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2022-11-12 08:41: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篇1:《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独具特色的集中识字,富有诗教意趣的诵读韵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超越时空的传播与传承,使<三字经>堪称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作 者:李士奇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466000 刊 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三字经》   传统   启蒙教育   典范  

篇2:物理启蒙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物理启蒙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二物理,是一部很好的物理启蒙教育教材。物理启蒙教育一般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物理学知识启蒙教育,物理学方法启蒙教育,物理学思想启蒙教育。物理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保持和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掌握正确的物理学方法,树立基本的物理学思想。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总之,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二部分是经典力学的初步基础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大厦的三大基石是质量、时间和空间三大概念。而初二学生此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已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空观的初步概念。因而第七章开始只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接着进行密度概念的教学。再后面几章即分别对力的初步概念、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压强的概念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进行教学。最后进行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的教学,本书的这种知识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可使学生在经典力学知识的殿堂里,攀登初步力学知识的阶梯而不感到负担沉重。第二部分的物理知识,为何能产生这样良好的效应呢?这与前面第一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分不开。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第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为学生奠定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第二部分的教材多从理性上展开,为理性认识的阶段,众多的物理实验也是为理性认识服务的手段。从逻辑思维方式方面来说,第一部分先给学生一些形象的、具体的物理知识,而第二部分多为一些深化的、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见这两部分是前后

[1] [2]

篇3:传统文学三字经

传统文学三字经

《三字经》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现在的孩子可以选择性学习。当然《三字经》的全文有必要,孩子们可以对照学习背诵。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篇4:物理启蒙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论文

物理启蒙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论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二物理,是一部很好的物理启蒙教育教材。物理启蒙教育一般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物理学知识启蒙教育,物理学方法启蒙教育,物理学思想启蒙教育。物理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保持和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掌握正确的物理学方法,树立基本的物理学思想。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总之,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二部分是经典力学的初步基础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大厦的三大基石是质量、时间和空间三大概念。而初二学生此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已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空观的初步概念。因而第七章开始只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接着进行密度概念的教学。再后面几章即分别对力的初步概念、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压强的概念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进行教学。最后进行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的教学,本书的这种知识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可使学生在经典力学知识的殿堂里,攀登初步力学知识的阶梯而不感到负担沉重。第二部分的物理知识,为何能产生这样良好的效应呢?这与前面第一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分不开。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第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为学生奠定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第二部分的教材多从理性上展开,为理性认识的阶段,众多的物理实验也是为理性认识服务的手段。从逻辑思维方式方面来说,第一部分先给学生一些形象的、具体的物理知识,而第二部分多为一些深化的、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见这两部分是前后呼应、相互衔接的统一体。

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深化和发展,二者不可分割,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是教材改革的一大成果。

篇5:传统经典书籍三字经读后感

我读过很多书,这些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前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中的这几句:“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我感受颇深。我想到自己平时如果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督促,根本不自觉学习。有一次做作业的时候,妈妈像往常一样坐在我旁边,看着我写。刚做到一半,妈妈电话响了,有朋友叫妈妈出去一下。妈妈前脚刚出门,我后脚就丢下笔,打开了电脑,玩起了游戏。不知过了多久,我听见了脚步声,赶紧把电脑关了,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看了这些古人这样自觉地学习,我觉得自己很不应该。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以后我要像东汉晋代时的孙敬、战国时期的苏秦一样,在没有别人的督促下自觉地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因为我想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爸爸妈妈的一点一滴。一次我高烧,爸爸隔一会儿就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关心我、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爱!我会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让《三字经》伴我成长,让爱与我同行!

篇6:传统经典书籍三字经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故事。如:岳母刺字重报国,岳飞的母亲从型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告诉岳飞什么事都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师文拜师,师文想拜师襄为师,可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弟。于是,师文就说:“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了,收下了这个徒弟。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爱看的就是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了。书中说诗圣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怎么喜欢读书,很爱玩。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石头边磨什么东西,便走过去问:“老婆婆,您磨铁棒干什么啊?”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说:“它这么粗,怎么会成为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我下定决心,天天磨,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得到了启示,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篇7:三字经读后感-该重新一遍启蒙教育了?

三字经读后感-该重新一遍启蒙教育了?

睡不着,鬼使神差的去重翻了一遍三字经。 恩,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不是骂人。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 ――全看你怎样解读的命题。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命题,好像还是几年前,我说人性无善也无恶,一张白纸全凭出身遭遇经历在其上刻画线条泼洒色彩。 没有两条相同的命运,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善与恶,是出淤泥而不染抑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全看各自的造化。 这是若干年前,若干年前的心气比现在高,想法比现在绝对,做人做事不如现在中庸。 今晚看人之初,性本善,犹豫着不太敢下定论,利己是人性,理性亦是人性,自私是人性,爱亦是人性,黑黑白白,颠颠倒倒,人性再坏不过贪嗔痴,却再好也不过贪嗔痴。 或者,所谓的善恶,什么是善恶,白纸一张单纯如斯无限可能,最美不过如此,最善不过如此?   性相近,习相远。 ――强大的座右铭式结语。 性是人性,习是习惯是习俗是习气是为人做事的方法论。 太强大的一句话,遇不忿人遇不平事,默念三遍,散火消气。   中不偏,庸不易。 ――人到中庸才懂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真是最无从下笔的.一个词。 何谓天下之定理,一切社会学范畴的道理都是随着立场环境甚至是目的动机的不同而改变的,何来放之四海皆准的天下定理? 不以偏颇看人,不存执念做事,你有你的对对错错,他有他的善善恶恶,不卑不亢圆融通达,事事不平唯心永衡,对错有道雅俗共赏,也贪也嗔也痴,也戒也定也慧。。。 年长一岁,中庸一分,‘好吧’总是说的越来越多。 好吧,天下之定理,大概也是有的。                  

