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节约用水
“赖美云晕乎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如何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如何教育孩子节约用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如何教育孩子节约用水
小孩儿们都是喜欢和有趣好玩的东西打交道,其中很多东西的原理却并不清楚,因此作为家长很有必要在小孩淘气浪费水的时候给他们普及一下和水相关的知识,比如说水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水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可贵,给小孩懵懂的心灵上堂有趣的自然知识课何尝不可呢。
了解了这些还不行,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水在生活中给人们的作用,它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要知道这些可爱的水精灵的重要性,小到一杯可口的柠檬汁,大到它为我们千家万户带来光明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水的贡献,让小孩儿们由乐生敬,更懂得珍惜水资源。
有句话叫“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家长更应该给他们立一些必要的规矩,行好规矩做好人,如果有谁破坏了规矩就要受到小惩罚,当这样好的习惯养成了以后自然会形成一个好的行为,家长也不用每天在身后唠唠叨叨劳其心神啦。
小孩儿会淘气浪费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对这些资源没有概念,对使用资源更是没有概念,比如小孩儿们会一直闹停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无节制的买,而这时恰恰很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是需要要用“钱”来换取的,而这些“钱”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同样的,在浪费水的时候要告诉他们这些水是用“钱”购买而来的,所以让他们有“成本”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另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转移孩子对水的乐趣,可以转而投向更益智更有趣的游戏,比如五子棋等等这些,转移他们对水的注意力去发现更多有意思有魅力的游戏,而且也不担心玩水了打湿了衣服怎么办呢。(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切忌生拉硬拽,可以半逼半诱的告诉他:走,我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
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要告诉孩子在全球还有十多亿人缺水,还有很多严重缺的地方,很多人都是因为缺水而死,而这种情况会随着人类无节制的浪费而更严重,一滴水也许你看不到那么珍贵,那么积少成多呢?所以从自己做起,节约用水,文明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最后,我建议家长们可以以身作侧地把水最大化的利用起来,也让孩子知道不仅是节约用水,更更懂得如何多重效的利用水资源,比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草植物,从这些实际行动中来珍惜用水!
[如何教育孩子节约用水]
篇2:如何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1、注意“言传”的方式方法。很多父母在看到幼儿有“浪费”行为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法,讲一些前人“吃不饱”之类的故事,幼儿听了似懂非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如果在生活中,能把“关水龙头”这件事编成小故事,比如水龙头没被关紧,“水龙头”很伤心,流了很多眼泪,看它哭得多伤心。幼儿很容易被这样拟人化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就会主动关掉水龙头。利用幼儿的语言,按照幼儿的思维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可能会比简单灌输更为有效。
2、“身教”同样很重要。幼儿的行为习惯受成人的影响很大,成人的一言一行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幼儿突出的特点是喜欢模仿。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来强化他们的节约用水的意识。
3、利用小游戏来培养
现在不少幼儿园的自制玩具很多是利用废旧材料制成淋花壶,不仅可以让宝宝自己动手,也让孩子知道不仅是节约用水,更更懂得如何多重效的利用水资源,比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草植物,从这些实际行动中来珍惜用水。
节约用水的方法
1、平时洗菜时,可以把所有的菜择好后,先洗干净一些的菜,比如葱,蒜,西红柿,萝卜等,再洗较脏的菜,比如青菜,最后一遍洗菜的水还可以用来刷碗,天长日久可以节约不少水。
2、顺手关水龙头,洗手擦肥皂时,要关上水龙头。不要开着水龙头用长流水洗碗或洗衣服。看见漏水的水龙头一定要赶紧拧紧它。
3、家庭用水要尽量做到一水多用。例如: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菜,同时有利于去除蔬菜表面农药,洗菜水亦可用于冲厕、浇花;洗澡水、洗衣水、洗脸、洗脚水可以用来拖地,亦可用于冲厕。淘米水也可以留下来洗脸,即可节水又可美容,省下了一些买化妆品的费用。
4、把空调排水管加长引到一个桶内,2小时就可以接一升水。省下的水可用来浇花、洗手。
5、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每次冲洗可节水近3升,按家庭每天使用4次算,一年可节约水4380升。
6、多用喷头淋浴,这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
7、洗衣:不管是手洗还是机洗,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加洗涤剂或肥皂、洗衣粉等要充分浸泡一段时间,先洗去污渍,再用清水漂洗若干次。机洗时水位不要定得太高,要利用程序控制选择合适的水位段,一般以刚淹没衣物为宜。
