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中为何多道弯阅读训练及答案
“冬天次果冻好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弓中为何多道弯阅读训练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弓中为何多道弯阅读训练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弓中为何多道弯阅读题及答案
戴吾三
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与“弓”有关的常用字不少,如强、弱、张、弛等。
②“弓”是象形字,古人用弓,平时松下弦,战时张紧弦,故甲骨文中“弓”对应两个字形。注意不管“弓”的哪一字形,中间都有道弯,这是为什么?
③弓起源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遣址中有石镞,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使用弓。早期的弓为竹或木制,容易腐朽难保存下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将一根竹片或者树枝弯过来,用一段绳子系紧,拉住两端,便成一张弓。这种弓,大致是个半圆形,再确切点说,是段圆弧形。
④现代的“弓”字是个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弓”字。为什么“弓”字多曲折,而不是一段圆弧形呢?前者比起后者,在中间多了一道弯,非常有讲究,可以说,它是古代制弓技术的一大进步,是一个有标志性的进步。
⑤弓的中间为什么要弯一下?由现代力学知识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象是由许多薄竹片一层层粘在一起的。当竹子弯成弧形,外层竹片受拉力,内层竹片受压力。如果拉弓的劲越大,竹材弯的越厉害,当力达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裂纹甚至折断。为了让竹材承受较大的弯力,而外层不致裂开,于是古人想到,将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预先弯一下,使外层先受些压力,内层先受些拉力。等到使用弓的时候,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这样,“弓”的样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弯一下,用现代的工程术语叫做“加预应力”。先弯一下会产生预应力,这种方法在古代最先应用于制弓。早期的记载不详,宋代时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做了有关的.记述,该文总结得很精辟,说:“(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弯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弯一下”的意思。这样制作的弓,力量就大了。出土所见战国时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内弯的,说明当时制弓工匠已懂得预应力的应用。
⑥由于中国古代的弓早已不是圆弧形,故诗人比喻天上的残月,很少用“弓”。
⑦而日本语中,“弓张月”一词是“弦月”的意思,弦月以“弓”命名,似可意味着古代日本的弓,就没有那一道“弯”。希腊爱基那岛庙(约公元前480年)庙顶上有一艺术雕像———战士在射箭,此也可说明古希腊时期尚未发明有预应力之弓。
22、用一句话说说“弓中间加道弯”的原因。(筛选文章信息)(2分)
23、结合文章第⑤段,解释什么是“预应力”。(提炼关键信息)(3分)
24、有人认为第③段加线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这句话有些多余,不如去掉,你的观点和理由呢?(揣摩遣词造句)(3分)
25、第⑤段推理的过程非常严密:先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再引古籍《梦溪笔谈》为证,最后以为证,令人信服。(分析推理过程)(2分)
26、文章引用《梦溪笔谈》起什么作用?(赏析文章美点)(3分)
参考答案:
22、中间加弯后,拉弓的时候,弓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意对即可)
23、让物体受力之前反向受力而使物体增加的力。(意对即可)
24、不能删;“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这句话表明“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是作者根据推理想象的,用语准确、表达严密。如果去掉就会与上文说法产生矛盾,表达不准确。
25、科学的解释;引考古(出土)实例为证。(意对即可)
26、因为沈恬也是当时的科学家,用他的文章来说明加道弯是为了产生预应力就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
篇2:弯人自述阅读训练及答案
弯人自述阅读训练及答案
弯人自述 陈村
①三十七年前的今天,本人来到这个世界——四肢活跃,身材魁梧,声音洪亮,食欲旺盛。这样的小子想必收到许多即兴的评论,我记不清自己当时是否沾沾自喜。要是当时就知道,时过三十余年,自己将成为一名把握曲线美的“弯人”,婴儿的我是否还会得意地晃动着那个大头?
