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期末考试内容
“Javi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初一地理期末考试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一地理期末考试内容,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初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复习内容: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共四章十节课
复习时间:6月—207月8日 共十课时
复习材料:教科书、课时训练、六套试题、两套往年期末试卷
复习目的:迎接丰润区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复习主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有限的课时完成计划内的有效复习,力图在复习中全面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应考能力和迎考的良好心态。使之能够在复习课上达到小组合作的和谐有效,增进同学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
复习课预设方案:一、按照教材内容以每节课为单位,利用课时训练中学生已经完成的习题为主要材料,运用背一会考一会儿的节奏,达到复习的实效。考查的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男女生对抗或小组对抗或住宿生和走读生的对抗等等。。。
复习过程中穿插两项内容1、重点强调,难点讲解;2、重点以教师从六套题中选出的好题为巩固拔高的练习题,完成,重点订正讲解。
篇2:初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发现地理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联。所以,我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图表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理清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和相关性。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__: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学习了地理知识以后,我们发现地理现象与人类社会实践是联系在一起的,地理的知识分析了它对人类生活、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哪些不利影响。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好总结,课后多做练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篇3:初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插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中考指导》来加强训练。《中考指导》是七、八年级统一使用的巩固练习,虽然有部分难题,但题型较好,较灵活,应作复习时重点训练的主体。
六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七年级地理难点很少,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重点章节有: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每复习完一章,做到大部分学生课文基础知识牢固记忆;插图读懂并理解其用途,能正确获取其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课文中的题目都能解决,周六日发一章综合试题。
篇4:初一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圆弧(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太阳高度,白昼时间最长;冬季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分明,寒带终年寒冷。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山顶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太阳高度,白昼时间最长;冬季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分明,寒带终年寒冷。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山顶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5000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北纬40度,东经116度。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10、读图: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篇5:初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临近期末,为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特作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的:
1、现在试题的一大特点是灵活、联系实际,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析图、解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识图、会用图、能根据图示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到对他们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3、通过复习弥补知识的缺漏,强化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4、使学生通过复习既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1、现状:A、复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B、一部分学生仍不太会读图,个别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班级之间差距较大。
C、不过学生有信心继续学好地理知识,各班学风浓厚,争取取得好成绩。
2、对策:
①一方面:发放复习资料,强调复习方法,复习要做到“四到”:眼到、心到、嘴到、手到。也就是要用心,对于易错难写字要动手写写,为防止走神,边记边念。对照课本内容认真复习一遍,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要强调理解记忆,布置到位,目的要明确。教师每堂课先点一下重点难点,梳理知识脉络,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各班分组进行基础知识过关,课代表每天公布当天复习内容,要求组员到组长处过关,并签名。
②第二方面: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运用及识图能力的练习和提高。并查漏补缺,以及综合运用练习。主讲全品上的课时练习。
③第三方面:落实。每天抽查几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情况,及时督促。
篇6:初一地理期末测试题
初一地理期末测试题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
精心选一选(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本初子午线是
A.180°经线B.西经20°经线C.东经160°经线D.0°经线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地球是球体形状的是()
A.昼夜交替现象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C.水往低处流D.登高远望
3.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我国陆地最低处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8693米B.9003米C.8690米D.9000米
4.地球五带中,热带一温带的分界线是()
A.南北极圈B.南北回归线C.赤道D.30°纬线
5.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57千米B.6378千米C.6371千米D.40000千米
6.下列各种类型地形图中能够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段上地势起伏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地形剖面图C.平面示意图D.分层设色地形图
7.当图幅一定时,绘制一幅青神县地图,若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则()
A.所绘范围越大B.图上内容越简略C.比例尺大小与内容无关D.图上内容越详细
8.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的这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9.下列叙述中,不是地图基本要素的是()
A.比例尺B.方向C.图例D.等高线
10.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11.某图比例尺为1:4000000,甲、乙两地在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A.16千米B.160千米C.1600米D.160米
1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结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这一学说被认为是()
A.板块学说B.地心说C.同心说D.大陆漂移假说
14.下列语句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B.清明时节雨纷纷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四季如春
1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A.从赤道向两极递增B.从赤道向两极递减C.从北向南递减D.从北向南递增
16.一般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是受什么影响()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
17.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奉()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喇嘛教
18.我县新修的眉青路两旁,已有许多新建的房屋、工厂,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A.水源B.地形C.土壤D.交通
19.某地区人口的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0.6%,自然增长率是()
