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2022-12-07 08:35: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春梦贵如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欢迎参阅。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篇1: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西江月①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弥弥:水盛的样子。③横:广远。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⑥欹(qī:歪,斜。⑦杜宇:杜鹃鸟

书杨朴事

【宋】苏轼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 《东坡志林》)

【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及觉已晓( ) (2)书此语桥柱上( ) (3)妻子送余出门(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15.用/给《西江月 》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2分)

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3分)

A.爱惜 B.惋惜 C .吝惜

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 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2分)

19.请结合《西江月》与《书杨朴事》的内容写出你对苏轼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3.(1)及;等到的时候(等到) (2)书;写 (3)妻子;妻子和儿女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14.我没有什么话来对他们说,回头对老妻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一首诗送我吗?

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5.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16.示例(1)小序中乘月至一溪桥上点出明月当空,也正因如此,才有词中照野弥弥浅浪的绝佳月色。(2)小序中流水锵然说明溪流汩汩,印证了词对水盛(弥弥浅浪)的描写。(3)词中诗人醉眠芳草之想和解鞍奇枕之姿,印证小序中的酒醉和曲线醉卧。

评分标准;共2分。答出一点即得2分。

17.A(爱惜),莫教踏碎琼瑶,一句中将水面比作美玉,足见一溪风月之美,莫教踏碎琼瑶(忍让马蹄踏碎它)表现作者对美景的`爱惜、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释义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18.示例1;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示例2;失笑,苏轼的妻子因为苏轼入狱而哭,苏轼幽默的开解,使之得到些许宽慰,不禁笑了出来,但这笑里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西江月中苏轼贬官黄州,以山水为乐,行为放旷。【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可见他豁达、乐观之人。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豁达乐观得1分,结合词和文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 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 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篇2:苏轼《西江月》赏析

苏轼《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篇3: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我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此生不再梦见梅花。

[出自] 苏轼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玉骨:形容梅花品质之美。

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幺风:鸟名,即桐花凤,绿毛红嘴状似鹦鹉而小,又称“倒挂子”。相传自东海来。

涴(音“沃”):沾污,污染。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译文:

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疬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为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姿。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

岭南的梅花天然洁白,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梅叶仍有红色。我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此生不再梦见梅花。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杨慎《词品》: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夜话》谓东坡在惠州作《梅花》时,时侍儿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来增强作品浪漫色彩。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篇4:《西江月 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 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

篇5:西江月 苏轼

西江月 苏轼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赏析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篇6:苏轼:西江月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穑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赏析: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天女维摩”。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苏轼另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敬仰她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素面”、“洗妆”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高情”句,是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梦”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能“同梦”,点明悼亡之旨。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绿毛么凤”、“唇红”、“海仙”、“瘴雾”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

篇7:苏轼《西江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

1、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2、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篇8:西江月,西江月苏轼,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西江月苏轼,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 -诗词大全

西江月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香泉。相如依旧是J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篇9:西江月,西江月苏轼,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西江月苏轼,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 -诗词大全

西江月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相关文章:

1.西江月苏轼

2.西江月(辛弃疾)阅读题及训练

3.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

4.《苏轼的意义》的阅读题及答案

5.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翻译赏析

6.李清照《孤雁儿》苏轼《西江月》及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7.苏轼《莲》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

8.《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9.苏轼浣溪沙诗词及赏析

10.苏轼赤壁赋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