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

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

2022-10-17 08:27: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葱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欢迎阅读与借鉴!

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

篇1: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

在这么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软交换机技术的作用正在逐步的显现出来,主要实现在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不一定完全需要使用软交换机技术,

显而易见的是,真正意义的下一代网既需要智能端点业务的创新繁荣,又需要其系统可规模经营管理。下一代网的网络架构体系讨论的难点正在于如何综合平衡考虑多种技术。

笔者以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和发展来看,基于ITU-H.323协议、IETF-SIP协议和MGCP/H.248协议的软交换机都是IP电话和下一代网的实现手段。这三种技术各有区别和特长,需要相辅相成,只有采用融合三种技术的网络架构体系和实现手段,才为上策。

下一代网中最普及和最基本的IP电话业务的接入及汇聚节点主要依赖MGCP/H248协议为特征的软交换机技术;下一代网中的多媒体和端到端的融合业务可能主要依赖于ITU-H.323协议和IETF-SIP协议技术;下一代网络架构体系更是得由H.323和SIP网络体系来决定。

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软交换机技术也可以看成在H.323和SIP体系下,智能网关分解的结果。这样,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或许就更加清楚了。大规模地实施具备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特征的IP电话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是迈向下一代网演进的重要一环。

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三种技术相融合的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商业实践,许多与下一代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它问题也都需要通过IP电话网络的运营实施来验证。

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建设分布结构的IP电话网络,积极开展IP电话业务以验证下一代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IP电话各种技术的探索和运营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是迈向下一代网目标演进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的提法有待推敲和商榷

目前下一代网讨论中还有一个流行提法是“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笔者以为这个提法值得推敲和商榷。综上所述,软交换机技术是下一代网中的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语音业务汇聚节点技术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给予特别重视和关注。但软交换机的技术特征本身并不提供唯一的、直接的核心网络技术。

另外,在概念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将带来一些基本命题上的混淆和逻辑上的困惑。下一代网的核心技术应该从根本上包括支持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等各种网络技术体制。软交换机本身只是局部的设备系统而并不具有全面网络体制架构的特征。

尽管软交换机技术支持智能端点、视频端点和多媒体端点的接入,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语音、数据、视频业务都得集中在软交换机上完成实现。理论上讲,即使存在着这种设备的可能性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因为这种系统不具备任何优势反而存在着一系列整体架构上的缺陷。软交换机技术并不直接提供IP数据业务,软交换机技术可以支持视频端点呼叫业务,但一般并不能把它看成专注视频会议业务控制的核心设备,

软交换机技术主要是为集中的呼叫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下一代网还将依赖于其它一系列已有的IP技术和其它应用技术来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在策略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往往容易使人以为软交换机技术等同于下一代网技术,从而将研讨和实践的注意重点只放在单一的软交换机技术及其周边的范围,将未来投资的考虑只放在与软交换机技术相关的设备和系统上。

在技术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往往容易使人寄一切下一代网的期望于软交换机设备上,进而以软交换机为核心来思考构造下一代网,使得有关下一代网的讨论和实践长期仅停留在初级的、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个体设备系统技术的概念层面上,从而陷入将软交换机的局部结构作为下一代网的总体网络体系结构的无解之惑。

在实践中,围绕软交换机为核心进行组网方式的试验和探讨极容易使人忽视其它下一代网技术的实践和探讨,从而限定了下一代网只能是软交换机互为联接的、所谓全平面网的“无网模式”。显而易见,“无网模式”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只能支持一个或几个软交换机,是不适合电信运营商规模运营的。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软交换机技术实践的“孤岛现象”。

在网络结构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不能回答诸如下一代网需不需要核心网技术的问题。如不需要,如何避免软交换机的“孤岛现象”,如何解决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调和互联,如何开展下一代网的全网性的业务等等;如需要,何为下一代网的核心网技术也难以回答。

作为业务覆盖全国的下一代网的组建首先应该考虑网络的可运营性,而可运营性包括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也就是说下一代网体系构架和组网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下一代网的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应该从横向和纵向综合考虑话音业务全网的网络结构。

下一代网的体系应该由核心网及位于下一代网接入和边缘位置的端局软交换机技术所共同组成。其中下一代网的核心网是覆盖运营商服务范围的骨干通信网络。下一代网的核心网络实现各软交换机之间、多运营商之间、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实现全网的话务控制及调度;共享集中数据库检索性质的全网性业务,共享业务创作环境,提供全网范围的网络管理等。