8、选无磷洗衣粉,含磷洗衣粉进入水源后,会引起水中藻类疯长,水中含氧量下降,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也由此成为死水、臭水。
篇3:如何教育孩子
一、教育孩子其实是其乐无穷的一件事
如果你找对了教育方法,那么,教育孩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大家设想一下,人生的快乐有多少种?如果一个人在教育孩子上,包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找不到天伦之乐,找不到亲情,那么人生就太朴素了。如果亲情不稳定,不能体会那种恒久的亲情,那么自己就会觉得活得没劲。活得没劲,就把你的这种观念传达给孩子,孩子活得也没劲,所以孩子才不学习。
我想,会教育孩子的人能体会出在教育孩子中,树立了一个人的那种无穷的乐趣。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尊严感、价值感。这对于一个人到中年的人,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面了。教育子女是其中最重大的一块。人生成功方面之一,就是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不自觉地使用对了方法,你好像什么都没做,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好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没有特意的追求。如果你要是教育不对的话,这个就难上加难了。有的家长说:“我都快被他逼疯了。”其实,在教育的互动中,你和孩子的感受大抵相似。我说:“你呀,你也快把他逼疯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绝对是一样的。所以,孩子快把家长逼疯了,家长基本上长也快把孩子逼疯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写到:教育孩子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简单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父亲能够把心摆正,能够正视孩子,他能够把孩子当人看,他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他,那个孩子自然就成长。关键是怎么把心摆正?什么叫正视?怎么传达这种观念?这是根本。这个说简单就太简单了,要说难就太难了。所以,我们要是把这个方法学会,教育孩子每天只需要十分钟就行了。其它时间,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只要每天在他身上投入十分钟就行了。找对方法,那简直太简单了。我们平时没有人教你这是对的,可是,我们做对了。也有时,这么简单大家却做不到。
二、人体的力量
如果你的潜能没有的话,那你还开发什么呢?假设说,我们在一座山上硬挖煤,而这个地方不是产煤的地方,你挖一百米,二百米,一公里,两公里挖出来全是石头,根本没有煤。就是说,潜能开发必需先有潜能,才能去开发。
三、家长的角色之生命教练
孩子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所有人类行为,从简单的肉体上的肢体动作到复杂的精神上的活动,他全都不会。他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本能就是学习的能力,凭借孩子的这种本能,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学会任何人类动作。事实上,孩子后来一切行为动作都是有意无意学习的。
可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好像孩子不被教导和训练,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会很多的东西。甚至我们中国的圣哲孔子也认为:“人是生而知之”,这其实是一种重大的误解。由于人学习能力太强大了,在与成年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动模仿我们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同时孩子还会在他周遭的环境中,自动随机地摄取信息,然后他在不经意中表露出来了。我们成年人对此惊讶不已,我们所观察的现象仿佛孩子不用学就会。
其实,孩子的这种自动的学习是不完整的,不规范的和不系统的。有些东西他学会了,有些东西他没有学会,而我们成年人无法知道他哪些东西学会了哪些东西没学会。基于此,我们认为那种留存在人们大脑中的“很多人类行为,孩子不经过教育训练就应该会”的假设是不对的,并且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应该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任何正确的人类行为,都是要经过系统教育训练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由此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过,他做错事是完全正常的,是预料中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被批评和惩罚。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杰出的人,就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训练,才能使他逐渐学会不但按“人”的方式来行为,而且是按杰出的人的方式来行为。
我们人类行为,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
(一)我们的肢体动作。从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睡觉、刷牙、洗脸、游泳、各种体育运动等等。这类动作的特点是它们都是有正确标准的,任何动作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孩子才能把动作做标准。如果没有经过耐心地教导和训练,孩子可能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而“自学成才”这就使他很多东西都学歪了,学走样了,甚至不会做。因此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爬行,就应该耐心训练孩子的各种动作,这样孩子才能干净利落敏捷迅速地做各种动作而不是拖泥带水行动迟缓。
