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等我长大再揍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曾看到过德国教师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一课的录像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
教师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
看了上述教学环节,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数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或许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家,但是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笔者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 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 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三、 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象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篇2: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小学校 汪菊英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自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是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在感悟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曾看过德国教师上的“正方体的认识”的录像课,其中的一个环节感受颇深。
教师在教授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首先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到了这一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
看了上述环节,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要给学生教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或许在我们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家,但是从小培养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那位德国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将这些知识直接教给。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模式,自主,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创新的机会
人类的创新发明,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5分钟也好,40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自主时间的话,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情景中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三、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象上述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使命,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篇3:给学生畅想的空间
给学生畅想的空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为人师时,当然把这积句话当成真理。作为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当时的理解当然的看法。第一次教《七根火柴》时,为了把课教好,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尽可能地教给学生,我反复钻研教材,又翻译一些资料,设计好几套方案,几资助推敲终于确定讲课方案。
先出示教学目标:(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2)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
上课伊始,我要求学生读两遍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挑出生僻字,安排思考问题完成第一个目标。
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卢进勇” 。
生:“七根火柴” 。
生:“草地” 。
师:“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人、事物等,你们好好再想想” 。
生:“草地” 。
生:“无名战士”。
师:“你们再想想,这个线索是人还是物?”
学生在教师的急燥的情绪下显得有点紧张,开始小声的嘀咕,到底是人还是物呢?由于我把问题局限在“线索”这一点上,脱离教材牵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没有了信息源,凭空想象,忽视了教材的背景,使思维受到阻碍。
我注意到学生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同学们看一看文题”。
学生马上回答:“线索是七根火柴”。
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我马上追问:“本文是怎么展开故事情节的呢?”
学生一时又沉默了(这个问题问得太宽泛了),以至于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又问:“那你们想想什么叫故事情节?”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很好,那么本文的这几个部分在哪呀?你们找一找吧!”
学生开始看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终于把故事情节找出来了。我又忙问:“那本文的`线索和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马上回答:“贯穿全文”。
师:“是‘贯穿’还是‘紧扣’?”
生:“紧扣”!
第一个目标终于完成了,下课铃也响了。这节内容不多,确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看来,原因有三:
一、教师的角色没定好位,没有把学生当成这节课的主角。教师用自己的想当然的所谓“启发”式思维,结果恰恰把学生的思维紧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没发挥的畅想的余地。
二、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师把教材看懂了,而学生只看了两遍课文,就急忙应付教师的提问。
三、把理解感悟教材的意境,变成了寻找答案的智力游戏。
第二次学习《七根火柴》时,我重新做了安排。
课前做好铺垫,指导学生回顾有关长征的历史,印发了有关小说方面的常识、王愿坚小说的特点、长征时期小故事等信息源,创设了跟课文很贴近的“草地”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寻找新有关长征方面的信息。
第一节课上课,我先让学生把自己搜集来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其中有一个学生给全班讲了《粮食的故事》,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讨论:
师:“如果我们饿了好多天忽然发现了粮食,我们会怎么样呢?”
生:“赶快的用粮食做饭吃!”
师:“那么,《粮食的故事》的主人公,为了粮食却失去了儿子,这不是有些离谱吗?”
&nb
[1] [2] [3]
篇4:思想教育――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思想教育――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现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心理特征上都有以往同龄人所不同的特点。他们大量接受外界社会信息,难免是精华、糟粕俱心。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注意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为了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留些时间让学生陈述、争辨和思考。一般来说应该注意在下列几个方面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多给学生一些解释的时间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坚持不堵嘴,不塞言,尽量做到开启言路,?引发讲话。我一般使用这些问题诱导学生:(1)刚才是怎么回事?能谈谈吗?(2)你认为这样做对吗?有什么想法?(3)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该怎么办呢?就这些问题,无论学生谈多谈少,我都认真听,并适当提点看法。由于师生双方都能讲,情感比较融洽,学生的解释使教师情况更明,教师的意见使学生易于接受。实践告诉我,多给些时间,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情况,作些解释,教师施教的针对性、可行性强些,随意性、盲目性少些,施教的情境会畅通宽松,效果也较好些。
二、多给学生一些申辩的时间
从常情说,学生跟教师回嘴顶牛常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顷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透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等等。我在工作中,尽量给时间让学生申辨,从中捕捉有关信息,然后先冷处理些日子,再找他变,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直至学生能够认识客观事实,服从道理说明为止,有效地促进了这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如:我班有位属胆汁型的学生,常跟任课教师顶牛。我找了他,从他的申辨中,我了解到:一次上体育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跑步、由于天气热,同学们都懒得跑,他说了句气话“那你们就别跑好了。”(该同学体育很好)这句话被教师听见,引起一场误会。
我又从申辩中了解到这位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顶牛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学习跟不上,心里着急。了解了学生顶憧的“力点”,问题就迎刃而解。最后这位学生向各位任课教师陪礼道歉,得到教师的好评。他解开了疙瘩,心情舒畅,成绩自然上去了。
三、多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通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能够认识问题,服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以前我班有位智商很高的男生,加入了一个校外小团体组织。我知道后,从各个侧面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让他考虑是否能退出这一组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答应。于是我设法避开这一敏感话题,有意识地发展他的爱好,派他到专训班去学跳迪斯科,代表班级参赛。我让同学们选他当副班长,让他知道同学、老师对他还是信任的。休息天我有意识地邀请几位同学到家作客(当然他是主客)。
渐渐师生之间谈话投机了,他也电很乐意来我家玩,学习有了乐趣,成绩直线上升,与“哥儿们”会面的机会自然少了。不久以后,他的“哥儿们”口盗窃、打群架进了少教所,他倍受震惊,主动找我表示今后与他们断绝往来,要奋发学习,用优良的成绩报答老师的一片真情。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在思想教育中,注意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讲话,允许学生争辩,留给学生反思时间,等待学生自我实践,这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体现灵魂塑造工程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化和飞跃、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必需。
篇5:给学生一点改正的时间
给学生一点改正的时间
昆山国际学校 陈兆亚
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每周至少迟到三次,好象不迟到就不能表明自己的个性似的',真拿她没办法。
一天,我实话对她说:“我真的想不出什么妙招来帮你克服这一缺点了,还是你自己想个办法吧。”
“只要家里有人能叫我起床就没问题。”
“不可以买只闹钟吗?”
