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

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

2022-09-06 08:36: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打卡小能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

篇1: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根扁担,一点点压弯了父亲的腰身,使得父亲比年轻时矮了几分。那根扁担也留下岁月打磨的痕迹,它已经呈老木头颜色,一天比一天老旧,可是父亲却当做宝贝一样珍藏着。

打我记事起,就知道这根扁担的存在。爷爷生了4个孩子,父亲结婚时,除了三间瓦房,别的就没有了。

父亲特别能吃苦,接过那根扁担,就担负起了全家柴米油盐的重任。在窑厂的那段日子,白天,父亲一趟趟地挑泥土、砖头;晚上,吃些简单的饭菜后,就脱下衣服洗澡,那时,父亲的肩头总是红肿,一碰就疼。但是,坚强的父亲从不在母亲跟前喊一声疼,第二天没事人似的继续挑。愣是这样,加上一年的庄稼收成,把家里茅草垒起来的厨房推倒了。新的厨房,有一间放粮食的隔间,母亲再也不用担心雨水多的时候浸湿了稻谷。稻 子也是渐渐越围越高。新厨房是父亲一担担地挑来砖瓦、黄沙、水泥,请邻居帮忙倒腾了一个多月砌成的。

第二年,杏花快开的时候,我出生了,天气依然很寒冷。奶奶手脚不便,外婆只好隔三岔五地过来帮忙。但照顾月子里的母亲,主要还得依靠父亲。那时候,没有自来水,都是从河里挑的,用白矾净化了饮用。每天清晨,父亲都会早早地挑着扁担,去河边挑水,把水缸挑满。结冰的河面,父亲用扁担头戳开缝,再砸开、装水。扁担两头挂着木桶。水桶太沉了,压弯了父亲的腰身。他只好稍微低着头,一晃一晃,颤悠悠地向前走。水滴溅出来,溅湿了父亲的裤脚,冰冷,冰冷。

我稍稍大了,磕磕绊绊的会走路。每当麦子、水稻收割的时候,父亲的镰刀就会磨得瞠亮瞠亮的,扁担一挑就下地干活。田埂头,父亲把我安置在圆竹匾里坐着,旁边放着他的扁担。家里的大黄陪着我。饿了,我就啃嫩玉米棒子、饼什么的。吃饱了就揪大黄的毛,揪得大黄总嗷嗷地叫唤,但它从来不咬我。父亲的镰刀飞快地割着庄稼,却时不时不忘瞄一眼田埂头的我。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夜晚,蜿蜒的小径蛙声连片。明亮的月光洒在田间,格外的静美。此时,父亲这才收起镰刀,喊上母亲一同回家。父亲的扁担,前头担着我,后头担着农具物什。大黄跟着母亲后面摇尾巴,往家走去。回家的路上,父亲的扁担,晃晃悠悠的,我感受父亲怀里温暖的气息,这气息会催眠似的,晃着晃着,我就睡着了。有风呢喃,青草野花的香气丝丝缕缕地绕过鼻尖。我枕着扁担里的温暖,父亲的温暖,安稳香甜地睡回了家。

1991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淹没了里下河,淹没了庄稼,淹没了房子,人心惶惶。那时候,我已经能记事了,不再是听母亲说,而是亲身经历着。父亲咬咬牙,决定带着一大家子离开。母亲收拾好行李,和伯父叔叔们约好在村头聚。父亲前头箩筐里坐着我,后头放着行李,一根扁担就把我挑到了南京,避开了一段缺了吃食的苦难日子。那时候,租住在平房里,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带着他的扁担,我虽然不知道父亲出去揽什么活,可知道父亲很是辛苦,从来没饿着我和母亲。

一根扁担,承载着父亲太多的回忆,也有母亲的、我的。它倾注了父亲对家的爱,对我的爱。父亲始终舍不得丢弃它,时不时地拿毛巾擦擦。喝上两杯,兴头来了,就会感慨着念叨:咱家丫头,可是我挑在竹匾里睡着长大的。说得我心里,甜甜地疼……

