可以使得读者能够清楚了解作者的想法、思路、过程以及风格和技巧。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地方,我们应该去了解。

第三 扫描目录。目录对于很多书籍来说,还是很重的一部分。很多类别的书籍都有着比较醒目的目录,但是小说稍微要简单些。快速阅读的一个前提要大致看一下目录,了解这本书究竟叙述的是什么内容,这对于读者阅读后面的正文还是有一些好处。

篇5:盗牛改过原文及翻译

盗牛改过原文及翻译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曰:“子既以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③遗之,或问其故,烈曰:“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闲年④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问姓名,不以告。翌日,老父失剑于路。人拾而守之。还见之,前者代担人。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烈遂使人推⑤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宥:原谅、赦罪。②王烈: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③端:古布帛长度名。④闲年:隔年。⑤推:推举,褒奖。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盗者自言改过( ) (2)幸无使王烈闻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

12、根据本文情节内容填空。(2分)

——王烈嘉奖知耻恶者——盗牛者行善受人敬。

13、下列启示与选文无关的两项是( )(4分)

A、要充分相信别人。 B、知耻恶者能从善。C、要勇于改正错误。

D、行善意在图回报。 E、要宽恕他人的过错。

答案:

10.(4分)(1)过错,过失 (2)让

11.(2分)老人认为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烈。

12.(2分)盗牛者被抓知悔改(只答“被抓”或“知悔改”扣1分)

13.(4分,各2分)A ; D

启示

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

参考译文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提起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老人)一说完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却见不到。”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篇6:《盗牛者强辩》文言文翻译

原文

有盗牛而被羁者,熟识者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问曰:“然则罪何以至此?”复对云:“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旁观者曰;“是盗牛者也,咎由自取,何强辩为?”

翻译

有一个因偷牛被抓的犯人,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因为什么事而被抓呢?”他答道:“我真是太倒霉了。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捡起来了。”认识的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呢?”他回答说:“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旁观的人说:“这偷牛的人,罪过是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要强辩呢?”

注释

羁:关押,拘留,这里指被抓

女:同“汝”,你

悔气:倒霉的运气

向:刚才

闲:随意

耳:同“尔”,罢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复:又

篇7:《盗牛改过》“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盗牛改过》“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曰:“子既以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③遗之,或问其故,烈曰:“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闲年④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问姓名,不以告。翌日,老父失剑于路。人拾而守之。还见之,前者代担人。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烈遂使人推⑤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宥:原谅、赦罪。②王烈: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③端:古布帛长度名。④闲年:隔年。⑤推:推举,褒奖。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盗者自言改过( ) (2)幸无使王烈闻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

12、根据本文情节内容填空。(2分)

——王烈嘉奖知耻恶者——盗牛者行善受人敬。

13、下列启示与选文无关的两项是( )( )(4分)

A、要充分相信别人。 B、知耻恶者能从善。 C、要勇于改正错误。

D、行善意在图回报。 E、要宽恕他人的过错。

答案:

10.(4分)(1)过错,过失 (2)让

11.(2分)老人认为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烈。

12.(2分)盗牛者被抓知悔改(只答“被抓”或“知悔改”扣1分)

13.(4分,各2分)A ; D

启示

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

参考译文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提起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老人)一说完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却见不到。”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篇8:盗牛者说

【寓言典故】盗牛者说

衙役押着个偷牛的犯人经过大街,有个熟人见了犯人很惊讶:“你犯了什么罪啦?”犯人回答说:“悔气撞出来的,上次在街头上闲走,见地上有根草绳,以为有用,顺手拾了起来,”熟人回答道:“拾根草绳也犯法?”犯人回答:“说不清楚,我哪里知道草绳那头还拴着一头小牛呢?”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这个犯人实属极端个人主义,但却还要给自己找美丽的借口,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篇9:《牛缺遇盗》原文及翻译

《牛缺遇盗》原文及翻译

原文:

牛缺居上地,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求其衣被则与之。牛缺出而去。

盗相谓曰:“此天下之显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愬我于万乘之主,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杀之,以灭其迹。”于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

译文:

牛缺居住在秦国,是很有名的儒家学士。到黄河下游的邯郸去,(路上)在沙漠之中遇到强盗。强盗要他行囊里装的东西(牛缺)就给了他们,要他的车马就给了他们,要他的衣服被子就给了他们。牛缺走出沙漠离开了。

强盗互相议论说:“这个人是天下很显要的`人,今天给他的侮辱这么大。因而必然将我们告到国君那去,国君啊,肯定依据国法诛灭我们,我们肯定活不成了,不如一起追上他把他杀了,来毁灭盗窃的痕迹。”于是一起追赶牛缺,跑了三十里路,赶上并将牛缺杀了。

篇10:《太宗论盗》原文及翻译

《太宗论盗》原文及翻译

太宗论盗

原文

上①(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⑦请重法以禁止,上哂②(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③顾廉耻耳。朕当去⑧奢省费,轻⑨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⑩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太平),路不拾遗,外户⑥(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司马光《资治通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参考答案:

1.(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3.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一、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的措施:

1)原文语句: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现代言语:应当去掉奢华,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不用再使用严厉的.刑法了!

二、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

“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外户而不闭。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释义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哂:讥笑

不暇:顾不上。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海内升平:古人认为中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中国境内为海内。升平,太平。

外户: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户,门。

或:有人。

去:去掉

轻:减轻

安:怎么能,何必

切:逼迫

路不拾遗:路人不捡别人掉落的东西

商旅野宿: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论:议论

为:作为

.故:所以,因此

启示

劝导或阻止人们不去做坏事和不利于他人的事,不能一昧的“堵”,有时“疏”所达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作为官员或统治者,我们要学会体谅人民,理解他们的难处,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安定。

对于犯错误的人,不能单一的惩罚,同时也要教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内而外的改变他们。

篇11:释盗遗布原文及翻译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译文】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试题】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后更无盗(强盗)

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D

3、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4、陈寔bai为人特别仁慈,du当时年岁不好,zhi老百姓特别贫困,有小偷夜dao里偷偷跑到陈zhuan寔家里,想偷点shu东西,不巧当时陈寔在家。小偷便蹲在屋顶的大梁上,想等陈寔睡着了或者出去了再偷,而陈寔呢其实早就发现了大梁上蹲着个人,便起来整理整理衣服,将自己的家人都聚集过来,严肃地训诫子孙,说,人呢,不能不自勉。并告诉子孙,干坏事的人不是一开始就是坏人,只是长时间做坏事做习惯了,才慢慢变坏的,就像现在屋顶上这个人一样。小偷听到后非常恐慌,从大梁上跳下来,向陈寔请罪,陈寔没有责怪小偷,而是跟小偷说,看他的样子不像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人。还送了两匹布给这个小偷,从那以后,县城里就再也没有小偷了。后人便将陈寔说的话变成了“梁上君子”这四个字,来表示对陈寔的赞美。

篇12:陶者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者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者 宋朝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陶者》译文

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陶者》注释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沾:同“沾”。

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陶者》赏析

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陶者原文翻译赏析

2.卖柑者言原文及翻译

3.裳裳者华原文翻译及赏析

4.文言文《静者居记》原文及翻译

5.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6.管子·国准的原文及翻译

7.《陶者》原文及译文

8.牛的成语及翻译

9.“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江上渔者古诗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国中有盗牛者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