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2022-12-22 08:03: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时光洪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篇1: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

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www.xjb.ac.cn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202.84.17.11/ssjj/bjsha/huigu.htm)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  请同学朗读课文

2、  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 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 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 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㈢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㈣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  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  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  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录:沙漠求生记

一、个案内容

1、炎热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机身严重撞毁,将着火焚烧。

2、飞机燃烧前,你们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从飞机中领取物品。

3、问题:在飞机失事中,如果你们只能从十五项物品中,挑选五项。在考虑沙漠的情况后,按物品的重要性,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解释原因。

二、沙漠情况

1、飞机的位置不能确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镇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矿小城。

2、沙漠日间温度是40℃,夜间温度随时骤降至15℃

三、假设

1、飞机上生还人数与你的小组人数相同。你们装束轻便,只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运动裤和运动鞋,每人都有一条手帕。

2、全组人都希望一起共同进退。

3、机上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四、物品清单 (请从以下十五项物品中,挑选最重要的五项):

1、一支闪光信号灯(内置四个电池) 2、一把军刀 3、一张该沙漠区的飞行地图 4、七件大号塑料雨衣 5、一个指南针 6、一个小型量器箱(内有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7、一把45口径手枪(已有子弹) 8、三个降落伞(有红白相间图案) 9、一瓶维他命丸(100粒装) 10、十加仑饮用水 11、化妆镜 12、七副太阳眼镜 13、两加仑伏特加酒 14、七件厚衣服 15、一本《

篇2: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3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

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

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www.xjb.ac.cn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202.84.17.11/ssjj/bjsha/huigu.htm)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  请同学朗读课文

2、  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 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 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 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

篇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作者邮箱: zfc730327@tom.com

[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zfc730327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谢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呜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可参见课后第二题。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③打比方。④作诠释。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⑥承上启下。)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

篇5: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篇6: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的方法。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并能解释生活当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二、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

三、讨论回答。

明确:

1、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找出阐释的语句,并能辅以图示)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四、思考:

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

2、作者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上堂课内容。

二、解答思考题。

(一)、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题旨,收揽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解释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

设问——说明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描述现象——说明成因(引用说明、作诠释)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解释“鸣沙”现象的成因。

过渡——介绍位置、形状(描述)——记叙亲身经历——说明成因(作诠释、引用说明)

三、阅读1-3段,概括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这些段?

明确:引述古代旅行家对沙漠鬼怪离奇现象的描述,引出说明对象。

引用见闻——现代人畅行无阻(相比较)——说明原因

形成对比,用叙事语言增强形象性。

四、写作特点:

1、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

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同时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恰当地使用成语,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五、文体、作者

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向沙漠进军》

六、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

篇7: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事理。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文体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3、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其中1、3是本文的重点,2是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

1. 图片激趣法。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2、读思同步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教学中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全局;再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最后迁移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另外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学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一些重点句段,写上自己的理解。

2、循序研读法

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读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

一、初识大漠,展示沙漠的有关图片。观看多媒体演示,引用一些诗句或成语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1、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可怕的现象?本文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何先写一些可怕的景象?

2、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1.细读课文4-5节,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结合课文概括这几种现象的.成因。(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比较分析)

2.思考:第5段中首句和末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了解文章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生活中的怪异现象”,并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成因。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师出示范例,师生共同品读。

学生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

五、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对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沙漠里并不只是荒凉可怕,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课后同学们可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小组,确立几个研究方向,拓展研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后反思: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教后自我感觉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注意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的指导,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1.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教学环节的过渡上,教师说得较多,结果导致品析语言环节没能品析到位,流于表象。2.在对难点点拨环节,只关注到了中等偏上的学生,没能引导学生好好读书,此时如果将重点内容齐读或者变换方式读一读,可能对中下等学生效果更好。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弥补上述缺陷,力争使每堂课都上成高效课。

篇8: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读后感

沙漠是荒凉又充满生机的,是危险又充满快乐的,是美丽又充满神奇的。一本语文书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正如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上犹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这篇文章讲了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的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着{{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沿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可是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解放以来,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他们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试想当时他们出发,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走不了多久,就有人开小差或途中病死,最后只有他一人,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路大戈壁,没有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当然感到十分困苦了。

其实我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以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的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却不可即。”这是因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起来像倒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或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阁楼,又叫做海市蜃楼。()

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现在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然而这一切都来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好好学习科学吧,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去了解自然界中种种奇怪的现象,让我们的人生更有趣,更加辉煌。

篇9:《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教学。

戳(chu )穿 海市蜃(sh n)楼 玄奘(z ng)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写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感受。然后具体描述了他们文章中的可怕现象: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么悲惨!这些描述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阅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

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其实沙漠里并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怖,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沙漠,并没有什么鬼怪。这说明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是可以正确解释的。

他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恐怖,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条件太差了。他们是单枪匹马,一人独行,而现在的条件就优越得多,或是驼队,或是汽车飞机的支援。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预习4、5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略)

二、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1、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具体的解释(见书本)

2、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三、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来看,兼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还有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文章还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加点词用得好的理由。

具体的分析见书本。

四、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和三。

篇10: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答案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相关文章:

1.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感

2.苏教《错过》 3

3.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4.沙漠里的旅行作文

5.沙漠里的鱼作文

6.苏教六下语文教学计划

7.沙漠里的彩色节日散文

8.在沙漠里开花优秀作文

9.三年级上册苏教数学教学计划

10.苏教第一册23课 七颗钻石

下载word文档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