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晏殊——《木兰花》

晏殊——《木兰花》

2022-11-08 09:20: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当地小有名气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晏殊——《木兰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晏殊——《木兰花》,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晏殊——《木兰花》

篇1:晏殊——《木兰花》

【年代】:宋

【作者】:晏殊——《木兰花》

【内容】: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

五更钟、三月雨:皆怀人之时。

一寸:指芳心。

千万缕:千愁万恨。

【赏析】:

《蓼园词选》:“言近指远者,善言也。年少抛人,凡罗雀之门、枯鱼之泣,皆可作如是观。‘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篇2:晏殊——《木兰花》

【年代】:宋

【作者】:晏殊——《木兰花》

【内容】:

燕鸿过後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於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

春梦:《白居易》花非花》词云:“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本词改易数字,内涵更为丰富,

闻琴解佩:闻琴,指汉卓文君和司马如事;解佩,指传说中的汉皋神女解佩玉赠郑交甫事。

【赏析】:

本词从青春和爱情的易逝,感慨美好事物的短暂,寄托在现实政治中对忠臣贤人受贬的愤慨,在晏词中,这种运用“比兴”手法、有所寄托的作品,是比较少的。

篇3:晏殊 木兰花

晏殊 木兰花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译文】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赏析一】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

联系晏殊的生平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赏析二】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古道长亭 ,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 ,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岂非妇人语乎 ?’叔原曰:“ 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 ,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 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 抛人去 ”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在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 一寸 ”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本词写闺怨 ,颇具婉转流利之致 ,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篇4:赏析晏殊《木兰花》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帘旌浪卷金泥凤。宿醉醒来长瞢忪。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

美酒一杯谁与共。往事旧欢时节动。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

篇5:赏析晏殊《木兰花》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篇6:赏析晏殊《木兰花》

这首词上下两片对照来写,以上阕场面之热烈,反衬下阕之凄情,怀旧之情一览无遗。这首词写作者在池塘旧地回忆往昔初识佳人。

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为今日情事,中间四句为忆旧。绿水池塘,微风送暖,牵动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当时词人与玉真初次相见,歌舞之情难禁,掐指细数当时与之一起在这儿赏花行乐的人,如今旧友零落过半,自己唯借酒消愁。结句由虚入实,感情沉着,情韵杳渺。表现出词人博爱的胸襟,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伤感。

篇7:晏殊《木兰花》鉴赏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五更钟、三月雨:皆怀人之时。一寸:指芳心。千万缕:千愁万恨。

【赏析】:

《蓼园词选》:“言近指远者,善言也。年少抛人,凡罗雀之门、枯鱼之泣,皆可作如是观。‘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篇8:晏殊《木兰花》鉴赏

木兰花 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晏殊词作鉴赏

这首词虽写离愁别恨这一传统题材,但却别有一番情调,是作者性格的体现,是明澈理智和深厚感情的完美结合。

上片首句勾勒出一个豪华、优美的环境:玉楼朱阁,有明窗可以赏月,帘外的庭院里种着好花。但情与境的关系却很复杂,处这个明快环境的主人公,由于与心爱的人分别,对着横金锁的楼阁,便有人去楼空之痛。寒食、清明时节,春色最浓,却是将残之候,故云寒食清明春欲破。这两句从横金锁三字已露出可愁之迹。接下来两句写景与写愁结合,写斜月照着人凝愁的双眉,人看帘外的落花,因触动身世之感而双眼落泪;同时又点染出天上的一勾缺月和窗里人的愁眉相似,帘外花落有如帘里人垂泪。

下片转而以抒情为主,兼带议论。起两句: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用典:朝云,用的是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以喻美人。无那,无可奈何。朝云一句说与心爱的美人的聚合离散,都是不由自主、无可奈何之事,这是对于人力有限、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和情绪的`感叹,是人之常情。百岁一句说的是:面对这种情况,看透了也就不用过分伤感,自寻烦恼,因为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和他的爱人厮守相看到百年呢?只有看透世事,超脱常情,才能有此议论。这议论是对上面所写感情的否定,然而下面两句接着说: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将为与将谓通用。这两句的意思是:主人公以为可以排除离愁别恨的牵缠,结果还是万转千回地思念过了;这表明情不容易被战胜,而且主人公也不甘心放弃它,又回到对情的肯定。这样,理与情、肯定与否定,互相渗透,把一种复杂的感情,处理得单纯而又明净,有哀而不伤之致。