②俗话说:弯人不是一天造成的。弯了之后,第一个好处是和任何人都有了永恒的话题,比如他问:“你这腰,好像扭了?”我就答“伤了”、“不得劲了”、“不方便”。接下来一定是“怎么不去看看?”我答些世情再答些科学。几问几答之后,俨然成了熟人。
③我的病全称是“强直性柱炎”,脊椎是堂堂正正的骨头。不像有些组织通往不三不四的地方。这个病的好处是生得醒目,人们一目了然。有些病要靠病人自己去宣传。比如胃疼,一直等到疼得穹下腰,人们才会关切。其实,人们是被弯腰的姿势唤起了同情。而我总是弯着腰,可见,生病要生得巧。
④生活中,不聪明的人总是要逞强,以势压人或以理服人。我反其道而行,公开地明白地称弱。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阐述过“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从一滴水看太阳,老子确实伟大。
⑤其实我也很伟大。
⑥尽管没当成老子,还有另一次伟大的机会,当一名中国的卡夫卡。没人知道我面对《变形记》是何等的沮丧。我就是那个格里高尔·萨姆沙,我就是那无可奈何的甲虫,是我而不是卡夫卡的脊背背叛了自己。我拥有当一只甲虫的全部感觉。
⑦既弯之,則安之。如果有意识地寻找,像找男子汉一样用点力气,弯其实是一种境界。还是老子在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
⑧弯更是一种审美趣味。现代人提倡亲爱自然,粗粗一想,凡自然的造物,没见过笔笔直的一根。遥想人类当年,四肢趴地,长背向天,臀圆颅方,天然生趣,何直之有?平而致曲,直而后弯,大到天体,小到心术,莫不如此。这么一想,实在不必妄自菲薄,人生难得一回弯呢。
⑨我怕坐公共汽车。人一弯,占的体积就大。自从成为弯人,才知道上海的乘客们是如何地丝丝入扣。他们容不得我的奢侈,一波一波地要将我弄直。要是真的能直,我早就直着走上来了,还用得着费大家的力吗?
⑩爬山是我所爱,我常常走不动楼梯,病得猖狂时拉着扶手像拔河一样将自己拔上去。但我却能爬山,见到山就精神了,拄一支杖请勤恳恳地爬。等我登上山顶,就想:山,我是弯着爬上来的。山应该羞愧。本人在爱的战线上一向成绩平平,就想,弯着尚且如此,一旦直起来是何等潇洒何等魅力,只怕会忙不过来!于是罢了,就弯着吧。
我最大的心病是死后,如果开追悼会,势必折腾亲朋好友恩人仇人吊唁,一个个沉痛得肃穆。如此,我的罪孽岂不深重?为此,心有不安。
去年因眼睛住了一月医院。不能看书,就操练起来。在那张较硬的床上撤去枕头装死。很久,忽然砰地一声,全身一震,一节骨头打开了。这对我犹如一声春雷。站起来看看,人直了许多,几乎能冒充含着胸的直人。我将双手抱在胸前,较为得意,盘算着出院后给广有读者的晚报写篇短文,题目也想好,叫作《调戏骨头》。
后来我出了医院,可以看书写字了,却没为晚报动笔。我又回到了自己的软床,操心谋生而不是操心骨头。要是没有饭吃,调戏得笔直的自己不是还会弯下腰来吗?
我的那篇流产的短文有个漂亮的结束。它的最后一句是:我想做一个正直的人。
1、对文中两次引用老子的.话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轻松活泼的文章增加了文化内涵。
B、为“弯人”的行为方式寻找思想基础。
C、强调只有老子才能解决人生的困境。
D、从生活到境界逐步深入地开拓文意。
2、紧扣“俨然”一词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分)
3、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请举一例加以赏析。(4分)
4、在作者笔下,“弯”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内涵分别为 (3分)
5、最后一句话很有深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答案:
1、(3分)C
2、(4分)“俨然”是“非常像、非常接近”的意思,此处含有委婉否定之意,点明生了病居然能为社交提供话题的滑稽,自嘲之中带
有面对不幸的坦然。
3、(4分)示例一:辛辣。第3段中“不像有些组织通往不三不四的地方”,“组织”一词语带双关,借人体组织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中那些卑躬屈膝的人和组织,表达了对堂堂正正做人的赞赏。
示例二:幽默。第3段中“他们容不得我的奢侈,一波一波要将我弄直”,“奢侈”、“弄直”等词生动诙谐地表现了拥挤的车厢,虽然是无奈的自嘲,却包含对于现实生活的乐观豁达。
4、(3分)正视不幸时自我开解的乐观自信;主动示弱时的随和质朴;面对人生逆境的乐观豁达。
5、(5分)“弯人”是生活中各种无奈琐碎、困窘失意的产物,是命运的馈赠。作者以自我调侃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的不幸,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心胸。身虽“弯”,心却“直”。作者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堂堂正正做人,但“想做”又隐含了正直之人“难做”之意,表达了作者对于正直人生的期许,对于社会能更多支持、鼓励正直之风的呼吁。
篇3:我们为何压不住火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近日,《新周刊》杂志一篇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的封面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国人烦躁情绪的大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愤怒确实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常态。