篇2:父亲的扁担作文

“那是一轮新月,摘回家的梦;一个是爷爷对牛奶的渴望,一个是孩子的摇篮。夏天不觉得累,冬天不说冷!忙用一只手,摸着一个人的肩膀,我父亲的扁担哟……”逝去的岁月锁不住尘封的记忆,父亲的电线杆早已积满灰尘。那是我父亲的杆子。从记事起,那根竿子就一直挑在父亲的肩膀上,蹭着光,感觉光秃秃的。如今这根杆子明显磨损了,两头无可奈何地下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父亲再一次背负,就像一轮月牙别在父亲肩上,既好笑又难过。很小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就是靠这根杆子支撑的。等你老了,别忘了这老杆子!”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其中的意思,所以也就无所谓了,就跟我妈开我玩笑一样。后来我了解到一些事情:妈妈生我的时候,家里穷,身体和营养跟不上,所以奶很少。所以父亲只好去砖窑厂挑砖,攒钱给我买奶粉。据我妈回忆,当时砖窑厂挑一车砖两毛钱,一车重一百斤左右。父亲急着给我买奶粉在家哭,所以第一天父亲就挑了三十多担。

妈妈说,那天晚上她抱着我坐在门前,等着她已故的父亲。没想到,父亲二话没说,躺在床上,嘴里有气无力地哼着歌。我妈放下我,帮我爸脱外套,看着他爸一双红胳膊的运动衫。我想我妈当时一定是热泪盈眶了!然后,我妈用热水帮我爸,我爸疼的啃着牙把腿推出去。毛巾只要轻轻一碰父亲的肩膀,那块皮肤就破了,殷红的脓液涌出来。我妈形容是红烛的烛油,不知道是不是血,把整条毛巾都染红了。从此父亲每天都要带着杆子去砖窑厂挑砖,晚上回来总是这个场景。后来我稍微长大一点,爸爸和他的杆子终于可以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了。直到上了小学,爸爸的杆子又和爸爸一起出去了,爸爸和它成了我专属的“交通工具”。

当时环顾四周,别人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抱,我却被父亲的扁担抱,说不出的激动。每当看到别的孩子羡慕的看着我和我爸,我总是骄傲的抬头,还轻蔑的看一眼,更别提心里有多爽了。父亲把我抱起来,不说话,一路走着,笑着,年轻而不解。后来我具体问了我爸,他爸回答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当爸爸了,抱着自己的孩子,你就体会到我挑你的时候的感觉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父亲的话似乎更深刻,我要成为父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父亲的话根本不关我的事,父亲还是挑我上学。如今的父亲,已经没有力气来接我了。父亲老了,杆子也老了。

我看着父亲亲吻他的旧杆子,突然那首歌在我耳边响起。“那是一弯弯月,摘回家的梦;一个是爷爷对牛奶的渴望,一个是孩子的摇篮。夏天不觉得累,冬天不说冷!忙换了一双手,感觉换了一双肩膀,我爸的扁担哟……”