A.2.1%B.0.3%C.0.6%D.0.5%
20.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人种是()
A.黄种人B.黑种人C.白种人D.棕色人种
21.西亚、北非、我国大西北,人们居住应重点考虑()
A.交通B.地形C.土壤D.水源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人口多,国内生产总值高B.发达国家人口少,国内生产总值高
C.发展中国家人口少,国内生产总值低D.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国内生产总值高
23.中国于10月,首次发射了载人太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第几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A.第一个B.第二个C.第三个D.第四个
24.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其总部设在()
A.日内瓦B.瑞士的洛桑C.雅加达D.纽约
25.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A.7个B.8个C.9个D.10个
答案:
1-5.DDBBC6-10.BDDDD11--15。BDDDB16-20.CCDCC21-25。DBCDD
以上对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一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点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填空题)
下面是对初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的填空题知识练习,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知识。
初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
填空题(每空1分,30分)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人口居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洲现在还没有国家。
2.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这六种
4.世界三大宗教是、、。
5.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________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并且要提高人口________。
6.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主要有两种形式:和,它们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参考答案
1、俄罗斯、中国、印度、南极洲2、各国应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基本原则3、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英证、阿拉伯语4、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5、计划、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素质6、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7、地震、火山,地表形态
同学们对上面地理填空题的练习都很好的完成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加油吧。
初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40分)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东向西
B.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
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D.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3.南南合作是指:[]
A、南北美洲之间各国的合作B、亚洲与大洋州之间的政治后、经济的合作
C、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D、发达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4我国于12月正式加入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5.通常情况下,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正午12点前B.正午12点C.正午12点后D.午后2点
6.一年当中,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A.七月B.八月C.一月D.二月
7.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A.23.5°N,180°B.66.5°N,180°
C.66.5°S,20°WD.66.5°S,160°E
8、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下列各地哪个太阳高度角最低[]
A、100NB、500NC、200SD、800S
9、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B、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C、有两块大陆被赤道穿过D、地球上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北京一年四季当中,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北京处在正午时,华盛顿正是黑夜,这是由于每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C、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D、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形成的
11.下列搭配中,正确的是[]
A、西亚--白种人--佛教--发展中国家
B、巴西--黄种人--西班牙语--发展中国家
C、美国--白种----基督教--发达国家
D、日本--黄种人--日语--发展中国家
12.1950年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般地说[]
A.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
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D.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界各地是相同的
13、关于四大洋叙述正确的是[]
A、太平洋和欧洲相邻C、太平洋底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B、印度洋的平面轮廓呈S形D、北冰洋是唯一有冰山的洋
14.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B.汉语C.俄语D.阿拉伯语
16.下列建筑中,属于伊斯兰教的是[]
A.清真寺B.布达拉宫
C.日本神社D.巴黎圣母院
17.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18.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19.下列不属于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的是[]
A亚洲东部B欧洲西部C非洲北部D北美洲东部
20.“我们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炎热,经常下雨,冬季寒冷,很干燥。”的气候特征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学生介绍的。[]
A.撒哈拉地区B.北京C.西伯利亚地区D.亚马孙平原
答案:
选择题
1.B2.C3.C4.A5.D6.C7.C8.D9.D10.C11.C12.A13.C14.B15.C
16.A17.B18.D19.C20.B
相信上面对初一地理期末考试试题的知识练习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题目已经能很好的完成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篇7:初一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10、读图: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篇8:初一地理期末总结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 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 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巴基斯坦、俄罗斯 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 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 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 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 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 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 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 p29 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国家
河内 红河(上游为元江) 越南
金边 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 柬埔寨
万象 同上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 缅甸
第四节 印度
1、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2、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 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五节 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 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 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初一地理期末考试内容】相关文章:
2.初一地理教案
3.初一地理工作计划
4.初一地理试卷
5.初一地理复习资料
6.高一开学考试内容
7.初级党课考试内容
8.今年党课考试内容
9.作文初一期末
10.初一期末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