下一代网的核心网主要提供组网方式、路由策略、话务控制、全网业务创建管理、全网络维护管理等功能;为了实现下一代网无限制的可扩展性和电信级的可管理性,下一代网的核心网应采用分层的呼叫信令体系和平坦的语音流结构。

采用这种体系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平坦的语音流传送避免了传统电路交换网中语音话路逐级汇接模式对电路资源的耗费,充分发挥分组网的优越性;采用分层的呼叫信令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网络运营的无限可扩展性,避免点到点直连的呼叫建立模式所带来的对扩展性的限制,简化系统的配置,统一资源服务器或数据库。

显而易见,在下一代网IP电话实施的三种主要技术中,ITU-H.323协议的网络技术、IETF-SIP协议网络技术将在核心网中起主要作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网的核心网并不一定完全需要使用软交换机技术,因为承载媒体的控制功能主要在端点的接入和PSTN交换网的边缘。

而下一代网的核心网位于IP分组网的业务和应用的中央,其功能结构必须更加分布独立;其系统设备必须更加开放通用;其运营管理必须更加灵活机动。世界上有不少电信运营商已利用H.323的网守或SIP的代理服务器和其它网络应用服务器实现组网、联网和开展全网业务及运维。

篇2:什么是软交换机的核心技术

软交换机技术是当下技术圈里的一个很热门的技术之一,如今许多交换机都能够提供支持快速以太网或FDDI等的高速连接端口,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相关信息,

真正意义的下一代网既需要智能端点业务的创新繁荣,又需要其系统可规模经营管理。下一代网的网络架构体系讨论的难点正在于如何综合平衡考虑多种技术。笔者以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和发展来看。

基于ITU-H.323协议、IETF-SIP协议和MGCP/H.248协议的软交换机都是IP电话和下一代网的实现手段。这三种技术各有区别和特长,需要相辅相成,只有采用融合三种技术的网络架构体系和实现手段,才为上策。

下一代网中最普及和最基本的IP电话业务的接入及汇聚节点主要依赖MGCP/H248协议为特征的软交换机技术;下一代网中的多媒体和端到端的融合业务可能主要依赖于ITU-H.323协议和IETF-SIP协议技术;

下一代网络架构体系更是得由H.323和SIP网络体系来决定。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软交换机技术也可以看成在H.323和SIP体系下,智能网关分解的结果。这样,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或许就更加清楚了。

大规模地实施具备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特征的IP电话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是迈向下一代网演进的重要一环。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三种技术相融合的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商业实践,许多与下一代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它问题也都需要通过IP电话网络的运营实施来验证。

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建设分布结构的IP电话网络,积极开展IP电话业务以验证下一代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IP电话各种技术的探索和运营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是迈向下一代网目标演进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分布式信号呼叫处理体系结构之上的,它以分布式执行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地一步改善了呼叫处理性能,

该体系结构将信号消息直接由入口模块送往饿模块。

从而消除了控制模块的瓶颈并允许系统灵活地执行一大批内部控制功能。当然,智能较弱的模块只能简单地通过控制模块为呼叫请求询问路由信息,智能较强的接口模块则可以响应以ATM交换机为目的地的呼叫请求。

控制模块只有当目的地在网络的其他ATM交换机时才被使用,这一体系结构还考虑到多数呼叫请求并不咨询路由协议这一特点。分布式呼叫控制处理体系结构可以大大改善系统的可缩性,其代价则是分布式控制要求对系统中的呼叫控制器件进行极为复杂的管理,因而比分布式信号处理更加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控制模块继续保留系统的源信息,接口模块必须随时向控制模块报告有关局部资源信息的决定,这也限制了呼叫处理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分布式呼叫控制体系结构的呼叫处理能力可达每秒500-1000次,适合在企业或ATM交换机中使用。

将路径选择工作分配给接口模块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因此,控制模块仅用于路由协议布局的交换。在每一次布局更新时,控制模块负责更新由接口模块维护的布局数据库的数据,路由决定器件则负责为给定的呼叫请求进行复杂的路径计算工作。

布局更新通常是周期地进行或是只有当发生重大变化才进行,这些更新所带来的工作量并不大。此外,布局聚合技术还可使路由协议扩充到更大的网络。在这一体系结构下,控制模块已不再处理路径控制工作,分布式路由体系结构的呼叫能力可达每秒1000次,是WAN中核心或ATM交换机理想的选择。