篇3:父亲的扁担作文

母亲打电话说要搬家,要我回去一趟。

乡下老家地处煤矿塌陷区,村子整体要搬迁凤台安置区,我也想看最后一眼生我养我送我走出黄土地的村庄,不加含糊的立马驱车直奔老家。

天不作美,出门就滴答滴答的下着小雨,上了颍风路,踏上凤台地界时,天大晴,还出着太阳,真是十里不一样。

村子一片狼藉,到处是拆迁的烂墙碎瓦,该搬的大都搬了,二弟不在家,上边催了,才拖到今天。母亲告诉我。没有找搬家公司,都是自家爷们,好说好招待。大人孩子都在往车上搬东西,我随手拉开门,正要搬门旁的洗衣机,忽然发现一根长久不用的扁担,从上到下都是灰,蜘蛛网罩着,我一眼就认出了:“这不是父亲的扁担吗?”我惊讶的喊出声,我对这扁担再熟悉不过的了。扁担是刺槐树作的,中间高,两头稍低,这样便于起跳,省力能乘上步子,扁担是上辈人传下的,在我父亲手上用了一辈子。我擦去扁担上的灰尘,顿时光滑柔亮,耀人眼目,被汗水浸透的扁担泛着红亮亮的光,记录着父亲的辛劳,写着历史沧桑。记得父亲对这根扁担情有独钟,他爱惜扁担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每年都要擦一次桐油,越用越滑溜,越灵验,越好使。一般父亲的扁担是不随便借人的。一次父亲不在家,前院的大叔来借扁担,不小心把扁担能脏了又破了一点皮,父亲心疼了好一阵子。

我左看右看,上下看,翻过来调过去看,哀叹一声:“扁担呀!扁担,你的使命到此为止了。”快点吧!哥你在干什么?二弟把我从惊目中拉了回来。我把扁担包好放在了车上,可脑子里总离不开那根扁担,扁担对我的印象太深太深了。在上小学时,我就学过朱德的扁担,朱老总靠着一根扁担打天下,肩担道义,为全中国人民谋福祉,可父亲的扁担虽不能与朱德的扁担相提并论,但也闪烁着人生磨难的光芒。父亲就靠着这根扁担为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奔波生计,为我们谋生活,谋前途,谋未来,生产队时期,他用这根扁担挣工分,分口粮,担水挑粪,买煤送粮,出窑装砖,买化肥送鱼苗,等我们上学时,他又用这根扁担为我们挣钱缴学费。凡此种种,只要能用上扁担的,它都承担着历史重负,发挥它应有的使命。那时我还小,父亲赶集就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要卖要买的东西,大腊月的集人多拥挤,父亲从街东到街西,一趟下来,满身是汗。父亲在那个农业科技欠发达的时代,靠的就是肩挑背扛,可想而知,一根好扁担对他有多重要。

乡下人大多数选用扁担料子时,多是刺槐、家槐,桑木,木质好有弹性,一根好扁担不仅可以分担肩膀的重压,还可以驱赶切肤之痛。

别看父亲个小人瘦,可干起活来,没有人能比得过,只见他那根一米六七的扁担在肩上换肩、脱抬来去自如,忽闪忽闪着健步如飞。一般生产队卖瓜,买化肥,差不多肩挑的活都好派他去。1975年发大水,淝河告急,眼看着坝堤要破,打坝的民工纷纷撤退,父亲迟了一步,被洪水卷走,在场的人都傻眼了,说这回薛大先没命了(父亲识字,乡亲们给他起的外号),苍天有眼,不该命绝,父亲靠着水性好,靠着那根扁担捡了一条命,后来薛大先就成了薛大命。大命的外号就叫开了。

说起父亲的扁担还有一段姻缘。村西有家姓郭的,是个外来户,生有一女,父母看我父亲人忠厚,等两人长大快要成婚时,女儿生病死了,没几年男的也死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一个老婆婆,父亲就认她做干妈,天天为她挑水,拾掇家务,扁担又派上了用场。要说父亲的扁担可没给左邻右舍少出力,记得那次洪水过后,父亲被评上公社抗洪模范,连扁担都披红挂彩,红光了好一段时间。

看着功勋卓著父亲的扁担,我认为忙碌与清闲,上岗和下岗,扁担身不由己,它的使命是负重。它不能挑起村庄的历史和阴晴,可它能像针一样缝补生活中的一个个破碎与压力,扁担常被冷落,却不怨恨,当用它时,扔一如既往的负重,为人出力。

愿父亲的扁担永远留存,教育后人要像扁担那样为人类为梦想默默无奉献,承载使命,负重爬坡。

[父亲的扁担作文]

