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词的赏析
“xiaolilinglud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晏殊的词的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晏殊的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浣溪沙晏殊词赏析
浣溪沙晏殊词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下面是浣溪沙晏殊词赏析,请参考!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深思,给人以哲理性启迪和美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浣溪沙晏殊词赏析
浣溪沙⑴
一曲新词酒一杯⑵,去年天气旧亭台⑶。夕阳西下几时回⑷?
无可奈何花落去⑸,似曾相识燕归来⑹。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故称“曲”。新词,刚填好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或熟悉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小径,或指落花散香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意思。徘徊:来回走。
白话译文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文学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篇章。全词抒发悼惜残春之情,表达时光易逝,难以追挽伤感。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现境。从复叠错综句式、轻快流利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感情,带着潇洒安闲意态,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暮春天气,面对也是和眼前一样楼台亭阁,一样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东西已经起难以逆转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岁月和与此相关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有些微微伤感。于是词人从心底涌出这样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流连,对时光流逝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微茫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只能寄希望于它东升再现,而时光流逝、人事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纡细心态。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妙在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原因。但更值得玩味倒是这一联所含意蓄。花凋落,春消逝,时光流逝,都是不可抗拒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并不只是无可奈何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重现,那翩翩归来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旧时相识。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渗透在句中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感情胜于惜春感情,含着淡淡哀愁,情调是低沉。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现象,却有哲理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篇2:晏殊的词的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1]
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3]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简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
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
「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篇3:晏殊的词的赏析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简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篇4:晏殊的词的赏析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简析】:
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起句,写郊景红稀绿遍,已是春事阑珊光景。「春风」句,似怨似嘲,将物做人看,最空灵有味。「翠叶」三句,写院落之寂寞。「炉香」句,写物态淡极静极。「一场」两句,写到酒醒以后景象,浑如梦寐,妙在不着实字,而闲愁可思。
篇5:晏殊《蝶恋花》全词赏析
晏殊《蝶恋花》全词赏析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之作。
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悲愁和由此引发的纷乱心绪。开篇三句写闺妇触目所见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风轻轻地吹动着帘幕,燕子双双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话语。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怀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浇愁。然而,愁而饮,饮而醉,碎而睡,一觉醒来,只见庭院的柳絮随风舞。“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块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一个“醉”字,展示了主人公忧愁之深。两句合起来,写出了主人公所处的季节(晚春)、时间(午后)、地点(闺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的风物图画,明里写景,暗里抒情,写物亦人。“心事”一句,明点出闺妇的心态。整整一个春天,在孤单、愁寂中度过,心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犹未见”与柳絮的“飞撩乱”相呼应,用的是陪衬,即以哀景写哀情,沸沸扬扬的柳絮在风中飘飞与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是极相吻合的。“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语人不归,春老红残,香消色减,青春飞逝,衬托出主人公的悲伤。整个上片,以景语为主,景语与情语互见,物象与心绪交融,反衬与陪衬杂用。特别是最后一句,写得情味隽永,深曲委婉,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下片通过对景的拓展来达到对情的深化,进一步从视野的被阻隔来表现相思之无极。“过片”三句,写闺妇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楼望远,以从“天际识归舟”中求得一丝半缕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现在她面前的是如烟的春雨和布满浓云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什么也看不见。“百尺”句,勾勒出闺妇倚楼怅望的痴情形象,朱楼而“百尺”,状楼之高,望之远。“闲倚遍”,言登楼之频繁,盼归之殷切,怀人之情深,惆怅之浓重。“薄雨”句,再次点明季节的特征。“抵死”句,说视线被阻,世事多艰,难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尽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难求,足见“天地终无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于主人公盼归不能,音信又断,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归早晚”,游人什么时候回来,无处得知。末句“斜阳只送平波远”,写得极为疏淡、含蓄,具有丰富的表现层次:一说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二说游子取水路而归;三说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四说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本词全篇写得语浅情深,词约意浓,反映了封建社会痴情男女悲欢聚散的人生苦难。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心绪。通篇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词的一贯风格。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晚春的景象令词人惜暮春思远人,于是创作了这首伤春怀远的作品。
但也有记载这首词的作者是欧阳修,“醉后”作“午后”,“余花”作“红英”,词的最后两句作“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作者是否为晏殊,尚有疑问,学术界较支持作者为晏殊的说法。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参考翻译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篇6:晏殊《浣溪沙》两词赏析
晏殊《浣溪沙》两词赏析
关于晏殊的两首《浣溪沙》词,大家知道要怎么进行赏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写道:“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尽知之,可云陋矣。”他认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怎样的接受状态,吴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这尚需我们用心讨论。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但误以为是李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青鸟不传云外信’,‘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诗不得也。”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以此参之,其他词由此会悟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贵整练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亦不能为绝妙好词。”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另外,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金凤细细)、《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二句,作为千古奇偶,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而于缠令格调,亦未深考。亡佚既久,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直率无味,况时时有俚俗语。”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待散发吹箫,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沉郁,以清超出之,飘飘有凌云气概,自在草窗、西麓之上。”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已包含无数伤乱语。”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而后又见“落花风雨”,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却自然可以感受到,它所给予读者的,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篇7:晏殊《木兰花》全词赏析
晏殊《木兰花》全词赏析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译文
春天的风,带着一丝微微的暖意,吹皱一池碧水,至今记忆犹新,与那玉真仙女头一次见面。
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
玉砌的钩兰之下,花丛台阶之畔,醉酒之后,全然不觉夕阳西下,天色近晚。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注释
玉真;仙女的名字。这里只晏殊家里的歌妓名。
重(chóng虫)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
铮琮(chēngcōng称从);玉器撞击之声,形容乐曲声韵铿锵悦耳; 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入破;唐宋大曲一个音乐段落的名称(唐、宋大曲在结构上分成三大段,名为散序、中序、破。入破,即为破的第一遍。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这里形节奏开始加快。
红乱旋:大曲在中序时多为慢拍,入破后节奏转为急促,舞者的脚步此时亦随之加快,故云。红旋,旋转飞舞的红裙。
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共我赏花人:自己和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同伴。
点检:检查,细数。“点检”句:言自己如今年纪已老,当年歌舞场上的同伴大都已经不在人世。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鉴赏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创作背景
据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兴军(今陕西长安)任职,张先随其为通判。故晏殊所写这位歌舞妓,当为张先《醉垂鞭》所写的“初相见”的那位女子。
篇8:晏殊《浣溪沙》的全词赏析
晏殊《浣溪沙》的全词赏析
浣溪沙 作者:晏殊 年代: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
《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
【晏殊的词的赏析】相关文章:
2.晏殊蝶恋花赏析
3.晏殊的祝寿词
5.晏殊蝶恋花的赏析
8.晏殊-《蝶恋花》
10.晏殊浣溪沙译文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