(二)我们接人待物的方式。我们人类是社会生物,每个单个的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训练孩子怎样与人交往。孩子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该怎样对待别人,完全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存留在孩子潜意识里的各种“生活样式”品质优秀,那么他就会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与别人打交道,等到他到了必须与交往的时候,他会按他习惯的模式与人相处,如果这种交往给别人带来困扰和痛苦,别人就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他,而使他痛苦不堪。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家长必须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对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进行训练培养,我们必须通过身教和言教等方式,把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怎样对待叔叔阿姨、怎样对待同学朋友、怎样对待老师、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对待自己等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并训练他彻底掌握为止。这样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与人互动来获得别人的认同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
(三)我们的精神活动。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脑对我们外界的`世界进行思考加工,并且我们根据思考加工的结果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是正确的,那我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思考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错误的结论指导下来行动,必然使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会他正确的思考,那几乎是灾难性的。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必须把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正确的观念传达给孩子,并且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开始真正的精神活动。而杰出的人就是从小在这方面训练的比较充分,他们的大脑被开发出来了,能够正确地思考他们所遇到的人、事和物,从而使得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决定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以此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达到的结果。
篇4:如何教育孩子
一、如何教育孩子成长
期待孩子能够从小出色是很多家长的期望,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期望过大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能够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子才能够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从而让他们的童年过的愉快又充实。
1、孩子学走路
孩子学走路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旧式的看法认为孩子能爬就能走也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婴儿的骨骼中胶质多,钙质少,因此他们的骨骼比较脆弱,若是过早让孩子学习走路,身体的重量会加重四肢的负担,长久下去容易使得下肢变形,因此不要太早的让孩子直立行走,尤其是胖胖的小宝宝,孩子学习走路的正常时间是在一岁左右。
2、骑脚踏车
孩子骑脚踏车不要过早,因为骑脚踏车对于腿部的力量要求比较高,但是孩子的肌肉力量比较弱,太早骑单车容易让腿部肌肉发酸,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对于儿童的骨骼成长十分不利,建议孩子学习脚踏车可以放到五六岁左右再开始。
3、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这个现象在现代家庭中非常普遍,平板电脑,ipad等已经成为了许多孩子的幼年玩具,电子设备可以下载很多的游戏和视频,这让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爱不释手,但是孩子若是长期的玩电子产品,对于他们的眼睛视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让宝宝不从小变成戴眼镜的小博士,还是要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
4、涂鸦画圆
虽然说达芬奇刚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就是通过不停地绘制鸡蛋启蒙,但是这个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于宝宝,孩子的思维需要开拓性的发展,刚开始让孩子接触绘画的时候不要限制他们的绘画风格,即使是看不懂的涂鸦,也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他们这是再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和感情,家长不要提前教育孩子画简单的几何图形。
5、学习乐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学习乐器越早学可以学的越好,其实不然,钢琴,小提琴等优雅的乐器,过早接触并不利于孩子的手部发展,因为学前儿童的骨骼和关节并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过早接触正统的乐器培训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会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挫败感可能会远远大于成就感。