篇4:父亲的扁担经典散文

父亲的扁担经典散文

父亲生于上世纪的四十年代,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我记事起,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父母亲早出晚归到生产队里干活,到头来,还是因为人口多,即使没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家是远近有名的缺粮大户,父母亲一年到头为养家糊口发愁。

我们姊妹6人,还有一个哑巴叔需要父亲养活。当时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需要靠工分吃饭。父亲高小毕业,当时在我们村庄,也算是个知识人,教过几年书,由于维持不了生活,父亲无奈向公社辞去了教学的工作。父母总是一大早到生产队干活,披星戴月,忙得不亦乐乎,可也难免全家人食不果腹的尴尬。只记得父亲每天天不亮一出门,就拎起那条油光发亮的桑木扁担,到夜幕低垂时才脚步沉重地拖着疲惫的身躯,以及那根扁担回到家中……此时,扁担的重量对他来说,都像万吨巨石。

不懂事的.我,那时很是好奇,不止一次的问父亲:“爹,扁担就那么沉?你这么大的人,连根扁担都拿不动,扁担究竟有多重啊?”父亲抚摸着我的头,苦笑着说:“是啊,就是不轻,它承载着一个时代!”

父亲的话,我不懂。我好奇地打量着这根早已被父亲肩头磨得油光圆滑的扁担,看见了木头纹理里浸透着父亲的斑斑血汗。我也曾拿在手里不停地掂量着,可以毫不吃力地拎起它;也曾多次调皮地坐到父亲挑起的箩筐里,让他挑着我回家。等到上了中学,我才明白父亲话里的含义,我才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艰辛。

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风风雨雨,这根扁担伴随父亲一路走来,挑石挑土,挑柴挑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家茅屋变成了瓦房,又盖起了三间砖房,能有白面馒头吃,父亲就很满足了。他语重声长地说对我说:“现在我们自食其力,不用担心再忍饥挨饿了!”

如今的我已进不惑之年,父亲已近耄耋。直到现在,我家还保留着这根扁担。它经历了一个时代,挑起了一个家庭。父亲长年累月,劳作不辍,从青年到几近耄耋,这根扁担压弯了父亲原本结实的身躯,辛勤的劳作使父亲落下病根,饱受坐骨神经疼的折磨。追忆我中学时代,父亲正是用这根扁担挑粮挑柴,送我到近二十里的镇上去上学……

现在,每当我百无聊赖、心灰意懒、懈怠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浮现出父亲那根沁满汗渍的扁担,它给予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

篇5:父亲的扁担的经典散文

父亲的扁担,与其说是一种劳动工具,倒不如说,是一部记载父亲别样风采和高尚人生的史书更为确切。

只要打开这部“史书”,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父亲的“美文佳作”和“动人的故事”。而且每篇的品位,都是那么高,高得出乎人们意料,高得令人肃然起敬。

十年前,父亲撒手人寰时,我曾下气力对这部“扁担史书”做过一番研究和探索,力图将其全部精髓和内含,都挖掘出来,继承下去。

可惜,我难以做到。因为,这部书的原创是父亲。要彻悟其深厚含义,看来只有他自己。不过,只要尽心去解读,收获还是有的。

表面看,父亲的扁担也没啥特殊,普通得很,家槐木质,扁扁的,椭圆形,两米来长,三指多宽。只有用大眼光去考究,才会发现,父亲这根扁担,确有很多独到之处。

解放战争时期,这根扁担,曾借助父亲的肩膀,挑着军用物资,跟随解放大军,翻沂蒙,跨淮海,渡长江,立过不朽功勋。

听奶奶说,父亲当年完成支前任务回家时,和扁担一起各戴一朵大红花凯旋而归的'。从那以后,父亲一直把扁担视为珍宝。在父亲看来,这根扁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骑的那匹赤兔马。

父亲在时,隔些日子,总要拿出来用湿抹布擦拭一番,晾干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工具屋。