“闹钟也闹不醒啊!”
“那你的父母能叫醒你吗?”
“能,可是他们每天早上五点钟就出门。”
“天,那看来就只能让你继续迟到了。”
……
“你到底还想不想克服这个毛病呢?”
“想啊。”
“但有决心没信心是吗?”
“你总得让我慢慢来嘛。”
“好吧,你说吧,要用多长时间?”
“我也拿不准。”
“那这样吧,从明天起,我每天早上上课前都在教室门口等你,直到你克服了这一毛病怎样?”
“不用,我自己会努力克服的,不用老师你操心啦。”
“要的啦,你也不必不好意思,克服不了不只是你的责任也有我的责任。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早上,她迟到了,我对她笑笑,她红着脸进教室去了。第三天,她还是迟到,我还是笑笑,她还是红着脸。
第四天,整天她都没迟到,我对她笑笑,她也对我笑笑。
第五天早上,她没迟到。下午,她又迟到了,我还是对她笑笑,她也对我笑笑。
就这样,我坚持了半个月的时间,直到有一天,她自己对我说:“老师,你就别再这么等了,我算是服了你了,我向你保证以后再也不迟到了。”
作为学生人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可以说他们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更要留有时间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才更有效,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篇6:思想教育----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思想教育----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一、多给学生一些解释的时间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坚持不堵嘴,不塞言,尽量做到开启言路,?引发讲话。我一般使用这些问题诱导学生:(1)刚才是怎么回事?能谈谈吗?(2)你认为这样做对吗?有什么想法?(3)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该怎么办呢?就这些问题,无论学生谈多谈少,我都认真听,并适当提点看法。由于师生双方都能讲,情感比较融洽,学生的解释使教师情况更明,教师的意见使学生易于接受。实践告诉我,多给些时间,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情况,作些解释,教师施教的针对性、可行性强些,随意性、盲目性少些,施教的情境会畅通宽松,效果也较好些。
二、多给学生一些申辩的时间
从常情说,学生跟教师回嘴顶牛常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顷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透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等等。我在工作中,尽量给时间让学生申辨,从中捕捉有关信息,然后先冷处理些日子,再找他变,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直至学生能够认识客观事实,服从道理说明为止,有效地促进了这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如:我班有位属胆汁型的`学生,常跟任课教师顶牛。我找了他,从他的申辨中,我了解到:一次上体育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跑步、由于天气热,同学们都懒得跑,他说了句气话“那你们就别跑好了。”(该同学体育很好)这句话被教师听见,引起一场误会。
我又从申辩中了解到这位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顶牛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学习跟不上,心里着急。了解了学生顶憧的“力点”,问题就迎刃而解。最后这位学生向各位任课教师陪礼道歉,得到教师的好评。他解开了疙瘩,心情舒畅,成绩自然上去了。
三、多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通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能够认识问题,服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以前我班有位智商很高的男生,加入了一个校外小团体组织。我知道后,从各个侧面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让他考虑是否能退出这一组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答应。于是我设法避开这一敏感话题,有意识地发展他的爱好,派他到专训班去学跳迪斯科,代表班级参赛。我让同学们选他当副班长,让他知道同学、老师对他还是信任的。休息天我有意识地邀请几位同学到家作客(当然他是主客)。
渐渐师生之间谈话投机了,他也电很乐意来我家玩,学习有了乐趣,成绩直线上升,与“哥儿们”会面的机会自然少了。不久以后,他的“哥儿们”口盗窃、打群架进了少教所,他倍受震惊,主动找我表示今后与他们断绝往来,要奋发学习,用优良的成绩报答老师的一片真情。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在思想教育中,注意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讲话,允许学生争辩,留给学生反思时间,等待学生自我实践,这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体现灵魂塑造工程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化和飞跃、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必需。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相关文章:
1.给学生畅想的空间
5.给答案不如给空间
7.给兄弟的空间留言
8.给姐妹的空间留言
10.给女朋友qq空间说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