总结:过早的让孩子成长可能会抹杀了她们的童真,带走了他们很多快乐,孩子的教育提倡循序渐进,慢慢的来,看着孩子在自己的努力培养下变得更加聪明优秀,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孩子一个纯真美丽的童年。
二、教育孩子的五个不要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篇5:如何教育孩子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儿子已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了。在这几年中,儿子成长迅速,进步明显,下面讲讲我的育儿心得:
一、多陪孩子“玩”。
我们常言:“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我发现他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小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散散步,做做游戏,在玩中增强体质,增长见识。记得我们刚开始和他玩飞行棋时,他输了就哭。为此,在后来的游戏中我们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遵守游戏规则,以此增强他的自信和坚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相信孩子能行。
儿子在刚上小班时,比较胆小,害羞,不爱与人接触。后来我和他制订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在幼儿园里一学期获得10个以上五角星就有奖励。然后,我慢慢将奖励扩大到其他方面,于是他自己也有了一个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回家向我们汇报。现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课堂发言有了明显的自信。
三、学习的最佳期限。
我认为小孩的教育应该以他的生物成熟为前提。在他还小的时候,我从不强求他参加一些补习班,我尊重孩子,由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有爱好的进行学习,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进入大班后我发现,儿子对认字的欲望非常强烈,有时走在路上,他会突然对我说“妈妈,这是××字?”于是,我边走边教,往往事半功倍。我始终认为,某一技能的学习有他最佳的年龄,不做拔苗助长的事。
四、培养做好孩子。
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大班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好尊老爱幼的表率,懂得一起分享,及时同孩子沟通,认真听孩子讲话。让他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教给他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做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尽力而为这都是应该做的,非常感谢大一班全体老师的淳淳教导,辛勤付出。其实每一对父母都有一本难念、难忘的育儿经,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们父母的殊荣,我们也想做称职的父母,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6:怎么教育孩子
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太听话反而不好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篇7:怎么教育孩子
每天看新闻,总会瞧见很多不幸的事情发生在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身上。最近就有一件事情轰动南方媒体圈,一个涉世未深的大二女生在实习时遭受一名记者的侵害。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止重演一次,父母们在满满的愤怒之外,更应该思考,对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问题上,该怎么教育。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极限教育。
一位17岁的女孩曾经在夏天的凌晨半夜才回家。过了几天,她的父亲约她外出喝酒,还对她说:“尽量喝,爸爸会负起责任带你回家的,放心喝吧!”
那天他们一共跑了5家店吃吃喝喝,但到了最后一家时已经毫无印象,她醉倒在了吧台上。
事后,父亲叫了计程车带她回家。
隔天,女孩醒来,发现父亲一早就出门了,但给她留了一封信。
信里这样写道:昨晚你记得喝了多少酒而醉倒了吗?一共是两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这就是你的极限。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没办法永远在身边保护你,所以才让你知道你的极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这位父亲没有用强硬的方式教育女儿,而是用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女儿好好上了一课。
的确,对于女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教育,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极限教育。父母拼尽所有富养女儿,保护她十年、二十年,但孩子不可能始终待在自己的视野里,而且终归要长大。长大以后,社会不会给女孩子太多试错的机会,一旦有都会是致命的,所以女孩子需要有一个底线,了解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保护自己先从了解自己的极限开始。
给儿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 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更需要的是有逻辑的正面管教,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要指出孩子的某些可取之处。让孩子学会赏识自己,做品行更优秀的自己,这是教会男孩自我保护的一种升华。