为实现分布式路由呼叫体系结构,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朗讯科技的ATLANTA芯片组成交换硬件,此外,他们还使用了支持ABR业务控制的ERM器件,其交换机由交换矩阵模块、接口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这一技术正在开发研制中,深信该项技术必将是下一代网络的一种主要呼叫体系结构。

目前下一代网讨论中还有一个流行提法是“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笔者以为这个提法值得推敲和商榷。综上所述,软交换机技术是下一代网中的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语音业务汇聚节点技术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给予特别重视和关注。但软交换机的技术特征本身并不提供唯一的、直接的核心网络技术。

篇3:对软交换机技术进行大

软交换机技术主要是为集中的呼叫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下一代网还将依赖于其它一系列已有的IP技术和其它应用技术来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

在H.323和SIP体系下,软交换机技术的作用正在逐步的显现出来,以实现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显而易见的是,真正意义的下一代网既需要智能端点业务的创新繁荣,又需要其系统可规模经营管理。下一代网的网络架构体系讨论的难点正在于如何综合平衡考虑多种技术。

笔者以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和发展来看,基于ITU-H.323协议、IETF-SIP协议和MGCP/H.248协议的软交换机都是IP电话和下一代网的实现手段。这三种技术各有区别和特长,需要相辅相成,只有采用融合三种技术的网络架构体系和实现手段,才为上策。

下一代网中最普及和最基本的IP电话业务的接入及汇聚节点主要依赖MGCP/H248协议为特征的软交换机技术;下一代网中的多媒体和端到端的融合业务可能主要依赖于ITU-H.323协议和IETF-SIP协议技术;

下一代网络架构体系更是得由H.323和SIP网络体系来决定。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软交换机技术也可以看成在H.323和SIP体系下,智能网关分解的结果。这样,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或许就更加清楚了。

大规模地实施具备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特征的IP电话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是迈向下一代网演进的重要一环。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三种技术相融合的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商业实践。

许多与下一代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它问题也都需要通过IP电话网络的运营实施来验证。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建设分布结构的IP电话网络,积极开展IP电话业务以验证下一代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IP电话各种技术的探索和运营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是迈向下一代网目标演进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的提法有待推敲和商榷目前下一代网讨论中还有一个流行提法是“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笔者以为这个提法值得推敲和商榷。综上所述,软交换机技术是下一代网中的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语音业务汇聚节点技术之一,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给予特别重视和关注。但软交换机的技术特征本身并不提供唯一的、直接的核心网络技术。

另外,在概念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将带来一些基本命题上的混淆和逻辑上的困惑。下一代网的核心技术应该从根本上包括支持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等各种网络技术体制。

软交换机本身只是局部的设备系统而并不具有全面网络体制架构的特征。尽管软交换机技术支持智能端点、视频端点和多媒体端点的接入,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语音、数据、视频业务都得集中在软交换机上完成实现。

理论上讲,即使存在着这种设备的可能性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这种系统不具备任何优势反而存在着一系列整体架构上的缺陷。软交换机技术并不直接提供IP数据业务,软交换机技术可以支持视频端点呼叫业务。

但一般并不能把它看成专注视频会议业务控制的核心设备,软交换机技术主要是为集中的呼叫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下一代网还将依赖于其它一系列已有的IP技术和其它应用技术来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

在策略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往往容易使人以为软交换机技术等同于下一代网技术,从而将研讨和实践的注意重点只放在单一的软交换机技术及其周边的范围,将未来投资的考虑只放在与软交换机技术相关的设备和系统上。

在技术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往往容易使人寄一切下一代网的期望于软交换机设备上,进而以软交换机为核心来思考构造下一代网,使得有关下一代网的讨论和实践长期仅停留在初级的、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个体设备系统技术的概念层面上,从而陷入将软交换机的局部结构作为下一代网的总体网络体系结构的无解之惑。

在实践中,围绕软交换机为核心进行组网方式的试验和探讨极容易使人忽视其它下一代网技术的实践和探讨,从而限定了下一代网只能是软交换机互为联接的、所谓全平面网的“无网模式”。显而易见,“无网模式”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只能支持一个或几个软交换机,是不适合电信运营商规模运营的。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软交换机技术实践的“孤岛现象”。

在网络结构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不能回答诸如下一代网需不需要核心网技术的问题。如不需要,如何避免软交换机的“孤岛现象”,如何解决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调和互联,如何开展下一代网的全网性的业务等等;如需要,何为下一代网的核心网技术也难以回答。