②在一项各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时间调查中,德国人为60秒,英国人为45秒,美国人为40秒,中国人最低,只有15秒。有数据统计,60%的开车者,都会因为等红灯、加油等事情产生愤怒情绪,其中10%的人,甚至可被确诊为愤怒症。不止中国人,压不住火其实成了全球人的困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需要接受愤怒管理的课程调养。到了购物旺季,国外商场甚至不得不动用愤怒管理专家来安抚那些暴脾气的客户。
③愤怒,确实是普通人最不善于处理的一种情绪。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伯格市的愤怒化解研究所主任道尔·金特里博士曾统计过,每人每周会发怒两次,男人发怒的强度要大一些,女人每次发怒的时间要长一些。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教授的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
④向来以隐忍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压不住火。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生存压力成为人们易怒的`根源;第二,价值观的破碎,让人们觉得未来无法把握,而曾经教导人们温良、忍让的传统文化,也面临消亡;第三,自然环境的缺失,钢筋水泥的围绕,使人们越来越不安;第四,缺少朋友、缺乏沟通,让坏脾气只能通过谩骂得以宣泄。
⑤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王国荣说,很多人在气得要命时,感觉就像是有拳头在捶打自己的胸口。事实上,当你感到愤怒时,你全身的肌肉,你的脖子后的汗毛,你的血压,你的血糖水平,你的心率,你的呼吸频率,你的肠道,甚至你手指头的温度都会发生反应。陕西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天布对此也表示:人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⑥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由此,爱尔马甚至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他认为,虽然生气和长跑同样会造成人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但长跑是血压缓慢上升且心跳加快的过程,回落过程同样缓慢,生气则是瞬间上升,身体不好的人或老人,很容易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心肌梗死,还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心情烦乱等。这些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因素如果相互影响,会带来恶性循环,诱发疾病。
⑦除影响健康外,怒火还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博士莱德福德·威廉姆斯花费毕生精力写出了畅销书《愤怒杀手》。他表示,负面情绪可能伤害工作和家庭关系,从而导致丧失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尊心。当我们在愤怒的情况下,会自以为是对威胁立即做出反应,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我们看起来无比愚蠢。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的说明对象。(2分)
2.从文中看,发怒对人有哪些不利影响?请用简洁的语言从三个方面概括。(6分)
3.选文怎样做到文意明白,内容充实的?请例析。(提示:从说明方法运用切入作答,4分)
4.选文的条理顺序,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析。(3分)
参考答案:
10.(2分)介绍人们压不住火的原因和危害。
1.(6分)示例:⑴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⑵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⑶怒火还法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每答点2分)
2.(4分,只要能举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给满分。每例2分。表达有不当、不畅的,酌情扣分)
示例:选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具体、翔实介绍了压不住火的原因和危害。以比较为例,将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等待红灯时的忍耐时间进行比较,说明中国人最没有耐心。运用打比方将愤怒比作情绪的奴隶,生动形象的说明人生气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智(心无法控制住情绪),导致情绪失控。列数字具体说明愤怒症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引用专家的科学分析说明愤怒症勃发的原因,让读者有了清晰的认识。
3.(3分)示例:选文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开往紧扣话题,从现象到本质,从心理到生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作具体说明,最后以科学家的话作结,结构严密、完整。