晏殊词语多浑成,少雕琢。此首窗问一联即是情景交融、精工美妙的佳句。还有一些词句,概括了时移物换、悲欢离合方面的感受,即如这首词中的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确乎饶有理趣,能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篇9: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

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原文: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 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掐指算来,如今已经不足一半。

[出自] 晏殊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①玉真:晏殊家歌妓名。

②重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③入破: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④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⑤点检:检查,细数。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翻译:

池塘水泛着新绿,风儿满是暖意,记得与佳人初次相遇,她的歌声如泉水叮咚,舞曲动感强烈,穿着红衣旋转,看得我眼花潦乱。

在锦帘玉钩栏杆下,在散发着花香的石阶畔,我醉态蒙蒙珑珑,不知至夕阳天色已晚。回想当初同赏花的伴,屈指来算,如今在世还不足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译文二

池塘中绿波荡漾微风送暖,记得就在那时我与玉真初次相见。她甜美的歌声清脆悦耳,穿着红裙的细腰纷乱地旋转。

我躺在玉钩栏下的香阶旁,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已晚。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评点

本篇为追怀旧日生活之作,全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凄然感慨。

上片回忆,词人以感伤的心情描写了当年与友人聚会观看歌女歌舞的情景,渲染欢歌醉舞的热烈气氛。“池塘水绿风微暖”点出此时为春天,在微风送暖的春日,词人漫步园中,看着眼前池塘中绿波荡漾的情景,恍惚回到了过去,想起了与玉真初次相见的情景,并由此引出词人对一个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升平场景的回忆。“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玉真跳舞的迷人状态。此二句为本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也是晏殊词中的名句。“重头”是指一首词上下二片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回环和覆叠是“重头”的典型特点,故此处的“歌韵”分外“琤琮”,更为动人心弦。入破是唐宋大曲的乐曲阶段名称。当乐曲演奏至“入破”阶段时,乐曲节奏急促,故言“舞腰红乱旋”。此二句中“响琤琮”写听觉感受,“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虽未直接点评歌舞情态,但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抒写世事无常、不胜今昔的深沉感慨,悲凉沉郁。“玉钩阑下香阶畔”承接上片,点明了当时歌舞宴乐的地方。“醉后不知斜日晚”仍写当年的酒宴情事,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色已晚。“斜日晚”隐含人生晚景的意思,为下两句抒情做好了铺垫。“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道出词人深深的感慨: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整首词充满哀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让人读来不尽心酸。在结构上,上片怀旧,下片写今,紧凑而又对比强烈。词人以前后互见的手法,将思念之情自然表达出来,婉曲而又意蕴深长。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在池塘旧地回忆往昔初见美人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为今日情事,中间四句为忆旧。绿水池塘,微风送暖,牵动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当时词人与玉真初次相见。她动听的歌喉,像吐出一串串的如玉美声;她袅娜的腰肢,旋舞成一朵乱飘的红云……舞后歌罢,他们又在白玉栏杆下的台阶上幽会,如胶似漆,不知天色已晚……掐指细数当时与之一道在这儿赏花行乐的人,至今已没剩下一半。表现出词人博爱的胸襟,透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今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晏殊——《木兰花》】相关文章:

1.晏殊-《蝶恋花》

2.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赏析

3.浣溪沙晏殊练习

4.晏殊《诉衷情》赏析

5.浣溪沙晏殊古诗

6.蝶恋花晏殊情感

7.晏殊的故事

8.晏殊初仕

9.晏殊蝶恋花赏析

10.晏殊蝶恋花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晏殊——《木兰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