篇8:怎么教育孩子
个人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离不开思想的自由,而思想的自由,又离不开生活的自由。一个处处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他的思想也要受到压抑和束缚。我们如果研究那些成功的伟人,发现他们往往有不修边幅的习惯。我认为不修边幅,思想旷达,行动自由,是种无所畏惧的洒脱。而另外一些人,总是在乎人家怎样看自己,评价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敢,生活有板有眼,框架鲜明,谨小慎微,动一步都怕犯了天条,这样如何指望他的思想能自由。
我们现在的很多家庭,生活条件好了,搞了电气化、现代化,铺了地毯。孩子的衣服,又是那样整洁干净,和几十年前的长辈比较起来,他们似乎很幸福。但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在这锦衣玉食的背后,他们似乎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自由,而这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做父母的往往命令多如牛毛:不许玩水,不许爬树,不许摔跤,不许上房,不许养小动物,不许把鞋子弄脏。
我认为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一个秘书,成为一个职员,但要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真是困难极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不自由,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我多么想向家长们大声疾呼,可怜可怜孩子们吧!给他们点自由,在你们那漂亮的住宅中,给孩子一个小小的角落吧!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兴趣,去安排这个空间,脏一点,乱一点又有什么,这会使他们得到很多东西。
我有个亲戚,是个老太太。某天我在她家做客,正巧她的孙子也来了,整个一顿饭,净听她对孩子下命令:“把鼻涕擦去”“搞得像花蝴蝶似的”“鞋跟提上”“袖子卷卷,看你那袖子,都在里面,拉出来”……仿佛只能允许孙子用鼻子出气。
和很多孩子比起来,女儿真算个自由天使,几乎没有什么禁区。她小的时候,很爱做的一个游戏是攻击假想敌。她和她的小哥哥,将我的被子垛,当作他们的假想敌,他们一次次地向其冲锋轰炸,他们还像头小牛一样去顶撞,直到将我的被子撞落。于是,他们胜利了。
还有一个喜欢做的游戏是制作魔药。他们有时向我要些洗衣粉,有时正值我洗衣服,就抓些洗衣粉,然后再磨一些细砖末,或抓些细沙土,或粉笔末,再将彩笔水倒一些。有时也用醋和小苏打。他们的制作工厂规模很大,院子里、屋子里、窗台上、炕上,到处是瓶瓶罐罐、纸屑笔头。有时也用泥做各种各样的玩具,用沙土拍出个馒头、小房子等等东西,口袋里全是石子。
女儿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好冒险。一段时间我常在某个火车站进出,那里有很多的台阶,成人都小心翼翼的,可女儿总爱自己蹦下去。她还最爱骑马,骑骆驼,有一次居然去拉骆驼的尾巴。这样做很危险,是个例外,我建议她以后不要再做了。
女儿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上房,她自己总觉得房上有意思。再有就是将折好的飞机从房上往下抛,飞机从房上能飞得更远,幼儿园的阿姨们都阻止她,不过,有她妈妈撑腰,她仍然获得了这个自由。
到野外趟河抓小鱼、小虾,捡鹅卵石、小贝壳,或到草地上摔跤,这更是她愿意做的了。她非常向往在草地上翻跟头或打滚,如果能有人同她摔跤,她会高兴得跳起来。有一次我带她到几个专家面前搞智力测验,中间休息期间,她见房间里铺着地毯,就提出要翻跟头,当然得到同意了,于是她就头往下一扎,大翻特翻起来。
女儿还有一些爱好,比如故意把鞋反穿啊,用纸做脸谱啊,把人家的鞋子藏起来啊,把自己的脚埋在沙子里啊等等。她小时候的一些事非常有趣,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她和小哥哥,每人有一个胶皮的玩具马,一只粉的,一只黄的。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玩具马竟然变成了一只黑的,一只白的啦。就在我捉摸不透的时候,女儿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用墨汁将粉的涂成了黑的,用牙膏将黄的涂成了白的。
女儿所获得的充分自由,对她来说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她形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敢想也敢做。在她心中,没有高不可攀的问题,没有高不可及的人物。这种性格,直接作用于她的独立思考习惯、想象能力、创新意识,我还希望她将来自己独立闯天下。
我们中国做父母的,有个癖好,就是代替子女生活,穿件什么衣服做个什么发型,也要按照他们的意志,搞得孩子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的愿望,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一个叛逆者,就是一块废料。我最感谢我父母的,就是他们给了我最多的自由。虽然他们也许没有其他父母那样关怀备至,但我感到我得到了更多的东西,我能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坑坑洼洼坡坡坎坎,有时跌得鼻青脸肿,鲜血淋漓,但站起来之后,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
篇9:怎么教育孩子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已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
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如何教育孩子节约用水】相关文章:
1.孩子教育
2.教育孩子名人名言
3.孩子教育心得
4.教育孩子经典语录
5.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6.教育孩子座右铭
7.教育孩子征文
9.教育孩子的美文
10.家长孩子教育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