作为业务覆盖全国的下一代网的组建首先应该考虑网络的可运营性,而可运营性包括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也就是说下一代网体系构架和组网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下一代网的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应该从横向和纵向综合考虑话音业务全网的网络结构。

篇4:讲述软交换机技术的实践策略

在日常的实践中,现在环绕着软交换机技术的核心为大家讲解下他的原理,从而限定了下一代网只能是软交换机互为联接的、所谓全平面网的“无网模式”,

显而易见,“无网模式”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只能支持一个或几个软交换机,是不适合电信运营商规模运营的。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软交换机技术实践的“孤岛现象”。在网络结构上。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不能回答诸如下一代网需不需要核心网技术的问题。如不需要,如何避免软交换机的“孤岛现象”,如何解决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调和互联,如何开展下一代网的全网性的业务等等;如需要,何为下一代网的核心网技术也难以回答。

作为业务覆盖全国的下一代网的组建首先应该考虑网络的可运营性,而可运营性包括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也就是说下一代网体系构架和组网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下一代网的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应该从横向和纵向综合考虑话音业务全网的网络结构。

下一代网的体系应该由核心网及位于下一代网接入和边缘位置的端局软交换机技术所共同组成。其中下一代网的核心网是覆盖运营商服务范围的骨干通信网络。下一代网的核心网络实现各软交换机之间、多运营商之间、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实现全网的话务控制及调度;共享集中数据库检索性质的全网性业务,共享业务创作环境,提供全网范围的网络管理等。

下一代网的核心网主要提供组网方式、路由策略、话务控制、全网业务创建管理、全网络维护管理等功能;为了实现下一代网无限制的可扩展性和电信级的可管理性,下一代网的核心网应采用分层的呼叫信令体系和平坦的语音流结构。

采用这种体系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平坦的语音流传送避免了传统电路交换网中语音话路逐级汇接模式对电路资源的耗费,充分发挥分组网的优越性;采用分层的呼叫信令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网络运营的无限可扩展性,避免点到点直连的呼叫建立模式所带来的对扩展性的限制,简化系统的配置,统一资源服务器或数据库。

显而易见,在下一代网IP电话实施的三种主要技术中,ITU-H.323协议的网络技术、IETF-SIP协议网络技术将在核心网中起主要作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网的核心网并不一定完全需要使用软交换机技术,因为承载媒体的控制功能主要在端点的接入和PSTN交换网的边缘,

而下一代网的核心网位于IP分组网的业务和应用的中央,其功能结构必须更加分布独立;其系统设备必须更加开放通用;其运营管理必须更加灵活机动。世界上有不少电信运营商已利用H.323的网守或SIP的代理服务器和其它网络应用服务器实现组网、联网和开展全网业务及运维。

最近,一些新的核心网络技术(如ITU-T的Q.GTD1、Q.GTD2)的出现,更加说明了这点。所以,“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并不确切。这并不等于否认软交换机技术在下一代网的重要和关键地位。

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软交换机应该是通用型(classless)的软交换机,它在下一代网中承担着区域或端局系统平台的重任,肩负着同时控制网络接入话务和控制PSTN网络边缘互联话务的功能。区域性的通用型软交换机和全国性核心骨干网共同组建才能构筑完整的下一代网通信体系。

下一代网有关软交换机的实践策略当前,对于电信语音网络实践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从PSTN业务出发着眼于将PSTN网络的网元用下一代网的网元来逐步演进替换。所采用的思路是用软交换设备去逐类替换原有的PSTN设备。

这种方案强调面向未来、面向技术研讨,但在实践中却面临很大挑战。如果将PSTN设备进行逐类替代作为下一代网演进策略和首要目标的话,容易使下一代网的实践丧失现实意义和市场商业价值。

另一种思路是采用新技术作为新的工具和手段来驱动新的业务模式,建立新的市场机制。这种观念更强调资源的有效性,使技术服务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需求和商业动机。它强调将PSTN的有效业务功能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灵活实现,从而使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差异化业务。显然,后者更具实用性和生命力,对运营商的投资保护性更强。

下一代网面向业务的根本在于技术机制和实现手段必须面向市场。而商用下一代网业务的最大驱动力将来自网络边缘和端点。下一代网的业务融合也必定始于网络的边缘和端点。

软交换机技术只有不断地与端点和边缘IP接入技术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运营商在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并使其更有效地解决诸如QoS、安全、防火墙、IP地址等问题,才能体现出市场对新技术最为准确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下一代网的特征。这种“由外向里”的动力将是决定下一代网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篇5:三层交换机技术解析网络知识