篇8:《三字经》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经典

《三字经》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经典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启蒙教材。而其中《三字经》又是影响最大的一种,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明代教育家吕坤指出:“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清人紫巢氏,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馀字,历举我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三字经》的字数是多少,好像并不是个问题,数一数就知道了,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现在通行本(王相训诂本)是1145字。而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是1050字[2]。而根据现有文献得知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其所据《三字经》版本的印刻时间至少不早于1295年,应在1315年后。它的字数是1086。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

《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谁?因为当时未署作者姓名,在明代以前也未引起人们重视,所以到了今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字经》作者之说大致有四种:一是南宋鄞县王应麟撰,二是宋末顺德区适子撰,三是明代南海黎贞撰,四是王应麟初撰、区适子增订、黎贞续成。而其中以王应麟为作者的意见占优势。不过按照钱文忠先生引用顾静先生的意见,应该说是“世传”王应麟所撰。

《三字经》为何风靡当时,深得人们喜爱,并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呢?主要因为:

一、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它涵盖面极广,涉及伦理道德规范、经史子集、名物常识、历史次第等,作者运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等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三字经》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全篇内容连贯,第一部分谈教育意义、伦理知识,和基本文化常识,第二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目和读书的次序。第三部分是简明中国通史,第四部分谈学习要勤奋刻苦。可见《三字经》也是一部教育专著。外国人称它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之著作”,因而把它作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风俗习惯的入门书。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看起来简单,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命题。亦即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抑或有恶有善,这个问题即使是在儒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三字经》中的许多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等,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特别是其中尤须对关于学习的句子,至今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如:“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要求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毅力,要边读边思考。只有早把心思都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朝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两人虽然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求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狗在夜间会看守家门,鸡在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以吐丝,蜜蜂可以酿蜜。而人要是不去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还不如还动物。而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非常精炼,不到三百字就概括了从伏羲神农到明朝灭亡的廿二史内容,真可谓“袖里通鉴纲目”。

二.《三字经》对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在提到后来为人们所诟病的三纲五常时,它不是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这里,它提出的是对等的概念,对道德双方同时要求,而不是对单方面的要求,如“君臣义”,它不仅强调“臣则忠”,也强调“君则敬”,其实这是继承孟子的君臣观,孟子不赞成君尊臣卑型的模式,对君臣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君贤臣良型的崭新模式并设定了君臣之间各自的分工和职能范围。他提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6](《孟子・离娄上》),君臣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等的关系。他甚至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7](《孟子・离娄下》),可见孟子所要建构的是一种君臣人格相对平等的关系。《三字经》所吸收的正是孟子这种相对合理的`君臣伦理关系。其他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也是一样,对双方都提出要求,如“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这种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社会、家庭、同事、上下级等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三字经》深受喜爱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三字经》每三字一句,句子短小,整齐排列,句式流畅,押韵自然,读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儿童的诵读和记忆。并且,它的前后句之间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不过《三字经》中的三字句,往往并不独立表意,而是两句或四句一组,一起表达一个意思,但正因为将六字或十二分为两句或四句,这对孩子记诵大有帮助。《三字经》对句平仄押韵,这种两两相对、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句式,正好体现中国人喜欢对称的思维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而根据儿童喜欢大声讽诵学习的特点,《三字经》非常适合儿童可以反复诵读,儿童在诵读过程中,尽管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思想,却能产生奇妙的节奏美感。我国古代一些学者就很重视诵读的作用。梁启超认为:“儿童识字之始,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三字经》就具有了歌谣的特点。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章太炎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钱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经》适合全中国人来读。他认为《三字经》里面讲爱、对长辈的尊敬、兄弟之间的友爱、勤奋学习等有普世的价值,永恒的价值。“俄国汉学之父”的俾丘林神父曾称它为“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认为它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书籍,并把它列为学习汉文的识字课本。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我们数典不能忘祖,如何继承和借鉴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启蒙教育文化,是我们今天重要的任务。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相关文章:

1.典范造句

2.启蒙教育的广告词

3.高考典范议论文

4.典范的近义词

5.《三字经》

6.教材

7.青年岗位典范事迹材料

8.助学成才典范事迹材料

9.特色运动启蒙教育技艺-家庭教育

10.5万元创业项目-少儿启蒙教育

下载word文档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