父亲不识字,但看起扁担来很像在读书,总是那么全神贯注,带着很深的感情认真默读。

从支前归来到成立人民公社这段时间,父亲一直把扁担当作宝贝珍藏着,即使拿出来,也只是看看或擦拭而已,轻易不忍心再让它负重效劳。

整个那些年里,只有一次例外,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例外。也幸亏有那次例外,才使我有机会亲眼目睹父亲和那根扁担的大爱所在。

那是一九五六年夏天,七岁的我突然病倒不起。父亲急了,牙一咬,把家里养的那只大山羊卖掉,带上钱,扛起扁担,这头挑着我,那头坠着一层石磨,翻过六座岭,趟过五条河,行程三十多里,找到大夫给我看了病,取了药,接着又用扁担把我挑回了家。

当时,正值三伏天,热得很,父亲光着膀子,一步一步往前走,不多会,脸上,身上,汗就顺着往下淌。我曾几次提出自己走,父亲说啥也不肯。父亲流了一路子汗,我则流了一路子泪。

生产队时,为了集体利益,父亲这才舍得让扁担重返“战场”。夏收,从坡下往生产队场里挑麦个子;秋后,从野外往庄里担棉花柴……。

说来还真有些神,只要用这根扁担挑东西,父亲的劲头就格外足。别人一次挑百拉十斤,而父亲一挑就是一百五六。

有一次,因挑的棉柴太多,刚进村,扁担咔嚓一声压断了,父亲心疼得蹲在地上半天没起来。队长让会记就地将这些棉花柴分给俺家,用镑一称,哇!226斤。在场的人顿时都惊得张大了嘴巴。

扁担一断,如同大侠废了武功。但父亲依然很看重这根扁担,伤心难过之余,立马找木匠修好,一如既往地珍藏了起来。

不幸的是,一天,我们全家去了亲戚家,不曾想,东邻失火殃及俺家工具房,父亲的扁担,随之化为灰烬。为此,父亲心痛得两顿没吃饭。

一年以后,75岁的父亲抱病归阴。母亲哭着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您大大去找他那根扁担去了。”

篇6:关于父亲的美文欣赏:爸爸

我是好久没回老家了,昨天妈妈打电话说爸爸来,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总之很想见到他, 今天他终于来我家了。

爸爸生在农村,敦厚朴实,少言寡语。他比所有人更普通,更平凡。就像一滴雨、一片雪、一粒微尘,渗透泥土里,飘在空气中,看不见,不会引人注意。可爸爸在我的心中却是一座静立的山峰,巍峨高大。从我记事起至今日,为了这个贫穷的家庭,我不知道可怜的爸爸究竟饮吞了多少世人所不知道的苦难与辛酸。忽然耳畔传来“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的歌声,泪水交汇在一起,思绪把我拽扯到模糊的泪眼里。就这样,门被敲响了,声音很大,哦、是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来了。

没等我迈步,我可爱的女儿开了门,但又很快跑开了,这是她惯例的行为,虽然平时很调皮,但见了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搭理。爸爸大声和女儿搭话,我在递拖鞋的瞬间,看见爸爸真的老了,不过过年时回家就发现了,其实爸爸比妈妈更显老。曾今很壮实的他消瘦了,额头胡子也白了一大半,再看看他因抽烟和生活的磨砺变得铜褐色的一张脸。心里眼里的酸处塞的满满的,这时候我都恨我自己为什么长大了,如果是个孩子我可以抱住爸爸大哭一场,问长问短,但我也为人母了,羞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再看看爸爸由于为儿女操劳奔波浑浊的眼睛,我几乎哽咽了,赶紧招呼他老人家坐下。跑到厕所里清理了眼,整理了心。