篇4:它们为何大规模离奇死亡阅读训练及答案
(1)新年伊始,野生动物们就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2)就在来到的时候,约500只红翼燕八哥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集体死亡。接着近百只寒鸦在瑞典曝尸街头。在美国阿肯色州,前一天刚有约十万条鱼翻了肚皮,第二天又有约五千只燕八哥全速撞死在百姓的屋顶、邮箱和地面上。而在英国东南部,数万只梭子蟹的尸体沿着肯特郡海岸线被冲上岸。
(3)像这样大规模、戏剧性且为众人所知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开始走到尽头的担忧,至少是有什么怪异而不安的事情在动物王国中发生了。甚至有人给出大胆的猜测:或说这是美国政府在秘密测试大规模电磁波武器,或说外星人开始入侵地球。而“末日论者”则认为,这是世界末日的征兆。
(4)但专家表示,像这样的大规模死亡并非异常。
(5)野生动物健康专家表示,从蝙蝠到鲸鱼再到蜜蜂和青蛙,每年都会有基于恶劣天气、疾病暴发和中毒等原因发生重大死亡事件。而这次连续事件似乎非常奇怪,因为大部分时候,大规模死亡都发生在没有人会注意到的角落。
(6)大规模死亡在有群居或迁徙的动物中最为常见。例如候鸟常常因为大雾或风暴而迷失方向,导致它们撞向高塔、桥梁、风轮机和树木。在漫长的路途中,候鸟们也可能意外地吞下杀虫剂甚至是专门针对它们投放的毒药。天气也可能与它们作对,特别是当它们在异常寒冷的年份中过早开始迁徙时。
(7)丹佛美国地质勘查局的发言人说,美国地质勘查局保留的记录列出了过去30年中至少16次超过1000只红翼燕八哥或椋鸟(liáng,鸟类的一科,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善于模仿别的鸟叫。如“八哥”、“鸥椋”等。)大规模死亡的事件。
(8)动物中的集体死亡事件早已有之。在《来鹭》杂志发表的'回顾性研究中,研究人员查阅了回溯到19世纪后期的欧洲和北美洲鸟类期刊和其他的参考文献。在其中最极端的一个案例中,估计有150万拉普兰铁爪鸟死于明尼苏达州和爱荷华州193月的一场风暴中。
(9)并非只有鸟类才会大规模死亡。数万大马哈鱼在死于北加利福尼亚州的克拉马斯河中,当时河水的温度对它们而言过高了。鲸、海豹的搁浅事件时常引起我们注意。白鼻综合征让一个又一个洞穴中的蝙蝠尽数死亡。而整窝的蜜蜂死亡的原因尚不清楚。
(10)大部分情况下,当许多动物同时死亡时,它们会在离我们日常生活较远的地方,例如田野、山洞、森林或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中,在这些地方,动物们生活的密度过高,疾病会快速传播。
(11)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毕比镇,上千只燕八哥在人类住宅附近的树上过夜。在新年夜的一系列烟火绽放后,这些乌被惊出了巢。由于燕八哥在晚上看不见东西,到处乱飞,最终大部分都向下坠落。有一只鸟还闯入了民宅,当时屋主人打开了门,想看看外面的骚动是怎么回事。大多数鸟都落在了屋顶和地上,在它们冲向死亡的瞬间发出沉闷的巨响。尸检表明有内出血,但没有杀虫剂的迹象。
(12)“它们并非是死了以后落下的尸体,”鸟类生态学家罗伯特·米斯说,“它们并非从天上落下来的,而是从天上飞下来的。这就没那么奇怪了。”
(13)美国地质勘查局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发言人保罗·斯洛塔说,毕比镇发生的这件事的另一个独特方面在于,它与烟花的噪音也有关,瑞典的鸟也是在烟火表演后大批死亡。
(14)不过他表示,大规模死亡事件更多还是和疾病或天气联系在一起。“我认为实际上野生动物面对疾病时非常脆弱,常常在野生动物中发生大疫情,只是因为这些都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人们才常常在此类现象发生时感到非常惊讶。其实类似这样的调查报告每年都有,”斯洛塔说,“人们应该明白野生动物界的死亡事件是很正常的。生命,就是这样。
(选自《意林》20第5期)
1.本文向读者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案:动物的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原因。
2.从全文看,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案:列数字和举例子。通过列举数字,生动具体地说明动物死亡的规模很大;通过举例子,客观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死亡并非个别现象,引起人们的深思。逻辑顺序,由鸟类到鱼类,由现实到历史记载,由现象到原因揭秘。
3.引发动物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有哪些?这篇文章报道的动物死亡原因和教材中的《旅鼠之谜》有何不同?
答案:主要有疾病、天气、中毒以及噪音等原因。他们的死亡是被动的,是环境造成的。而《旅鼠之谜》一文中的旅鼠集体死亡属于主动的,是基于食物和物种延续的能动选择。
4.“大部分情况下,当许多动物同时死亡时,它们会在离我们日常生活较远的地方。”一句中的“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删去么?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除了“大部分情况”,还可能存在个别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因为说明文是介绍知识的,要求科学准确。
5.有人认为第(3)段的猜测没有科学性,因此应该删掉,你认为呢?