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 网络 瓶颈等问题, 三层交换原理 一个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相当于是一个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

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等问题。

三层交换原理

一个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相当于是一个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

其原理是:假设两个使用IP协议的主机A、B通过第三层交换机进行通信,发送主机A在开始发送时,把自己的IP地址与B主机的IP地址比较,判断B主机是否与自己在同一子网内。若B与A在同一子网内,则进行二层的转发。若两个主机不在同一子网内,如A要与目的主机B通信,发送主机A要向“缺省网关”发出 ARP(地址解析)封包,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其实是三层交换机的三层交换模块。当发送主机A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广播出一个ARP请求时,如果三层交换模块在以前的通信过程中已经知道B主机的MAC地址,则向A回复B的MAC地址;否则三层交换模块根据路由信息向B广播一个ARP请求,B得到此 ARP请求后向三层交换模块回复其MAC地址,三层交换模块保存此地址并回复给发送主机A,同时将B主机的MAC地址发送到二层交换引擎的MAC地址表中。从这以后,当A向B发送的数据包便全部交给二层交换处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换。由于仅仅在路由过程中才需要三层处理,绝大部分数据都通过二层交换转发,因此三层交换机的速度很快,接近二层交换机的速度,同时比相同路由器的价格低很多。

因为通信双方并没有通过路由器进行“拆包”和“打包”的过程,所以那怕主机A、B或C分属于不同的子网,它们之间也可直接知道对方的MAC地址来进行通信,最重要的是,第三层交换机并没有像其它交换机一样把广播封包扩散,第三层交换机之所以叫三层交换机就是因为它可以看懂三层信息,比如IP地址、 ARP等,

所以,三层交换机便能洞悉某一广播封包目的何在,在没有把它扩散出去的情形下,同时满足了发出该广播封包的人的需求(不论它们在任何子网里)。因为第三层交换机没做任何“拆、打”数据包的工作,所有经过它的数据包都不会被修改并以交换的速度传到目的地。所以,应用第三层交换技术即可实现网络路由的功能,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做到最优的网络性能。

三层交换机种类

三层交换机可以根据其处理数据的不同而分为纯硬件和纯软件两大类。

(1)纯硬件的三层技术相对来说技术复杂,成本高,但是速度快,性能好,负载能力强。其原理是,采用ASIC芯片,采用硬件的方式进行路由表的查找和刷新。如图1所示。

当数据由端口接口芯片接收进来以后,首先在二层交换芯片中查找相应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查到,就进行二层转发,否则将数据送至三层引擎。在三层引擎中,ASIC芯片查找相应的路由表信息,与数据的目的IP地址相比对,然后发送ARP数据包到目的主机,得到该主机的MAC地址,将MAC地址发到二层芯片,由二层芯片转发该数据包。

图1 纯硬件三层交换机原理

① 端口A向三层交换模块发出ARP请求 ② 三层交换模块向端口B所在网段广播ARP请求 ③ 端口B的ARP应答 ④ 更新MAC地址表

广州百讯的SPEED ES3224及ES3800都属于这种类型。

(2)基于软件的三层交换机技术较简单,但速度较慢,不适合作为主干。其原理是,采用CPU用软件的方式查找路由表。如图2所示。

当数据由端口接口芯片接收进来以后,首先在二层交换芯片中查找相应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查到,就进行二层转发否则将数据送至CPU。CPU查找相应的路由表信息,与数据的目的IP地址相比对,然后发送ARP数据包到目的主机得到该主机的MAC地址,将MAC地址发到二层芯片,由二层芯片转发该数据包。因为低价CPU处理速度较慢,因此这种三层交换机处理速度较慢。

图2 软件三层交换机原理

① 端口A向三层交换模块发出ARP请求 ② 三层交换模块向端口B所在网段广播ARP请求 ③ 端口B的ARP应答 ④ 更新MAC地址表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相关文章:

1.突破技术瓶颈Cisco交换机集群技术网络知识

2.交换机安全防范技术

3.网络交换机?什么是交换机内存

4.“一档多投”能否成为高招突破口

5.网络交换机?什么是包转发率

6.巧妙配置 用交换机控制网络

7.漫谈局域网交换机选购网络知识

8.网络交换机?什么是端口结构类型

9.工业网络交换机?什么是端口类型

10.技术解析怎样的交换机才是安全?

下载word文档
《软交换机技术能否成为网络的核心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