我们姊妹一共四个,不管混的怎么样,但算都“出去了”。所以家里只有爸爸和妈妈,里里外外的活儿都是他们的。我们好多次劝他们少种点地,可我知道他们有一个心结,我懂。爸爸妈妈是等那一天,等他们娶到儿媳妇的那一天,等他们完成自己“任务”的那一天,等他们理所不能及的那一天。

老爸在家任劳任怨,粗活重活非他莫属,因为妈妈身体不好,但闲暇之余对我们的爱丝毫没有减弱。

记得小时候的夏季,每天在门口等爸爸犁地回来是最幸福和开心的事儿。爸爸总是汗流浃背但仍然笑呵呵的满脸堆满慈祥和厚爱,等待着女儿们的“瓜分”。那豆角和‘驴奶子’在他的兜里通过我们几个抢发出兹兹的馋人诱人的声音如乐曲一般。至今在耳畔回响。看着他的女儿们有的爱惜的拿捏着、有的狼吞虎咽的吃着,不知道爸爸当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只记得他吸一根烟悠闲的吐着烟圈儿并逗笑着我们,顾不得洗把脸。现在想来那真的是父爱,父爱真的如山啊!

一晃二十几年了,我们都为人母了,当初并不领会爸爸的那份深厚的爱,现在明白了,每每想报答,但力不从心,只是微不足道而已,但爸爸很开心,偶尔在邻居和邻村人前美言我们几句,我还是觉得自愧难当。 但爸爸觉得很开心,不管怎么样,只要他老人家开心就好。现在他老人家把所有的爱浸注在他几个孙女儿的身上,只是角色转换了。爱她们和爱当年的我们一模一样甚至升华了。从他们爱我女儿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和我当年的影子。有时候想:我这个不称职的女儿直到为人母的今天才彻彻底底地体会到这个浸满人间大爱的人是如何用宽厚与博爱支撑着他的困苦人生。

写着写着,泪眼朦胧了,想着我们姊妹们都成家立业了,而且过得都不错。只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健康、开心、幸福!这是做女儿的最大的心愿,还是以那首我最熟悉的关于父亲的歌曲结束吧!此歌献给我至亲至爱的爸爸:“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公众号:甘宁界

篇7:父亲的扁担瘤散文

父亲的扁担瘤散文

小时候,我喜欢爬到父亲的背上戏耍,父亲脖颈后有个“肉疙瘩”,总让我好奇,我爱用小手去抓揉、拍打。那个肉疙瘩,圆鼓鼓的,有我的拳头大小,抓在手里硬实实的,拍打起来晃悠悠的,推着还能上下左右地活动,很有弹性呢。那时人小,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及至长大了才晓得,那块“肉疙瘩”叫“扁担瘤”,长期挑担子的人,才会形成这样的肉疙瘩。

扁担瘤也是一种肌肉组织,突出于脊柱的上端;因人而异,多有鸡蛋、鸭蛋、鹅蛋大小,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农村男人们的显著特征之一。顾名思义,它跟“扁担”有关,由于长期从事挑担子的活,在行走中时常转换着肩膀,于是扁担来回磨压着后脖颈处,那儿便由起初的红肿、消退,再红肿、再消退到肌肉渐渐增厚而形成了“肉疙瘩”。“肉疙瘩”会随着挑担子的不断磨砺而缓慢地增大。我见过最大的是庄子北头刘三爹那“扁担瘤”子,竟有吃饭的碗那么大,晃悠晃悠地堆在后脖颈上,已严重地影响着脖颈的转动,其实那已是病态的“瘤”子了。

真正细心地端详过父亲那“扁担瘤”子是在我考上高中的那年夏天。父亲为给我筹集学费,将家里土法子晒盐余下的卤水挑到大舅家那儿卖。这卤水是用来淀豆腐的,要比水重得多。那盛八十来斤水的水桶,盛满卤就得有一百斤,两桶少说也有二百斤呢!大舅家住在灌河北边的三庄,属灌南县的,离我家四十多里地。父亲挑着满满的两桶卤(卤面上放些芦苇棒棒,以防卤水晃荡出来),过了灌河就一路向北,边走边卖着。不过,那担子的重量总不见轻,因为买卤的人家多是拿黄豆换的,一碗换一碗,斤两差不了多少。所以,这二百来斤的担子,待挑到大舅家,人也就累瘫了。歇上一宿二日,待卤全卖完了,还得把豆子挑到集市上卖掉回家……