答案:不能删去,这些猜测正好印证了“动物离奇死亡的神秘性”,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思考,去探寻这个谜团。
篇5:《人的口味为何不同》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蒋葳
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的食物有人吃上一口就欲罢不能,有人则难以下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研 究告诉我们,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某一种食品其实不仅在于食品本身的味道,还在于人们的不同感觉,而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②“味觉专家”早已认定:味觉在本质上是一种“化学感觉”。这就是说,食物中的化学物质跟味蕾发生反应并产生一个信号,信号在传入大脑后立即被精确地予以分析,由此甜、酸、苦、辣一一体味出来。一个正常人的味觉器官是十分高效的,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正确地区分出数千种物质的不同滋味来。
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味觉反应仅仅限于舌头的味蕾。但后来科学家又惊奇发现,其实舌头的各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分工。比如,舌尖品尝咸味,舌侧 、舌中和舌根则分别“负责”酸味、甜味和苦味。不过,科学家最近又有了新发现。他们在实验中先将志愿者的舌部麻醉,这时志愿者便失去了品尝咸和甜的能力;接着他们又麻醉了志愿者的上颚,结果发现其对酸和苦都已不能体味;最后他们再将志愿者的舌部和上颚统统麻醉,这时志愿者便连盐水和淡水都难以分辨了。然而,新的奇迹又出现了:当有名志愿者不慎吞下一小口盐水时,他却皱着眉头做了个鬼脸,这是因为喉部也长有味蕾!科学家证实,舌头上的味蕾多达300颗,密度最大,上颚次之,而喉部则更次之。味蕾的再生能力也极强,受损或割去后马上又能长出新的.味蕾。
④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个人味蕾的发育也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味蕾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有的人感受酸味强一些,有的人感受甜味强一些,那么很少的这种味觉刺激就能引起他的味觉冲动。但是如果你感受某味觉的味蕾比较少,那么你的这一味觉就比较迟钝,就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引起你的冲动。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了。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介绍了 。(3分)
2.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有一定的”一词,有什么好处?(3分)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人的口味不同的原因
2.答案:分类别(或举例子)。条理清楚(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味觉反应不仅仅限于舌头的味蕾,还有上颚以及喉部的味蕾”(或说明舌头的各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分工)
3.答案:“有一定的”表限制,用在句中表明每个人味蕾的差异是有限制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篇6:琴声中的玫瑰阅读训练及答案
琴声中的玫瑰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琴声中的玫瑰》,回答下面问题。(共14分)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⑾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小题1:请在横线上把本文的情节补充完整。(2分)
报名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试失败
小题2: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2分)
小题3: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3)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报名考试→暗示改名→拒绝改名→考试失败(意思对即可)
小题1:(2分) ①母亲以实际行动告诉女儿要沉着冷静,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②拂去落叶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细节之中包含母亲的深意③拂去落叶,便也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答对两点即得全分)
小题1:(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犹如玫瑰般珍贵,漂亮(2分),同时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如玫瑰般美丽、高贵(2分)。
小题1:(6分)小雪的角度:(1)做人要正直,不能为了利益而违背良心。(2)在遭遇不公时,要冷静。(3)对于世俗的污染,我们要敢于用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敢于对世俗说“不”。
母亲的角度: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
音乐艺术的角度:(1)琴艺的获得,要靠艰苦磨炼;艺术的更高追求需要的是执著不懈。
(2)音乐是艺术,不要拿世俗玷污纯洁的艺术。(每个角度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略
篇7: 空气中取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空气中取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阅读弗雷 德? 皮尔斯的《 空气中取水》 一文,完成1 一3 题。(10 分)
①任何时候,大气 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尺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 倍多。其中,大约 2%很快就 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 %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 分。 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 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 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 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 40 英尺×10 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 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 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 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 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 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 ① 英亩尺:体积单位。(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
1.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2.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 分)
3.“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哪几种,请根据文章内 容加以概括。(3 分)
答案:
1.不能去掉(1分)。“据说”一词表明“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的情形并 不确定(1分);如果去掉,说法就显得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2分),具体形象地突出在温室中制造露水的巨大效果,说明了从空气中取 水有很大的可行性(2分)。
3.用声音从空 气中获取水分;在温室中用海水作为空气调 节器制造露水;通过塑料帆网(捕雾幕帐)收集雾水。(每点1分,共3分)
篇8: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高考阅读训练及答案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高考阅读训练及答案
张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14.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6.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一是渴望生存状态“稳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山大”,竞争激烈,让转身遭遇更多艰难。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评分标准】2分,每种1分。写出两种即可得满分。
16.【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弓中为何多道弯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5.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