那天,刚到家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坐稳,几天没见着他的四弟象我小时一样,一窜就上了父亲的背,伸手就去抓弄那肉疙瘩。父亲“哎呀”一声的惊呼,差点儿把弟弟给摔下地来;弟弟吓得傻愣着,我和母亲都跑了过来。对着母亲,父亲强笑着连说没事,没事!可我看见父亲两个肩膀连着脖颈都是红红的,真像人们戏说的“潮头肉”一般;那“肉疙瘩”肿得又大又高,大半都破了皮,正渗出细细的血珠子;一处被弟弟的`小指甲划拉出一道口子来,几颗豆粒般大的血珠子从口子里慢慢溢出,有的已滚落到背上。母亲见了立即红了眼圈子,她迅疾到园子里掐了几片“乌朵朵”(一种野菜)的叶子来,用手掌拍出汁后,小心翼翼地、一片一片地贴在父亲“扁担瘤”的破皮处。乡下人都知道,“乌朵朵”叶子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贴在伤口处还能防止苍蝇的叮吸。贴得妥当后,母亲才不无埋怨的对父亲说,你就知道不要命的苦,少挑一点,多跑一趟不行么?看把这肩膀磨的,得要疼上多少天哟!

当时,我和四弟都让这情景惊呆了,四弟还小,不懂事,而我,心里却酸楚得很:我的学费钱可是父亲用血汗换来的呀!

……

进入高中读书的那些日子里,我努力,我勤奋,我刻苦,我不断以优异的成绩去抚慰着父亲那肿得又大又高,渗出细细血珠子的“扁担瘤”。

父亲的“扁担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伴随着我成长,它鞭策着我进步。在部队训练、拉练特别紧张的岁月里,在企业二十多年的艰苦工作中,甚至在我下岗后蹬三轮、修自行车那些贫困交集的年头,只要是身处艰难困苦的时候,父亲那肿得又大又高、正渗出细细血珠子的“扁担瘤”就会在我眼前浮现,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挥之不去。它给我信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使我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因为我知道,我所经历的苦难,哪里能及得了父亲的九牛一毛?

目击父亲那肿得又大又高、渗着细细血珠的“扁担瘤”,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至今每每忆起,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感恩、酸楚、愧疚和无奈的复杂情感,因为我深知,“扁担瘤”所体现的其实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对家庭、对子女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堪比天高地厚、山高水长……

如今,社会发展了、进步了,挑担劳作的人很少了。据我所知,只有重庆等少数山城以及泰山、黄山等旅游景点,还有靠挑担谋生的“担担工”和“挑山工”,想必他们的肩膀上肯定还会有“扁担瘤”,毕竟,这是长年肩负重担的人的职业特征之一。

“扁担瘤”所承载的担当力量、所体现的责任意识以及所蕴含的吃苦耐劳品格,其实正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种精神、需要宏扬的一种文化和需要光大的一种品格!

但愿父亲的“扁担瘤”,能“克隆”在我以及我的子孙们的血液中和骨髓里,让它成为我们家庭的“传家之宝”!

【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相关文章:

1.父亲的心美文

2.描写父亲的美文

3.父亲的手美文

4.父亲七十的美文

5.两根扁担散文

6.父亲 - 爸爸的作文600字

7.爸爸的作文:那一刻,父亲……

8.爸爸生日快乐-亲情美文

9.父亲的人生选择美文

10.与父亲的相遇美文

下载word文档
《关于爸爸的经典美文:父亲的扁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